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任何一个行业或专业的策划,都意味着要站在该行业或专业的前沿位置,因为所做的策划必须有所创新,能够领先于同行,否则就失去了策划的意义。这就要求策划人在专业上以及理论、知识、技能诸方面都装备精良。大到行业内主导学说与思潮,小到专业机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比如电脑、网络与输入、打印等技巧,都能做到全面领先,至少是不落伍。在媒介行业从事策划,不了解传播理论与传播技术,就很难胜任。比如电脑、传真机、复印机,比如翻译扫描笔以及手机、互联网、短信息、电子邮件、BBS等,不了解、不亲自使用新传播手段,就无法想象它们能给媒介革新带来什么。对于媒介行业所使用的机器、设备、软件、技术,比如以摄影而言,对照相机的类型与规格、性能、价格以及配套的各种设备,都要有全面的了解,否则在设计规划购置时就心里没数。其实,相当多的报刊社,就在摄影器材上花了太多的冤枉钱。比如120相机又称中画幅相机,与135相机比较,在性能与用途上有何不同,就关系到版面图片的质量定位。
从事媒介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灵感与想象力、创新能力与创造力、市场眼光与感觉,同时要冷静理智,媒介不是凭热情与冲动就能成功的行业,媒介经营管理可能是最为复杂、最为高难的企业行为,因为媒介是文化、知识、信息与生产、加工、运输、物流、广告、营销等诸多行业的混合体,而这些行业的特点与规律各个不同,因此媒介市场咨询顾问必须是多学科复合型的专业人士。当然,作为具体业务项目的策划者,只要熟悉了解自己的细分专业领域,也就可以胜任。
策划人要对媒介市场以及服务单位所在行业或领域的情况有全面的了解,信息灵通,关系广泛,可以通过参加媒介业各种会议与活动,掌握最新动向与潮流,交游广泛,信息渠道多种多样,对业内的最新情况与趋势有及时准确的把握,有充分的知识、理论与调查研究的准备。
对于媒介市场策划来说,经验与见识极为重要,媒介是很重视实际操作的行业,如同军事领域,打仗是真刀实枪的本领,没有经过训练,没有见过阵势,光会书本上的那一套,就非得大败而归。在国内媒介业,理论学术往往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因此,那些从书本到书本的所谓专家或学者,一旦走进编辑部或广告发行部,就会手足无措,根本不知道东西南北,更不可能指导或指挥具体工作。
高水平的媒介市场策划人应当像军事顾问,十八般兵器都能使得,随时可以出手,熟悉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的职守与技术规范。没有搞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业销售,就不可能真正精通发行,没有做过人对人的推销与商业游说,就不可能真正精通广告。在采编系统,就更是“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谈谈选题,做做标题,就可以比出高低上下。
策划人又似于乐队指挥或影视导演,必须熟悉了解参加演出的每个角色、每种乐器。在专业化程度上,策划人应当比老总还要了解情况,只是没有决策权而已。所以,称职的策划人肯定是资深的。一些单位习惯于让新手拿策划案初稿,意图是锻炼新手,其实,这种策划案往往只是书面作业,无法转化为实践。
1.首先要精通新闻采编业务
在媒介市场领域,新闻采编是核心业务,也就是说,媒介经营管理都是围绕着新闻采编为中心进行的。
媒介是内容产业,内容的生产与加工,各种形式的内容采制与供应,包括本单位采编与向外约稿,是一切媒介的核心业务。媒介市场咨询顾问的核心技术,是新闻采编业务。如果不是新闻采编高手,就无法胜任媒介市场咨询策划工作。要精通采编,没有其他捷径,只有亲身实践,要想全面透彻地精通采编,最好是从事过不止一个部门的采编业务工作。
媒介市场的策划是在熟知现实市场情况、清楚媒介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基于科学的理论思想与观念方法,以领先于同行或竞争者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做的规划与设计。首先要有理论高度与理性指导,其次必须非常专业、非常内行,要知道媒介是应用科学,是重实践实干的,没有动手能力,只会面壁造车、空对空讲大道理,对于媒介单位的投资与经营没有什么切实的益处。
在媒介市场中想争取竞争优势,就要保证在编采业务层面、营销技术等方面与时俱进,甚至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或前瞻性,就要求策划者一定得是一线出身,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以报社为例,新闻采访部、总编室、副刊部、评论部、专刊部、体育部、国际部、摄影部,几乎每个不同业务部门都有其特殊性,如果不曾从事过或者有充分的了解,就无法把握其特点与规律。
