本书记录的是一段真实的人生,一个关于动物引领生命与灵魂的故事。讲述了作者与各种动物之间深厚的亲缘关系——从蒙大拿山区的野生灰熊到南部乔治亚的马,从纽约城和科罗拉多的西伯利亚狗到西雅图的猫,从亚里桑那沙漠、黄石公园和阿拉斯加的野狼到夏威夷等地的野生鲸豚,词情并茂,扣人心弦。所有的惊奇、失落和启示在在证明她讲述的实际就是个爱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再造方舟(与动物共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布伦达·彼得森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记录的是一段真实的人生,一个关于动物引领生命与灵魂的故事。讲述了作者与各种动物之间深厚的亲缘关系——从蒙大拿山区的野生灰熊到南部乔治亚的马,从纽约城和科罗拉多的西伯利亚狗到西雅图的猫,从亚里桑那沙漠、黄石公园和阿拉斯加的野狼到夏威夷等地的野生鲸豚,词情并茂,扣人心弦。所有的惊奇、失落和启示在在证明她讲述的实际就是个爱的故事。 内容推荐 这本书记录的是一段真实的人生,一个关于动物引领生命与灵魂的故事。生长在美国西那内华达高岭地区的莽莽森林中,布伦达·彼得森从小就将林中的动物视作亲人,这种亲情决定了她今后的一生。由童年时代对护材熊斯默基深深的迷恋开始,彼得森女士娓娓讲述了自己与各种动物之间深厚的亲缘关系——从蒙大拿山区的野生灰熊到南部乔治亚的马,从纽约城和科罗拉多的西伯利亚狗到西雅图的猫,从亚里桑那沙漠、黄石公园和阿拉斯加的野狼到夏威夷等地的野生鲸豚,词情并茂,扣人心弦。所有的惊奇、失落和启示在在证明她讲述的实际就是个爱的故事。每个动人的章节都有一个关键性的转折,正是动物的亲情丰富了彼得森的生活,引导她渐渐大彻大悟作为一个物砷我们不能离开其他动物而生存为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我们必须再造方舟。 目录 作者序 第一部 动物见习生 伴流 野生世界 祖母、灰熊和上帝 再造方舟 真护林熊斯默基 乐土 人狗叙天伦 沙漠中的狼 第二部 回归野生世界 雨影中的猫 天堂里的动物 剿狼高级会议 归来 后院中的狼 第三部 世界方舟 海豚飞旋 鲸歌唱响的时候 孤独的小白鲸 海豹人 大同世界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伴 流 这漂浮在水上的木头平台是多么熟悉。我双脚缚着光滑的黑色脚蹼,结实又安全,我的水下呼吸面罩活像希腊神话中独眼巨人那只透明的眼睛,紧紧贴在身上的潜水衣像我的外皮,就在我准备纵身跃入清凉的湖水那一刻,我的心怦怦直跳,腹中一阵阵悸动。这是我冬季到佛罗里达州基拉戈的一次朝圣旅行。我从西雅图的家出发,贯穿大陆来到这里,来拜访我的家人和我们的“另类亲戚”——海豚。 成年的雌海豚在我面前游过,背鳍忽升忽降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我能唤出所有这些海豚的名字:舢板,杰西卡,歪嘴萨曼瑟,还有梦想家。它们悠然划过水面,如同表演杂技,蓦地同时跃起,在空中旋舞。梦想家是我的最爱,它半睁着睡意蒙咙的棕色眼睛,亲昵地打量着我,然后游上来,用光洁优雅的吻突轻轻顶起我的脚蹼和双腿。我仰身倒在平台上,乐得哈哈大笑。 “旱鸭子,它们想跟你一起玩呢!”一位研究员从湖上的高台向下叫道。他正在做他的海洋哺乳动物博士论文,研究海豚与人的交互反应。整个夏天他都在这里的海豚及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教育中心。,收集有关海豚对重病儿童提供无私帮助的资料。 邻池中有一位患白血病的小女孩,身体极其消瘦,泳衣挂在身上,就像身着松垂的蓝色雨衣,即使透过呼吸面罩,也能看到她那异乎苍白的脸庞。这种销蚀性疾病正在吞噬她的生命。她套着鼓鼓的黄色救生圈,浮在水中,双手不停地划着,一点儿也不害怕。