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起源于人兽相搏、战争、角抵,还是武舞?
少林拳派的创始人是否是达摩?
太极拳是由谁创造的?是张三丰,还是陈王廷?……
本书作者于志钧,是我国太极拳大家吴图南的嫡传弟子,习武六十多年,本书乃是作者将生命体验与武学体证融会贯通的学问,采用大量的史料,大胆利用民间传说、野史、逸事中关于传统武术的记述,结合儒家的中庸思想、兵家的兵形说、中医的经络学说、道家的吐纳导引术和《易经》“一分为二”的辩证统一规律,追溯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变迁史,并对武术史上的一些存疑问题作了详细考证,充分展现了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和变迁。
于志钧先生是有六十多年武龄的现代知识分子,娴中华武术技击,通《易》理。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是还传统武术以本来面目,以区别于所谓的“现代武术”,力图唤醒人们保护中国传统武术的意识。全书采用大量的史料,大胆利用民间传说、野史、逸事中关于传统武术的记述,如三皇五帝、达摩、张三丰等,结合儒家的中庸思想、兵家的兵形说、中医的经络学说、道家的吐纳导引术和《易经》“一分为二”的辩证统一规律,追溯了中国传统剑术、枪术、拳术、刀术和棍术的发展变迁史;并对武术史上的一些存疑问题,如少林和武当两大宗派的源流、太极拳的创始人究竟是谁等问题都作了详细考证。全书有大量精美的图片,如三十三剑侠图、十八罗汉手、三十二势长拳、桓侯八枪等,充分展现了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和变迁。
序
自序
前言
卷一 武术的起源
第一节 武术起源于人兽相搏吗?
第二节 武术起源于战争吗?
第三节 “角抵”是武术吗?
第四节 “武舞”是武术吗?
第五节 侠以武犯禁
卷二 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之源——《易经》
第一节 《易经》的基本知识
一、卦和爻
二、八卦图
三、打开易经的钥匙——《易传》
四、占筮的方法
第二节 《易经》对宇宙的认识论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哲理
一、太极学说
二、天人合一
三、大、小周天
第三节 传统武术的技击理论建立在《易经》的对立统一变化规律上
一、乾坤成列
二、刚柔相摩
三、刚柔相推
四、动静有常
第四节 通往神明之路
一、何谓“神明”?
二、高超、高雅、高尚
三、感而遂通
四、神而明之
第五节 《易》无止境
卷三 春秋、战国——武术的发展成熟时期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为武术提供了合乎需要的兵器和使用技术
一、铜兵器
二、作战形式和兵器的进步
三、战争为民间技击提供了武器选择
四、矛(枪)、剑、刀转入民间出现了枪、剑、刀术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为传统武术理论奠定了基础…
一、老子的刚柔论
二、兵家的形势论
三、儒家的中庸之道
四、中医的经络学说
五、养生家的吐纳之法和导引之术一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进步为传统武术提供了发展的社会空间
一、刺客
二、游侠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剑术已趋完善
一、青铜剑的剑术
二、铁质剑的剑术
卷四 华夏剑文化
第一节 剑器
一、制剑家欧冶子、干将和相剑家薛烛、风胡子
二、中国历代剑器的变迁
第二节 剑术史………
一、剑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春秋、战国时期
二、剑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两汉、三国、魏晋时期
三、剑术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唐、宋时期
四、明、清时期的剑术发展
第三节 剑的艺术升华
一、剑中有诗
二、剑中有书(书法)
三、剑中有画
四、剑中舞
五、舞中歌
卷五 中国传统枪术史
第一节 枪的发展
第二节 大枪和花枪
一、枪为诸器之王
二、战场与游场
第三节 诸家枪法
一、杨家枪法(宋·梨花枪法)
二、吴殳枪法(明·峨眉枪法)
三、苌家枪法(清·桓侯八枪)
四、太极枪法
卷六 中国传统拳术史(上)
第一节 从拳术概念谈起
一、唐代以前习剑不习拳
二、尚力非拳
三、形成中国拳术用了四千年
四、中国传统拳术的理论支柱
五、中国传统拳术的技法
第二节 少林派拳术史
一、从达摩一苇渡江谈起
二、有没有少林拳派?
