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搜集梁实秋自1922年发表《草儿》评论起至晚年的文艺谈话,从莎士比亚到余光中,有西方经典名著赏析,文学思潮引介,谈文艺思想,看古今中外名家如何各擅胜场,共132篇。分为“谈中国的书”、“谈读书及其他”、“谈自己的书”、“谈外国和翻译的书”四辑。从中可以看出梁实秋的读书乐趣与鉴赏、书评艺术风格,也闪烁着品位、睿智及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雅舍谈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作者 | 梁实秋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搜集梁实秋自1922年发表《草儿》评论起至晚年的文艺谈话,从莎士比亚到余光中,有西方经典名著赏析,文学思潮引介,谈文艺思想,看古今中外名家如何各擅胜场,共132篇。分为“谈中国的书”、“谈读书及其他”、“谈自己的书”、“谈外国和翻译的书”四辑。从中可以看出梁实秋的读书乐趣与鉴赏、书评艺术风格,也闪烁着品位、睿智及人。 内容推荐 梁实秋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在其多姿多彩的文学批评生涯中,他撰写的书评序跋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却长期鲜为人知。本书选编了梁实秋自一九二二年发表《<草儿>评论》起至晚年所作书评序跋,凡一百四十七篇,分为“谈中国的书”、“谈自己的书”、“谈外国和翻译的书”和“谈读书及其他”四辑。 梁实秋以睿智的眼光,生动的笔触,直面批评的态度,对中外名家的作品一一剖析,加以评断。他的对于书的鉴赏与品味、对于文学的许多看法以及书评艺术风格在此展露无遗,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无不蕴含其中。 另外,本书编者对梁实秋的笔名的考订以及为某些书籍(不少已是绝版)所配的书影,更是增添了本书的价值和阅读兴味。 目录 侧看近代文艺批评史 ——序《雅舍谈书》 梁文骐 1 第一辑 谈中国的书 3 《草儿》评论5 《繁星》与《春水》 27 《长城之神》序33 《迷宫》、《死人之叹息》 38 《华盖集续编》40 《小青之分析》43 《英国文学ABC》47 《美国文学ABC》52 《白屋文话》55 《鲁男子——恋》57 《独立评论》、《时代公论》、《鞭策周刊》 62 鲁迅的新著66 《歌德之认识》70 《西洋文学》73 读《醒世姻缘传》 75 《文艺自由论辩集》81 《现代英国诗人》84 《三秋草》86 《两地书》89 《自我演剧以来》91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94 《新兴文学概论》98 《创作的经验》103 《烙印》106 《猫城记》 108 《萌芽》110 《四十自述》112 《日记文学丛选》(文言卷) 114 《诗歌与批评》116 《周作人书信》118 《苦竹杂记》 121 《诗二十五首》123 《诗与真》 126 《新世训》 129 关于李杜的两本新书133 读《骆驼祥子》138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141 《舟子的悲歌》144 独来独往 ——读萧继宗《独往集》 147 读《媛珊食谱》 149 阮日宣《赵丽莲传》序152 序《挂满兽皮的小屋》 153 《誓还小品》读后154 书翰体小说156 读《蓝色小夜曲》后157 序《匕首集》 159 闲话新诗 ——读余光中、夏菁的新诗集160 《西滢闲话》台湾版序162 读《胡适评传》第一册165 胡光廪《波逐六十年》 169 《杜诗研究》序172 《文字新诠》序174 《苦涩的美感》序176 大笔如椽 ——读杨小云的小说178 《早期三十年的教学生活》读后感 181 读《怎样懂中国戏》 184 爱国·读书188 《故都乡情》序192 《表现的鉴赏》重印本序194 《悠悠蓝山》序196 “教书匠”198 《煮石集》序200 丁香季节故园梦 ——《故园梦》序202 读(《中国吃》 204 第二辑 谈自己的书 213 《骂人的艺术》自序215 