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创刊号的问世,宣告一群栋梁之才的横空出世,也伴随着仁人志士的哀惋长啸及其前仆后继的精神传承。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怀旧能使人心灵净化。”报纸和杂志越是年代久远,存世量越少,就越显珍贵,报刊的创刊号更可谓是凤毛麟角的珍品,它是报刊收藏的一个重要类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记录当时历史背景的实物。那么,跟着创刊号一起扬名成金的创刊词,更显得弥足珍贵。创刊词的价值连城,往往以创刊词出自谁之手笔而彰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头版头条(中国创刊词)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古敏 |
出版社 | 时事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份创刊号的问世,宣告一群栋梁之才的横空出世,也伴随着仁人志士的哀惋长啸及其前仆后继的精神传承。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怀旧能使人心灵净化。”报纸和杂志越是年代久远,存世量越少,就越显珍贵,报刊的创刊号更可谓是凤毛麟角的珍品,它是报刊收藏的一个重要类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记录当时历史背景的实物。那么,跟着创刊号一起扬名成金的创刊词,更显得弥足珍贵。创刊词的价值连城,往往以创刊词出自谁之手笔而彰显。 内容推荐 我们读着他们的创刊词,好像在听斯人斯世的宣言,在这些宣言中,有的虽是公式化的、标语化的,但更多的是熔艺术与思想于一炉。其中既有豪放而又婉约的回声,好似聆听来自“秦淮河上的桨声”;有的令人回肠荡气,产生一种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残阳如血”之沉郁壮美的意境。与此同时,我们从中也可以发现每一个不同年代便有不同凡响的空谷足音,如果说“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那么本书所仰重的创刊词便是来自那种已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作者。 目录 序有一种“沉醉不知归路”的感觉 《申报》 创刊时间 创办地点 创办背景 作者蒋芷湘小传 创刊词译文 焦点评析 [附]影印件 《循环日报》 创刊时间 创办地点 创办背景 作者王韬小传 创刊词译文 焦点评析 [附]影印件 《苏报》 创刊时间 接办时间 创刊地点 接办地点 创办背景 作者陈范小传 创刊词译文 焦点评析 [附]邹容《革命军·绪论》 [附]影印件 《强学报》 创刊时间 创刊地点 创办背景 作者康有为小传 创刊词译文 焦点评析 [附]康有为遗书两封 (附]影印件 《时务报》 创刊时间 创刊地点 创办背景 作者汪康年小传 创刊词译文 焦点评析 [附]影印件 《国闻报》 创刊时间 创刊地点 创刊背景 作者严复小传 创刊词译文 焦点评析 [附]严复《原强》 [附]影印件一 影印件二 《新民丛报》 创刊时间 创刊地点 创刊背景 作者梁启超小传 创刊词译文 焦点评析 [附]影印件 《大公报》 创刊时间 创刊地点 创办背景 作者英敛小传 创刊词译文 焦点评析 [附]影印件一 影印件二 《民报》 创刊时间 创刊地点 创办背景 作者孙中山小传 创刊词译文 焦点评析 [附]影印件 《中国女报》 创刊时间 创刊地点 创办背景 作者秋瑾小传 创刊词原文 焦点评析 [附]秋瑾: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 [附]影印件 《民呼日报》 创刊时间 创刊地点 创办背景 作者于佑任小传 创刊词译文 焦点评析 [附]影印件一 影印件二 《民意报》 创刊时间 创办地点 创刊背景 作者汪精卫小传 创刊词译文 焦点评析 民国期刊(1912—1946) 《民国报》 创刊时间 创办地点 创办背景 作者蔡元培小传 创刊词译文 焦点评析 《礼拜六》 