也许下月此时她就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此刻她只想与海豚在一起;虽然身体极为虚弱,她却兴奋不已。当一只海豚绕着她打转,用平静略带思索的目光看着她时,她腼腆地发出咯咯的笑声。这个十二岁的女孩正在参与“许愿基础疗程”,这是该研究中心系列治疗的~个环节。我凝神望着她,只见海豚们围住她,用背鳍温柔地将她托出水面,绕着水池缓缓游动,好像她溺水而亡,它们正为她抬棺护柩。在古希腊,人们相信海豚托着人的灵魂游走在现世和溺死者的水国之间;海豚被认为是游离在这两个世界之间的灵物,既是沉船和溺水者的守护神,也是活人的向导。 我屏住呼吸,钻入冰冷的湖水中,胸口重重的,直到潜水衣使海水稍稍变暖。此时,我感觉就像游走在两个时空之间:过去七年我精力充沛,辗转东西,其间也包括此次来基拉戈与海豚一起同游;而我内心却矛盾重重,虽然我喜爱这些海豚,但继续这种联结就意味着赞同对它们的囚禁。潜水愈深,所受压力愈大。通过这次游泳,我必须做出~个决断,藉此衡量我的心。只是此时此刻我还无法去想这将是我最后一次与它们妇妹一同游玩。 P3-4 序言 多年来我一直期盼到中国旅行,去登临云雾缭绕的神秘黄山,去游览文化荟萃的大上海——一个与我的家乡,耸立在撒利希海边的西雅图极为相似的滨海城市,去漫步辽阔的蒙古大草原,那里和我国崎岖的西部山林一样有野狼繁衍,去拜访生活在珠江入海口与香港附近海域的珍稀濒危的中华白海豚。 我生长在美国西部的内华达高岭山区,那里依旧古树参天,巨大的红杉智慧非凡,历经岁月沧桑,荫庇生灵无数。林间的动物是我最初的伙伴,因为我出生的国家森林防火护林站人迹稀少,所以我从小就与动物很亲近,视它们亲如家人。这本书就是献给那些野生或家养的动物的,我感谢它们引导了我的一生。我生命的每一个转折点都有一只海豚或鲸,一只猫或狼,一只狗或马,教我怎样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决断。与动物一同生活在高山大海,生活在林间原野,是一种荣幸,更是一种快乐,因为世界的美原本就在于我们是如此丰富多彩。没有种类繁多的物种、没有不同的民族,没有动物与人类,这个世界就不完美。 能带着我的故事最终来到中国也是我莫大的荣幸。得知《再造方舟》即将被译成优美的中国文字时,我开始关注生活在中国的动物,你们国家的海豚与鲸,野狼与马,还有大熊猫,它们的状况还好吗?在研究中我阅读到许多普通百姓为保护野生动物尽心出力的故事,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例如,亚洲动物基金与四川省林业厅和总部设在北京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合作,于2000年签署了一份意义深远的协议,誓言取缔经营熊胆的养熊业,营救500只野熊。迄今获救的熊超过200只:60多只野熊(其中一些几十年被关在条件十分恶劣的养殖场)正在黑熊保护中心康复,并将与其他野熊一起健康安宁地生活在山林中。到2004年底,将有40多家养熊场被关闭。 如今养熊场里依然有6000只黑熊,但政府不再发放养熊许可证,农民另谋生计可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作为鼓励。在许多野生动物保护人士和机构的不懈帮助下,中国稀有的月熊’将来也许会成为一种标志,象征人们对动物的生命与健康更多的是珍惜与爱护,而不是无休止的利用。 另一个行动就是你们在拯救世界上最濒危的海豚,淡水扬子豚或白鳍。这种漂亮的青灰色的海豚千百年来就受到渔民的敬重,民间流传着许多白鳍的故事,它们是保护村民的河神,预报即将到来的恶劣天气。南京师范大学的周开亚教授与张行端合著的《白鳍豚与长江流域的濒危动物》一书讲述了一群了不起的生物学家与野生动物保护机构试图拯救这种古代鲸豚的动人故事。他们在书中引用了一首古诗:“大江夷平,缟素不起。两两出没,矜其颊觜。若俯若仰,若跃若跪。舟人相语,惊澜将作。亟入湾浦,踣樯布笮。俄顷风至,簸山摇岳。浪如车轮,氛雾相薄,舟人燕安,如在城郭。