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木版年画的发展历史,并通过对木版年画评估、木版年画濒危报告、木版年画发展规划设想几个方面展望了木版年画发展的未来。现在的年画已经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春吉祥画--中国木版年画/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作者 | 冯敏 |
出版社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记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木版年画的发展历史,并通过对木版年画评估、木版年画濒危报告、木版年画发展规划设想几个方面展望了木版年画发展的未来。现在的年画已经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内容推荐 中国木版年画,始于宋代,繁荣于明清,是民间艺人所创造的一种年节之际所用的祈福迎祥,驱灾除疫的挂图,是民间百姓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新的文化状态的出现,这种经历几朝几代的民间艺术正在衰退、消亡,为使这种父传子承的民间艺术流传下去,我们编写了这本书。 该书的出版,会使读者了解到中国木版年画特有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及重大的社会价值和抢救价值。 目录 序言 薄松年 第一章 中国木版年画概说 第一节 存在状态的分布与分类 第二节 历史发展与功能体现 第三节 木版年画艺术解析 第四节 传承与研究 第二章 中国木版年画评估 第一节 代表作价值评估 第二节 生存环境文化史渊源与代表性评 第三节 技术与精湛程度评估 第四节 传统的独特性评估 第五节 保护和发展的必要性评估 第三章 中国木版生四濒危报告 第一节 濒危的现状与危机 第二节 濒危的原因 第四章 中国术版生圆保护发展规划设想 第一节 保护的现状 第二节 建议性保护规划 第三节 保护规划的主体及其工作计划 第四节 传承人的抢救与培养 第五节 保护规划的预期成墨 第五章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木版年画的思考 第六章 传人自白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最早兴起于北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系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分不开。北宋初年,宋都东京(今河南开到)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加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我国雕版印刷业推向繁荣,年画也由笔画转向刻版印刷。据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京都汴梁,已遍设年画作坊,大量印刷木版年画,“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神、盹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据民国初期李步青、廉方著的《岳飞与朱仙镇》中记载“红纸门神系旧习过年之俏物,为镇中最著名特产,往昔盛时,业此者三百余家,产品盛销于临近各省,大有独占市场之势”。当时不仅民间作坊遍布京城,就连宋室宫廷也主持开办年画作坊。官办与民办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画的发展成为必然,并很快影响到全国。著名的画店有万通、晋涌泰、天兴德、德盛昌、天义德、天成德、大天成、二天成、得源长、万盛、三成义等,足见当时东京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 北宋末期,由于金兵的入侵,京都沦陷(1127年靖康之难后),繁荣的市民文化逐渐萧条。大量年画艺人流落江南,木版年画业南迁至东京45里外的朱仙镇,并以新的产地而得名。民族英雄岳飞曾在朱仙镇大破金兵,水运发达,人口一度膨胀至30余万,因而名闻遐迩,历史上一度与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一起,被誉为我国四大名镇。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随即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木版年画在繁荣的商埠迅速恢复,买卖兴隆,声名大振。每年农历二月开始生产,至十一月十五上市,来自山东、安徽、河北、江苏和本省的客户车装船载,煞是热闹。据载,当时朱仙镇从事这一行业的有300余家,技工数干人,年画的年销量达百万张以上,远销全国各地。据《朱仙镇志》记载,明代中期到清代初期直到乾隆年间,是朱仙镇木版年画最后的兴盛年代。清末日寸,由于黄河泛滥,河道阻塞,航道不通,木版年画与其他商业日趋萧条。朱仙镇的繁荣每况愈下。受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木版年画业,到清末民初,年画作坊减至40余家,解放前夕,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制作艺人纷纷改行,开业生产的作坊屈指可数,最后仅剩22家。新中国成立后,朱仙镇木版年画没有像天津杨柳青年画和苏州桃花坞年画那样,在组织改造建设上形成集中的组织机构,而是保持小作坊,因此很快衰落下去。直到改草开放后的80年代初,政府对木版年画给以充分的艺术肯定,使木版年画重获新生。 河南开劐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在我国诸多年画中最为悠久。其题材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神仙画,另一种是门神画,内容取材于中国历史戏居0、演义、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多为历史英雄人物。此外还有喜庆类、驱邪类、习俗风景类、故事戏文类、仕女游春类、牛郎织女图、金陵十二钗、采莲图、春牛图等,同时年画中还出现了钟馗、麒麟等一些民间传说的人物、瑞兽和山水花鸟等内容。特别是仕女游春类年画,以适度的夸张变形、幽默稚拙的人物形象,以及艳丽明亮的色彩而赋予其地道的中原民间艺术风味,颇受藏家的青睐。 朱仙镇木版年画采用镂版手工水色套印,在画法上继承了汉唐壁画的传统,构图饱满、线条粗犷,呈现出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特有的古朴而淳厚的气质,洋溢着中原文化的阳刚之美。概而论之,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众多,严肃端庄。鲁迅先生酷爱年画,在他收藏传世的28幅年画中,朱仙镇木版年画就有17幅。他曾赞日:“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朴实,不染脂粉,人物无媚态,色彩浓重,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年画的独有特色。” P21 序言 在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于不久前结束。这个大会在中国召开,使全世界再一次将对人类遗产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也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有意识地将中国的遗产放在世界的大格局和人类共同财富的大视野里反观和审视。