《文学的纪律》序言216 《文艺批评论》自序217 《约翰孙》序218 《实秋自选集》序220 《秋室杂忆》序221 《看云集》自序222 《梁实秋札记》自序223 我是怎么开始写文学评论的? ——《梁实秋论文学》序 224 《雅合谈吃》序233 《雅舍小品》合订本后记234 致读者书 ——《永恒的剧场——莎士比亚》代序 237 《英国文学史》序239 漫谈《英国文学史》 242 《幸福的伪善者》译后记246 《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译后记247 《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再版后记249 人生就是一个长久诱惑 ——《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台湾版新记 251 《潘彼得》新版后记259 《造谣学校》序262 《白璧德与人文主义》序266 致读者 ——《结婚集》译本序268 《西塞罗文录》总序273 《织工马南传》序279 《织工马南传》的故事 ——台湾版译序282 《雪莱拥护人权与自由的一封公开信》译序 287 《列宁的艺术观》序289 《吉尔菲先生的情史》译后记290 《沉思录》译序291 《老水手之歌》译后记298 《英国文学选》序300 《徐志摩全集》编辑经过302 《新月散文选》序309 《名人伟人传记全集》序311 第三辑 谈外国的和翻译的书 313 莎翁名著《哈姆雷特》的两种译本315 关于莎士比亚320 介绍两本莎士比亚书目 327 威尔孙与新剑桥本莎士比亚331 读郑振铎译的《飞鸟集》 338 霍斯曼的情诗342 汉烈的《回音集》 347 佛洛斯特的牧诗352 谢立敦的《情敌》 354 卢梭论女子教育356 《玛丽玛丽》360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363 《新珠》366 《西线无战事》368 《英国文学史》370 (《唯物史观的文学论》373 评周越然注释的《伊尔文见闻杂记》 377 辛克莱尔的《拜金艺术》 380 《英国文学研究》392 《英雄与英雄崇拜》394 《科学时代中之文学心理》396 伍光建译《洛雪小姐游学记》 410 (《西洋文学概论》418 (《欧洲三个时代的戏剧》421 傅东华译的《失乐园》 423 《诗之研究》433 傅东华译《近世文学批评》 435 耿济之译托尔斯泰的《艺术论》442 《傲慢与偏见》序451 《农人皮尔斯之幻梦》453 谈《咆哮山庄》458 一个《读者文摘》的读者的感想462 玛克斯·奥瑞利阿斯 ——一位罗马皇帝同时是一位苦修哲学家464 《西方的典籍》469 读马译《世说新语》 473 读《文明的跃升》480 读《历史研究》484 第四辑 谈读书及其他 487 “灰色的书目”489 新月书店二题492 《新月》月刊敬告读者494 《新月》前后497 《青光》启事501 我与《青光》503 青大《图书馆副刊》发刊词506 《学文》的意义508 关于读经510 《中央日报·平明》编者的话513 漫谈读书515 影响我的几本书518 编后记 陈子善529 试读章节 《长城之神》序 一件文学作品的创作,究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还是自觉的艺术的产品?换言之,文学的本质变成一件有形式的作品,这其间经过的是怎样的一种步骤?这个问题便是西洋文学里古典派与浪漫派的一大争端。 我们中国现代所谓的“新文学”,实在即是受西洋近代浪漫思想的影响而成的结果。我可以举出无数的证据,我现在只要提出一个例:“新文学”里的不守纪律的自由精神。这种放荡的精神在文学的各方面都有具体的表现,我现在要说明的只是文学的一方面,创作的步骤。一般的新文学作者是怎样的创作呢?我们立刻可以供给一个有趣的答案。他们自己笃信有深邃的天才,有丰烈的情感,有敏锐的心灵。他们漫不经意的得到一点文学的材料,心里立刻不知不觉的生出一个稍纵即逝的意象,然后便提笔疾书,文不加点,顷刻而就,若有神助。这种浪漫的步骤可议之处甚多,我现在要讨论的是最后的一步。我可以相信艺术的来源是一种神圣的启示,如柏拉图所谓的“灵感”;但我不能相信一件真的艺术品是可以顷刻而成,或在下意识状态之中莫名其妙的产生。凡是伟大的艺术品都是经过这一番自觉的锻炼的工夫。 