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一种形象艺术,建筑装饰艺术更离不开具体形象,为了使大家对乡土建筑的装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本书上篇首先展示乡土建筑各部位的装饰式样。下篇为论述部分,对乡土建筑装饰的形态、内容、装饰的用材、技艺,对乡土建筑装饰的创作思想等方面分别加以分析,目的是使读者对乡土建筑的装饰从形式到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由此而能够对乡土建筑的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本书适合用于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人员、建筑文化爱好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乡土建筑装饰艺术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楼庆西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建筑是一种形象艺术,建筑装饰艺术更离不开具体形象,为了使大家对乡土建筑的装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本书上篇首先展示乡土建筑各部位的装饰式样。下篇为论述部分,对乡土建筑装饰的形态、内容、装饰的用材、技艺,对乡土建筑装饰的创作思想等方面分别加以分析,目的是使读者对乡土建筑的装饰从形式到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由此而能够对乡土建筑的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本书适合用于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人员、建筑文化爱好者。 内容推荐 上篇首先展示乡土建筑各部位的装饰式样。下篇为论述部分,对乡土建筑装饰的形态、内容、装饰的用材、技艺,对乡土建筑装饰的创作思想等方面分别加以分析,目的是使读者对乡土建筑的装饰从形式到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由此而能够对乡土建筑的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 目录 前言 上篇 第一章 乡土建筑木结构装饰 第二章 乡土建筑门窗装饰 第三章 乡土建筑屋顶装饰 第四章 乡土建筑墙体装饰 第五章 乡土建筑石构部分装饰 第六章 乡土建筑色彩装饰 下篇 第一章 乡土建筑原创型装饰形态 第二章 乡土建筑装饰形态的多样性 第三章 乡土建筑装饰形态的地域性与民族性 第四章 乡土建筑装饰内容 第五章 乡土建筑装饰用材及技术 第六章 乡土建筑装饰创作的思想与方法 第七章 乡土建筑装饰与城市建筑装饰的关系 后记 图片索引 试读章节 任何建筑,除了一些纪念碑等特殊的类型之外,都会有门和窗。门是供人进出建筑用的,窗是用作通气与采光的。两千多年以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在他写著的《道德经》里就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户即门,牖就是窗,可见,自古以来建筑都有门与窗。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除了以木构架为结构体系之外,还有建筑的群体性也是重要的特征之一。中国古代的建筑,就其每一幢房屋的个体来看,其体量并不很大,造型也不复杂,但它们都不是孤立的,而总是组合为群体而出现。以北京而论,从普通的四合院住宅到一座寺庙、园林,从皇家陵墓到皇家宫殿都是大大小小的建筑群,整座北京古城也是由这无数的建筑群所组成的庞大群体。所以,我们看建筑的门就具有了多种类型,大到北京城的城门、紫禁城皇宫的宫门,小到一座四合院的大门。以紫禁城为例,除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这四周南北东西的宫门之外,还有前朝三大殿的大门太和门,后宫的入口乾清门,再加上外面皇城的天安门、端门组成为古代礼制所规定的三朝五门之制。紫禁城内还有各组建筑群的院门和宫墙上的大小墙门,经过一座门又一座门,进了一个院又一个院,真可谓重重宫阙重重门。但这些都只是大大小小建筑群体的门,还不是每一幢房屋的门,人们还必须通过单座房屋的房门才能真正进到房屋的室内。北京的皇陵也是这些。一座庞大的明十三陵,在陵区的最前面有一座巨大的石牌楼,这是十三陵的总入口大门。其后经过大红门才能到达每一座皇陵。其中最大的长陵前后有三重庭院,分别有陵门、棱恩门、牌楼门三重院门。如果把宝顶下的地宫打开,在地宫的前室、中室、后室和左右配殿之间也还有多道石门。小小一座四合院尽管不能与皇宫、皇陵相比,但它作为一组建筑群体也有多重门,通向胡同的大门。 P32 序言 乡土建筑,顾名思义就是乡村里土生土长的建筑,也就是农村建筑,它包括农村的寺庙、祠堂、住宅、学堂、商铺、村门和亭、廊、桥梁、道路等等,这些建筑构成为一座村落的整体。研究乡土建筑就是研究村落的整体和组成这个整体的各种类型的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门学科,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先生和刘敦桢先生是这门学科的奠基人,他们将西方研究古代建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首先对宫殿、寺庙类建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由于当时人力与精力的限制,还未能涉及农村建筑。