三、少林拳派的创始入是谁?
四、少林拳派的传承
五、少林派拳术的理论
六、少林拳基本拳法
七、三十二势长拳
八、其他重要拳种
九、少林派武术战例
卷六 中国传统拳术史(中)
第三节 武当派内家拳术史
一、内家拳的来龙去脉
二、张三丰是元末明初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三、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一文引出内外、两家和少林、武当两大武术宗派
四、武当内家拳的划时代意义
五、武当内家拳的特点.
六、内家拳大家逸事
七、对张三丰的崇拜是武当派武术发展的必然
卷六 中国传统拳术史(下)
第四节 太极拳
一、应该给太极拳下一个定义
二、太极拳是什么时代出现的?
三、王宗岳《太极拳论》的经典地位
四、太极拳之源流
五、太极拳的成拳阶段
六、太极拳必须寻找一位崇拜偶像
七、王宗岳《太极拳论》是一篇拳论
八、三世七太极拳论
第五节 形意拳史
一、形意拳的近代传承大系
二、形意拳的特点
三、形意拳的理论
第六节 八卦掌史
第七节通臂拳史
一、通臂拳的源流
二、长拳、通臂拳与通背拳
卷七 中国传统刀术史
第一节 刀术之沿革
一、刀
二、刀术
第二节 明代单刀法势
一、倭刀法传入中国
二、程宗猷《单刀法选》
第三节 拳法门户兴起,刀术列入门户之中
一、太极刀…
二、拦刀、形刀、武侯刀
三、苗刀
四、其他刀法
五、刀客
卷八 中国传统棍术史
第一节棍术之沿革
第二节少林棍法
一、俞大猷《剑经》
二、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
第三节 近代棍术花法化
卷九 传统武术的神明之境——返璞归真
第一节何谓神明之境?
第二节 神仙之传
一、葛洪
二、吕洞宾
三、陈抟
四、许宣平
五、张三丰
结束语:长曲终有尽此艺无绝期
参考文献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所谓“武舞”,是更高一层的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而武术是实用技击术,与武舞相比较是基础,是生活原型,是舞蹈艺术的素材。所以,我们说,武术绝不是从“武舞”发展出来的。我们不可能按舞蹈的动作去规范如何与敌人搏斗,而这正是今日“竞技武术”套路所走的道路。“高、难、新、美”是舞蹈的口号,而不是武术的口号,那只能是花架子!
武术竞赛套路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个是中国古代的“花拳绣腿”,另一个是西方的体操比赛。
中国武术,在古代就出现了真功夫和花架子的分别,前者是实用的技击术,后者是好看不实用的“样子货”。武术是中国古代民间个体自卫防身的技击术,它是由基础功夫(腰腿功夫、桩功、劲功和气功)、招法(攻防方法)组成。“武术套路”是解放后提出的一个武术专业术语。中国古代,没有“套路”的提法,拳法叫“趟”或“路”,一种拳法常是由几“趟”或几“路”组成,趟和路都是一些本门的技击招法连接构成。“花架子”的来源则是一些江湖浪荡子,经常结伙寻隙、打架斗殴,他们也习练一点武术,但每日花天酒地,不下工夫,欺弱怕强,因而人们把这些无赖练的功夫称为“花拳绣腿”。明末周楫作《西湖二集))第三十四回:“相处一般恶少:叶宗满、徐惟学、谢和、方廷助等,都是花拳绣腿,好使刚气,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人。”还有一种人,就是会一点“花拳绣腿”的功夫,在江湖上卖艺糊口。流传下来,就形成武术中的一个“花架子”派别,专门卖弄花法,哗众取宠。这就是今天中国武术表演竞技套路的一个源流。随着表演竞技套路的发展,大量具有真实技击价值的传统武术,被改造成表演性的、不具真实技击功能的“竞技武术套路”,例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都被改造成表演性质的“竞技武术套路”。传统器械,如刀术、剑术、枪术等,也被作了同样的改造。许多传统武术,今天已名存实亡,改造者称之为“传统武术的现代化”。
