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京血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阿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现代著名作家阿垅写于1939年的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南京血祭》(原名《南京》),是第一部纪实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史诗般的作品。这部充溢着血与火、悲愤与抗争的作品依然深深震撼着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作为一位拿枪的作家,阿垅不仅参加了1937年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而且率先向世界揭发日本侵略者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抗议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盗行径,并且率先向杀人不见血的日本“笔部队”发动讨伐,阿垅先生等抗日志士为维护民族尊严,不畏强暴,呼吁和平的正义之举,将永志中国人民的心册。

内容推荐

《南京血祭》,一部抗战初期南京沦陷的悲剧史诗。一幕幕惨烈的血与火的画面,史诗般实录了南京军民68年前抗暴救亡、保卫家园的殊死斗争。它以巨大的艺术震撼力警醒国人:反思抗战史上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屈辱的一页;牢记“南京保卫战”惨烈而悲壮的一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和平永驻人间!

目录

南京血祭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尾声

后记

外三篇

在雨中走着

闸北打了起来

斜交遭遇战

代跋

试读章节

通讯兵中尉排长严龙,正在刷牙齿,口角上像被刺破的浆一样涌出白色的液体,一滴一滴地滴在脚边的和花砖的暗红混合着的半阴影里。他仿佛是被人闹醒的,脸色在柔和的室光线里那样不调和的严峻而阴沉,他的腰优美的微弯着,丝的薄衬衣仿佛吹在微风里那样颤动着。勤务兵走过他的面前,开了窗,新鲜的光线和新鲜的空气立刻充满于室中。桌上的三个苹果红得要微笑一样,有一种油脂的光泽,蒙胧的构成了投影。远一点,是两罐“白金龙”纸烟,一本《荡妇自传》胡乱的摊开着,用一个细颈的瓶子压住了一张橘黄色的旧戏票,这个瓶子是高贵的玻璃做的,一个侧面有一条透明的光,里面是绿得像春天的小草一样的巴黎香水,一枝翠绿色的钢笔随便抛在一角。忽然外面有人高叫了一声。他机警的立直了,连忙在桌角上拿起勤务兵给他预备着的那一杯清水,漱了一口,“当!——”把牙刷摔在脸盆里,抹抹口,拖着绣花的拖鞋走着小步子匆促的掀起门帘来钻了出去。

人跑来跑去。

“……九十九架,方向三到七,高度三干……”

总机室里的工作是平静而紧张的。一台三百门的总机和两台一百零五门的总机全忙乱得像晴和的春天的蜂箱。三个值班的,一个中士和两个上等兵,每一个人手里有十对到十五对蜜蜂一样活动着的金属塞子,一下纳入小插孔里去,一下又拔了出来,每一个人都说着简单重复而没有感情的话。“吱儿,吱儿……”受话显示器和终话显示器落了下来又给人按了上去,这个才给人按了上去那个又自己落了下来。有的上面贴了红纸,那是通到警报总站、防空司令部和重要的军、政机关或者要人官邸去的。

严龙望着那一双手,那样灵活的在那些复杂的交叉着的各种颜色的电缆间活动着,满意的摸了摸下巴,走回排长室去。他并不继续洗脸,他加穿了一件黑白两色的羊毛衣,困倦的点着一枝纸烟。向窗外看,天是那样的澄澈,一片无边的深蓝,只有东北角上有一点鳞纹云漂浮着;风是静静的,有一点凉,吹过的地方有半黄的树叶细细的作响,也有麻雀在叫。他搔搔头,把有点凌乱的头发索性弄得纷乱像兰叶。忽然他叹了一口气:

“他妈的,今天你又来!”

这是一个高贵的人物,也就是一个软性的人物。他不会骂人,别人骂人的时候他会不相干的不好意思起来,或者讨厌。但是他却例外的骂他的勤务兵,尤其会用秽亵的字眼骂敌人。他怕警报,怕战争,在空袭的时候他会像老鼠一样深深地躲在地下室里,心跳得水碓一样有沉重的声音。虽然他对自己说,要勇敢起来,虽然他说过,一个有骨气的人应该在这样的时候,做个真正的军人。他爱美,爱吃糖果,爱穿西装,并且爱在胸襟上插一两朵小白花或者装饰一块红红绿绿的丝质手巾:他爱看电影,嗜好脸谱、旧邮票、金鱼之类的小玩意儿。就是为这些,他附和过和平的理论;并且,一直到现在,他总把战争认作是文化的毁灭。不论从日本方面的军事法西斯主义的发展和没落说,或者从中国方面的要求解放、独立、自由的立场说,结论都一样,战争就是战争。他是这样一个难以揣测的、没有固定论点的人。

