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操纵(生活中的类催眠现象)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作者 邰启扬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令人费解的非理性行为作为楔子导入话题,首先对催眠术、催眠现象、催眠状态进行解读,以使读者对催眠、对暗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介绍几位非专业催眠大师,他们可能并没有系统学习过催眠术,但对催眠及暗示原理的运用,对他人的操纵可谓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然后,书本将按情境类别,讲述生活中常见的类催眠现象,其中,有现象描述,那些现象都是你十分熟悉的,你在生活中或见过、或听过,甚至就是你的亲身经历;有原因分析,那些分析你可能感到陌生,但一定会认为言之有理。正如催眠术中有自我催眠方式一样,类催眠现象中亦有自己被自己催眠的情况,本书将对此作出解读。最后,书本还将如何应对无形的操纵的有关策略一一道来。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让你感到吃惊的书,你会发现,不论是商业交易、感情生活,还是孩子的教育、减肥节食,原来生活中的类催眠无处不在,每个人都会被类催眠,或者去类催眠他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甚至,我们还会被自己类催眠了。

如何避免恶意的类催眠?如何更加有效地去影响别人?如何更自觉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本书作者为你解开类催眠之谜……

目录

令人费解的非理性行为(楔子)

第一章 解读催眠

 一、催眠与催眠术

 二、催眠术的由来

 三、催眠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

 四、催眠术的发展

 五、催眠现象的心理学解释

 六、三种催眠状态描述

第二章 非专业催眠大师

 一、诸葛亮

 二、希特勒

 三、米卢

 四、麦尔与怀达

第三章 商业活动与类催眠

 一、广告中的类催眠现象

 二、推销中的类催眠现象

 三、商务环境中的类催眠

第四章 爱情与类催眠

 一、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

 二、为什么热恋中的人儿近疯狂

 三、为什么英雄难过美人关

 四、为什么初恋最难忘怀

 五、为什么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第五章 肥胖与类催眠

 一、肥胖的标准与形成因素

 二、过量进食的内因:“嘴饥饿”

 三、过量进食的外因:环境暗示

 四、减肥的心理疗法

第六章 教育与类催眠

 一、催眠疗法在学校中的运用

 二、成绩不好的原因就是笨吗

 三、耐人寻味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四、自我效能感与习得性无助感

 五、大幅度提高成绩的超级学习法

 六、学校中的其他重要暗示源

第七章 群体行为与类催眠

 一、难以想象的疯狂

 二、模仿:群众行为的基本形式

 三、感染:循环反应的心理机制

 四、去个性化:我不再是我

第八章 传销与类催眠

 一、诱骗:先让你进门再说

 二、温情:感觉真是良好

 三、打压:你是一个可怜人

 四、前景:美丽的海市蜃楼

 五、洗脑:常态观念归零

 六、感染:让你神魂颠倒

 七、循环:再去骗别人

第九章 追星与类催眠

 一、疯狂的追星行为

 二、“星”工厂:按“需”制造

 三、媒体:只嫌事少

 四、商家:趁“火”打劫

 五、追星族自己:甘愿进套

第十章 邪教与类催眠

 一、惨绝人寰的琼斯敦事件

 二、实施精神控制的技术路径

 三、被催眠后的信徒们

 四、教主,你咋就活得那么滋润

第十一章 我们被自己催眠了

 一、自我催眠术

 二、由意念引发的类自我催眠

 三、由信念引发的类自我催眠

 四、由预期引发的类自我催眠

 五、压力:一半来自于自我催眠

第十二章 如何应对这无形的操纵

 一、不被操纵,有可能吗

 二、处处有个“我”在

 三、相信权威,不迷信权威

 四、考察别人隐藏的动机

 五、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

 六、思维清晰,该注意些什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深度催眠状态

在深度催眠状态中,受术者的意识场已极度缩小,注意力已达到了最高度的集中。除了与催眠师保持有效的感应关系外,对其他刺激毫无反应,面部表情呆板,毫无生气,绝对地服从催眠师的指令。与此相比较,在中度催眠状态中,受术者可能拒绝、延缓或部分改变催眠师的指令。道理很简单,这是由于意识状态不同的缘故。

在深度催眠状态中,受术者的典型表现如下:

记忆的变化

在深度催眠状态中,受术者的记忆能力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双向的,既可能是记忆能力全部丧失,也有可能是记忆能力极度高涨。

先说记忆能力的丧失。

在浅度或中度的催眠状态中,受术者在清醒以后,能够几乎全部或部分记住在催眠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但当受术者进入深度催眠状态,在觉醒后,基本上是无法回忆起催眠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事情,呈完全性遗忘,唯一能够知晓的是极为舒服、痛快地睡了几个小时,感到精神抖擞,情绪高涨。对于某些心理疾病的治疗来说,这种对催眠过程中所发生事件的遗忘是必要的。如果记住这一过程,对疾病本身的康复不利,还有可能会投下新的阴影。所以,在催眠过程中,催眠师的治疗完毕以后,一般都要做出暗示,要求受术者忘记催眠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

从另一方面看,在深度催眠状态中,经由催眠师的暗示,受术者的记忆能力会极度高涨。在一次催眠实验中,催眠师要求一位学中文的女大学生记住五个她从未听说过的、以外国人名命名的心理学名词,她记得非常牢固,尽管只听了一遍。我们也曾做过类似的实验,结果与上述事例基本相同。据专家们分析,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记忆能力亢进的现象,是由于在深度催眠状态中,不像在正常的清醒状态下,有过多的杂念和干扰以及人们天生的惰性,也不会因各种无关刺激的作用而妨碍注意力的高度指向与集中。换言之,在深度催眠状态中,“神经噪音”大大降低,信息传导畅通无阻,故而能够铭记在心,终生难忘。

治疗学家们还发现,利用深度催眠状态中记忆能力亢进的现象治疗神经症,效果很好。因为,造成神经症的原因,常常是一些过去的经验,特别是会激起强烈情绪状况的经验。在催眠状态中,经由催眠师的暗示,可使受术者回忆起最初的体验。于是,当时的激情会逐渐淡薄,从而有助于神经症的治疗。

人格转换

心理学中所说的人格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个性,稳定性是人格的一大特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这个意思。然而,在深度催眠状态中,催眠师能够使受术者的人格转化为他人的人格,甚至转化为动物的特性。

譬如,催眠师暗示受术者是歌星,受术者仿佛就像歌星似的,边跳边唱起来;暗示他是政治家,他马上就能以伟人的姿态,发表施政演说。有位催眠师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暗示A少年:“你是B!”然后,喊出他的朋友B的名字时,A就会开始表现出B的态度、声音和外表上的一些显著特征。你问他的名字,他会回答自己是B。问他住在哪儿,如果他先前知道B的住址,就会据实回答。给人的感觉,他就是B。可是,问他出生年月和兄弟姐妹的名字时,这些答案A原先不知道,于是便回答自己的出生年月,再凭空想象出几个名字。前苏联的催眠师曾暗示一受术者:你现在就是列宾,你现在以列宾的身份来作画。结果,受术者所作的画中,果然有列宾的风格。我们认为,列宾风格的获得者不能简单地看做是技法上的相似,而是受术者的人格转换成了列宾的人格。当然,这也是有条件的,若这位受术者对列宾的人格浑然不知,这种转换当然不可能。  另外,把受术者由人的人格转换为动物的特性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催眠师暗示受术者变成了鸟,展开翅膀,在天空翱翔。受术者就会以双臂做翅膀,上下摆动,在屋里转圈子。甚至暗示受术者变成了狗,他也会在地上爬。这近乎恶作剧了,如不是因实验所需,催眠师是不会这样暗示的。如下了这样的暗示,也会严格保密。

利用深度催眠状态中的人格转换现象,可以矫正一些比较顽固的人格障碍,如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等。这些人格障碍的矫正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容易的。由于在深度催眠状态下人格可以转换,因而可通过令其扮演正常人格的角色,而最终为该角色所同化。

年龄变换

年龄变换,可视为人格转换的一种特殊形式。受术者可以倒退到童年时期,也可延展到老年时期。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年龄变换并不是实际上的年龄倒退或延展,而是角色行为的变化,即受术者表现出童年期的角色行为或老年期的角色行为。