先事而告,昭哉尔功。” 他们甚至想过在万不得已时利用惟一一只人工饲养的“淇淇”克隆白鳍豚。白鳍豚的数量大幅缩减,如果污染还在继续,预计到2020年它们就将在地球上绝迹。那时我们就将凭吊这些大河的精灵,谁还会吟咏动人的诗篇,谁又会来保护我们免遭未来风暴的袭击呢? 香港的科学家和野生动物保护人士为保护印度太平洋驼背海豚或中华白海豚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浑浊的珠江口水域要保护它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香港海豚专家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的林赛·波特(Lindsay Porter)指出:“几乎每只出生在珠江口的幼豚都死于污染,我们实际上失去的是整整一代海豚。”她还说,据估计整个珠江口水域仅存约180只野生白海豚。雌性中华白海豚像所有母豚一样非常关爱新生幼豚,刚出生的幼豚皮肤是深灰色的,长大时变为浅粉色,被人称为“海里的大熊猫”。它们生性好奇,喜欢与同类嬉戏,也有时与人交流。香港选择中华白海豚作为回归中国主权的吉祥物,因为它们生活的水域界于中国香港和大陆之间,是中国闻名遐迩的生态遗产。香港沙洲海洋公园为保护中华白海豚还专门为这些海豚划出了一块自然栖息地。他们改善沙洲和其他海洋保护区如印洲塘、海下湾的生态环境,是期望所有公民都参与进来,在未来几百年里同政府和海洋科学家们一起保护这些珍稀的中华鲸豚。 想到我的书在中国有知音令我十分高兴。这如同神游中国,心寄期望与梦想,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到那里去看看。中国给予了我太多太多,我心中充满感激。你们国家有三宝与我朝夕相伴:第一件是中医。神奇的中草药与针灸在西药无能为力的时候几次挽救了我的生命。第二件是古老的太极运动。我练习太极,希望自己上了年纪依然能行动优雅自如,做出传统的动物招式:白鹤亮翅,猛虎归山,蛟龙出海。我看过一些有关中国的图片,老老少少每天在公园里打太极拳,大家动作协调一致,好像世间动物一次祥和的大聚会。对我而言,观看人们如此出神入化地摹仿动物是件赏心悦目的事,仿佛真见那些动物或翱翔长空,或畅游大海,或奔跃林间。人能与动物和谐相处是多么睿智与健康,正如本书译者程佳女士深刻指出,这需要心境平和,心存敬畏。她认为我在本书最后一章所讲的“AnimaI Mun di'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同世界”,她希望将孔老夫子的理想加以发展。她说:“这个世界不仅仅属于我们人类,也同属于动物。” 令我感激不尽的第三件宝就是老子的《道德经》。我们为动物的处境奔波时总会面对一些令人悲哀的物种灭绝,面对人类对大自然无情的破坏,每当“心灰意冷”之时,我就会翻读这些经典的语句:“诚全而归之”(第22章),或“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43章)。即便身陷绝境,也要如水一样柔弱、宽容、强大。我始终恪守这些教义,虔心为动物工作。但说也奇怪,最能遵循这些教义的往往是动物,我远不及它们。 海豚是我最机敏的动物老师,它们在大海中随遇而安,并不试图改变海洋。它们生命的三分之一都在嬉戏玩耍,与此同时也学会了各种新的生存技能。如今狼也在世界各地得以逐渐繁衍(如果我们人类能够让它们繁衍的话),通过再次平衡我们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猎物的健康关系来恢复它们从前的野生领地。一位美国土著朋友曾告诉我,他相信所有狼的亡魂都聚集在另一个遥远的世界,待到我们的世界再度完整时方才归来。 动物与我们共同分享这个蓝色星球,我们的生活总与它们息息相关。在中国,我知道你们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是梁丛诫先生在北京倡议成立的。