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向来被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确实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老师!他开私人办学之先河,把教育从官府带到民间;他积极从事教育实践活动数十载,潜心进行教育理论的探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知名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孙汉洲先生的专著《向孔子学做老师》的问世,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学习、研究和发展孔子教育思想的好教材。这本书作为国内第一本从老师素质角度系统审视孔子的专著,弥足珍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向孔子学做老师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孙汉洲 |
出版社 | 吉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孔子向来被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确实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老师!他开私人办学之先河,把教育从官府带到民间;他积极从事教育实践活动数十载,潜心进行教育理论的探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知名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孙汉洲先生的专著《向孔子学做老师》的问世,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学习、研究和发展孔子教育思想的好教材。这本书作为国内第一本从老师素质角度系统审视孔子的专著,弥足珍贵。 内容推荐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重要的教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认真继承、发展,以促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知名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孙汉洲先生的专著《向孔子学做老师》作为国内第一本从老师素质角度系统审视孔子的专著,弥足珍贵。作者写作时,在力求把握孔子思想精髓,忠实孔子思想原貌,避免“戏说”之嫌的同时,特别注重创新,打破传统的注解《论语》的模式,走出“代圣人立言”的窠臼,以现代教育视角审视孔子的教育思想,寻求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使孔子的教育思想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呈现出“鲜活的面容”。 《向孔子学做老师》第二章以孔子自己的口吻为孔子辩白,正本清源,能使读者消除对孔子的诸多误解。 目录 第一章 走近孔子——探讨为师之道 拥有一个潇洒人生 磨砺思想的剑锋 身正然后为人师 俯下身子教书 走出职业伦理误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教师为学有路径 教学有法无定法 有字无字书常读 腹有“诗歌”气自华 第二章 正本清源——且听夫子辩白 我是天下被曲解最多的人 驳《歪批孔子——戏说孔子十大罪状》 我也是一个创新型人才 附:孔子年谱 试读章节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让受教育者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换言之,我们不仅需要孩子学富五车,更需要孩子满腹经纶。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培养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 然而,怎样才能实现这种目标呢?我们认为,首先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因为,思维的品质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 目前,新课程设计者已经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就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来说吧,其中就明确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然而,好几个省市实行新课改以来,在这方面成效尚未尽如人意。原因何在?在于教师的思维品质方面未能“达标”。要想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首先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否则,以师昏昏,焉能使生昭昭?而事实上,现在师中“昏昏”者多,难以又好又快地培养出“昭昭”之才。 毛泽东说过:“教改问题,首先是教员问题。”目前,教育的当务之急,是重视教师思维品质的培养,使教师的思维带有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严密性。当然,教师只是教育者的一部分。父母以及社会上关涉教育、宣传的人士都是教育者。他们的思维品质也应该不断提高。 从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严密性角度考察,孔子堪称教师典范!我们这里不妨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关于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思维,是做学问难能可贵的思维品质。唯有思维带有批判性,才能发现前人现成结论的不妥,从而跳出窠臼,纠正谬误,弘扬真理。 孔子是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培养的。他明确提出了“当仁不让于师”的著名论断。这在2500年前,可谓惊天破石,振聋发聩。 孔子本人的思维就富有批判性。例如,有一首古诗云: “唐棣之华, 偏其反而, 岂不尔思? 室是远而。” 这几句诗意思是:“唐棣树的花儿,在风中翩然摆动;难道我不思念你?只是两家相距遥远。”孔子读了这首诗便加以批判说:“还是没有真正的思念。否则,哪里还谈什么路途遥远呢?” 孔子的后学对他的批判性思维理论也心领神会。如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清人陈献章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古往今来,许多教育理论,可资我们批判的很多。例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被当代学者奉为圭臬。其实,这句话“硬伤”很大。