有些人认为年龄倒退的现象,就是使受术者恢复所暗示的年龄当时的记忆,并按此付诸行动,这是一种误解。有位催眠师让一位40多岁的男性年龄倒退到6岁,对他说:“这里是幼儿园,你唱一首歌吧。”结果,受术者并没有唱起他童年时代所唱的歌,而是唱了一首他女儿(正在上幼儿园)经常唱的一首歌。这首歌在他的童年时期是没有的。由此可知,这位受术者是于无意识中自行采取了符合催眠师所暗示的年龄和这一年龄所特有的思想与行动。换言之,这种年龄倒退,并不是让受术者回到往昔,而是与人格转换一样,采取了某一种“角色行为”的表现。

诱导年龄变换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数数法进行。即催眠师说:“现在我倒数你的年龄,随着我的数数,你就会逐渐变得年轻起来。现在开始:30、28、26、24……”最后在哪个年龄阶段停止,就会有哪个年龄阶段的表现。年龄延展的方法亦如此。还可以通过呼吸法进行。即催眠师说:“现在我让你进行深呼吸,每呼吸一次,你的年龄就减去一岁,我让你停止深呼吸的时候,你就处于那个年龄阶段,现在开始……”

以上介绍了受术者在深度催眠状态中的种种表现。一般说来,对于治愈大部分身心疾病和潜能开发来说,是没有必要将受术者导入这种深度的催眠状态的;如果催眠师的道德品质不良,就有可能利用受术者的深度催眠状态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因为,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催眠后暗示,受术者在觉醒后会毫不犹豫地去执行,并且全不知晓是谁指使他这么做的。在西方国家中,经常可以看到利用催眠术进行性犯罪、盗窃活动、伤害他人的案例。

P27-30

序言

令人费解的非理性行为(楔子)

作为万类之灵的人类总认为自己的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富于理性的,其实大谬不然。

都说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反映,可那些动辄几千元、上万元一件的名牌服装,所有的人,包括购买者本人都知道它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但照样有人趋之若骛。他们肯定不傻,也不见得就一定是个仗义疏财的人,但在特定的状态下,他们就是乐意这么干。

说起“足球流氓”,当数英格兰的那一帮最为凶悍。我们是怎么理解“足球流氓”的呢?大多数人都认为,那是一伙流氓,在足球场上闹事,故为“足球流氓”。一位英籍人士对我说:“你们都搞错啦!这些人平时都绅士得很,只是到了足球场上才变得丧失理智,表现得疯狂且不可理喻。”人还是这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做人的差距怎么会这么大呢?

曾听一位邪教信徒的家人说过:他那位痴迷邪教的妻子,水果买回家,家里人先不能吃,要放在师父的照片前供三天,让师父吃,然后自家人才能吃。三天过后,水果早已不新鲜了。没办法,不这样妻子能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

看过这么一则报道:某人嗜赌成性,又输光了所有的家当。一日,他又向怀孕的老婆要钱。老婆告诉他没有钱了。于是,他翻箱倒柜,终于在一只鞋子里找到老婆准备做月子用的、家里的最后两百元钱。老婆急了,拼命相争,他竞把老婆杀了。更荒唐的事情还在后面。他杀了人还不跑,而是招来几个赌友,在他家里又赌起来。后来是一个赌友发现从厨房里有血流到客厅,惊呼并报了案……读罢这一案例,真是让人无言以对。

17岁的少年周枫出生在湖南邵阳一座偏僻的大山里,由于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好,加上后来一次外伤导致了偏瘫,使得他在家中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在网吧上网听周杰伦的歌就成了他人生的最大乐趣。他离家出走“寻找周杰伦”,半年内走遍了六个省市,住过20个救助站,希望能得到偶像的帮助,找回个人生命的价值。当周杰伦宣布两年内不开个人演唱会,他觉得没希望再见到周杰伦了,于是服下安眠药自杀。见不见得着周杰伦就这么重要吗?只有一次的生命竟然也舍得搭上?一般的人,大约八辈子也想不通。

媒体上不知已经报道过多少次传销是蒙人的、坑人的,但上当受骗者还是前赴后继,虽然有关职能部门的打击还是相当有力度的,但传销仍然没有销声匿迹。有不少受骗者被执法部门解救出来以后,非但不感激,还有些人在闹事呢。