媒介市场策划中,离不开新闻采编业务,但是,新闻报道策划只是媒介市场策划的一个子项目,不精于此道,是难以搞好媒介的经营管理的,因为新闻采编业务质量水平是媒介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但是,如果只懂新闻采编策划,那是远远不能搞好媒介市场策划的。可以说,媒介市场策划者一定善于新闻采编的组织与策划,但是新闻采编策划者不见得善于媒介市场策划。
2.熟悉媒介企业与行业状况
策划人首先应该做到媒介行业信息灵通,关系广泛,人头熟悉,对业内的情况了如指掌,精通规则与法度,清楚行情,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设计出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因此,称职的策划人,不论是媒介机构内部的还是外聘的,必须是专家。
对于媒介策划来说,最重要的信息包括:媒介行业与媒介企业的广告额、发行量,各项经济指标,人力资源与薪酬状况,人才与骨干的分布与动向,有哪些经济增长点,资源环境,市场份额与发展空间的情况,竞争格局,业务流程革新与技术设备进步情况。
策划人对于媒介消费者或者叫受众的心理与行为模式以及习惯,应有足够的了解,善解人意,有很好的悟性,而且敏感、反应迅速。
对于媒介业来说,软件比硬件更为重要,业内的管理模式、制度与机制,以及网络化、信息化成果的应用,在战略上比新的技术设备、办公场所或生产场所更重要。
人力资源是重中之重,人才的分布与站位,对于任何媒介来说都是关系到效益优劣的重要决定因素。对拥有的人才进行分析与评估,有针对性地安排布置,同时,在流程与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可使用人才的情况。
知己知彼,对于媒介业内的情况熟悉了解,尤其是有代表性的媒介,以及有代表性的媒介精英,应该有第一手的调查研究、感性认识。
要树立样本意识,也就是针对所做的个案设计,头脑中有一个参照物。西方人有句格言“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物”,在媒介业,其实道理是同样的,古今中外的媒介业人士已经创造发明了足够多的媒介经营管理运作方法,在眼下的国内媒介业,其实几乎没有什么是真正的独创,用罗丹的话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人们有时误以为自己在媒介领域颇有创新,这大都只是由于当事人无知而自以为聪明。
作为策划人所提供的选择方案则是在充分考虑并比较了现有的各种类型的模式之后提出的最佳匹配方案,不会出现因为不了解而造成的眼界狭窄。媒介运作就好比是组装一部赛车,可以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报刊领域寻找素材与零配件,把古今中外行之有效的媒介运作、媒介产品形式按照现实的需要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就足以完成任务。
做生意有个铁律,“不熟不做”,在媒介经济尤其是报刊业从事策划,应当深刻地研究体味纸制品,因为报刊只是纸制品的一个品种门类而已。以我自己为例,就对纸制品高度敏感,无论是书、报、刊或者是印刷厂,不管纸张是新闻媒介、宣传媒介、广告媒介,或者干脆就是包装品,只要感到有新意,有意思,便认真收集研究,我走到哪里都留心这方面的信息,2002年走访欧洲数国,发现了很多纸介质媒介形式,非常有新意而且有市场前景,而且国内至今没有类似的东西,极有引进价值。
日本的经济模式证明了一个规律,那就是繁荣与发展并不一定以创新为前提条件,模仿与借鉴,只要及时、巧妙,同样能创造市场奇迹。而我在搜集媒介市场最新技术与最新形式方面,一直遥遥领先于国内媒介业,至少要超前半年左右。2002年春天,我曾为一家都市报设计推出图表数据专版,以地图与示意图反映每日气象等指标,结果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实施。下半年,《北京青年报》成为国内最早设立这种专版的报纸。这种专版其实在西方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今日美国》十几年前就已经这么做了。P2-5
这本书的初稿2003年交池平编审,本来列入了新华出版社的出版计划,池平老师为之付出了不少心血,在文字与编排上使本书增色不少。经过编校审改,全书排了版打出了样子,后来情况有所变化,遂一直处于“进行中”状态,付印遥遥无期,对带有学术专业性质的著作来说,近些年这种现象挺常见。
