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苏曼姝师出名门,修习宋词多年。在本书中,她以独特的感性和优美的文笔,再现了中国古代最美丽的词,包括美丽的语言以及词人们缠绵悱恻的情感,悲欢离合的故事。
这些读词体悟曾陆续在新浪博客连载,引起了读者们的广泛共鸣,并被誉为“最美丽的词评”,3个月内博客点击量超过30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最美丽的词 |
分类 | |
作者 | 苏曼姝 |
出版社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苏曼姝师出名门,修习宋词多年。在本书中,她以独特的感性和优美的文笔,再现了中国古代最美丽的词,包括美丽的语言以及词人们缠绵悱恻的情感,悲欢离合的故事。 这些读词体悟曾陆续在新浪博客连载,引起了读者们的广泛共鸣,并被誉为“最美丽的词评”,3个月内博客点击量超过30万。 内容推荐 最美丽的词,美丽的不只是语言,还有词人们缠绵悱恻的情感,悲欢离合的故事。 本书作者苏曼姝师出名门,修习宋词多年,2007年9月起陆续在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umanshu)连载自己的读词体悟,以其独特的感性和优美的文笔,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被誉为“最美丽的词评”,3个月内博客点击量超过30万。 目录 序 杨柳枝/敦煌曲子词 菩萨蛮/敦煌曲子词 菩萨蛮/李白 花非花/白居易 闲中好/段成式 更漏子/温庭筠 梦江南/皇甫松 思帝乡/韦庄 酒泉子/司空图 一叶落/李存勖 生查子/牛希济 南乡子/欧阳炯 玉楼春/孟昶 乌夜啼/李煜 虞美人/李煜 长相思/林逋 渔家傲/范仲淹 玉楼春/宋祁 蝶恋花/柳永 天仙子/张先 浣溪沙/晏殊 临江仙/晏几道 菩萨蛮/魏夫人 定风波/苏轼 虞美人/舒蜜 鹧鸪天/黄庭坚 踏莎行/秦观 半死桐/贺铸 苏幕遮/周邦彦 临江仙/晁冲之 西江月/朱敦儒 鹧鸪天/周紫芝 一剪梅/李清照 临江仙/陈与义 点绛唇/朱翌 长相思/康与之 减字木兰花/朱淑真 生查子/陆游妾 卜算子/严蕊 破阵子/辛弃疾 鹧鸪天/姜夔 玉楼春/刘克庄 清平乐/周晋 南乡子/潘枋 摸鱼儿/元好问 南乡一剪梅/虞集 踏莎行/徐灿 蝶恋花/张倩倩 梦江南/柳如是 卜算子/夏完淳 桂殿秋/朱彝尊 凤凰台上忆吹箫/贺双卿 浣溪纱/吴藻 卜算子/蒋春霖 浣溪沙/王国维 试读章节 浣溪沙 王国维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陆小凤说,西门吹雪至少有一点是别人学不像的,不是他的剑,是他的寂寞。远山上冰雪般寒冷的寂寞,冬夜里流星般孤独的寂寞。 这是棋无对手,高处不胜寒的高手的寂寞。 静安先生也有一点是别人学不会的,不是他的才学,而是他的悲悯。是割肉饲鹰,大爱无言的悲悯,是佛祖历览红尘,怜悯众生而流下的那一滴眼泪。 这是哲人的大悲悯。 大悲悯与小悲悯不同,小悲悯只悲悯好人或坏人的不幸,是怜悯或同情,而大悲悯则悲悯所有人的一切种种,是怜悯或同情所涵盖不了的。 静安先生的才学自不必说,少年时代就被称为“海宁四大才子”。海宁是中国文化积淀较高的地方,出产才子的频率和质量都很高。远的唐代诗人顾况、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清代诗人查慎行,近的徐志摩、金庸先生,都算是静安先生的同乡。静安先生后来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皆成就卓著,与家乡浓厚的文化背景脱不开关系。说到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就不能不说王国维,开近代学术之先风。 且不谈先生的才之高,我们来看静安先生的这一滴泪吧。 夕阳西下,落日镕金,鸟飞不到的微茫苍山之中,传来一两声清寂的罄响,山寺上方的云仿佛也因为听到这罄声而静止了,一动不动。山是极高的山,连飞鸟的翅膀都难以抵达,让人想起了“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百尺危楼的高寒,想起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空寂。山寺一角的铎铃,掩映在苍茫的山色中,消融在落日的余晖里——这是寂寞的颜色。上方高而远的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只有似乎被罄声牵引而在埋首静思的晴云。