但是,当九月五日那天的轰炸以后,他看了那断头缺足的八府塘,看了那个结实的青年给炸倒的树枝贯穿着项颈,像疯狗一样在秋风里嗥叫着、挣扎着直到死去,看了他曾在那里举行婚礼而现在完全给炸碎了的安乐酒家,看了地上那一只血淋淋的、穿着银色高跟鞋的断脚,他过去认为与自己是那样疏远的战争,现在到底不再是可以不附条件的被诅咒的东西了,有时候并且有一种报复的冲动活动在血液里。和平么,和平已经是过去了,它落日一样没有光辉,没有能力,没有希望,没有世界,悄悄地在辽阔的地平线上下沉,并且是应该沉下的。那一个通红的血的场面,他是怎样也不会忘掉的。尤其是最初的几天,当他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那一只血淋淋的、穿着银色高跟鞋的断脚仿佛就在他的面前,像物体脱离不了影子一样,那样生动,使他吃惊,使他激动得变了脸色。他穿了衣服,是草绿色的哔叽军服。天空中忽然发出一种恐怖的大声。他的一只皮鞋还没有穿好,他用力的踏下去,他的心跳着,就像池塘边被惊起的一群小青蛙狂乱地跳蹿。他还没有把皮鞋穿上脚去,右手的一个手指却被踏扁了,他气急败坏地狠狠骂道:

“鬼肏的!看今天不揍你几架下来才怪!”P9-12

序言

“《南京血祭》以一幕幕血与火的场景,组接成宏伟的全景式巨幅战争画卷:古老美丽的南京城被罪恶的空袭战火吞噬.一时成了人间地狱;高射炮兵们严惩了日本空中强盗,炮兵们战死的躯体与市区五台山防空阵地融为雕塑般的一体;在郊区汤山附近,我军一连步兵抗击了敌军11辆坦克和数倍之敌,最后全连阵亡;我军与日军数番争夺淳化镇,白刃战的刀光血影使日色惨淡;敌军轰破了光华门城墙,两勇士身缚手榴弹束与闯入的敌坦克同归于尽;为堵住城墙缺口,宪兵们冒着枪林弹雨作业,有的中弹后连人带沙包一道填进了断垣残壁,用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坚守紫金山的精锐部队‘教导总队’岿然不动,丧心病狂的日军施放了燃烧弹,一位军官在山林烈火中进发出最后的怒吼:‘紫金山是紫金山,决不是富士山!’在和平年代里成长的我们,不读此书可能真不会想到,今日美丽的南京曾经历了那样惨烈的血与火的洗礼,山、水、城、林、寻常巷陌,几乎处处都有抗战卫国军魂的精灵。他们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捍卫者和守望者,永远伴随着这座英雄的城市!”

现代著名作家阿垅写于1939年的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南京血祭》(原名《南京》),是第一部纪实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史诗般的作品。66年过去了,这部充溢着血与火、悲愤与抗争的作品依然深深震撼着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作为一位拿枪的作家,阿垅不仅参加了1937年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而且率先向世界揭发日本侵略者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抗议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盗行径,并且率先向杀人不见血的日本“笔部队”发动讨伐,阿垅先生等抗日志士为维护民族尊严,不畏强暴,呼吁和平的正义之举,将永志中国人民的心册。

《南京血祭》曾在当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举办的长篇小说征文中获奖。本书收入的阿垅先生的另外三篇抗战短篇小说《在雨中走着》《闸北打了起来》《斜交遭遇战》,也是抗战初期脍炙人口的影响很大的名篇。

《南京血祭》问世后,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未能正式出版,至1987年抗日战争爆发50周年、阿垅先生辞世20年之时,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版。本书的日文译本《南京恸哭》(由日本友人关根谦先生翻译,1994年11月,日本五月书屋)也已在日本出版印行。

在南京大屠杀六十八周年、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宁夏人民出版社新版印行本书,是为了从历史深处证明: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不畏强暴、敢于抗击任何侵略者的爱国主义永存!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热爱自己的家园,为了永久的和平,为了自己的祖国,不惜坚持抗战到底的英雄主义永存!

并以此祭奠所有为保卫家园英勇殉难的抗日先烈!

愿和平永驻人间!