2007年秋天,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发行部刘立东主任、李潇潇编辑一起聊选题,刘主任听我讲到有这样一部书稿,极为看重,表示如果新华出版社近期不能出版的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愿意尽快出版。刘主任对图书市场以及新闻传播专业图书有着极为敏锐的感觉,经验丰富,判断准确,他的大力肯定,对此书能够面世是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
这四年来,又有若干新起草的方案与计划,为了尽可能贴近传媒业现实,我补充了三分之一的内容,时间下限截止到了2007年12月。这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拖了四年,使这本书更丰富也更扎实了,由于我出书原本也是无可无不可,甚至什么时候出也无所谓,所以,现在的这个版本,反倒要感谢新华出版社没出2003年那个要单薄得多的版本,也免除了“悔其少作”。
责任编辑李潇潇则是此书的接生者。客观地说,由于这本书是由几十个方案与计划、创意组成的,本来就不具备常规文章或论著的体例完善性,因此,和一般的书稿相比,更零散、头绪杂乱,甚至会有文字上的支离破碎现象,可以说,实在是一本难编的书,也是一本难读的书。编辑这样一部书,所付出的心血与精力,恐怕要数倍于一般的书。在《闲闲堂茶话》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李潇潇编辑的认真、敬业、勤奋、好学,让我对社会上颇为流行的对“80后”独生子女一代的看法为之改观,因此,对接下来的几部书,作为作者,我也就更加重视,全力投入。
回顾这些年来所做的创意策划案,感触良多,所涉及到的合作者,既有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从谏如流的尊长,也有某些竖子不足与谋、并不内行的同行。千金买赋黄金台也罢,明珠暗投对牛弹琴也罢,甚至还有巧取豪夺过河拆桥的,都已经时过境迁成为过去,值得庆幸的是耕耘有了收获,遇与不遇都成就了这本书。我对此书的期望是能给新闻传播同行提供一块也许用得上的敲门砖或铺路石、指路牌,哪怕有点滴帮助,就于愿足矣。
书里的方案或计划,有的只是草稿或提纲,有的在实施时进行了调整修改,也有的并未实施,无论何种情况,都可以保证过了保密期,因此,不会妨碍或损害任何单位、机构或个人的工作或利益。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影响,在文字上我尽可能不明确标出具体的单位或个人。此书并非任何新闻单位或媒介机构的工作性记录,而只是为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提供的一本实用方法手册或参考资料汇编,也就是说,读者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本由专业人士编写的例题集,在现实中是否发生过也就无关宏旨。
曹鹏
2007年12月14日
自序
导论
媒介市场策划的原则与方法
媒介市场咨询顾问的角色定位与运作原则
报业篇
某财经类日报市场策划案
某财经类日报版面设置方案
创办《都市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报告
关于建议创办“IT周刊”的报告
关于某全国性大报开发房地产广告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创办英文经济报的建议
某省会晚报市场策划案
某省会晚报社项目补充方案
某省会晚报读者俱乐部策划案
某市晚报设立北京记者站(办事处)的实施方案
关于某报创立发行公司并组建连锁店的方案
某经济信息类报市场开发方案
某经济信息类报特刊试刊设计建议
某经济信息类报扩版方案
某省会晚报发展规划
某市日报社市场策划案
某地方晚报新闻周刊协办专版策划案
某市广播电视报的市场发展策略
某IT报年度公关宣传方案
某IT报年度发展规划建议
某IT报报业连锁店组建方案
《中关村指南》策划案
某市报业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市场策划案
某社区报的市场定位与版面构成
某行业报《媒介经济周刊》策划案
某都市报书市特刊策划案
某都市报书市特刊广告征集说明书
某报周末二版策划案
关于某行业报版面、拓展业务与机制调整的几点建议
开设《茶讯》双周刊的方案
铁道某日报上车可行性报告与策划草案
杂志篇
创办某艺术月刊策划案
某艺术杂志商业计划书
关于成立会员制书画会并开设《书画周刊》的建议
某艺术杂志策划案
某书画杂志社员工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某书画杂志社业绩考评方案
某书画杂志桂林全国书市宣传促销战役方案
《老北京》杂志策划案
《主流》杂志投资运作方案
《中国陶瓷·国粹》杂志合作办刊意向方案
《中国陶瓷·国粹》栏目设置计划
某艺术文摘杂志编辑出版策划案
关于收购外地杂志改刊的设想