有些夫妻,不管是长相外貌、内在气质,还是文化水平、家庭背景都很般配,人们称之为天生的一对,地设的一双。还是一些夫妻,可能在上述这些方面差距都很大,可能是老夫少妻,可能是老妻少夫,可能是女的比男的高,可能是文化水平相距甚远,可能是家庭背景差距很大……让人感到这两个人怎么样也不会走到一起来。别以为你认为相配的就一定幸福,也别以为你认为不配的就一定过得不好。爱情的质量与之无关。生活中不是常有人这么说吗,我就是爱他(她),或者我就是讨厌他(她)。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在这里,理性的力量逊于非理性的力量。

生活中,这种令人费解的非理性行为可是太多太多了,可能也正是由于太多太多,人们好像反而对它漠然视之了。

该如何解读这些令人费解的非理性行为呢?我们以为,上述所有的非理性行为,虽然形态不同,表现各异,但本质却是一致的,那就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操纵了。这种力量可能是来自于人,也可能来自于环境;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反向的;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可能是你操纵别人,也可能是别人操纵你。这种操纵的影响力因个体差异或大或小,因具体情境而变化多端……这种操纵可以诱导你的心理,也可以诱导你的生理,还可能使你的生理、心理都受到诱导。

如果有人问,你愿意被人操纵吗?估计99%以上的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人类的天性就是向往自由、独立。

如果有人问,你曾经被人操纵吗?这个问题你可能感到难以回答。好像没有,又好像有过。

其实,操纵现象每时每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诸如:铺天盖地的广告,情人的撒娇,权威的态度,孩子的啼哭,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林林总总,光怪陆离,无不以影响他人、操纵他人,以使之出现自己所期望的观念与行为为目的。

操纵是全方位的。

别以为都是成人在操纵孩子,孩子也在操纵成人。

成人们总是洋洋自得地认为:孩子一定是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行为无不为自己所左右。非也!的确,成人是在操纵着孩子,但孩子也在操纵着成人,你信吗?

这里来说一说孩子操纵成人世界的典型方式。

孩子的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但恐怕大多数人没有研究过其中的奥秘。心理学家经分析得知,儿童的哭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

其一,饥饿,肚子饿了,他们会哭。

其二,生理上受到伤害,如哪儿疼了,他们会哭。

其三,欲求得不到满足,当他们的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也会哭。

其四,把哭作为控制成人的手段。

我们要讨论的就是这第四种原因。

通常的情况是,孩子的某种欲求得不到满足,于是他们伤心地哭了。他们偶然间发现,当他们哭了以后,家长就满足他们的需求了。哇!原来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于是,在有意无意之间,他们把哭当成一种操纵成人世界的工具。比如,在商店里看到一种玩具,他们想买。父母可能是因为囊中羞涩,可能是由于家中同类玩具已有不少而拒绝购买。孩子便哭了,哭了以后,竞达到了目的。既然这手段这么好使,何乐而不为呢?有时,他们哭了以后,家长还是不答应他们的要求,于是继续哭。这里,存在着一场双方意志的较量,如果家长最终又败下阵来,孩子就明白了,不仅要哭,哭的时间还不能短,短了就不足以达到操纵的目的。这就是有些孩子没有多大事而哭起来没完没了的最根本的原因。孩子也很精明,他们并不是十分奢侈地使用自己的眼泪。如果他们认为所面临的不是他们的操纵对象时,才不花力气这么哭呢!生活中时时会看到一种现象,一个孩子与老师或者与叔叔、舅舅在一起时,通情达理,可妈妈(或其他可操纵对象)一到,立即蛮不讲理,大哭大闹——操纵对象来矣!

别以为都是领导在操纵下属,下属也在操纵上级。

让我们假设一个情境:有位领导指示他的下属去考察两个人,然后向他汇报。这位下属对这两个人有所好恶,假定他希望A被提拔,不希望B被提拔。但这种好恶不能在他的领导面前有所流露,这么做会对自己不利,也就是说他要表现得公正客观。又假定这两个考察对象各方面表现都差不多,难分伯仲。这时他会怎么办呢?有人是这么做的:  他将A、B两人各列出三条优缺点,分量也差不多,也都是事实(很公正客观)。但在汇报B的情况时,先说他的优点,再说他的缺点;在汇报A时,先说他的缺点,再说他的优点。这前后不同的顺序对听者有着很大的影响,先扬后抑,给人以否定的印象;先抑后扬,给人以肯定的感觉。这时,领导的思路与判断就于无形之中被左右了。