现代竞技武术的第二个来源是西方体操。为了便于比赛的评比和决定胜负,西方体操对动作作出规范标准和评分标准,即所谓“规范化”和“量化”标准。这样,参赛者就都做同样的动作,按同样的标准打分,按分数高低决定名次。现代竞技武术就按照西方体操比赛模式对传统武术进行规格化改造,把原来的技击招法改变成没有技击性的规范动作,设定打分标准,最后把动作与分数脱离,把直观的动作变成抽象的分数,决出胜负。这是一个完全违反中国传统,即“天人合一”整体观,按西方解剖学观点肢解中国武术的行为,从而加速了中华传统武术的衰退。
由于中国现代高等体育院校的武术教育是以西方体育理论为基础的,武术专业的师资多数都没有进行过中国传统武术的传统训练,没有传统武术的实战经验,所以培养出来的武术人才是不懂得中国传统武术的,他们认为武术就是学校中学的、今天比赛的所谓“竞技武术”套路。学校灌输给学生的是“武术套路是从武舞中发展出来”的中国武术史观。这完全是错误的。他们不了解,中国武术为什么练“套路”,不像西方拳击和击剑那样整天练习“格斗”。对此,我们将在下一节中详细地阐述。回过头来,再谈“武舞”。
舞蹈是人类生活中的高层建筑的东西,是人类物质生活的艺术升华,属精神生活的范畴。舞蹈的原型是人类物质生活,如劳动生产、起居、狩猎、游乐、民俗、战争,等等。武舞的原型是战争,但不是战争,乃是艺术,是娱乐性质的,它取之于战争题材的乐舞。这中间有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不是把战争原型直接搬上舞台。舞蹈对其生活原型来讲,既然是艺术创作,它就不可能由艺术又倒退为生活原型,例如《中国武术史》说的“武舞是简易的武术套路”,这违反社会发展的进程,是讲不通的。
武术是古代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是“技”而不是“艺”。武术作为生活原型,当然会升华为“艺术”,例如京剧的武打动作就是以武术为原型的艺术创作。然而,京剧的武打动作再也不是武术。它强调艺术造型,是表演艺术,不是真杀实打的武术招法。这里不存在从京剧武打动作中寻找武术招法的逆行过程,历史不会倒演。P17-18
我为什么要写《中国传统武术史》?这个题目我酝酿很久了。我想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有必要写,第二还没人写,第三我能写。有人会说,这是说大话,是吹牛!我认为,我是说实话。
为什么说有必要写?今天已经出版了若干本《中国武术史》,特别是由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的权威著作((中国武术史》,似乎可以一锤定音了。
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
解放前,我们习武是看不起那种华而不实的花架子的,为此,我毅然决然地脱离了习武的入门老师,他是教花拳绣腿的花架子的。
然而,解放后,政府发展武术的政策改变了中国武术的性质,使武术成了一种艺术体操,舞蹈化、去技击化。为此,提出了“现代武术”或“武术现代化”的新概念,不但大力改编传统武术,使之“套路化”、“规格化”、“量化”,还为之创造武术的“新理论”、“新概念”,进而在“新概念”、“新理论”指导下编写中国武术史,其代表就是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的《中国武术史》。所有这些,其核心是中国武术“去技击化”,其结果是加速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消亡!
我们的祖先,为了制胜强敌,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技击理论、方法,取得丰富的实战经验。可是在今天,被一些“现代武术”专家们否定得干干净净,成了“散打”高手冷嘲热讽的笑料。这是歪曲历史的。因此,我强烈感觉到,有必要写一本真实记述中国传统武术的书,告诉人们中国传统武术的真面目是个什么样子,对于被人为搅乱了的中华武术,应该还其历史的本来面貌!
