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第一部基于《周易·蒙卦》文本而阐发古代中国儿童哲学的专著,立足儒家经学话语系统,从象、数、义、理、占、气、史多重维度分卷诠释《蒙》卦之卦象、卦辞、爻象、爻辞、《彖传》、《象传》的深刻内涵与哲学义理,通过对卦爻辞中“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发蒙”“包蒙”“勿用取女”“困蒙”“童蒙”“击蒙”等观念的解读,揭示“蒙”之本义与儿童哲学蕴意,结合当今的教育实践,探讨儒家童蒙教育的理念与方法。由《蒙》卦而演绎至《颜氏家训》《三字经》《弟子规》,在亲亲伦理、智慧启蒙、待人接物处事维度上挖掘传统蒙学经典中的优秀教育内容,以启发读者重新认识中国的儿童教育问题,助推儿童哲学的本土化建构。 作者简介 唐艳,字语鲛。上海交通大学董仲舒国际儒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董仲舒青年学者”,中华君子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理事、上海秘书处副主任。已在《孔子研究》《周易研究》《哲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南昌大学学报》《思想与文化》《管子学刊》《江南大学学报》《宁波大学学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儒家网”转载转摘。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重点推荐项目“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幼儿教师立德树人教学实践研究”负责人,中华君子文化基金课题“董仲舒君子‘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观念研究”主持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董仲舒传世文献考辨与历代注疏研究”课题组成员。 目录 引言 儒家经学与儿童哲学的中国本土化建构 卷一 经学诠释与哲学阐发 第一章 “儿童”与“童蒙”:文字考辨与意义诠释 一、“牛羊之无角者日童” 二、从髫、髫、总角到束发 三、“孺子”之幼,“总角”之乐 四、“儿童”与puer、infans 五、从帽象到女萝:“蒙”的本源考察 六、覆而不明:“童蒙”的本性发显 七、“菟丝子”与“童蒙”的意象关联 八、“赤子之心”:“童蒙”的精神境界 第二章 童蒙养正:尊天性而施教化 一、“蒙”,生命的初始状态 二、“山下出泉”:儿童的天性与力量 三、“险而止”:困境与教化 四、“亨”:儿童追求自我完成的生命冲动 五、“时中”:恰到好处的教育境界 第三章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一、“童蒙求我”:激发儿童内在求知欲望 二、“志应”:教学相长与精神共鸣 三、“至诚一意”:施教的精神基础 四、“果行育德”:童蒙教育的双向要求 第四章 师德刚中,群蒙皆从 一、九二:“含弘之量,敷教在宽” 二、上九:攻治太深,反为之害 第五章 纯一未发,童蒙之吉 一、初六:“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二、六三:“勿取非绝之,不屑之教也” 三、六四:“困于蒙昧,不能比贤以发其志” 四、六五:“柔中之善,纯一之心” 卷二 童蒙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第六章 教育理念:“蒙以养正”何以为“圣功”? 一、“赤子”“善端”“童心” 二、“蒙”与“圣”的同然境界 三、“蒙以养正”:“立人道,以尽其天性” 四、“圣功”与“仁之极处” 五、唤醒“仁心”,把儿童当儿童 第七章 教育方法:“亨蒙非一术” 一、“发蒙”:禁于未发,树立榜样 二、“包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三、“童蒙”:相互真诚,抓关键期 四、“困蒙”:关怀弱者,重视环境 五、“击蒙”:慈严结合,慎用惩罚 卷三 日用人伦与文化浸润 第八章 教化之端:《颜氏家训》中的家教与胎教 一、“循循然善诱人”:变训诫为疏导 二、始于胚胎:生命的起点就是教育的起点 三、“子在腹中,随母听闻” 四、胎教原理:“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 五、“信其所亲”与“行其所服” 第九章 幼稚启迪:《三字经》中的童蒙教育智慧 一、“三个字”的乐感魅力 二、《三字经》的性善预设 三、孝悌:为人之本 四、人伦教化与知识学习 五、幼学为人的功夫要求 第十章 为人做事:《弟子规》引领向善之路 一、“弟子”何须“规”? 二、古之“规矩”是今之“良药” 三、孝悌之道是靠做出来的 四、谨、信、爱、仁之落实 五、知行合一,行重于知 六、规矩的前提与限度 参考文献 主要索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