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石油的终结--濒临危险的新世界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美)保罗·罗伯茨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石油已经深深扎根于当今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即便是最温和的减少石油使用的建议也会遭到各种势力的殊死反对,例如以石油收入为生的公司和政府,视石油为实现工业化成功之唯一手段的发展中国家,拒绝改变其能源依赖型生活方式的西方中产阶级。石油依赖型社会还产生了很多不良效应——经济波动、地缘冲突、碳氢化合物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如何能够戒掉石油瘾?什么样的替代能源可以使当今以石油为立身之本的全球经济和政治制度继续运行?

本书从全球视角,以清新、戏剧性的手法将世界形势聚焦于一体,深入分析了石油的经济和政治因素,思考了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替代能源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作者指出,虽然世界的能源体系已经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型,但是如果我们既无前瞻性和全球性的视野,又不积极进取,那么动乱和激烈的冲突依然无法避免,世界仍有可能陷入无序的状态。

内容推荐

  《石油的终结》这本书要给我们传达的信息是,不仅廉价石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由于石油产能已经接近“巅峰”,石油供应的下降将不可避免。如果人类不改革现有的能源消费和生产方式,石油资源的枯竭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本书更多的是从美国的角度出发,对美国的石油乃至整个能源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政策做了详尽的介绍,并与西欧与日本做了比较。罗伯茨辛辣地批判了美国政府目光短浅、无所作为的能源政策。《石油的终结》还详尽地介绍了新的能源替代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分析了在传统能源较量的脉络。

同时,作者并不局限于美国和发达国家,而是充分考虑了石油和能源问题的全球性。作者采访了企业界和各类环保组织的专家与学者,将他们各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和意见归纳总结得恰到好处,对其他能源,特别是石油的替代能源的现状和前景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是及时提供的有关未来能源体系的佳作。本书既处于科学领域的前沿又符合各类学者的口味,不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上述讨论中有所收获。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免费搭车

第l章点燃火焰/3

第2章最后的易开采石油/27

第3章未来如此光明/51

第4章能源就是力量/77

第5章过热/103

第二编 前途渺茫

第6章给人民之所要/131

第7章大石油公司开始焦虑了/153

第8章一种截然不同的能源/177

第9章少即是多/201

第三编 任重道远

第10章能源安全/223

第11章看不见的手/245

第12章坚持立场/265

第13章如何达到目的/291

致谢/317

参考文献/319

试读章节

乐观派们在问,如果石油耗尽就迫在眉睫,如果非欧佩克供应巅峰的后果如此严重,那么,为什么还没出现恐慌呢?假如能源短缺真到了紧要关头,就是说,假如供应显示出低于需求迹象,那么今天的石油价格就已经该高出许多了。今天的石油市场敏感异常:在耶路撒冷只要出现一次自杀性爆炸事件就足以将价格飞上天,因为从石油商人的视角来看,暴力增加了在中东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因而也会造成中东石油出口的短期混乱。假如商人们稍微得到一点点关于石油供应将出现更长期混乱的线索(比如世界石油供应的巅峰),那他们就会大肆抢购,拼命地囤积石油,以期将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抢购风确实会使价格暴涨,即使是在真正短缺出现之前的现在,价格也会上涨。而上涨的价格反过来又会给消费者和政客们提供一个经济学家们所称之为的信号,告诉他们或是储存石油或是找到一种替代物,正像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所发生的那样。乐观派们说,这一现象现在还没有发生这个事实本身(尽管偶尔出现过上涨现象,但是好几十年来,石油价格一直都是平均20美元一桶)就是证明,说明巅峰期绝对不会立即出现。

当然,这种试图使人放心的论证中有几点站不住脚的地方。第一,我们之所以看不到价格上涨信号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不能看到这个信号:石油市场太不景气了。尽管非欧佩克生产者(跨国石油公司,加上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在某种情况下每年的生产量都在减少,但是许多欧佩克成员国的情况却不一样。事实上,诸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委内瑞拉等国家实际上是在有所保留:他们还有额外的没有使用的但是却随时可以启用的油井、油泵和输油管道。

欧佩克成员国如果共同联手,可以生产出比世界需求量每天再多出300万桶的石油,而这个生产过剩的能力又来得很容易,可以使欧佩克补上如果伊拉克或者委内瑞拉突然停止生产而造成的供应空缺。不幸的是,过剩的生产能力也给供应耗尽这幅图画罩上了一片阴云,因为它掩盖了生产困难的迹象。如果非欧佩克生产开始下降,欧佩克成员国就可以在市场变得过紧、价格升得过高之前启用他们的过剩能力。结果就是,价格信号没有被发出。因为这种过剩的生产能力可以期待持续几年的时间(尤其是因为像俄罗斯这样生产十分卖力的国家,只要西方投资者送钱的速度有多快,他们继续扩大生产的速度就有多快),所以人们可以试想一下这种情形:非欧佩克的石油可能实际上已经到了巅峰,但是在一段时间内却没有人会注意到。或者正如石油工业投资银行业者、石油耗尽问题专家、布什政府能源问题顾问马特·西蒙斯所讲的那样,“石油和天然气生产的巅峰如果还没有发生的话,那也将要发生,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直到有一天我们‘从汽车后视镜里’看到它。”