它是中国第一个正式的非官方环境组织,会员增加迅速。该组织致力于在学生中开展环境教育,推动“绿色文化”,并承诺在二十一世纪组织多个野地考察,野营以及各种环境教育。此外香港“大地之友”的吴方笑薇女士2000年荣获联合国颁发的全球500佳奖,奖励她在环境保护事业上做出的重要贡献。她如今正致力于开发一种再生能源。 另一位荣获国际环境奖的是简·古德尔(Jane Goodall)博士,她突破性的成就激励了几代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与积极分子。古德尔博士是我本人崇拜的英雄之一,我的《再造方舟》出版之时,简·古德尔读了此书便与我联系,我深感荣幸,我们也因此成了朋友。去年,她的简·古德尔协会与环保组织夏日树协会资助她与我,还有野生动物摄影师托马斯·曼格尔森(Thomas Marlgelsen)一同参加在南加利福尼亚的拉古那滩附近海域野生海豚的考察。当船在一大群“飞渡”的海豚中航行时,古德尔博士把年轻的汉娜小姐介绍给我,她是国际儿童环保组织“根与芽”(Roots&Shoots)的一员。汉娜所在的小组正在帮助拯救加利福尼亚红狐,该活动是在全世界保护儿童及动物未来的众多儿童项目当中的一个。“我们的组织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中国。这真令人鼓舞。”简说。 有一次在听著名小说家厄休拉·勒衮(Ursula LeGuin)的一个讲座,她的英译《道德经》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一个勇敢的孩子站起来问她:“您认为您能传授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勒衮女士静静思考了一会儿,丝丝银发在讲厅的灯光下熠熠发亮。最后她一字一句地回答说:“孩子们,我们这一代传给你们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希望。” 我书中讲述的动物有些虽然已经死了,但多数依然健在。如今它们又在中文中活现:威尔玛,新斯科舍省沿岸那头孤单却爱交际的小白鲸,正游向你们的海港;我的美丽的西伯利亚狗因努克和卡瑟卢克,我的猫伊凡和伊莎贝尔,还有现在的罗基和陶,来到你们那儿做客:我国沿海的海豚与神秘的鲸与中国沿海各种海洋哺乳动物一同分享着宽广的海洋,这一切令我满怀希望。 我的教女华妲出生在中国,今年十二岁了。她最喜爱的动物就是大熊猫。她小时候总爱抱着她的玩具熊猫到处走,为它取名皮先生。她刚刚完成了第一个关于野生濒危动物的中学科研项目;她选择了东印度的海牛、非洲的一种蝴蝶和中国的大熊猫作她的研究对象。她在论文中提到中国的熊猫如今正从濒于灭绝的边缘走回来,因为它们的栖息环境得到了扩大与改善。但政府林业官员表示大熊猫还没有“脱离危险”。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主席苏桑·李伯曼(Susan Lieber—man)说:“大熊猫是中国未来的有力象征,是平衡人类需求与保护自然环境的需要。” 当那些熊猫得以在中国繁衍之时,当我们牢记祖先与其他物种和谐相处的自然之道时,当我们的孩子们学会与其他动物亲密相处时,当我们把希望传给后代,把我们悉心保护的今天属于我们的财富世代传下去时,人类便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动物风雨同舟;我们当会由衷地感慨:桃源无须觅,此处即天堂! 布伦达·彼得森 2004年8月 后记 西方《圣经》中记载:上帝为惩罚世人的罪恶决意用洪水淹没世界,毁灭人类。但义人挪亚得到他的神旨,打造一只方舟,把家人和所有的动物雌雄各一带到方舟上。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挪亚方舟”的故事,人与动物同舟共济,共同渡过洪水的灭顶之灾。