别以为总是人在改造环境,环境也在影响、操纵着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人的彪悍,江南人的细腻,不正是人与环境的生动写照吗?春和景明让你心旷神怡,阴风怒号让你愁眉不展,你的情绪在受环境的左右。自然环境在影响着人,人造环境就更能影响人。婚庆场合的装饰,让你一置身于其中就感到喜气扑面而来;悼念场合的布置,则让你身临其境就会神色凝重;宗教建筑的高大而奇特,会使你顿生神秘、敬畏之感……

科学方法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现象都存在着因果关系。非理性行为不是无原因的,总有一种力量、一种动因、一种由头导致非理性行为的出现。过去人们总认为是冥冥中的神在显示威力,现在我们明白了,那是人们在生活中受到某种因素——可能是他人,也可能是自己,可能是自然环境,也可能是社会环境的操纵所致。

操纵不同于服从,更不是强迫。无论是服从还是强迫,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从自己的本意来说不同程度地不想这么做,但迫于外界的压力不得不这么做,比如学生上课不讲话,路上遇到红灯就得停下来等候。操纵,尤其是无形的操纵可不是这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被他人、被环境等操纵,还以为是在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其实是在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应当说,无形的操纵更富于技术含量,效果当然也更好。

这种操纵的机理是什么?无论我们是要利用它还是防御它,都有必要弄清它的机理,因为这是前提条件。

我们以为,这种无形的操纵的机理与实现条件是暗示。当暗示的强度达到较高水平之后,就进入到了催眠状态。由于生活中的无形的操纵通常是在非正规条件下进行,并且表现形态没有催眠状态下那么典型、那么极端,因此我们把它定义为“类催眠现象”。

绝大多数人总是认为,催眠现象只是发生在催眠师的施术过程之中。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毫不夸张地说,催眠现象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当然,那是一种类催眠现象,形式上与正式的催眠现象有所不同,但其机理、作用、本质与正式的催眠现象别无二致,其效能作用,也不逊于正式的催眠施术。

也许你没有听说过,催眠学界有人认为人类历史上两个最高明的催眠师是拿破仑和希特勒。很显然,他们俩的职业肯定不是催眠师,但他们在煽动大众情感、利用大众心理、进而操纵大众方面的所作所为及其效果,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催眠师所能相提并论。

本书以令人费解的非理性行为作为楔子导入话题,首先对催眠术、催眠现象、催眠状态进行解读,以使读者对催眠、对暗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介绍几位非专业催眠大师,他们可能并没有系统学习过催眠术,但对催眠及暗示原理的运用,对他人的操纵可谓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然后,我们将按情境类别,讲述生活中常见的类催眠现象,其中,有现象描述,那些现象都是你十分熟悉的,你在生活中或见过、或听过,甚至就是你的亲身经历;有原因分析,那些分析你可能感到陌生,但一定会认为言之有理。正如催眠术中有自我催眠方式一样,类催眠现象中亦有自己被自己催眠的情况,我们将对此作出解读。最后,我们还将如何应对无形的操纵的有关策略一一道来。

后记

人言:人们常常是用自己的专业眼光去看世界。所以,一棵树在画家的眼里是审美的对象,在木匠的眼中就是做家具的材料。由于我从事催眠术的研究,故而在我的视野中,就会把生活中的许多情境看成是类催眠现象了。这种专业癖好科学吗?合理吗?经得住推敲吗?我不敢妄言。

不过,有一点我还稍感“自鸣得意”。那就是本书所描述的现象都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事情,过去发生过,现在正发生,将来还会发生,但从类催眠的角度去系统解读这些现象,尚不多见。这种解读是耶?非耶?那就得请读者诸君去评判了。

吕玉同学帮我收集了不少资料,她和戴佳玲同学还参与了一些片断的初稿写作,特此说明。

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李凌女士,从起初的构想,到全书的完成,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在此,谨致谢意!

非常期待能与读者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我的电子信箱:tqyyz 1956@sina.com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www.tqyblog.blog.sohu.Com

是为后记。

邰启扬

2007.8.2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6: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