创刊时间 创办地点 创刊背景 作者王纯根小传 创刊词原文 焦点评析 [附]影印件 《新青年》 创刊时间 创刊地点 创刊背景 作者陈独秀小传 创刊词原文 焦点评析 [附]影印件 《民国日报》 创刊时间 创办地点 创办背景 作者陈其美小传 创刊词原文 焦点评析 [附]影印件 《晨报》 创刊时间 创办地点 创刊背景 作者汤化龙小传 创刊词译文 焦点评析 [附]鲁迅《阿Q正传·第七章·革命》 [附]影印件一 影印件二 《湘江评论》 创刊时间 创办地点 创刊背景 作者毛泽东小传 创刊词原文 焦点评析 [附]影印件 《京报》 创刊时间 创刊地点 …… 《每周评论》 《新潮》 《建设杂志》 《星期评论》 《改造》 《觉悟》 《劳动界》 《学衡》 《努力周报》 《创造》周报 《向导》周报 《中国青年》月刊 《醒狮》 《语丝》 《生活》周刊 《创造月刊》 新纪《大公报》 《自由谈》 《新月》 《民俗》周刊 《现代》月刊 《大众画报》 《文学季刊》 《滨江日报》 《新蜀报》 《野草》 《观察》 共和国期刊(1956-2003) 《萌芽月刊》 《半月谈》 《中国出版年鉴》 《瞭望》 《南方周末》 《三联生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 附录一部分报人办报的遭遇 附录二部分创刊词影印件 编后记 试读章节 《申报》 [创刊时间] 1872年4月30日。 [创办地点] 上海。 [创办背景] 《申报》原称为《申江新报》,主办人是英商美查(Ernet Major)。初为隔日刊,同年5月7日改为日报。主笔有蒋芷湘、何桂笙等。1907年售予华人席子佩。1912年10月20日史量才接办,总主笔为景韩、张蕴和,业务渐有起色,成为著名大报。1932年7月创办《申报月刊》,次年又出《申报年鉴》,立场趋向进步,反映民族资产阶级抗日救国要求。后出版《自由谈》副刊、载鲁迅、巴金等进步作家文章。1934年11月史量才被军统特务杀害后。言论又趋保守。1937年12月一度停刊,次年10月在沪、港同时复刊,1941年12月为日伪控制。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接收,潘公展任总主笔,沦为国民党CC系报纸。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历时77年。 [作者蒋芷湘小传] 蒋芷湘生卒年不详,湖南长沙人,清末举人,维新人士。不慕官场,性喜笔墨,经常出入洋场。经买办陈莘庚介绍,结识《申报》创办人关查。经过交流切磋,美查刮目相看,相见恨晚,遂聘为正式创刊的第一主笔。蒋芷湘继而邀请友人秀才何桂笙、钱昕伯作政治编辑。1873年,杭州发生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即清末四大名案之一),《申报》对此跟踪报道和评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至使舆情汹汹。次年,蒋芷湘离任而去,不知所踪。申报馆告白 当今天下,可以当作传奇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至于那些被湮没而不能表现出来的事情,也比比皆是。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缘故呀?我看这完全是没有有心人去为这些事情记载下来,以致竟使许多珍贵的奇闻逸事就这样静悄悄地灭寂了,连个称呼都没有。这是多么令人可叹可惜的事啊。 自古以来,比如《史记》等百家所载,皆是前代所遗留下来的旧闻,况且这些故事篇幅浩繁、文词深奥,若不是文人骚客,则很难读懂。 对于当今时事,要想求得简单易懂,使上至知识分子下至农工商贩,都能通晓的话,莫过于新闻纸了。 国家的政治、风俗的变迁、中外交涉的要务、商贾贸易的利弊与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凡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都会刊载到这上面来的,而且凡所记载的事务必求其真实,没有任何的虚妄,读者一看就明白易晓。本报不为浮谈之词,不记荒唐之语,这对于留心时务的人来说,从这里可以得到真实的大概,对于出门谋生的人来讲,也不至于受到人家的欺诈。