再谈第二点,今天还没人写这样的书,至今没有一本记载中国传统武术历史的书出版问世。由什么人来写这样的书?不是查找一点历史资料就成的。问题是你写个什么样的东西出来?这涉及作者的习武经历、武术造诣、实战经验、武术观、历史观、文化水平,可以说需要很高的中国传统武术水准和很高的文化水平。这样的人,在今天是凤毛麟角。
仅具备文、武两方面的条件,是否就够了呢?远远不够!历史上,文能兴邦亦可乱世,例子是很多的;匹夫之勇也不鲜见。太史公治史曰:“不虚美,不隐恶。”能做到吗?司马迁也没完全做到。当你提笔写武术史时,就会碰到很多这样的问题,是尊重历史,还是顺应潮流?作者必须选择。
当今,“文”不乏善者,“武”就不好说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有实战经验者太少了。很多著名的武术家,一生一架都未打过,所练习武技是否实用就很难说了,这就使你很难鉴别武技的高低、好坏和真伪。仅凭一把子力气者,就更难透析武术的深层次问题。可见,文武双全能胜此任者,说凤毛麟角也不为过。
既然说没人写,为什么我要写?我想,我所以要写《中国传统武术史》,首先是因为没有人写,其次我有信心写好。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度过的。我经历了日本统治下的伪满洲国、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我的家乡吉林市的武术,是从关内传过去的,拳种有太极、形意、八卦、大小红拳、太祖拳、八极、通臂、戳脚翻子,其中以形意和戳脚翻子的水平较高。我自幼就喜欢中国武术,那时候武术就是武术,没有什么“传统武术”、“现代武术”之说;学习武术就是防身自卫,没考虑什么“健身养生”。像我这样十来岁的小孩子,远没想过老了要养生的问题,也没想过学几趟拳、刀、枪、剑去表演、比赛,夺什么冠军、拿金牌。一切都是民间的和业余的,没有什么“专业武术队”之类的东西。师父是木匠,功夫非常高超,但也是业余的,除了少数开武馆的之外,都不是靠教武术吃饭。学习武术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学几招能打的实用招数。我从九岁(1 940年)开始学练武术,先后学过太祖拳、形意拳、戳脚翻子、化展拳及相应的器械,有拦刀、武侯刀、梅花剑、三才剑、行者棒、六合大枪等。 我的武术启蒙老师姓严,是开武馆的,教太祖拳。我在他那儿学了一年,后来因为学的都是花架子,不实用,我就不跟他学了。
解放前,我从师刘自久先生,刘师与著名形意拳宗师郭云深先生是同乡,河北深县人,清光绪八年(1882年)生人,小时候曾随郭云深先生习拳,上世纪30年代来到吉林市定居,拜“奉天三老”之一杨俊峰先生为师,学习戳脚翻子。刘师功夫极好,苦于文化不高,仅粗通文字。我从刘师习武十年,直到我于1950年到清华大学上学。
1950年,我离开家乡,到清华大学读书,得遇我国著名太极拳家吴图南先生,拜师学习太极拳。从此,我再没有投其他老师学艺。因为,我再没有遇到过有出吴图南先生之右者。我不是说,当时就没有人的武功胜过吴图南先生了,我说的是涵盖文、武两个方面。 习练武术,我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亲身经历解放前后两个社会的武术,目睹了半个多世纪中国传统武术衰落的全过程。尽管人们不愿承认我的看法,反驳我的意见,但你无法否认,从古代技击术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武术已经一落千丈、一代不如一代的事实。这就是武术史。
可以预见,再过半个世纪,人们对中国武术的认识,就是像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所说的“一种拿着奇怪的器械的特殊体操”。
在还可以寻找中国传统武术的蛛丝马迹的时候,我写这本书为的是告诉人们,中国传统武术曾经是个什么样子,以留给后世。
于志钧 2002年仲秋于北京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