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不同于严谨的学术理论,又不同于散漫的教育随笔的教育著作。它既追求日常教育叙事的丰富性、完整性与个体性,又追求教育思想的深邃、独特与创造。书中作者以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为主线,以四个板块衍化抽象的课程理念,以鲜明的风格建筑起一条“新课堂”语文教学探索之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建筑生命的课堂/新教育新理念 |
分类 | |
作者 | 吴礼明 |
出版社 | 长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不同于严谨的学术理论,又不同于散漫的教育随笔的教育著作。它既追求日常教育叙事的丰富性、完整性与个体性,又追求教育思想的深邃、独特与创造。书中作者以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为主线,以四个板块衍化抽象的课程理念,以鲜明的风格建筑起一条“新课堂”语文教学探索之路。 内容推荐 本书以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为主线,以四个板块衍化抽象的课程理念——“课堂现场”展示了课堂新空间,“课堂评场”是对课堂现象的及时评思;“课堂网语”搭建了网络教研的新平台;“课堂凝思”则着重讨论了语文课堂的深层问题,相当一部分思考具有突破性。总之,本书将课堂衍化为一个个看得见的样式,以鲜明的风格建筑起一条“新课堂”语文教学探索之路。 目录 第一部分 课堂现场 博大的胸怀和深宏的思索 《杜甫(登高>》课堂实录 《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实录 诗的发散与散文的诗心(讲座) 第二部分 课堂评场 李镇西先生《冬天》教学启示录 课堂风暴,一场真正的风暴 ——徐州中小学三节教学观摩课课评 个性的展示与魅力的绽放 ——评第五届“沪苏皖浙四省圆桌论坛” 暨谢海莹老师的课堂 枝节蔓芜非关文本 ——以肖家芸老师“《故都的秋》设计” 为例谈传统课堂的问题所在 金庸进读本,挑战的意味有多浓 ——金庸武侠作品进语文读本 事件透视 第三部分 课堂网语 关于“对话”的对话 关于教师·学生“主体观”的对话 课堂:生命成长的精神驿站 ——《乐羊子妻》案例分析 语文教学在规范与枷锁中左冲右突 ——“语文教学要不要重建规范” 的讨论 王安石剽窃辨 ——是王安石抄袭,还是 钱钟书刻薄 第四部分 课堂凝思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文本素质:必备的,绕不过去的一环 人的阅读和提升阅读的策略 对话情境教学的态度与方法之管见 基于民主的课堂教学之思考 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之思考 ——兼评王尚文先生《紧紧抓住“语文” 的缰绳》和窦桂梅老师 《语文当为心灵奠基》 营建课堂“自组织”新构架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思考 追求“课堂教学现场化” 课堂“教学目标”论 后记 跃动于课堂上的生命的泉声 试读章节 我们接着上课,我先通读了一遍,学生觉得气壮山河;然后我让他们读。今天很特别,他们读得很卖力,仿佛那里是千军万马,在战场上拼杀嘶喊。很好,读古文就得这样。 我说一声“好”,他们便住了。“我们开讲吧。按照惯例,得有几个同学来与我交谈对说。” 群情活跃。一个学生自动地站了起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意思是,‘极北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 “有点硬。这样说,‘极北有这么一条叫鲲的鱼’,是不是好些?”我说。 “多此一举!”有人在下面说。我报之一笑。 又有学生说:“‘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停。这好像又硬了,”我打断了一下,“前面说到的是鲲、鹏,这里说的是野马、尘埃,这前后该怎么连接?” 这个学生思索起来。我示意他坐下。 “又在吹毛求疵了!”有学生打趣起来,但也在很认真地思考。 “同学们,你们读这个开头有什么感觉?你们见过几千里大的鲲鹏吗?”我问。 “我的感觉它好像有咱们的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面积那么大呢!”一个学生说。 “啊?!”其他学生一片惊呼,顿时显出夸张的表情来。有些学生似乎忘情地比画起来。 “啊!伟大!壮观!”有人在自语。 “是的,我开始读时就是这种感觉。”我顿一顿,“庄子就是要引起你们心灵的震动!此乃宏观,你们再看看那甚至肉眼都看不到的野马、尘埃,我们的庄子注意到了。” “这庄子真能捉弄人!一会儿大得无边,一会儿小得肉眼难辨……”我听到了下面的议论,心里一喜,学习语文就得有这样的感受。 “谁能告诉我这一大一小之间的共性?”我问。 很快,有学生说:“一个是‘去以六月息者也’,另一个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就是其共同点。” “好。那么,这两者之间我们该加什么话衔接起来呢?” “我想用‘其实呢’比较好。”一个学生说。 “嗯,不错。课文在结构上也值得我们注意。先说其大,次说其微,强烈反差,帮你以全新的视野去感知宇宙的生动景象与无穷的奥妙。我们不要停留在作者那些在今天看来都是虚阔而不实的寓言式的例子上,要充分领略到作者在我们面前所展示的宇宙的惊人之美!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现在又能感知多大的时空呢?由此,我们是不是该警觉呢? “这里,我很佩服庄子,你看我们的空间,空空如也,好像什么东西都没有,但他知道这里有叫气或风的东西存在着,流动着,并且像水那样还能浮物呢。所以我读古人的书,崇敬的时候很多。我有一句座右铭叫‘以古典的心情面对’,呵呵——我突然想起了《兰亭集序》里的一句话来。哪位同学能告诉我是怎么说的?”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有学生在下面诵出了。 “好!”我夸奖了一声,“这说明我们古人很注意这些。但我们的庄子还显得与众不同呢。他‘俯察’这些‘品类’,他能通人性与物理呢。他真是个物理学家呢,不信,请看下面他将要给大家做一个实验并进行分析了。” 课堂哄笑。“但我们的事情还要继续下去,哪位同学接着用现代汉语来表述?”我接着又发问。这里不用“翻译”的字眼,我认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并不存在转述的问题,它只是书面语与口语的不同而已…… 就这样,课堂在不断的“对话”之中进行着,气氛始终是轻松、活跃的。需要指出的是,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一人发“噪音”,为什么要这样讲,很多教师自己也不知道,好像一上古文,除了讲解些字词就别无他法了。也难怪,教师在上面讲得枯燥无味,学生在下面听得恹恹欲睡。岂不糟蹋了古文!珍爱古文是需要一种情怀的,甚至是一种宗教的情感。 P2-3 序言 从大地深部涌出 窦桂梅 这是一套既不同于严谨的学术理论,又不同于散漫的教育随笔的教育著作。它介于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二者之间,既追求日常教育叙事的丰富性、完整性与个体性,又追求教育思想的深邃、独特与创造。它不是在云端舞蹈的教育梦想,也不是在教育地底混沌一片的琐碎叙述,它从大地深部涌出,却向着理想的天空升腾。 在以往的观念里,教育知识是一套在学院大楼里经过严密地推理和论证而演绎出来的话语体系。而教育实践,也就被定义为这套理论话语体系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这样的后果往往是被单一的理论视角所束缚,教育现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情境性、生成性以及个体的特殊性,在这种狭隘的偏见中荡然无存。历史事实证明,这是人类的又一种“致命的自负”,这样的教育实验,几乎没有不失败的。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更多的教育情境里,老师们其实已经摒弃了书本中空洞的教育话语,他们更多的是凭着经验在从事教育活动。但这种经验主义的弊端是往往将不同层面、不同区域的问题混在一起,未能理清教育内部的复杂结构。 譬如,将语文的教育目的与语文性质混为一谈,将阅读与阅读教学混为一谈,将道德基本准则与美德混为一谈,将尊敬师长与听话顺从混为一谈,将课堂管理与教学策略混为一谈,将教材(课文)与教学内容混为一谈……这种混淆的结果是教育形同盲人摸象,其效果大多是事倍而功半——很多时候甚至是事倍而功无,严重的不仅没有功,而且往往留下不良的后果。 中国古代教育家王阳明曾经提倡“知行合一”,而中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将“知行合一”改进为“行知合一”,或者说“行——知——行”这样一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的关系。可以这么说,这套丛书,正是“知行合一”的体现,它们都是从实践中结晶出来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的实践性话语,而不是试图以此来创造出一种万变不离其宗的理论体系。 这样说,并非说这套丛书是技术性的。恰恰相反,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既拥有着高超教育机智与优良教学技术的一线教师,同时也是学识渊博的饱读之士,是目前在教育刊物上频频亮相、在教育网络上攻营拔寨的思想者。 