尊重历史,珍爱先人的创造,透彻地认识和理解古老中华文明里博大精深的人类遗产,保护好、继承好、弘扬好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的伟大的文化传统,在今天显得如此的迫切、如此的重要、如此的有意义。 遗产是先人的伟大创造,今人的文化若能传之后世,也是后人的遗产。我们生活在遗产的传承和创造之中,如果我们今生今世的作为、行为和种种人生的努力不加入到人类历史传承的长河之中,我们就可能悲叹:逝者如斯夫!人类发展至今,成为我们栖息的这个星球的主宰,正在于她的文化和创造是代代相传的。假如这个传承链在某个环节中断,假如我们的创造力枯竭或单一,那必定是整个人类大难临头之时。 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灭顶之灾的还有我们所栖息的地球的生态恶化和物种灭绝。人类依赖地球和大自然。大自然有适宜人类生存的生态和环境,有壮美的山川,广袤的林莽,无边的草原,皑皑的雪山,辽阔的海洋,肥沃的平原,秀丽的海岛,珍奇的火山、湖泊、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它们是天赐之宝,也是为人类所拥有、当珍爱与该传之久远的遗产。大自然的恩赐和人类的创造又是相辅相成、相依为命的。环境决定文化,地理决定人文。文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造就一地风情文化的多样性来自于、也依赖于四时四季地理地貌乃至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假如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去说“全球化”,那么这种“全球化”的观点、视角、眼界、整体观和“世界观”倒是很有意义的。 所幸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吸取了世界各国的学术成果、学者的思想和智慧,对人类创造和享用的遗产开展了一系列全球行动,其影响和意义日益彰显。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迄今已有177个缔约国,它是影响最大、参与国最多的国际公约之一;教科文组织还据此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作为实施公约的决策机构。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之一是批准世界遗产名录,确定和解除濒危世界遗产名单。所谓“世界遗产”就是经过权威认定的具有突出的价值、为人类罕见、无法替代的文化和自然财富。世界性、杰出性、独特性是世界遗产的显著特征。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又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文化遗产主要指文物、遗址、古建筑群等。自然遗产主要指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风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主要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物、建筑物、遗迹等内涵的文化遗产,与在审美、科学、保存形态上具有世界价值的地形或生物,包括景观在内的地域等内容的自然遗产融合起来,构成的另一个类别的遗产,也就是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个方面因素的文化与自然的双重遗产。记忆遗产既指文字记忆遗产,也指非文字记忆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主要指非物质形态的遗产。文化景观遗产主要指由人类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截至2003年底,已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有149个,文化遗产582个,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23个,它们分布在129个国家。其中我国至苏州世界遗产大会后计有30项文化、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22处文化遗产、4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此外,尚有100余项列入遗产预备清单有待批准。我国已入名录数居世界第三(在西班牙、意大利之后),而预备清单数则居世界之冠。此次会议对试行期已满的“凯恩斯决定”做了修订,其中关于一年一国只能申报一项的政策基本未变,只是对自然遗产的申报做了适度放宽和倾斜。也就是说,即使我国年年都有文化遗产进入世界名录,就现已预备者,全部进入也要百余年。 这里,将重点谈一谈世界遗产中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1973年,玻利维亚政府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提出要求,希望教科文组织关注与研究民间文学的状况,建议考虑对其予以保护。1989年10月17日至11月16日,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二十五届大会,于11月15日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其出发点是基于:1.传统的民间文化是人类的共同遗产;2.传统的民间文化是促使各国人民和各社会集团更加接近以及确认其文化特性的强有力手段:3.传统的民间文化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4.传统的民间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其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之组成;5.传统的民间文化具有极端的不稳定性,特别是面临着有可能消失的危险6.各国政府应在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尽快采取相关措施。《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对民间创作的界定是:“民间创作(或传统的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此后,教科文组织用“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或“无形文化遗产”的概念来表述“民间创作”。作为“物质遗产”的延伸、补充、丰富和完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公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2001年,经过申报和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9个项目,其中有中国的昆曲。2003年又公布了第二批代表作28个项目,中国的古琴列入其中。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公布是两年一次,每次每个国家只能有一个项目入选(两国或多国共有、支持申报的例外)。自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也可作为世界遗产以后,鉴于物质遗产申报世界名录产生的巨大效益和带来的世界影响,国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所以,一时间,申报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也刮起一场大旋风,至有无数项目纷至沓来,要求申报,使有关部门应接不暇。