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该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书中主要对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作了记述和评论。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另外,它还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郑玄、杜预为其作注解,是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通史,全面反映了春秋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重要人物的活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同时,它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后世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标志。其中不少名篇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本书把《左传》中的重要事件改写成精彩的故事,既保留了原书的气韵,又增强了可读性,是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理想读本。
鲁隐公(前722年-前712年)
郑伯克段于鄢
提要:郑庄公即位后,其弟共叔段在母亲姜氏的支持下,扩充势力,企图夺取政权。郑庄公不断满足共叔段的要求,促使其权欲膨胀,终于在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一举消灭了他。这表现了郑庄公善于权谋,也说明春秋时权力斗争的残酷。
当初,郑国的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武姜生了郑庄公和共叔段。郑庄公出生时逆生,姜氏难产而害怕,所以就给他取名为寤生,因此而讨厌他。
姜氏喜爱共叔段,想要把他立为太子,屡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没有答应。等到郑庄公继承了君位,姜氏又请求把制这个地方分封给共叔段。
郑庄公对她说:“制,那是个危险的地方,东虢国的国君就死在那里。别的地方你可任意选择,我唯命是听。”
姜氏又为共叔段请求以京地作封邑,让共叔段居住到那里,称为京城太叔。
祭仲对郑庄公说:“都会的城墙超过百雉,那将是国家的祸害。按照先王的制度,卿大夫最大的封邑,也不能超过侯、伯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封邑只能是国都的五分之一,小的只能是九分之一。现在京城封邑不合法度,违背先王制度,君王你会承受不了的。”
郑庄公说:“这是姜氏想要的,我怎么能躲避祸害呢?”
祭仲对郑庄公说:“姜氏的要求哪里能够满足得了,不如趁早为共叔段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发展。如果发展起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野草还不能除掉,何况是君王你宠贵的弟弟呢!”
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就等着看他的灭亡吧!”
不久,共叔段又命令郑国西部和北部的边地接受他与郑庄公的共同管辖。公子吕对郑庄公说:“一个国家不能接受两个人的管属,君王你将如何办呢?如果想把君位让给共叔段,那我就请求服侍他;如果不给他君位,那就请你除掉他,以免让老百姓产生二心。”郑庄公说:“用不着去管,他会自己遇到祸害。”共叔段又将西部和北部由他和郑庄公共同管辖的边地收归已有,延伸到廪延这个地方。公子吕又对郑庄公说:“这可好了,共叔段势力雄厚,能够得到众多人的支持了。”郑庄公说:“他不行道义,不团结人,势力雄厚只能促进他的崩浩。”
共叔段加固了京地的城防,聚集粮草,整修铠甲和兵器,装备起步兵和战车,准备袭取郑国国都。姜氏将为他打开城门。郑庄公打探到共叔段进袭国都的日期,说:“这就可以向共叔段进攻了。”于是,命令公子吕为统帅,率领战车二百辆,每辆战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向京地展开讨伐。京地的人民都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地。郑庄公又派兵到鄢地讨伐他。五月辛丑(二十三日)这天,共叔段逃奔到共国。
《春秋》写道:“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不像弟弟,故不说他是郑庄公的弟弟,只写他的名字;郑庄公和共叔段之间的战争好像两国国君相战,所以用“克”;称郑庄公为郑伯,是讥刺他对弟弟不加教诲,养成他的罪恶,也说明郑庄公本来的动机;不写共叔段出奔共国,是嫌单单归罪于共叔段,难以下笔。
于是,郑庄公把他母亲安置到城颍这个地方,并发誓说:“不到我到黄泉之下的时候,不会再见你了。”不久,他就感到后悔。
颍考叔是颍谷这个边邑的地方官吏,听到郑庄公这样做,就以向郑庄公进献为名,见到了郑庄公。郑庄公赐予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都留下来不吃。郑庄公便问他为何不吃肉。
颍考叔说:“小人我有老母,尝遍了我给她的食物,从未吃过君王这带汁的肉,请你让我把这肉送给她。”
郑庄公说:“你有母亲,能馈赠她饭食,只是我没有母亲,不能向她馈赠了。”
颍考叔说:“冒昧地问一下,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郑庄公就告诉了他事情的原委,并告诉颍考叔他感到很后悔。
颍考叔说:“你有什么为难的呢?如果挖地挖出泉水来,再顺着穿个隧道,你与你母亲在隧道里相见,有谁会说你的不对呢?”