这些书里,不仅凝结了来自教育活动的经验与智慧,而且还凝结了来自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当然也有最新的教育学与课程学的思想,不同的是这些思想在这些书里是化在实践中的,是实践性话语,而不是剪辑在文章里的理论术语。 这些书里也有许多质朴的原创性教育思想或者说第二原创(将他人创造的理论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二度创造)的教育思想。 《步入诗意的丛林》是周益民向往美好、渴盼温情、恋慕感动的人性恒远的追求,也应该是语文的应有之义。有学者评价他的语文教学理想充满古典情怀与宗教色彩。我听过他的课,很感动于这样的价值判断,但同时又实在无法知晓这到底是自发的产物还是自觉的诉求。他喜欢被文字打动的感觉,因此朴素地希望孩子们也能获得这样的体验,以此获得生命力量的不断壮大。 闫学的《牵到河边的马》这本书,记录了一个小学语文教师14年的探索与追寻。欢乐与喜悦盈满,思索与迷惘交织。这里有阳光下纷飞的翅羽,有风中飞扬的白纱巾,有小草柔韧的舞姿,有蝴蝶花丛中的低吟。走进这本书,你可以看到信念的诠释,感受冬夜的温暖,望见歌鸟离巢飞去的身影,听见旷野中呼喊的回声……那些微微的悸动,细小的收获,朦胧的希冀,乃至那些无可言说的焦灼,都能在这些纯净而坦诚的文字里找到痕迹。 陈惠芳的《触摸教育的风景》一书由五大板块组成:一、案例解读。二、学科频道。三、校园故事。四、教学杂谈。五、课题研究。作者并不醉心于形式逻辑意义上的严密性,而是以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普通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而干国祥老师的《破译教育的密码》一书,正如书名所示,是用一种现象解释学的方法来对教育进行深度思考。他从神话、寓言、电影和自身历史中汲取了许多意蕴深刻、故事生动的素材,从教育学的维度,作了前所未有的独到分析。其中像《重新演绎“龟兔赛跑”》、《斑羚飞渡》课堂实录,以及破解《鹬蚌相争》的千古悬案等案例分析,都是引起了极大反响的教育现象学写作成果。而干老师将这些成果化在语文课堂上,则成了一种可以冠名为“深度语文”的风格,体现了“经由思抵达诗”的哲学追求。这些思想,大多是结合着具体的案例,结合着作者自身的经验,而且是用比较平易与生动的语言来表达的——这些文字是可亲可近的,是既追求文学语言的流畅生动,也追求理论语言的精确细致的。 中学教师吴礼明的《建筑生命的课堂》以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为主线,以四个板块衍化抽象的课程理念——“课堂现场”展示了课堂新空间;“课堂评场”是对课堂现象的及时评思;“课堂网语”搭建网络教研的新平台;“课堂凝思”则着重讨论语文课堂的一些深层问题,相当一部分思考具有突破性。总之,该书将课堂衍化为一个个看得见的样式,以鲜明的风格建筑起一条“新课堂”语言教学探索之路。 当然,从另外的角度讲,教育行动研究在中国还刚刚起步,这一切,还只是万里长征起始时的小小几步。因此,这些思想肯定还存在一些不足,也许时间会让这些不足一一显现出来,而这些将思考的脚印深扎于教育实践中的探索者们,也将从中获得有益的反思。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从大地的深处,将会涌出更多珍贵的矿石。 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期待。 后记 ·必须用心,我们才有可能深入地走进真正的教育者在我们面前所营造的教育场景之中。教育的世界是无人的世界,但教育的世界又是有声的、热闹的,甚至是喧腾的、无言的、狂欢的。当我们与那么多有良知的教育者一起感受,一起思索这个印象世界的种种美与存在时,激动我们灵魂的仍是那些于漆黑的夜晚点燃我们心头的火把的智者,所以,在这个教育的世界里,我并不是孤独的流浪者。 ·我的人生之路是异常曲折的,但我仍获得关于生命的坚韧与执着的体验。我感到,展现在面前的那些青春和美丽的场景,那跃动于纸上的生命的泉声与灵魂的乐章总时时地牵动着我,即使有时生命在叹息、苦痛,在大千世界的瞬息变化中,我会以高昂的气势挥写作为人的热情与生命的张力。跃动于课堂上的生命的泉声 课堂啊;真是永远说不尽的。 教书十五载;看到了太多的课堂,真诚的、激情的、快乐的、深厚的、博大的、柔美的,还有专制的、作假的、虚伪的、敷衍了事的、糊弄的;肤浅的,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教师,我具有很多先天的不足,我没有别人的那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也缺乏深厚而智趣的学识,我知道我的手臂所展的长度。但我不缺乏真诚和使命,我也不缺乏努力和勤奋。张衡说,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所以,我在后天的田园里默默地耕种着。 对于一个普通中学教师来说,要做好课堂这一块,难度究竟有多大,我想只有我们这些第一线的人才有更多的体会。 