在各种的文学型类里面,戏剧的对于琢磨锻炼的工夫之需要,是特别的大,因为戏剧是模仿的艺术,是客观的。十年来中国新文学的出产,戏剧方面是比较的特别单薄。青年作者不肯忍受纪律,不肯下琢磨锻炼的苦功,实是最重要的原因之~。这是惰性,这是艺术最大的障碍。间或有人试作剧本,然一大部分尚是生硬不熟的原料,没有形式,没有艺术。熊佛西先生的这本《长城之神》和现代一般的剧本有点不同。这个剧本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经过细心的琢磨,经过严重的处置,不是率尔操觚,不是克期赶制,不是信手拈来。所以我极快乐的写这一篇序文。 《长城之神》在“技术”(Technique)上可谓没有缺憾,这大半是作者惨淡经营的收获。熊先生对于戏剧的见解,有许多地方和我的意见相左。我们常辩论戏剧上的问题,夜深不休(《留美中国学生季报》第十一卷第一号《戏剧的讨论》一文便是我们一晚辩论的结果)。熊先生是一个“现代主义者”(Modemist),我是一个守旧者;熊先生似是有浪漫的倾向,我是明明白白尊重古典主义。但是虽然我们有这根本不同的所在,熊先生写戏的态度之慎重,是我所极佩服的。在他写《长城之神》的时候,我正在读施来格耳(F.Schlegel)的早年作品Jugendschriften。施来格耳是德国浪漫派出名的批评家,但是我极诧异的在该书卷二第一八七页上发现下列的一段: 当一个艺术家在想象与狂热的势力之下的时候,绝不该 写作,否则不定说出什么。 这绝不像是一个浪漫主义者说的话,然而施来格耳竟说了!假如熊先生是浪漫主义者(不但是我这样想,恐怕读过这个剧本的人都将这样想),而他对于写戏的见解却一点也不浪漫,那也没有什么可惊的了。 我说《长城之神》在技术上可谓毫无缺憾,我可以举出几个例,以实吾说。 P33-34 序言 侧看近代文艺批评史 ——序《雅合谈书》 陈子善先生搜集先君文艺批评文字,计得一百三十二篇。写作时间自一九二二年始,前后凡六十余年。文字散见各处,搜集工作备极艰辛。实所谓“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批评二字,如今多理解为讲坏话。其实批有好批,评有佳评。对于文艺作品,依其善恶美丑,据实批评,在我看来,是一种类似园丁的工作。花园里没有园丁,花园会长成什么样子呢?当然,有园丁,花园也不一定整理得好。可是没有园丁,花园一定不行。 文艺批评,或者激烈到文艺论战,我以为皆是文坛所不可或缺的。 如今印刷术发达,到书店去,文艺书刊触目即是,各大报也都有文艺副刊。然而文艺批评却流于“畅销排行榜”之类的商业广告。前几年,记得各大报副刊主编曾开过一次会,讨论“副刊危机”,即副刊的读者愈来愈少的问题。讨论的情况如何,不得而知。不过,从其后的情形看,“危机”似乎并未缓解。 “危机”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例如次文化之泛滥,等等,但是出师未捷,不能只怪敌手,也得从内部检讨。倘无内忧,外患即不足为患。缺乏认真的文艺批评,也许可以算是内忧之一罢? 先君之文艺批评文字,是否切中肯綮,见仁见智,读者自行判断。不过,写作时间历经六十余年,或者可以作为近代文艺批评史的一个侧面来看罢! 此书可以作为中文系、外文系以及艺术科系的参考书籍。 此书之出版,得到九歌出版社蔡文甫先生鼎力义助。此书决登不上什么“畅销排行榜”。对于出版社而言,稳赔不赚。对于蔡文甫先生纯粹出于对文艺的支持而出版此书,我谨此表示敬佩。 梁文骐 二00二年七月廿八日 后记 《雅合谈书》一卷,收入梁实秋自一九二二年发表(《<草儿>评论》起至晚年所作书评序跋,共一百三十二篇,分为“谈中国的书”、“谈读书及其他”、“谈自己的书”、“谈外国和翻译的书”四辑。 梁实秋以文学批评家、散文家、翻译家名,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在其多姿多彩的文学批评生涯中,撰写书评序跋占了相当的比重,却长期鲜为人知。无论是一九四九年前还是四九年后,梁实秋的大量书评序跋散见于大陆和台港的报章杂志,一直未曾编集。本书的编选即为填补此不应有的空白。 梁实秋说过:“文学批评即是文学判断。”他的读书兴趣、选书标准和评书艺术,在这部《雅合谈书》中展露无遗;而他的中国新文学史观和西洋文学史观也蕴含其中,耐人寻味。