这就是新闻的大作用,所以也大有益于天下。 …… [焦点评析] 《申报》主人美查,原是一位以办报盈利的老板。他曾公开宣称“本报之开馆”,“因谋业所开者耳”。 的确,主办人美查本来是以盈利为目的办报的。但他传播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平面媒体经营规则。为后来中国人自己创办报纸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比如,《申报》每份售价八文,相比于同时期的其他报纸来说,中下层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另如有偿登载各种商业广告、鼓励文人投稿发表作品等等,都是百多年后的现代报纸仍相延袭而不能改的重要规则。 但是,作为有心人的蒋芷湘,却是借美查这个地盘,申张并宣传自己的信念。因此,蒋芷湘也常对人言:“本馆虽西人开设而秉笔者则华人,其报系中西人所共成者。” 蒋芷湘这话,已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以这样的一种办报方式,而使以经济为主的《申报》转到以政治为主的方向。同时,由于蒋芷湘等有学养的华人参与,使《申报》比以往所有在华的外报更加中国化,更合乎中国读者的口味。 可以说,在中国新闻史上,《申报》是最先深入到中国民间社会的近代化传媒。 《申报》一创刊就强调自己是“新闻纸”,“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起初,《申报》主要选录京报、香港中文报,译述西文报纸上的新闻,随后便着手建立自己的新闻采集网。它先在本埠招聘访员,分别设置法租界访员、英租界访员、美租界访员等等,各自采访本区域内的新闻。创刊半年后,又开始增聘外埠访员,至1874年7月,该报已在北京、南京、苏州、杭州、武昌、汉口、宁波、扬州等地聘定访员报道当地新闻。其余无访员的地方,则鼓励当地读者惠寄稿件,发表后付给报酬。随着新闻通讯网的不断扩大,报上的新闻日渐丰富充实。 P2-4 序言 有一种“沉醉不知归路"的感觉 我们编撰《中国创刊词》,是因为中国创刊词蕴含着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而中国报纸的出现则意味着封闭的封建王朝话语权的动摇和终结。继之而来的是舆论媒体的新开与较量。并像不可遏止的潮流一样,滚滚向前,从而形成风格迥异而同有情趣的《中国创刊词》,进而形成令人叹为观止的历史人文景观。这种从宫廷文化到草民文化的巨大变迁,颇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的气象。 中国最早的报纸叫“邸报”,始于唐开元年间。它是封建宫廷发布消息的政府机关报,仅供王公贵族、高官大吏阅读,有点像现在各国流行的“内参”。至清代,邸报变为《京报》,内容分宫门抄、上谕、臣僚章奏三部分。宫门抄部分主要是报道皇帝起居、大臣陛见陛辞以及礼宾祭祀等朝廷动态,好像我们现在看的日报。 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新型报纸是《申报》。《申报》创于清同治十一年,是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的。《申报》的问世冲破了旧时“邸报”、《京报》的局限,其消息已不限于单纯的政治公报,开始重视对国内外大事和市井民众的新闻报道,是第一张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报纸。 紧接着像《苏报》、《时务报》及《大公报》、《民报》、《民立报》等报纸,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破土而出,影响所及难于想象。自1909年始。以刊物形式出现的如《教育杂志》、《新青年》、《湘江评论》、《语丝》、《新月》等期刊,更是灿烂夺目,震撼人心,形成大众媒体文化的又一个千姿百态的瑰丽奇葩。 一般来讲,发表于中国报纸上的创刊词往往立意深远,切中时势。同时也以企盼社会的共鸣和反响为鹄的。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句是《改造》发刊词的结尾一句。