某新闻专业杂志增刊与广告开发设想
申请创办某金融杂志的报告
《生意经》丛刊企划案
《北京餐馆指南》企划案
《北京餐馆指南》项目合作实施方案
《购房指南》暨《装修家具指南》策划案
图书篇
某出版社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方向
《媒介资本市场透视》图书策划案
“某报媒介研究丛书”编辑建议
“英汉对照西方经济学经典名著丛书”暨“西方经济学经典原文导读”策划案
《报纸版面参考全书》企划案
《书坛人物——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代表作作品集》图书策划案
“主流媒介丛书”策划案
“某大学媒介研究丛书”策划案
某市《生活指南》新版方案
《2000年餐饮效率手册》企划案及实施意见
《杂志订阅指南(家庭版)》出版策划案
《杂志订阅指南》运作细化方案
《中国媒介黄页》策划案
“开店实务指南丛书”策划案
“书画大师经典读本”选题策划案
“名家书名篇经典赏析丛书”图书选题策划案
为一位新入行的旧书商拟出的定价原则与销售建议
关于原《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藏书的捐献意向
广电篇
首都周边某市电台节目重新定位方案
关于大都市广播电台的节目类型策划
关于电视节目字幕文字校对制度化的建议
关于成立媒介投资管理咨询顾问中心的方案
关于某市场调查公司“某日报市场研究项目企划案”的几点建议
中国报业研究所组建与运作构想
关于成立媒介经济研究所的方案
房地产专刊编辑/房地产广告研修班策划案
某大学媒介经济研究所与某传媒网合作媒介MBA课程研究生班策划案
媒介书友会策划案
“新闻传播专业读书俱乐部”企划案
报刊中的纸艺作品创意
跋
这是一本无意之中写成的书,每一篇创意或方案,都不是为了报刊发表或出书而写的,事实上,它们是这些年来一位新闻传播专业工作者与媒介市场研究者的创意笔记与方案计划,是为自己,或说是为新闻传播机构所做的可操作性建议或构想,都是为了媒介市场的开发而进行的论证、规划、设计。正是因为这本书并没有预先明确是为出版而写的,所以,更真实,也更原始、更本色,每一个创意与方案,都是为了一个媒介市场的开发与运作方式而进行的定位描述。总体而言,此书是一本媒介行业实用参考资料,而不是一本体例齐备、文字完整准确的学术著作。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图书,此书不是让人读的,而是让人用的。
孟子说:“吾岂好辩哉,吾不得已也。”我从事媒介市场的创意策划,为同行当顾问,实在也是因为现行的新闻出版政策过于保守,媒介市场没有充分开放,体制与机制所限,除了亲力亲为的机会以外,还有很多想法只能借台唱戏、借窝下蛋。由于当顾问搞策划是在业余时间,而且在性质上也是为本职工作进行专业调研或实验,因此,于公于私都有益,也是名副其实的学以致用“务正业”。可以说,正是信任我、委托我进行媒介市场项目论证、策划的各家新闻单位(并非所有我做的方案都收入了此书),为我深入、全面、细致地掌握媒介市场的具体情况、把握市场潮流、认清并思考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与条件。
从1984年投身报业至今,我在23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在学习、研究、尝试办报、办刊、图书出版与广播电视的艺术,为此收集阅读了大量的专业图书资料,同时,来自业界的种种机缘又让我了解、认识了中国新闻传播市场的各个方面,走访过不下百家新闻单位进行调研,尤其熟悉报刊业,几乎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工种,诸如采访、编辑、评论、摄影、版式设计、广告、发行与经营管理、研究开发都有工作经验。这种一般同行都可望不可即的职业历练,让我锻炼出了媒介市场的动手实干能力,积累了大量的来自一线的实际经验。 而学院的正规学术训练,又使我在理论的研究上能够站在行业前沿制高点。创意策划案是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在我刚开始新闻职业之初,对“新闻无学”是将信将疑的,在我从一线记者编辑渐渐成长为部门甚至报刊的负责人、成为大学教授与研究生导师之后,我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新闻学作为应用学科,理论、学术固然重要,但是光“说”不行,更重要的是“练”,没有“练”的背景,“说”得再好也是空对空。谚曰,“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脱离了动手实践的新闻学,是伪学术。在我看来,“新闻传播学”应当有“学”有“术”,相辅相成,无“术”之“学”是无本之木缺乏基础,无“学”之“术”则不能达到应有的高度。