梁实秋的书评序跋不故作高深,自说自话,也不文晦词涩,缺乏活色生香,而是亲切生动,洋溢才智情趣,既不留情面,又充满“同情的理解”,有坚持,有品质,有境界。梁实秋在他的书评序跋中与读者分享了阅读的体验,批评的睿智和人文精神的光斑。 本书的编选历时数年,委实不易。单为考定梁实秋的笔名,就颇费踌躇,不敢掉以轻心。梁实秋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撰写书评时到底使用过多少笔名,尚无确切统计。本书中考定的就有陈淑、李敬远、敬远、莲子、谐庭、徐丹甫、徐文甫、文甫、梁绵琴、黄华、定之、周振甫、李麟生、慎吾、柳江村、晴雪等十六个之多。由此也可证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笔名问题实在是个无法绕开的难点。 继《雅舍诗和小说》和《雅合小品补遗》两书之后,这部卷帙更大的《雅合谈书》,在梁文骐先生和九歌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得以问世,恰值梁实秋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也为自己打捞梁实秋佚文的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因此,至感欣慰。 是为编后记。 陈子善 二00二年十月卅一日于上海 补记 上述《编后记》是为台湾九歌出版社二00二年十二月初版《雅合谈书》而写的,现在承山东画报出版社美意,印行此书简体字本,分为上、下两册,并做了必要的修订。 然而,意犹未尽,再作补充说明如下: 首先,梁实秋译有《莎士比亚全集》,每部剧作前都有长篇译序,无疑也是卓有见地的谈书之文。但限于篇幅,再加梁译莎翁全集已有大陆简体字本,读者不难查阅(当然,梁译莎剧又有大陆商务版初稿和台湾远东版定稿之分,译序也有所不同,这是需做专门讨论的,此处不赘),故这一部分序文本书不再收入。 其次,一九七八年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出版了《梁实秋札记》一书,是为梁实秋晚年阅读中外文学书籍的读书札记,因此书也已有大陆简体字本(书名改为《梁实秋谈书札记》),故本书也不再重出。 第三,九歌版《雅舍谈书》问世后,我发现有遗珠之憾,故趁此次简体字本出版之际予以增补,使之更为完备,共有十五篇: 《骂人的艺术》自序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新兴文学概论》 《诗歌与批评》 关于李杜的两本新书 《西滢闲话》台湾版序 爱国·读书 《故都乡情》序 青大《图书馆副刊》发刊词 漫谈读书 影响我的几本书 致读者书 ——《永恒的剧场一莎士比亚》代序 《织工马南传》的故事 ——台湾版译序 《列宁的艺术观》序 《新月散文选》序 这样,这部《雅合谈书》简体字增订本,共得梁实秋评书文字一百四十七篇矣。我相信,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乃至外国文学,这部《雅合谈书》都有其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 时光飞逝,自从一九八七年梁实秋在台湾逝世,我开始梁实秋文学史料搜集工作至今已有十八个年头过去了。我编撰了《梁实秋著译年表》(一九四九年以前),总算为研究前期梁实秋打下了一点基础。可是五十年代以后,梁实秋在台湾的文学活动和所取得的多方面的成就,至今未见有人系统梳理,不免令我感慨系之。梁实秋毕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敢于坚持己见的作家、文学批评家和翻译家,但愿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所改变。 为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我又从自己的藏书中选出一部分书影,作为这本《雅舍谈书》简体字增订本的插图,有不少已是可遇不可求的绝版书了。可惜付梓在即,还有一些藏书(特别是港台版书刊)未及检出,只能俟之以后有机会重印时再充实了。 二00五年三月二十二日急就于沪西梅川书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