本来语出古老的《诗经》,但在此却化腐朽为神奇,真可谓是干净利落、掷地可作金石声。这篇创刊词乃清末民初的大才子梁启超所写,读者可从中领略一代英豪人物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飞扬神采。 一份创刊号的问世,往往意味着一群栋梁之才的横空出世;一份报纸的终结,伴随的往往是仁人志士的哀惋长啸及其前仆后继的精神传承。 例如震惊中外的“苏报案”。《苏报》原是1896年由胡璋主办的一份营业性小报。戊戌变法失败后,一个叫陈鼎的湖南人因戊戌党事被判永久监禁。其弟陈范(梦坡)也因事被革职,退居上海。陈范素有反清志向,此时恰逢《苏报》出让,他便接过了该报。1902年,《苏报》增辟“学界风潮”一栏,开始宣传革命,为学界注目。此时,中国大地上,反清浪潮此起彼伏,《苏报》也因之成为爱国学社师生发表言论的园地。 1903年,《苏报》请章士钊任主笔。章士钊一就任,更是大刀阔斧提倡革命。他刊发章太炎诸多宣传革命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是《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稍后,邹容写了《革命军》,章太炎为之作序,章士钊将其在《苏报》上发表。于是,《苏报》的革命旗帜日益鲜明,从而引起满清政府的注意,开始罗织罪名。这样,蜚声社会的《苏报》也就此草草收场了。 《革命军》慷慨激昂,仿佛一位披发跣足、撕碎袍服、坦胸露腹的殉道者:我的祖国今日病了!死了!难道不是应当食灵丹、投宝方使之复活吗?啊!啊!革命!革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不要后退,不要中立,不要徘徊,此时啊,此时啊,这就是我所倡导的革命,与同胞共勉而实行的革命啊! 据说,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从《苏报》中读到了《革命军》这篇慷慨激昂的反清檄文后,深深为之震撼,他当年办《湘江评论》,说不定就从邹容的这篇文章里获得过激情! 新中国建立后.报纸期刊数量有所减少,但也有不少深具社会影响的报刊杂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报刊杂志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数量和规模可用汗牛充栋、铺天盖地来形容。虽然有泥沙俱下之庸俗现象出现,但总体而言还是瑕不掩瑜,有众多值得珍视的报纸刊物出现。 当然,报纸和杂志越是年代久远,存世量就越少,就越显珍贵。报刊的创刊号更可谓是凤毛麟角的珍品,它是报刊收藏的一个重要类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记录当时历史背景的实物。 创刊号可分为珍稀和一般两大类型,如:《申报》、《京报》、《新青年》、《湘江评论》、《救亡日报》、《红色中华报》、《红旗》、《红军日报》、《热血日报》、《中国青年》等,都是历史遗留下的十分稀罕的珍品,一般价值在上百元及至几万元不等。当代的报纸杂志创刊号虽说收藏价值有限,但也有一些珍品,如《中国雷锋报》、《华西都市报》、《中国书法》、《文物》等一般性创刊号,价位都在百元甚至千元以上。 那么,跟着创刊号一起扬名成金的创刊词,更显得弥足珍贵了。创刊号的价值连城,往往以创刊词出自谁之手笔而彰显。诚可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毫无疑义,创刊词的作者大凡不是有司马相如之才气,便当有王勃之天赋。然而,此两者毕竟是历史久远的文人书生,似不可与近百余年来的历史人物相比较。因为我们今日推出这本《中国创刊词》,其中所撷取的作者有的是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大诗人.有的已成为一代师宗、一代名宿、一代伟人甚至是一代领袖。这些创刊词的作者代表了新旧中国不同时期的思潮,而且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及时代特征。我们读着他们的创刊词,好像在听斯人斯世的宣言,在这些宣言中.有的虽是公式化的、标语化的,但更多的是熔艺术与思想于一炉。其中既有豪放而又婉约的回声,好似聆听来自“秦淮河上的桨声”;有的令人回肠荡气.