1937年抗日战争后,梁思成、刘敦桢先生带领中国营造学社的部分同仁到了抗日战争的后方云南省与四川省,这时,他们除了继续对寺庙建筑进行调查之外,开始注意并调查了这一地区的农村建筑,例如四川广汉的住宅和云南的“一颗印”住宅与丽江的民居等等。所以可以说我们老一代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们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注意并调查城乡的住宅建筑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无论在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全国各地广大城乡的大量住宅开始得到了重视。1957年刘敦桢先生率先撰写出版《中国住宅概说》,揭开了各地研究住宅的序幕。之后,南京、北京、上海等地的建筑研究机构与高等学校相继展开了对安徽徽州、江苏、北京、吉林和内蒙等地住宅的调整和研究。1960年之后,建筑工程部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所组织专门人力达20余人集中调查了浙江省城乡的住宅。他们的足迹遍及20多个市县,测绘了大量图纸,兴办了专门的展览,并且在1965年北京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公开展示了这项研究成果,使世人得以目睹中国城乡住宅这一珍贵遗产的面目。真正大规模对住宅的研究还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尤其对农村住宅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许多省市的高等院校和建筑设计机构都对本地区的农村住宅开展了调查研究并连续发表了研究成果,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论述了住宅的发展及其价值,展示了各地区、各民族乡村住宅的风采。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这类研究不但在广度上由几个省扩大到几乎全国各个省区,而且还在研究的对象上由乡间的住宅扩大到乡间的寺庙、祠堂等其他类型的建筑,从对一个类型建筑的研究扩大到对整座村落的研究,从对一个地区农村建筑的研究扩大到对各地区农村建筑的比较研究。在从事研究人员的所属专业不但有建筑学的,还有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新闻学以及文学家也参与其中,他们从各个方面观察研究、发掘、论述了农村建筑的价值,一股“乡土建筑”热在国内兴起,“乡土建筑”作为又老又新的一个门类在中国古代建筑这一学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一大批乡土建筑的图书出现在书店的展台上,它们用文字的、图片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乡土建筑之美,阐述了乡土建筑的价值。一座又一座古村落成为省市级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村,安徽古徽州的西递村与宏村成为中国第一个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农村。大批国人与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涌入古村落去领略古老的乡土建筑文化,去认识这一东方文化瑰宝之风采。 这种现象自然不是偶然的。西方国家将它们的古建筑称为“石头的史书”,因为正是在这些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留存的金字塔、神庙、教堂、斗兽场等等石头建筑上记载了古老王国的历史,它们是一部史书,一部石头的史书。中国古代建筑虽然是木结构,至今留存的建筑,历史没有西方石建筑那么久远,但它们一样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一座紫禁城无数的殿堂楼阁一样记载了中国明、清两代的封建王朝的兴衰历史。一座明十三陵或者清东陵、清西陵,也记录了中国封建王朝赖以统治的“礼制”。陕西的秦始皇陵墓,尽管现在能展示的还只是陵墓前陪葬区的一小部分,但是人们从这些排列严整的兵马俑阵势上也可以看到中国早期封建帝王的巨大权势与人生理念。乡土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部分,尽管它所包含的建筑类型没有城市建筑那么多,它的规模远没有宫殿、陵墓、皇家园林、大型寺庙那样大,乡土建筑的装修、装饰也没有宫殿、园林那样讲究,但它同样是历史的载体。一座完整的村落,它同样记载了古代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村里的寺庙、祠堂、住宅、商铺等等建筑,它们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物化体,反映了古代农民的全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而且,乡土建筑与城市建筑相比还有它们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村落的选址和总体布局上,由于农民的生活与劳动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山和水,所以在建筑群体与周围自然山水环境的结合上比城市更为密切和融合。