这是一派空寂的境界,不一定是实景,它暗喻着人生的孤寂境界。在夜阑独处,万籁俱寂的某夜,在霁雪初晴,天地澄净的某刻,是否也有同样的心境在你我的心头暗暗滋生? 在这千山之上,有位老僧,或者是静安先生自己,曾经入定佛前,一心想着超脱作为尘世之人的痛苦,摆脱尘世的纷扰。他或者以为他摆脱了吧,某一天,怀着一颗沉寂的心冷眼再看这万丈红尘的悲欢离合、生死苦痛,突然明了,自己在这里悲悯世人的痴愚、妄念,其实自己也仍是这红尘中的一员,悲悯他人,亦是悲悯自己。 尝记得《红楼梦》中,妙玉喜欢“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一句,给宝玉祝寿的帖子上就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自称自己是“槛外人”。但孤标傲世的妙玉却最终落得个被盗贼所劫,不知所终的悲惨结局,真的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了。自以为是“槛外人”,确未曾想过其实仍在“槛内”。说出世何尝就是那么容易,说“空”,何曾就是真的“空”了呢?“众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我笑世人之时,可曾想到,世人就是自己呢? 在近现代文人中,静安先生与鲁迅先生,是我最推崇与最尊敬的两位先生。窃以为,两位先生之所以为我所尊敬,是因为两位先生对人生的认识以及反躬自省的程度都达到了相当的境界,静安先生的“可怜身是眼中人”,与鲁迅先生的“抉心自食,欲知本味”,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明白人生的无望与虚妄。 小时候曾订阅一份小学生的阅读报纸,上面登载过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一个小牧童在路边放牛,一行人路过,问他,你为什么放牛呢。木桶回答说,为了将来买牛。行人又问,那你为什么要买牛呢。牧童说,要挣钱买砖盖房子。行人再问,为什么要盖房子呢。牧童说,盖了房子好娶老婆。行人还问,为什么要娶老婆呢。牧童说,娶了老婆,让她给我生个娃。行人最后问,那为什么要生个娃呢。牧童说,生了娃让他给我放牛。 有人以为这真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取笑牧童的毫无追求,但你真能逃过似牧童所说的这些人生循环?命运是一口深井,再大胆的跳跃,我们仍是井底的那只青蛙。这个故事留给我的记忆过于深刻,多年以来未曾忘却,历经世事之后,更觉得不知是哪位编辑一个不小心,竟将如此深奥的一个故事登载在了小学生的报纸上,让我得见人生的真谛。 对于个人,本无须论前程,有生即有死,有开始就有结束,所有的一切不过都指向寂灭。对于这一点,静安先生也是明白的。但就像孙悟空翻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一样,即使聪慧如静安先生,也逃脱不了人生的既定循环和种种纷扰。先生有大悲悯,悲悯世人的种种痛苦、种种自扰、种种痴愚,更悲悯自己和众人一样,也跳不出这个循环。 先生一生与罗振玉、清廷有着莫大的牵扯,先生的自杀也与这两者有着诸多关联。二十二岁时他结识了罗振玉,两人意气相投,遂订交,并在罗振玉的支持下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他经过罗振玉推荐到南通师范学校、江苏师范学校任教。当罗振玉入了溥仪的末代小朝廷,他便也跟着进京了,并担任了清廷的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职务。其后,他更成了罗振玉的儿女亲家、溥仪的老师。对于先生后来投湖自杀,后人有各种猜测,或云是为了殉清,或云是因被罗振玉逼债,老友中绝,不胜悲愤,或云是独立自由之意志不得伸,而文化殉节,或云尸谏,如是种种。先生遗言中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又与自杀前三日对朋友金梁提起颐和园昆明池,言“今日干净土,惟此一湾水耳!”窃以为,凡人自杀,皆有一个历史成因和一个导火索。静安先生对人生有着如此透彻而痛苦的认识,对人世如斯绝望,这未尝不是历史成因之一。而对于先生来说,面对人世的纷扰与理想的失落,自杀未尝不是一种彻底的解脱。一泓湖水,将自己彻底洗净,从此无根无念,重归寂灭。 对于人生的既定循环和结局,当我明了之后,未尝没有觉得痛苦和失望。但仅仅明白自己也是那眼中应悲悯之人,除了愈加痛苦之外,又有何用?