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是由满洲贵族建靠起来的一个政权,带有许多民族特点。尤其是它的宫廷制度,神秘而富有传奇色衫,是许多喜爱清文化人士追逐的热门话题。人清王朝自1616年至1911年清廷逊位,先后历12帝,即太祖、太宗、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成丰、同治、光绪和宣统。期间,爱新觉罗家族坐拥灭下,广涵九州,普灭之下万物为之独有,包括女人。以文献所载,清帝后宫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列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和答应8个等级,虽不像汉唐那样美女如云,却也能达到三宫六院,妃嫔成群的程度。考之清宫后妃的生前死后,或争宠后宫,或随侍巡幸,或角逐帝储,或风花月……把这些女人日夜守望的大清后宫搅得沸沸扬扬。至今人们仍能从这些冰冷的后宫建筑中,窥视到当年冷艳美妇的娇影。
见过宫廷内幕的人,等于遍览了整个世界。一个人如果快乐的话,一旦接近宫廷,她的幸福就疮痕累累了;而她的未来,在任何事上,也非依赖精心的设计不可。任何宫廷阴谋都像一把人字梯。一边上来的是双手反绑、脸色阴沉、眼色模糊的犯人,另外一边上来的是刽子手。
据文献所载,清帝后宫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列皇后、皇贵妃、贵妃等八个等级,可谓是妃嫔成群。考之清宫后妃的规矩绳墨,或生活起居,或情感纠葛,或亲族仆属,或生前死后……把被这些女人搅得沸沸扬扬的清后宫的真实面目展现出来,使现今的人们能从这些冰冷的后宫建筑中,窥视到当年冷艳美妇的娇影。
世祖风流倜傥,公开纳汉女为妃,其他帝王如何呢?我们再查史料,发现康熙帝的密妃王氏也是汉女。她的父亲王国正是个知县,没有入旗。入宫后,王氏很得宠,康熙三十二年生下皇十五子允_i介,三十四年生皇十六子允禄,四十年再生皇十八子允祸。王氏身体一直不错,康熙死后,她又活了22年,直到乾隆九年才去世,历经了三朝,70多岁,可谓长寿。
此外,还会有一些汉军旗的女子入宫为妃,而且地位也很高。如嘉庆帝生母孝仪皇后魏氏,史书记为“汉人而投旗者”。其实,她为汉军旗包衣管领下人,出身寒微。入旗后,赐姓魏佳氏。而雍正帝敦肃皇贵妃年氏,则仍属汉军镶黄旗,其本质出身是地道的汉人。嘉庆帝生母孝仪皇后,诗人吴士鉴曾以《满汉通婚》为题,作诗一首:
汉姓难同色目侪,当年却特制诚乖。
东朝未下通婚诏,圣母曾闻氏魏佳。
有的专家,称康熙生母孝康皇后佟佳氏为汉人,说康熙大帝具有三个民族血统:祖母为蒙古族,父亲为满族,母亲为汉族。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是,笔者认为佟佳氏并非汉族,细考佟氏家族,原本女真,为辽东望族,但他们世代受封明朝官阶,被人误视为汉人,而他们本身也以汉人自居,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汉化程度非常高,与汉人无异。后来,满洲入关,定鼎天下,佟佳氏一族深感自己当年自称汉族有失远见,可是,要想族归满洲旗下,也并非易事,于是,他们被编入汉军旗下。到康熙时,以孝康章皇后、孝懿仁皇后母家为皇亲国戚,而将佟图赖、佟国维本支由汉军旗抬入满洲旗,所以,应排除在满汉通婚之列。
尽管如此,满汉通婚这一做法,在宫中总处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之中,广大汉女和优秀的汉文化时刻在吸引着清代帝王。虽然,他们一再声称“宗室觉罗不得与民人结亲,违者按律治罪”(乾隆五十七年上谕),但处在大汉文化包围下的清代帝王,怎能做到这一点呢?所以,即使发生宗室联姻的事情,也只好听之任之,“不必离异”,只象征性地给一些处分而已。清史专家王钟翰先生曾就满汉通婚作过结论:“恰恰相反,在清代官书《清实录》里即有大量准许满汉通婚的明文记载。”
维吾尔族
乾隆帝的后妃中,居然有一位维吾尔族女子,这位女子在宫中封号为容妃。虽然她在宫中的地位不是很高,可是,近年来却炒得红红火火,在画像上、在学术上、在影视作品上、在民间传说上、在葬地上都笼罩了神秘的光环,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关于她的真实情况,有必要揭开庐山真面目。
关于香妃的身世
《清史稿·后妃传》中记:“高宗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扎麦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其他资料中亦有类似的记载。容妃出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二十五日,小乾隆帝23岁。她的父亲为台吉和扎麦。实际上,“和卓”乃是我国新疆及中亚、西亚等地伊斯兰教封建贵族上层的尊称,有创教者后裔和宗教学者两层含义;而“台吉”一词为爵位,为香妃之兄图尔都最初的封爵,而这一爵位又是世袭而来,所以推断,其父也应为台吉;“和扎麦”,却不是人名,而是称号,即“和卓木”,意为“我的和卓”,表示更加尊敬。那么,香妃之父真正的名字为“阿里和卓”,是回部第二十九世和卓。所以,按汉人的规矩,应记成这样:“容妃,和卓氏,阿里和卓之女。”香妃的原名,史书上并无记载,只是到光绪年间,才在一些清人笔记中偶有出现。至于“香妃”名字的广泛出现,则是在清亡之后,一些关于清官的疑案秘闻到处泛滥,就包括“香妃”的传说。近年学者考证其名为“伊帕尔罕”,“伊帕尔”乃为麝香,“罕”是维族女性名字常用的词尾。
香妃的哥哥名图尔都,反对割据,不屈服于叛酋霍集占弟兄,将全家从天山南路的叶尔羌迁往天山北路的伊犁定居。乾隆二十三年,当闻知清军征讨太小和卓叛乱之时,容妃的五叔额色尹偕同图尔都及堂兄玛木特,配合作战,平息了大小和卓叛乱,乾隆帝以功封额色尹为辅国公,玛木特被授一等台吉,图尔都也被封为一等台吉。乾隆二十五年四月初一日,额色尹、玛木特、图尔都等在京师落户,划享受朝廷俸米。P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