表现在建筑的建造上,因为乡土建筑总是应用当地建筑材料,依赖当地的工匠,用当地传统的技艺建造出适应本地区地理气候,符合当地人们生活习俗的各类房屋,因而这些房屋极富地方特色。加之长期封建社会的封闭自锁,各地区之间在技术、文化上很少交流,从而使这些特色得以长时间的保留、发展而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域特征,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使各地区的乡土建筑在形态上得以各具特征,丰富多彩。 建筑具有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功能,在精神功能的表现上,建筑与绘画、雕塑不同,它不能被描绘或塑造成任意的形象,建筑只能依靠群体的布局、空间的大小变化、房屋的整体形象表现出一定的精神境界,例如威严、崇敬、神秘、平和、雅致等等。如果要进一步表现某一种理念,那么就得依靠建筑装饰,依靠附属于房屋上的雕刻、绘画、色彩等等,所以建筑上的装饰可以说是建筑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它直接记录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因此,对乡村建筑的装饰进行专门研究应该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的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乡土建筑的装饰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中国古代的艺术,自早期原始时代的原始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逐步分化为宫廷艺术、宗教艺术、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几个大的类别,这自然是一种很粗略的分类,因为这几种艺术之间也不断地会有交融与发展。乡土建筑的装饰作为一种艺术,它既是民间工艺匠所创作,也是直接反映了最基层农村民众的信仰和理念的一种艺术,所以它与民间艺术最相通相融,它和民间艺术一样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我们只要看一下乡间多类建筑屋顶上的众多装饰,观察一下乡土建筑窗上的窗格式样就可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各地乡土建筑的不同特征正是通过这些装饰表现出来,所以研究这些装饰,研究它们的艺术形式和所表达的内容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乡土建筑在历史与文化上的价值。 其次,这些乡土建筑的装饰可以给今天的新建筑创作提供借鉴与参考。现代建筑要不要有民族的传统,要不要有地域特征,这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主张,在当今经济趋于一体化,科技的发展无国界的情况下,作为与新的生活方式、新材料、新技术密切相联的建筑必然会消失过去的民族、地域特征而走上国际化。但是一部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尽管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可以说不断地在相互交流、融合与发展,但它们仍会具有不同的特征,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在经济、科技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仍然要求文化的多元与丰富,因为人们的生活本身就是多彩的。所以既然承认建筑也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那么建筑的地域特征也是不可免的,也应该是人们的一种要求。建筑是一种物质文化,对绝大多数建筑来说,它又是一种有物质功能的实体造型,因此建筑艺术的创作从来都是实实在在地对一种构筑物的艺术加工,在创作具有地域、民族特征的建筑时总离不开对过去传统形象的借鉴与传承。那么乡土建筑的装饰和古代的宫殿、园林、寺庙等类型的建筑装饰一样,都具有这种借鉴的价值。 第三,研究和整理乡土建筑的装饰还是一种抢救民族遗产的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衣村的生活都有了提高,在有些经济发达的省市,这种提高还相当的快,农民生活的提高表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其中的住尽管需要相当大的经济投入,但在广大农民的心目中却视为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个方面,因为农村中老的住房,尽管它们有多方面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但对于现代生活要求毕竟差距较大。实际情况说明,农民对住房的改善,先是由小改到大改,不少地方的农民首先是拆下满布花格和木雕,不采光、不通风的窗户换上大玻璃窗,然后拆掉木板墙,改成砖墙,使自己的居室环境得到改善。再是由大改到合老房盖新房。