为本书的出版,绿原先生、何满子先生、罗飞先生及张晓风女士给予了热切的关注与及时的帮助,陈沛先生为父亲著作的出版也提供了诸多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后记

《南京血祭》是诗人阿垅在南京沦陷后不到两年的1939年写下的。曾获得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征文奖,但当时未能出版。它当然是不能出版的,因为它虽然委婉但却是明白无误地揭露了军事当局在南京保卫战中的战略大失误,撤退时的慌乱失措和指挥上的颟顸,并且隐约地将矛头直指国民党最高当局和守卫南京的将领唐生智,那是不能为国民党当局所容忍的。直到南京沦陷五十周年的P98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才据遗稿出版,其时诗人阿垅的墓木已拱。

阿垅是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带枪的人”,“八一三”淞沪战争时担任下级军官亲历了血与火的搏战而负伤。养伤期间所作的《闸北打了起来》《从攻击到防御》《斜交遭遇战》等战地纪实报告,是抗日战争初期脍炙人口的影响很大的名篇。带着对这场他所亲历的战争的巨大困惑,阿垅于1938年到了延安,从此他对这场关系民族存亡的战局(而且不止战局)有了全新的认识,促使他更能清醒地反思抗战初期败退的历程,特别是对早期战局关系重大的南京失陷的悲剧,那几十万军民惨遭屠杀的沉重的灾难。

于是,他带着激情,带着亢奋,尤其是带着怨愤,写下了这部《南京血祭》。

很难用文体概念来界定这部作品:它不像是小说,没有发生、发展、高潮到降落的戏剧葛藤,连事件的因果链环也不彰显,只有互不关联的这个场景和那个场景的转移,就像点彩画派的画幅那样要站得远点方能看出它仿佛有构建成整体的综合形象;它也不是报告文学,因为它里面分明有虚构的故事,哪怕是十分真实的艺术虚构,这点是作者自己在《后记》里也承认的。他自己也不能将这件作品定性为小说或是报告。鄙见以为,不妨称《南京血祭》为一部规模较小(但意义决不小)的战争史诗,南京沦陷的悲剧性的史诗。

作者是深通军事学且有实战经验的军人,不仅对兵器的名色、性能和操作娴熟于心,在战斗场面的描绘中给予人以现场实感,而且对战略部署和战斗指挥都是行家里手;从实战现场的地形地貌以及攻防上因地制宜的要领,也是非深通此道和非实地经验的人所不能道。因此,本书提供的是南京沦陷一役的具有实感性的图景,有些场面令人想起L·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描绘手法。阿垅不仅熟练地描绘了南京城及附郊的地势、地形、地貌和攻守上的宜忌,而且对整个抗日东战场,即整个江南地区的形势、战略要隘和预设的防御工事也全盘了然。第三章从南京周遭的山水险要叙开去,历叙了南京的大外围镇江、句容、溧水一线,更远则有江阴要塞、常熟、苏州到嘉兴的要隘和防守工事,整个南京保卫战的地形图尽在一览中。阿垅痛惜国民党军事领导在南京防御部署上的巨大失策,龟缩于南京城内(还吹嘘要守城六个月),坐失了拒敌于外围以延缓对日寇攻势的良机。他虽没有提出正面的指斥,其对国民党军事当局战略失误的批判却是不言而喻的。在国民党统治下的言论空间,话也只能点到这样为止。

而当坐失了外围拒敌从而使南京得以从容布置撤退的良机,当日寇的凶焰迅速逼近,铁蹄猝临城下时,当局又慌乱无措地驱赶军民逃出城北挹江门,自相践踏而死者尸骨累积;下关江岸边又未准备渡江的舟楫,人群争抢极少的船只而又落水溺死者累累,那惨状不忍目睹(第八章),更不用说日寇入城后的大屠杀、大掳掠以及惨无人道的诛戮、侮辱等兽性的屠城惨景了(第九章)。

这部悲剧史诗的涂色是惨烈的、悲愤的和令人黯然的,但也不是没有振奋人的亮色,张扬着中国军民同仇敌忾的精神和胆气.特别表现在下级军官和士兵同日寇肉搏战的生死关头。书中不少城郊防御战的具体战斗场面中,战士们甘以生命保卫中国人的民族尊严的场面.他们的高贵的陈词和心态是十分动人的。读者能从这些中华儿女的人格光辉中看到抗战最后胜利的精神凭借。诗人阿垅的心和这些爱国军人融合在一起,他特别将第七章题献给他的同学和战斗伙伴黄德美等英雄人物。

假使南京保卫战不像军事当局那样颟顸而慌乱的打法,而是像邓龙光部那样出奇制胜地在退却中仍能收复芜湖的打法,那情况就不会那么惨。《尾声》绝不是一个光明的尾巴,而是借邓龙光部的行动反衬南京保卫战的负责当局的无能。用一束强光结束令人窒息的阴暗,一个骑马的英雄昂首跃过死伤狼藉的战场,也是悲剧性战争史诗常见的结局。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从阿垅的这本《南京血祭》回顾一下南京陷落的悲剧,重温这一民族浩劫和屈辱史,该是让人感到不胜感慨系之的。

书评(媒体评论)

……及时鼓衰力尽,矢竭弦绝,仍然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甘以鲜血沃肥故园劲草的爱国将士们的英烈风范,必将越百世而不泯。

——绿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