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三个篇章,主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中国社会变迁作了回顾与思考,具体内容包括《社会学定量分析中的内生性问题:以社会互动效应研究为例》《城市贫困人口的个人特征对社会支持网模式的影响——以天津为例》《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汶川地震灾害救助中的社会政策反思》《论中国社会福利转型:需要为本和适度普惠》《同城化的社会功能分析及社会建设视点》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30年。这3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巨变的30年。社会学作为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学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机遇,同时也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学努力研究新世纪新阶段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挑战,研究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规律,探讨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探索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理论和实践道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使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创新提高到新的水平。
迈向繁荣的中国社会学——29年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开幕词/李培林
29年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欢迎词/杨尚勤
在29年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高全立
一 一等奖论文
社会学定量分析中的内生性问题:以社会互动效应研究为例/陈云松/范晓光
怨恨与承认——一种社会学的探索/成伯清
双重边缘性与个体化策略——关于“代耕农”的生存故事/黄晓星/徐盈艳
城市贫困人口的个人特征对社会支持网模式的影响——以天津为例/李汉宗/贺寨平
制度创新、市场与中国农村发展/陆益龙
信息化时代如何养老/史云桐
家庭背景、体制转型与中国农村精英的代际传承(1978~1996年)/吴愈晓
白头偕老:新世纪的神话?/徐安琪
女性集体行动与社会空间塑造——以耽美现象及粉丝组织为例/郑丹丹
二 二等奖论文
中国社会问题研究主题的历史回顾——对13篇社会学论文的文献研究/陈路/等
结构之外的社会:事件的社会学意味/陈文江/何祎金
“融合”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当前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甘满堂/郑燕娜
流动的樊篱与樊篱的流动——对结构变迁背景下代际流动的考察/高勇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汶川地震灾害救助中的社会政策反思/花菊香
“谁来照顾?”——大众对家庭成员分工照顾长者的看法/黄何明雄
婚姻状况与社会融合——农村大龄未婚男性与已婚男性的比较研究/李艳/李树茁/韦艳
中俄城市代际流动的比较研究:以上海和彼得堡为例/李煜
组织合法性的二维分析:农民合作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以山西省永济市农民协会为例/李振刚
论中国社会福利转型:需要为本和适度普惠/彭华民
“后父权制时代”的中国——城市家庭内部权力关系变迁与社会性别不平等历程分析/沈奕斐
基于“差序格局”理论的家庭和社区信息化应用策略/宋煜
师徒关系合同化与劳动政治——立足于东北一家国有制造企业的个案研究/王星
同城化的社会功能分析及社会建设视点/谢俊贵/刘丽敏
重新思考焦点小组方法——关于知识生产的报告/谢雨锋
欧洲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述行学派/杨玲丽
深圳社工职业化进程及问题和建议/易松国
乡镇煤矿农民工工伤困境与利益表达——基于G省乡镇煤矿罹患尘肺病农民工的调查/张辉
地方身份秩序、住房获得与竞争式地方政府——关于中国政府移民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张杨波
三 年会综述
29年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综述
主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