新华出版社的池子编审曾经为我出版过《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与《中国媒介前沿》两部专著,在一次喝茶聊天时,我们就策划案结集出版达成了意向,并且很快进入了出版程序。然而,由于一些原因,书稿在排好了版并经过了审校之后,却没能再继续前行付印出版。
池平老师几次对我表示歉意,而我其实并没有着急。从经济角度讲,坦率地说这些策划案已经获得了足够高的回报,这得感谢新闻业的同行们对我的错爱与厚待;另一方面,我确实真的不是非得再出哪本书不可——据南京大学段京肃教授在《现代传播》2006年第6期的论文统计,2000年至200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发表论文成果最多的52位学者,名列榜首的是唯一作为一位新闻单位的从业人员的笔者,而其他上榜者主要是大学与研究所或主管部门的领导。无论是论文也好,出书也好,对我都没有任何职务上的影响,既不是任务,也没丝毫奖励,甚至只能算业余的“私活”——当然,能出书毕竟是一件快事。我有自己的私心,这些方案是我的心血,敝帚自珍,我认为是有含金量的,如果公之于世,固然是向同行贡献了自己的千虑一得,但是换个角度,却无疑等于近乎无偿地公布了自己摸索出来的窍门与门路。倘若市场放开,我若是有机会的话,创意与策划案的公开发表等于帮助了潜在的竞争对手。话又说回来,我还是自信能不断进步提高的,即使是真的有同行肯把我的媒介市场思路学到手,也是船多不碍江。因此,我对此书的搁置,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能出最好,不出也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此期间,又不断有新的项目找到我,创意与策划案也便与时俱进,有的是大型新闻出版机构,有的甚至是需要专业上的帮助的个人,我都尽自己的力量花费时间精力认真予以对待。恐怕如果不是结集出版的话,谁也不会相信我曾起草过如此之多的媒介市场的策划案吧?在新闻业人士中,会有人花费过如此之多的精力搞策划与研发。我的一个优点是勤奋,另一个优点是执著。如果中国还有理想主义梦想家的话,我不知道谁比我是更适合的人选——换句话说,天底下也许没有比我更傻的人了!
我很相信缘分。2007年春天,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李潇潇编辑找到我,谈起选题,后来又约我到社里与副社长王克瑞先生、发行部主任刘立东先生、编辑部主任聂珊珊女士一起会商,签订下了茶书与文博书画领域的五本书的选题合同,在年内陆续交稿出版;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而且是在可遇不可求的“三年不飞,三年不叫”的闭关读书研究写作之后。
2007年9月,插图本《闲闲堂茶话》出版,这本相当于画册的茶书对我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因为它记录了我近几年的心路历程。绝非巧合,与2001年《功夫茶话》出版的情况非常相似。10月份,有一次由李潇潇陪同与刘立东先生见面,我提起还有这样一本策划案性质的书稿,对图书发行市场极为精通的刘主任眼睛一亮,当场表示希望能交给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他相信这样一本专业书既符合本社的专业定位,又有市场销路。他的眼光与判断力,让我由衷地钦佩不已。此前我与潇潇聊到过这本书稿,她是早就志在必得了。这样,水到渠成,货卖识家,扩充了不少篇幅之后,增加了截止到2007年工2月的若干篇策划案,此书得以正式出版。
在文明世界,人们对图书总是有极其特殊的感情,即使是到了网络时代与移动通信时代,文本与图片信息理论上可以很方便地从电脑、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上传输与阅读到,然而,纸介质的图书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2007年9月,我在浙江为新闻界同行做报告,曾经作了一个比喻,也就是就像正常生活中营养液吊针不可能取代饭菜一样,电子信息媒介无法取代图书报刊。人类的行为习惯与偏好往往是极其顽固的。以我为例,就是爱书如命,因此,能够把自己写的文字或拍的图片、创作的书画印成图书,永远是最大的愿望。
通过此书,希望读者能够分享我对书、报、刊以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运作方法以及理念和经验,并且能从我的这些试验与尝试的记录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还是孟子的话,“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如果读者从这本资料汇编中能为自己的工作得到一两点启发或借鉴,我已经非常知足了。