而在实际上,我国不仅是遗址、遗迹、古代建筑、文物等物质遗产的大国,也是一个民间文化遗产或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大国。我国的文明、文化、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从未间断的国家,这使中国文化的任何一种类别都极有特色、极具价值。 我们拥有的世界级的遗产是如此之多,而世界遗产的申报排队之路又是如此漫长。难道所有的遗产都只能在“申遗”成功后才能达到宣传、珍惜、保护的目的?难道“申遗”是这些遗产的唯一目的?回答是否定的。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在有“申遗”之前,虽然中国的学者和学界对各种遗产都在不遗余力地研究、抢救和保护,但是学界以外并未成为热点。比如,对民间文化或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调查、抢救、研究、保护,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主导下就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迄今为止,人们对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文化是否也有如此重要的世界级的意义和文化地位依然知之甚少,以至于民居被弃如敝屣,民俗被视为落后,民艺被看做雕虫小技,民间祭祀被打入冷宫。总之,民间文化面临着更多的濒危的危险和威胁。 在未成为或进入“世界遗产”之前,借助“世界遗产”的影响、理念、认知,把我们的文化精华宣传开去、研究进去、推而广之、爱护有加,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我们编纂这套丛书的初衷和本意。鉴于历史界、文物界对物质遗产推广、研究、保护的成绩有目共睹,我国还有《文物法))对此一遗产专门保护,现今已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文化景观性单位就有1000多处,而人们对我国的传统民间文化或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资源、分类、形态、价值、意义却知之甚少,所以,本丛书推介的对象主要是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并兼顾其他遗产,总其类为“世界遗产”。所被推介的,一方面是被专家们认为有望进入“世界遗产”者,以为其造些声势;另一方面是不管今后是否“申遗”或“申遗”成功,它们也是具有“世界意义”、值得珍惜和爱护者。所以,这套丛书也可以看做是民间文化界呼吁社会关注、爱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一个行动。2003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遗产国际公约》,中国政府正在积极启动相关法律程序,力争在今年内加入此一公约。可以预计,在“代表作”和“国际公约”的双重作用下,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力度将大大加强。在这样的文化机遇到来之.时,作为长期从事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的专家性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支持合作下编辑出版这样一套丛书应该是不无意义的。 是为序。 白庚胜 向云驹 2004年7目31日 后记 我上大学所学专业是版画,毕业留校后从事美术理论教学工作,一直对中国民间美术情有独钟。今年元月中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约我撰写《新春吉祥画·中国木版年画》一书时,触动我意识深处对民族文化的情结,情之所系,不假思索地把此事应承下来了。虽积多年研究和关注,但工作展开之后,方才感到它的难度之大;文案准备,研究了近百万字的资料,作了近20万字的记录整理;与相关的专家学者及民间艺人频繁接触,直接对话。也许,是近百个电话真诚所至,是近百个电话真诚所至,他们大多给我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我想用文字、图片描绘出中国木版年画清晰的视觉形象。时值此书即将付梓之际,回首审视自己的初衷,尚感意犹未尽。中国木版年画的历史悠久,她携带着远古深厚的历史信息,从物质内容到文化习俗,从精神方式到哲学信仰,无所不包、光彩夺目地透射出古代人民的生存方式、人生理想和审美追求,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民族心理的密码,延续着华夏子孙的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其盛衰的抛物线如同一个老人在垂暮之年标明的生命轨迹。回顾这一特定农耕历史时期精神文化媒介的史实,经历过这一历史盛期尾声的国民,现在他们虽已白发盈头,但往事回首,怀旧的真挚令人感动。愿我所写的能为他们呼唤温馨、愉-l兑的记忆;也愿年轻朋友及未来的人们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木版年画有一个较亲切、较全面的历史文化理解。在当今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下,面对强势经济与伴随而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守护并提升民族的精神家园,已成为历史赋予当代学者的神圣使命。基于我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敬仰与挚爱,所撰写的《新春吉祥画·中国木版年画》,不揣陋薄,把它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助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呐喊之音。 在编写的过程中,我大量参阅了王树村、薄松年、张道一、左汉中先生和其他学者的论著论文和网上资料,还就教于河南省群艺馆倪宝诚先生、河南美术出版社尚晓周先生。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夏挽群、陕西凤翔凤怡木版年画社邰立平、山东潍坊青云山年画馆张殿英、山西临汾市年画院宁积贤、湖南隆回文化局罗海波、四川绵竹博物馆胡光葵、河北武强年画博物馆郭书荣、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张继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李春兰、李文方等先生给予本书热情的支持;并得到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郑州大学等诸位同仁的鼓励、支持和帮助。 另外特别指出:感谢德高望重的中国美术史学界教授薄松年先生应允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感谢我的夫君龚绍方先生多年来对我的事业始终如一的支持,在本书中特邀请他站在一位旅游规划学者的视角撰写了《第四章中国木版年画保护和发展规划设想》一个章节。由此使我深感在生活和事业中良师益友知己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友情亲情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此书将不会完成。 在此,谨向所有支持此书出版的师友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得以如期印行,还要感谢窗外几只日夜催勤的布谷。由于时间短,查阅的资料遗漏,书中不当之处,望读者方家指正。 作者 冯敏 2004年10月10日于书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