中国的国情是国土辽阔,但是人口众多,与十三亿人口相比,土地,尤其是农业耕地很少,目前在农村为了保证农耕地面积,对农民新建房屋的申请用地控制很严格,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只允许在旧的房基上建新房,所以农民的合旧房盖新房就成了拆老房建新房,于是农村中一幢幢新的砖瓦房盖起来了,新的院落,新的多层楼代替了老的院落,新的瓷砖墙代替了老的土墙、白灰墙,新铺的洋灰路代替了老的石板、卯石路,古老村落的整体性遭到破坏,有价值的建筑一幢幢地消失。为了保护这份珍贵的遗产,各地将有重要价值的古村落和建筑群体、个体建筑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制定出保护规划,不允许改变它们的原貌,它们能够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但是无论从经济和生活本身的发展,还是从国家的财力来看,这样的保护在全国范围内毕竟只能是少数,对于多数的村落和众多的乡土建筑只能采取局部保护或者留下资料的办法,这就是我们调查研究乡土建筑和乡土建筑装饰的意义,而这种调查研究几乎是与老村落、老房子被改造、被拆毁同步进行的,而且在全国范围内,我们这样人数很少、力量很小的调查研究远赶不上这种被改被拆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老村、老房消失的速度。对于乡土建筑这类性质的遗产而言,它的价值是不可再生的,即使是一座与原来老房子完全一样的房子被重新建造起来,它的价值与原来老房的价值也完全不能等同,不能取代。所以我们才说,对目前还存在的乡土建筑和它们的装饰进行研究的工作带有抢救文化遗产的性质。 建筑是一种形象艺术,建筑装饰艺术更离不开具体形象,为了使大家对乡土建筑的装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本书的开始作为上篇首先展示乡土建筑各部位的装饰式样。本书下篇为论述部分,对乡土建筑装饰的形态、内容、装饰的用材、技艺,对乡土建筑装饰的创作思想等方面分别加以分析,目的是使读者对乡土建筑的装饰从形式到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由此而能够对乡土建筑的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 后记 十年前,我写过一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其中叙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实例绝大部分都是城市各类型建筑的装饰。十年以来,我土要精力集中在对乡土建筑的凋查与研究,经过实际调查,我认识到中国乡土建筑竟然会如此地丰富而多彩。中国曾经经历过长期农耕社会的历史。至今乡村的土地和人口仍占全国的绝大多数,所以人们常说:不了解中国的农村就不能真正地了解中国。在古代建筑领域里也是一样,不认识乡土建筑就不能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建筑。 由于我始终将建筑装饰作为我的研究专题,所以在乡士建筑的调研中,除了完成规定的调查内容之外,总是对乡土建筑的装饰特别有兴趣和注意资料的收集。如果以单一座乡村来看,它的建筑装饰可能并不很多,但是将全国各地一座又一座村落积累起来,把它们的各种建筑装饰集中展示出来:房屋梁架、建筑大门、房屋屋顶、门窗、墙体,建筑的备部位几平都有装饰。无论是木雕、砖雕、石雌、灰塑、琉璃等各种技法及材料在乡土建筑上都有表现。从这些装饰的形态到内容真可谓琳琅满目、千姿百态。我想,如果将它们集中地展示与论述,这对于加深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对干当代新建筑的创怍都将有积极的意义,这就是我写这部书的目的。 乡土建筑装饰作为传统建筑装饰研究中的一项专题,我现在的研究仍是很初步的。这是因为:首先,我调查的地域还很有限,十五年来,我只去过十五个省进行过调查,有的地方还只是走马看花。这对于具有三十余肯、市、区,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国来说,只是不大的一部分,尤其像西藏、青海、宁夏、台湾等这些地区部还没有去过,而恰恰征这些地区部具有十分有特包的乡土建筑及其装锦;其次,乡土建筑装饰既是建筑的一个部分,同时又是氏间艺术的一个类别,它的形态、创作思想及方法部与乡村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相通。这些年来,国内学者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各种门类多有研究,对它们的历史、形态、创作思想多有较深入的论述,而对于乡土建筑装饰的研究还只能说是起步。我的工作也只是开始对积累的资料进行疏理、归纳,作了一步的分析与论述。 我们的乡土建筑研究是依靠舆体的力量进行的,既有陈志华、李秋香和罗德胤三位老师,也有十多年来每一届的毕业班乡土组的学生、没有他们,自然不可能收集到如此丰富的资料。本书中所用图片除注明出处处,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十年前,我在《中嘲传统建筑装饰》的后记中写道:“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建筑装饰无比丰富的遗产,我们有责任去发掘、整理,并使之发扬光大。”现在,我还是这样认识,传统建筑的装饰,不论哪一个类别:宫殿的、寺庙的、园林的、城市市井建筑的、乡土建筑的;不沦那一种技法与材料:木雌、砖雕、石雕、恢塑、琉璃等;甚至每一个部位:屋顶、梁架、门窗、台基等等,它们的装饰,从形态、内容到工艺都值得去作专题性的研究,都能够写出一部专门研究的著怍,我仍需继续努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