由此推知,上帝信任挪亚,也非常宠爱动物,“他并不总是让它们牺牲,他要它们在世界毁灭时与我们同在”。 不可否认,动物与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平等的,它们与人同是自然之子,同享生命的美丽与生存的权力。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离开了他们的动物亲戚就不能生存。然而这份亲近与联结却在成长过程中被人渐渐淡忘甚至是完全遗忘。从当作练习靶子被活活射死的野兔到被囚禁在动物园内的野生黑熊:从几百年来被人赶尽杀绝的野狼,到被作为鱼群锐减的替罪羊而遭捕杀的海豹与鲸类;从被水下屏障制约而忘却野生权的海豚,到饱受军方声纳试验折磨的座头鲸……挪亚的方舟彻底被他的后人给摧毁了。 目睹人类虐待动物的种种恶行,布伦达·彼得森在童年时期就期望有人、有地方去再打造一只方舟,重新将我们与动物容纳,让人与动物和平相处。彼得森女士是美国当代知名的生态文学作家,她出生在美国西部山林,自幼喜爱动物,视它们为自己的亲人、精神的向导。她将自己灵魂成长的每一个过程都记录在了《再造方舟》这本书中。在长期从事保护动物的工作与研究中,她渐渐觉悟出其实这只拯救人与动物的方舟就存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倘若人人都在建造自己的方舟,我们的世界就会是一只大方舟,在这里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生生不息。 这种再造方舟、万物同生的思想与我国环保人士所主张的“物我同舟,天人共泰”的生态哲学观不谋而合。在科学与文化更为昌明的二十一世纪,保护环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的思想,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已是人类的共识。环保专家唐锡阳老先生在他的文章《为什么我们要热爱野生动物》中指出我们的爱应超越人本主义,从生态学和生态伦理的观点出发,去保护整个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种,特别是濒危的物种。 我开始翻译此书之时,正遇上SARS疫情威逼全国。SARS疫情再次向我们人类敲了警钟。“今禽兽不足以敌人矣,何必食肉寝皮也哉。”但我想SARS为我们带来的应是对整个保护野生动物事业的清醒认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动物,而动物们则未必需要我们,事实上,许多动物因为人类的存在而无法好好生存。从世界十大濒危物种排名第一的华南虎,到身体插着管子被活取胆汁的月熊:从被称为“长江中的大熊猫”的白鳍豚,到有“高原精灵”之誉的藏羚羊……这些濒危的物种无不在向我们呼吁:停止虐杀动物,还我生存权利!倘若人人都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所有的生命,在自己心中建造一只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方舟,这世界就是一个天人共泰的大同世界。 我在翻译过程中与彼得森女士结识。她对动物那种与生俱来的亲情与热爱,以及她对拯救动物的那份执着,都令我十分感佩。本书英文原版只附有两张小照片,我建议她在中文版多附一些,以使该书图文并茂,更加生动,她欣然接受了。她还就我在翻译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并对于书中几个不准确的数据做出了修改。最后我要感谢冯涛编辑,谢谢他的信任与鼓励;对所有给过我帮助的人们,特别是戴伟华教授、周开亚教授以及好友杨沁,在此谨致以深深的感谢。 程佳 2004年9月 于暨南大学苏州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