最后,容我重申一遍,此书不是让人读的,而是让人用的。因此,不少篇章只是急就的计划与草案,往往只是标出了要点,甚至只是罗列了若干关键词,有时是破句与零碎字词,总之,正如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情况,这类计划或方案很少是文从字顺、篇章结构完整的,而在整理编辑此书时,花费时间精力补充完美打磨这些已经失去了应用价值的方案,我认为是没有多少意义与价值的,还是保留其原貌吧,好在不会有读者按照常规图书的标准来要求这样一本资料性质的汇编。如果读者对此书的专业理论背景与学术体系、思想观点感兴趣,不妨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同时出版的另一本拙著《把脉中国传媒》,这两册书,一册是理论评论,一册是实务方案,可以视为互为表里的内外篇。
有一句格言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为了新闻传播事业,我做了二十几年的准备。尽管这本书不是标准意义上的著作,但是它凝聚了我太多的心血,我愿意把它奉献给与我一样热爱新闻传播事业的同行朋友。
我的目标是争取成为全能复合型书报刊工作者,我所做的媒介市场策划,是典型的理论结合实际,近些年来,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各种类型、各种规格、各种专业的书报刊市场策划。在我看来,理论与实际两方面如果一定要选择其一,那么宁可要实际,因为媒介工作是动手的行当,光说不练等于白搭。
我从来没有把这些文字当成著述,有的甚至没有留打印副本,只是电脑保存着电子文本,虽然它们花费了我大量的心血。后来萌生了一个创意,也算是小策划:把这些策划案结集出版如何?既然如今媒介业越来越重视策划,那么,这种策划案结集应当也会有同行感兴趣吧?尤其是那些错以为国内媒介业无人的晚辈后生,也许该让他们知道这些年还是有人在默默地做实事的。
这样的一本书,因为撰写之初根本不是为出版发表,所以在行文与形式上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尽规范之处,可读性与篇章结构都不甚讲究,而且不同的方案还存在一些重复之处,从中可以看出我的一些偏好与思维特点,有的只是梗概与草图,这些都一仍其旧,因为它们是商业文书性质的策划案,有明确的服务对象与具体功利目标,只求实用,不是文章,只要媒介经营管理者与读者能从这些方案里能得到一点启发,有一点借鉴参考价值,就于吾愿足矣,诸君幸勿以著作文字质量标准相衡量与要求。
策划案虽然是过去做的,但是其中的思路与设计创新,并没有全部实施,至今还有一些仅仅是个设想或者创意,所以,相信同行中的有心人能够从中发现一些可用的材料,如果采用了确实有效,也算是我对媒介行业做的一点奉献。
我坚信一点,那就是中国的新闻媒介事业正在走向空前的繁荣与发展,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如果“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在媒介业同样有效的话,我愿意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中国媒介业准备最充分的人。
2001年我在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功夫茶话》一书,其后几次加印,成为畅销书,后记中我对自己习茶的心境略有言及,曾令一些知己读后唏嘘不已。在这里我想告诉关心我的读者朋友,近来我的主要精力已经转向艺术评论与书画研究创作。
作为一个报人能够有福气写茶书、写画论,而且在茶界与书画界都还有知音谬爱,我认为这是上天对我的厚待。
曹鹏
2007年11月12日凌晨于北京闲闲堂
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年所做各类新闻传播项目的策划、设计与创意文案,其中不少已经实施并收到良好效果。这些媒介市场创意与策划,植根于科学的、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体现出深厚的新闻传播专业造诣与对媒介市场的敏锐感觉及准确把握,充满了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对新闻传播业从事产品与项目设计、论证、策划,创意的人士。是一本实用参考资料。
国内第一本新闻传播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意策划专著《媒介市场创意策划实务》,对新闻传播业从事产品与项目设计、论证、策划,创意的人士来说是一本传媒业人员应备或必备的书,一本使用价值远远大于阅读价值的书。全书收录了近百份曹鹏博士为全国各地新闻传媒所做的策划与创意方案,并有相关理论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