产生一种“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残阳如血”之沉郁壮美意境。与此同时,我们从中也可以发现每一个不同年代便有不同凡响的空谷足音,如果说“燕赵自古多有慷慨悲歌之士”,那么本书所仰重的创刊词便是来自那些已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作者。 有人形容女人喝酒像一道风景,而我们认为读者诸君读创刊词好像品尝浓茶加咖啡,是满口古今合一的历史韵味,不可不谓古色古香。 是的,我们在顾盼那些曾叱咤风云的历史背影,在聆听那持久而悠扬的并不古老的歌谣,以至读着读着竟会不由自主地发思古之幽情起来。虽然本书也收有一些我们认为有推崇价值的当代创刊词,但它们与前人的相比仍然会有相形见绌的感觉,也许是人的怀旧情结影响了对今日创刊词的鉴赏。这原是情理之中的事。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怀旧能使人心灵净化。”这或许就是中国人文精神得于承前启后的缘故,当然也是我们努力推崇优秀中国创刊词的初衷。 不可否认,尽管我们苦心孤诣地“寻寻觅觅”,但由于年代久远,创刊词的缺失在所难免,因而自有挂一漏万的遗憾。不过,我们当可自信的是:当我们景仰《中国创刊词》的丰碑之后,将或许会令人大有一种“沉醉不知归路”的感觉,这种感觉也许是一种寂寞的感觉,在无法改变浮躁和孤独的日子里,本书可能正是“一种冷静而可靠的朋友”。 2005年10月1日 于北京香山等闲斋 后记 原以为三个月便可将此书脱稿的,不意竞费时半载余,这是大大出乎意料之外的事体。 个中原因,实因为许多史料残缺不全。北京有三大图书馆:国图、北图、首图,均难满足。说起来,更有自己在为难自己的样子,因为自古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话是说对过去的人物没必要再去探讨追究、诘问了。为什么呢?因为斯人已已,到哪里去钩沉探问呢?还不如面对现实的人,向他追问追问才是可靠的呢。但这是山中隐士或庄子超然物外的话。自唐宋以降,没多少人会相信历史是不能探问的。唐人就有句“留得五湖明月在,何处不能放金钩?”如今,我把这金钩放了,并且钩了些许沉没而残缺的创刊词,虽不可再谏,也没必要再谏,但总算尽到了公允地推崇的作用。本来,我们打算把创刊词的不同时代分得更细致一点,但想来想去,觉得就分三大部分也或许恰如其分些。至于未曾录用的创刊词也还多如牛毛。然而考虑到向来史学界、文化界都一致认为“经典的才具价值”,因此才尽量弄出些凤毛麟角甚至是些片麟半爪的创刊词的典范出来。 本书虽然费尽思量且费了许多时日,仍有美中不足之感喟。如有的创刊词用的是笔名,好像贾雨村言(假语村言)似乎要甄士隐去(真事隐去)。当然,笔名是文人的惯用法,于是我就当真为难了。另一个是,作者虽用的是真名实姓,但也无法调查研究。更有另类的,有些创刊词干脆用“编者”二字了事,这所谓“编者”之称,则是自新闻纸以来就有的一种惯用法,而且一直沿袭至今。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怎么办?我只好因此打上“不详”二字。 在只有经典的才是具备价值的驱使下,一般的创刊词也就一般地概不收入,诚然,也有名流的创刊词还尚在,但由于资料不全也只好作罢。 编完此书,我自己就像是从历史时空的隧道中穿行出来了一样,仿佛卸下了沉重的肩负,这肩负的是什么呢?回想自己像个穷经而未皓首的老学究一般的样子后,这才发现,时代果然是变了,人的穿着打扮也变了,就是饮食也好像西方化了一点。 本书深得出版社的周勇、王基建先生的尽心垂鉴之审定,看出并及时修正了拙著之漏误,同时还特别恳切地指出,该书既然“有出版价值”,“亦有收藏和工具之用”,那就必须“宜讲究质量之上乘”及其“宜讲信、达、雅”的向来原则。鉴此,鄙人秉承厚望之指导,对此书作了重新梳理和相应必要的重大修正或补充。如有不妥处,还祈斧正。 今借出版之际,谨向以上周先生、王先生,深表敬忱,同时也向北图指点迷津的王老先生,以及本书所采用的主要资料如《晚清报业史》、《中国报刊图史》、《中国新闻周刊》等作者,一并致谢。 2005年7月7日北京图书馆 2005年10月17日再识于北京香山等闲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