郑庄公按照颍考叔的建议去做,在隧道与母亲相见。郑庄公进入隧道,见到他的母亲赋诗说:“大隧道内与母亲相见,这样的乐融融啊!”姜氏走出隧道,也赋诗说:“大隧道外,这样的乐呵呵啊!”于是母子和好如初。
君子评论说:“颍考叔是一位真正的孝子,爱他的母亲,还把孝道延及郑庄公。《诗经》说:‘孝子是不会让孝道匱竭的,将永远把孝道给予他的同类人。’这正说的是颍考叔这样的人。”
交换人质
提要:周天子与列国各以太子当抵押品相互交换,是夏、商、周三代以来的第一次,王室地位的急速下降由此可见。从本篇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如果诚意不是发自內心,即使交换人质也没有什么作用。
郑武公和郑庄公父子相继担任周平王的卿士,但周平王并不专任用郑庄公,有时委政于西虢公。郑庄公向周平王发牢骚,平王搪塞道:“没这回事嘛。”结果,周王室和郑国用交换人质的方式消除相互间的猜疑——周太子姬狐去郑国当人质,郑太子姬忽到周朝当人质。
周天子与列国各以太子当抵押品相互交换,是夏、商、周三代以来的第一次,王室地位的急速下降由此可见。
周平王去世后,周王室准备把执政权交给西虢公。鲁隐公三年四月,郑国大臣祭足率领军队割走王都附近温地(今河南省温县)的麦子;秋天,又割走王都附近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的稻谷。周朝和郑国因此结怨。郑庄公派人割麦刈稻,是想给新登极的周桓王一个下马威呀。(P1-4)
《左传》是我国传世的史学和文学名著,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它是一本引申解释《春秋》的书,共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间的史实,计十八万余字。《春秋》全书只有一万八千字,是一个编年史纲要,而《左传》则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是我国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通史。
《左传》不仅记载了鲁国的历史,还系统地叙述了当时几个主要诸侯国的历史;不但记载了春秋时代的许多史事,而且还保存了春秋以前的一些史事和传说。同时此书内容不局限于政治,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反映了春秋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各方面代表人物的活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左传》所反映的思想较为复杂。一是“敬德保民”。书中体现了浓厚的民本思想。如大家熟悉的《曹刿论战》,提到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二是“奉天法古”。《左传》对“礼”格外重视,例如在战争中,即使两军相攻也不失等级尊卑,自觉以礼约束自己的行动,所以书中的很多人物格外有气节,有操守。此外,书中还夹杂着崇尚霸权、鬼神迷信思想。
叙写战争是《左传》所长,全书写军事活动四百多次。城濮之战、骰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为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无论是长篇、中篇或者短篇都讲究谋篇布局的精当。比如齐鲁长勺之战,即《曹刿论战》的故事,先略述鲁师得胜,详叙曹刿论其所以胜,由表及里,详略得宜。
应对辞令也是《左传》中最富有文学意味的部分。当时战争频繁,使臣是否善于辞令,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荣辱,并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写得最精彩的就是烛之武说秦穆公的那段外交辞令。在危险处境面前,烛之武既不乞怜,又不像战国纵横家那样靠危言耸听来打动对方,而是抓住秦晋之间的矛盾,作出处处为秦国设想的姿态,反复分析利害关系,说得有理有据,深为服人。
《左传》被后世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的标志。其中不少名篇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造诣。它不仅是一部杰出的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左传》是一本编年体史书,但《左传故事》一书为白话故事型图书,它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把事件的始末、人物的生平按纪传体体例阐述出来,让读者比较完整地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并领略古典文化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