当看到一则著名的禅宗故事,青源惟信禅师云:“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又闻得了一个武侠故事,故事中某位武林高手因看到一幅画而学得绝世武功。让他看画的是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说,你比我儿子高一筹,因为他只能将画看成武功秘笈,而不能再将武功秘笈看成画,但你能,所以你的悟性和武功要比他高。这两个故事,让我顿生了悟,其实人生也是如此。 人生的至高境界,不是希望或者绝望,而是生了希望,又知绝望之后,再生新的希望,此时所生的希望,相比先前的希望和绝望而言,是更进了一层,即是孔子所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即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绝望不可畏,希望不可喜,唯有经历了绝望后的希望,才更可敬可叹。鲁迅先生所说的“铁屋中的呐喊”,即是如此。持花花复谢,更复持残枝,既知花终谢,月终落,世终空,你我仍需前行。 当生命交到你我手中,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讨论和争辩的事实,上帝既然已经写好了它的结局,那么且让我们好好经营这个我们可以左右的过程。 P243-248 序言 已经记不清最初接触诗歌是什么时候了,大概是小时候背着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之时。 小学的时候,我所接触的最全面、最高深的一本古诗词类的书籍,是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它是我在父母的书柜中发现的。就是这本书,伴随我度过了儿时的岁月,我也曾学着上面的平仄格律,填自己的诗词。现在看来,那些句子甚是幼稚可笑,但它终究是自己做过的事,像一个醒来的清梦,虽知它空幻,但不免留恋。 偶尔一次,写了一句“寻得明月好渡江”,以为佳。后来读晁冲之的《临江仙》,发现其中的“月明好渡江湖”,和自己的句子十分相似。莫非是自己前生看过这诗句,饮了孟婆汤却仍未忘却,今生才填出这样的诗词? 但不管怎么说,我对诗词的喜好是与日俱增了,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工工整整誊抄的诗词,厚厚的一本,每当翻起,不免感叹当年的那分痴恋。 再后来,我拥有了更多的书,也看了更多的书,尤其是许多学界大师编订的各式各样的《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大师的学识固然令人钦佩,但这一类的鉴赏文字已经太多太多,几乎形成了八股文的套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严肃地解说着,让人看之不爱。就像一些美丽的山水,美则美,但终究不是我的。我者,需有我的气息。我的理解,方才生动。 况且,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人,也应该有一千种唐诗宋词的解法,一代人也应有一代人的解法。诗词鉴赏的大众化、现代化,是一个值得探索,并应该探索的问题。 我不敢言、也拒绝说自己如何懂古典诗词,至多不过是个爱好者罢了,只不过是做偶尔的尝试,像一些泥泞而歪斜的足迹。爱看者自来,不爱者自去,我只是走我的路,算是自己的一点勉励,一些探求,一些尝试,且舞且歌,自弄自影。 但写文,实在是一件辛苦而寂寞的事。握起笔,如入茫茫沙场,天地之间,只剩下自己,只有自己听得见自己的心跳:又如入莽莽杀场,四周、背后空落落的,只有自己一个人,与文字为敌,挑刺、挥舞、转身、再刺,这是一种讲究技巧的艺术,稍不留神,即死于其下,拙劣无比。 但逢着那些优雅的诗句,就如同碰到那些眉目澈净的僧人,即使有些许苦楚,也甘苦自适,心若沉水了。 人言唐诗如日,宋词如月;唐诗如山,宋词如水;唐诗如雨前龙井,宋词如陈年女儿红,千年的繁华旖旎、胭脂粉泪,熏染了这一纸红笺。宋词如烟,如絮,如月,如钩,氤氲中有红袖佳人、五陵少年、侠骨柔肠。像从小巷中袅袅而来的佳人,明丽如花,眉山烟锁,若蹙若颦。 当临风捧卷,当对月读诗,即使无乐无声,我亦欣然,斯时若洗,肝胆皆清,心肠如雪。 捧读这一纸红笺,它们静止,而我流动。千年之后,仍有人捧读它们,但那再翻开它们的将是何人? 如同寂寞的庭院里那一树的梨花,花瓣飘落,韶华流逝,唯有那合抱的树干仍在,虬结苍劲,绿叶婆娑。 而我,不过是在树下曾经触摸它们的那双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