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真实叙述了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全国各界人民向内地大迁移的史实。危难时刻,中华民族6000万儿女为了生存,为了继续抗战的艰苦卓绝之路,向西大迁移。本书搜集大量史料,对迁移途中的艰难困苦和顽强斗争作了充分的描述。这是一部血泪抗日史,更是了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颂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去大后方--中国抗战内迁实录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苏智良//毛剑锋//蔡亮//江文君//周小燕等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真实叙述了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全国各界人民向内地大迁移的史实。危难时刻,中华民族6000万儿女为了生存,为了继续抗战的艰苦卓绝之路,向西大迁移。本书搜集大量史料,对迁移途中的艰难困苦和顽强斗争作了充分的描述。这是一部血泪抗日史,更是了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颂歌。 目录 民族史诗 历史丰碑 苏智良/1 第一章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l 第一节 迁都“大彩排”/l 第二节 “衣冠西渡”/8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重庆/16 第四节 重庆大轰炸/26 第二章 民族工业大迁移/48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工厂内迁/48 第二节 大鑫厂与大中华的内迁/70 第三节 “天”字号系统的积极内迁/8l 第四节 刘鸿生企业的内迁经过/95 第五节 抗战中的“永久黄”/103 第六节 荣氏企业在抗战中的命运/114 第三章 抗战时期的交通/128 第一节 抗战烽火中的虞洽卿/128 第二节 抗战中的卢作孚与民生公司/142 第三节 滇缅公路一战时的生命线/158 第四节 长空飞虎与驼峰航线/179 第四章 高校内迁/198 第一节 西南联大/199 第二节 浙大四迁/219 第三节 华西坝五校/240 第四节 其他内迁高校/248 第五章 苦难的民众/262 第一节 难民救济/262 第二节 在路上/286 第三节 内迁的难民/307 第六章 文化大迁移/326 第一节 “戏剧轻骑”遍神州/326 第二节 在昙花林和长沙的日子/345 第三节 爱国电影和音乐事业/354 第四节 香港生死劫/362 第五节 国宝劫难备忘录/369 第六节 文人国难曲/381 第七章 大后方生活素描/388 第一节 苦重庆/388 第二节 警报声、防空洞中的重庆民众生活/406 第三节 文人生活众生相/417 第四节 青年跪求商人将军挥泪作诗/439 尾声/448 主要参考书目/450 后记/459 试读章节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又颁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任命顾祝同为主任,杨永泰为秘书长,贺国光为参谋长。行营辖区包括川、康、黔、藏的整个大西南,并以省地方军队为核心操纵一切。”国民政府逐渐统一了重庆、四川的军事、行政和财政,使重庆成为支持抗战的战略后方基地。 1937年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业、学校,数量都急剧上升,城市人口大量增长。原来的道路及城市建筑都不能适应战时斗争变化的需要。日机的轰炸,更是把重庆的城市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蒋介石批下200万元,作为城市建设的部分经费,用于居民住宅、道路和商场的翻修。国民政府对城区的道路重新进行规划,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道路体系。 由于战争的特殊环境,重庆的行政级别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不断上升,可以与原来直属行政院的上海、南京、青岛、天津和北平五个特别市相媲美。到1938年,五个特别市已经全部沦陷,于是,重庆在国内城市中所占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已不是普通省辖市可以涵盖。一些参政员联名提议升格重庆为“特别市”,直接隶属行政院。后经行政院开会讨论决定:对渝市升级采取过渡办法。具体措施是:重庆市在隶属关系上仍循旧制,属四川省政府所辖;但其市府所属机构,暂准沿例特别市之编制;重庆市政府视其必要,可直函行政院备案请示,同时呈报四川省政府,这一过渡措施,使重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行政院直辖市,已经不远了。P20 著名的建筑学家罗哲文在李庄接触了最初的建筑学知识。16岁的罗哲文刚刚高中毕业,是营造学社到李庄后登报招考来的最后一位练习生,他的工作是协助专家整理资料和测绘古建筑。梁思成每天带着他在院中桂圆树下爬竿,还手把手教他绘图,林徽因则为他补习英语。