首先,以“鱼”喻“知识”,本身就不妥。因为“鱼”与“知识”没有相似点。你给人一条鱼,别人吃完了就没有了。但是,你教给别人一门知识,他会终身受益。这个人将来为人父或为人母,为人师或为人领导,他还会把知识信息再传递给别人。再说,我们的教育活动中,“鱼”与“渔”并非不相容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呢?其实,万丈高楼平地起,知识是基础。基础不牢,就会地动山摇。没有知识作基础,奢谈学习方法、能力培养,无异于痴人说梦。譬如一个人正在饿肚子,你是先给他鱼呢,还是先教给他钓鱼的方法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再如,人们常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细细思考,这个比喻也有缺陷。首先,学生与教师都不是静止的容器,而且也不是碗与桶的关系。教师应是江河,而学生应是海洋。江河源源流向大海,才能成就大海之大。教师教育学生,应使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且不说大学,就是中小学也不乏上万人的学校。这种做法,已经被许多领导和专家首肯,并美其名日:“放大优质资源。”可是,我们要问:“优质资源真的能够放大吗?”一碗干米饭加上一盆水,已经不再是干饭,而是“粥”了。放眼神州大地,学校合并、名校设立分校,一时间热热闹闹,结果是师资短缺,生源下降,管理跟不上,办学质量大滑坡!特别是有些分校,挂着名校的羊头,卖的是劣质教育的狗肉,结果只是把图虚名的家长的腰包中的钱攫为己有,至于学生的成绩、前途,那又另当别论了。其实,“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校不在大,质高就行。精品意识是名校的生命线。而打破了精品意识去肆意扩大办学规模,也是自己践踏自己啊!在这方面,西方人头脑似乎比我们清醒。美国教育家鲍耶说:“最好的学校应该是学生数只有300人的学校,他们彼此都能叫出对方的名字。” 我们想,哈佛大学没有分校,麻省理工学院没有改称大学的原因或许就在于此吧。P12-14 序言 “老师”一词,最早见于《史记·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当时,人们只习惯称教师为“师”,这里的“老师”是“资格最老之师”的意思。“老师”之称的流行,当为明清时代:应试士子们称主考官为老师,生员称府学、县学的教谕、训导为老师。至于通称教师为老师,则是现代的事了。而非教师行业中尊称别人为老师,更是当代的事了。 “老师”这个词,与“孔子”关联度特别高。 孔子向来被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确实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老师!他开私人办学之先河,把教育从官府带到民间;他积极从事教育实践活动数十载,潜心进行教育理论的探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例如:他创立的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法,已成为教育界的圭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作为一个教育家提出的教育原则被写进党和国家的文件,古今中外能有几人?再如:1965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会议上,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以“终身教育”为题作报告,从而引发了“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潮。因此,不少人误以为终身教育思想发源于保罗·朗格朗。其实,终身教育思想,发轫于孔子。孔子曾经谈及人生的各个阶段,从年幼到古稀,都要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身心不断臻于新的境界。这其中正蕴涵着终身教育的思想。日本人持田荣一在《终身教育大全》中就郑重宣称:“孔子为东方发现和论述终身教育必要性的先驱者。”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重要的教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认真继承、发展,以促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知名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孙汉洲先生的专著《向孔子学做老师》的问世,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学习、研究和发展孔子教育思想的好教材。这本书作为国内第一本从老师素质角度系统审视孔子的专著,弥足珍贵。 浏览全书,深感本书有以下两大特点。 一、古为今用,联系实际。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是夏商周三代文化集大成者。作者写作时,在力求把握孔子思想精髓,忠实孔子思想原貌,避免“戏说”之嫌的同时,特别注重创新,打破传统的注解《论语》的模式,走出“代圣人立言”的窠臼,以现代教育视角审视孔子的教育思想,寻求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使孔子的教育思想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呈现出“鲜活的面容”。 二、学术性与通俗性兼顾。 从如何做好老师的角度研究孔子,这本身就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没有深厚的孔学修养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是难以胜任的。作者从事教学、教育管理三十载,研究孔子有年,穷古究今,厚积薄发;一旦形诸文字,其真知灼见,便发人深省。 作者在不影响学术性的基础上,注重通俗性。作者采用随笔形式,摆脱“凡人难懂的书斋理论,玄奥思辨的高头讲章”(李泽厚《(论语>今读》)式的孔学著作的传统,把孔子从圣坛请到人间。行文或铺陈叙事,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开合自如;或雕龙饰凤,探幽发微,娓娓道来;使读者如味膏粱,如饮醇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第二章以孔子自己的口吻为孔子辩白,正本清源,能使读者消除对孔子的诸多误解。其中部分内容,曾在《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赢得了学界好评。 记得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我们今天不妨说:“如果要想做好一个老师的话,也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百闻不如一见,这里不再赘言,还是让读者们自己去阅读品味吧。 是为序。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年7月3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