一个教育者要做点事情,必须秉持自己的道德和良心。我对那些尽心于自己职业的教师从来都是深怀敬意的。课堂必须对学生有一个交代,为着他们的未来,作为老师必须作出足够的保证。 从教以来,我常常感受到来自学生的像干渴的山地那样需要泉水的心灵,感受到来自于课堂的生命的泉声,以及引起我灵魂震动的许许多多的教育生活的场景。我为自己能够教出有出息的学生而感到骄傲,同时也为自己的能力有限而感到难过,因此常常感到教育手段是那么贫乏,常常在那些复杂多变的教育事件面前不知所措。我最难堪的事情就是不能为那些对学习失去兴趣的孩子们的未来作出一点保证。这使我的压力很大。 所以,我尽我的所能,在我的教育田园里耕种着,同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着。我是校园里的农夫,我愿意提高自己的思想和技艺,我愿意将课堂理解为一首抒写生命的诗。我愿意在课堂上用烂漫和温情去培育一点点高贵的东西。我尽力不让我们的孩子对未来绝望。我也愿意将教育里最痛苦和最失败的事情告诉他们。 关于教育,关于课堂,关于人的话题,确实是说不完的啊! 关于这本小书,我有这样的一个意图:以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为主线,以四个板块衍化抽象的课程理念一“课堂现场”展示了课堂新空问;“课堂评场”是对课堂现象的及时评思;“课堂网语”搭建网络教研的新平台;“课堂凝思”则着重讨论语文课堂的一些深层问题。总之,本书力图将课堂衍化为一个个看得见的样式,构筑起一条新的课堂探索的小路。 选编完了这本书,我的心情很复杂。检索这一条教书的路,真是有多少辛苦和感叹!做任何事情都是不容易的。关于课堂,真是有太多的话要说,但确实是说不完的啊! 教育,确实是一件吃力而不讨好的事情。所以,就像以前在纸上编辑我的文字一样,总要发出长长的一声叹息。我的父亲是特别不愿意看到我整日里长吁短叹的样子,以为做人要硬朗,即使是自己面对自己的时候也是一样。因为还有很多人在默默地关注着你,牵动着你的感情,为你高兴,为你祝福。 我知道,对于社会,对于教育,有良知的声音深厚而绵远。有多少火热和温柔的心灵啊,只是有时我们被眼前的悲哀障蔽了,而不见身后世界的美丽。 我有很多的人生苦恼,这主要都缘自非教学因素的困扰。我时常在想,如果没有那些恼人的事情该多好啊!我遭受很多的不幸和坎坷,但并没有使我的心性变坏。很多非正常的行为,不但没有使我变得自暴自弃,相反,却使我更加地坚定起来。 我的教育信念和对教育的感觉,首先来自于我朴素的家庭,还有教授过我的很多的老师。他们使我自在和舒坦,让我思考和想象。我的课堂还缘自我的自发的兴趣,和我对课堂的单纯的感情。但我在工作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什么长进,为此,我也痛苦过。但我绝不会怨天尤人,在没有思想和技术的课堂上,我尽力地将知识和对世界的理解告诉给我的学生们,这少许也减轻了我的一些心理负担。 我的课堂真正地有意识,有一个比较大的突破,首先要感谢的是李镇西老师,我的课堂在他那里打开了一条通道,使我终身都受益无穷。对话,爱,民主,甚至生成……这些字眼,都是在他的启发下而获得了真实和具体的感受。他的“工作并思考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不停地理解、运用、体验、反思、总结,并自然而然地表达……我正是这样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我还将继续这样走下去”,也使我感动不已。 其次,要感谢的是李玉龙先生,他对教育理想主义的执着和追求一直深深地感动着我。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充满艰难和痛苦的修改,以至达到“厌烦”程度的《追求“课堂教学现场化”》,我甚至想,若不是他如此执着,还有唐峰卢先生和桂维诚先生的无私帮助,我怕是要坚持不住了。因为艰难的家境和疲乏的身体已使我难以招架了。最终,我那粗糙的小文背后蕴涵着的有极大价值的东西终于浮出了水面,因此,分娩之后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要感谢窦桂梅老师,她所说的话至今仍深深地感动着我:“如果说《人民教育》有的是政策引导的‘正餐’,如新课程的推进,《教师之友》给你更多的是‘杂粮’;如果说《人民教育》有典型的人物事迹,这里有的就是‘路径’中那些生活在最最底层的,没有多少荣誉的普普通通的‘野路子’教师的酸甜苦辣;如果说《人民教育》引领的是国家崭新的思想、观念,《教师之友》展示的更多是作为普通教师如吴礼明等在实践探索中的‘追求课堂现场化’的智慧结晶。”这次本书能够出版,承蒙她费力地为我推荐,真正是有说不完的感激啊! 此外,还有很多富学而高尚的人们,还有很多网上的朋友,这些年来,与我一道交流、切磋,使我有了很多看得见的进步。另外,如果没有网络,我不知道我依旧在黑暗中要摸索多少时候。所以,在这里一并谢过。 2005年7月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