他常常和梁从诫、刘叙杰(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刘敦桢之子)趴到地上玩弹子,青年研究员卢绳作了一首打油诗贴在树上:“早打珠,晚打珠,天天打珠不读书”。后来他发奋学习,成为了著名的建筑学家。1992年他第一次回李庄,写下了“几回清梦到李庄,江水滔滔万里长。五十余年今又是,激情旧景旧时光”的诗句。2002年,当他再次回到李庄,看到营造学社旧址已成了鸡舍,门前堆满柴草,面目全非,十分惋惜,眼里噙着泪说:“我要是有了钱,一定把这个院子买下来,建个纪念馆。” 抗战期间,外省籍人士迁川700余万,李庄最盛时有1.2万,人口绝对数不多,却均是高素质人才。许多人把青春和亲人都留在了李庄。中央博物院院长李济的两个十几岁的女儿和陶孟和所长的妻子都长眠于此。 李庄没有电及一切电气化的东西,没有都市娱乐和现代交际,没有充盈的食物和药品。处静虚之中,才能做出真正的学问,中国的人文学术正是在西南最边远的小山村,薪尽火传,绵延发展。 战争常常会使一个民族的文化断裂甚至毁灭,历史上的很多文明便是在战火中消亡。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祖国的文化艺术与教育事业,众多文化精英千里迢迢聚集到后方,他们在学术与艺术上的高品位、生活上的低要求以及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度过了那段最艰苦的日子,也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脉得以延续、继承和发展。P438 序言 民族史诗历史丰碑 苏智良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去大后方。 历尽了, 渺渺长程, 漠漠平林, 垒垒高山, 滚滚大江。 似这般寒云惨雾和愁苦, 诉不尽国破家亡带怨长。 雄城壮, 看江山无恙, 谁识我一瓢一笠走他乡。 公元1931年至1945年。 “九一八”、“七七”、“八一三”,日本军国主义的魔爪踏向了亚洲大陆。 在千年一劫的危难时刻,中华民族6000万儿女,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工商老板、小工苦力,他们挈妇带女,扶老携幼,从海边走向大山,从莽莽林海前往黄土高原,从富饶的江南奔赴偏远的西南。他们不分老幼,不分男女,不分信仰,不分党派;为了生存,为了延续民族的血脉,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走上艰苦卓绝的迁移之路。崎岖的公路,绵延的小道,浩浩的大江,逶迤的河流,到处是转移的人流,到处是背井离乡的人们,他们只有一个心愿:向西,向西,再向西! 抗战大迁徙,世界上哪个国家有过如此规模的战略大转移?世界上有哪个民族遭受过这等的苦难! 去大后方,也是转投前方,因为中华民族的抗战,是全方位的。去后方,奔前方,其意义和精神是一致的。从延河之水,到滇池之畔,大后方汇聚起千百万中华不屈的子孙。“衣”的简朴,“食”的匮乏,“住”的简陋,“行”的艰难,“活”的困苦,他们以坚韧的意志默默地承受着战争的重负,却谱写出一幕幕气壮山河的时代剧,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西南联大、内迁工厂、滇缅公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本书记录的就是这些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中华的芸芸众生,他们颠沛流离的生活,悲欢离合的故事,可歌可泣的事迹,英勇不屈的抗争;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的化身。抗日战争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具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一部血泪抗日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颂歌。 抗日战争已过去60年了,随着时间的洗炼,大部分亲历者已经离去,而今剩下的抗战时期的遗民,也都达八九十岁的暮境,许多悲壮的事迹已无人知晓,许多感人的故事已湮没不传。为了保存历史,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从上海到重庆,从亚洲大陆到北美,我们《去大后方》摄制组和编写组采访了一百多位遗民故老。其中有李政道、杨振宁、任继愈、唐德刚、南怀瑾、何康、赵耀东、杨麟、牛惠临、宗之琥、卢国纪、徐明庭、王诗诤、刘白羽、宗璞、沈克琦、赵寻、杨宪益、施雅风、陈鸿逵、竺宁、凌培如、杨玉藩、梁从诫、舒乙、秦怡、于蓝、孟波、李文铸……他们大多已白发苍苍,甚至老态龙钟,可是热心国家的发展、关注民族的命运之心是相通的,我们与这些值得敬仰的前辈们同欢笑、同悲泣、同欢乐、同忧虑、同高歌、同祝福。 我们本着明史知耻、明史知理、明史知责的自觉,用良知、情感和智慧投入这项激动人心的工作。现在,谨以本书和15集同名纪录片,献给伟大而悲壮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献给投身于那个伟大年代的、为卫国战争流过血、出过汗的前辈们,也献给我们民族的后来者。给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个接近历史、认识历史和反省战争、珍视和平的机会。在新世纪之初回顾历史,在新的时空坐标中再回首抗战,具有非同寻常的警世意义。 我们希望这份属于全球华人的光荣与卓绝,能作为一份时代真品,而传诸永远。 2005年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