第二,为了能够让价格准确地反映出供应的变化,从而提醒我们注意到耗尽现象是否在真实地发生,我们所谈论的这个市场就必须是相对自由开放的。可是对于石油而言,情形并不是这样。在只要你出钱就可以获得所有自由开放的石油市场上的石油,石油公司总是首先生产最易开采的石油,因为这样做成本低。当易开采的石油开采完毕时,石油公司就会转向那些越来越昂贵的石油,而这种昂贵的石油又会逐渐地将价格推高并同时向消费者发出一个及时的信号,提醒他们开始节省用油。不过,若想让这种绝妙的机制发挥功能,石油公司就必须有能力获得那种易开采的石油,这样,等他们先把这部分石油用了之后,再转向那种昂贵的石油。然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情形正好相反。因为欧佩克拥有着这种“易开采的”石油中的大部分,并且限制着它的生产量(而且限制由谁来生产),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西方的石油公司都被迫首先来生产昂贵的石油,因而必须多收费(大约为20-25美元一桶),这样才能抵消过高的生产成本。这种动力反过来也让欧佩克为自己的石油收取同样的价格,尽管欧佩克的石油生产起来成本要低得多。

根据许多分析家的观点,市场上的这种倒置行为有效地阻止了石油价格在自由市场上有可能上涨一倍的现象,而这种情形不仅鼓励了生产过剩行为的出现,而且还掩盖了长期供应中的许多变化。其结果就是,“随着资源在被用尽,消费者所期待有的那种价格预警信号就完全被掩盖了,”曾研究石油耗尽问题的普林斯顿大学的能源顾问艾尔弗雷德·卡瓦略如是说。

按理想的方法来行事,当市场没有起到这个作用时,政府就应该出面干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应该表明态度,说明他们对长期的石油供应产生了疑虑。事实上并没有任何干预行动出现。因为都亲眼目睹了20世纪70年代对惨淡前景的预报所引起的政治损害的恐慌,今天的各个消费国在发表关于未来供应的官方观点时都格外地小心谨慎。只要稍微暗示哪儿出了问题(比如说非欧佩克的石油生产可能在2015年就会达到巅峰),不仅会使市场受到惊吓、给予欧佩克国家更多的讨价还价的力量,而且还会与西方国家所一直默念的经济不停增长的符咒祷文相悖。正如美国前能源助理国务卿乔·罗姆所言,“即使美国政府稍微提出全球石油生产可能在某年,比如2020年,达到巅峰的这种可能性,那不仅会给市场带来巨大的非常消极的影响,而且还会迫使美国断然改变其能源政策,去采用一种强调能源效率和替代能源的政策。”

所以,尽管所有关于石油储量的估计都是猜测性的(都是根据已知油田的数据所做的数据推断)这一事实已被广泛地认同,但是,诸如美国地质测量局、能源情报局和欧洲的国际能源局等预测机构都因为受到了强大的政治压力而不得不向盲目的乐观派妥协。他们也确实妥协得够厉害。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地质测量局所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北极圈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区里的石油储量很低,但是在阿拉斯加倾向石油开发的政策制定者们的压力下,他们撤回了报告,并用一种更具乐观的结论重新写了报告。

根据业内人士和政府官员所讲,在任何做预测的官僚机构里都有这种过分乐观的动力,而这种过分乐观的动力会使那些政策制定者们甚至都不考虑关于石油耗尽的问题。“如果将美国的能源政策基于美国地质测量局对未来石油供应的观点之上那将是大错特错,”一位前美国能源高级官员说,“能源情报局所给的数字如此地夸大、他们的态度又如此地傲慢,这就等于在法律上禁止了你去回答关于石油的问题。”P.43-46

序言

科学发展观与能源政策

陈清泰

近来石油价格的上涨牵动了全球经济的神经。1998年原油还曾经是10美元一桶,即使在2003年原油价格还稳定在25美元左右。但进入2004年以后,原油价格不断上扬,现在突破60美元一桶。美国投资银行高盛的分析报告甚至认为,原油价格最终将超过100美元一桶。种种迹象表明,廉价石油的时代结束了。石油价格的上涨,除了投机以及地缘政治因素之外,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导致对石油的需求持续提高,而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供应却日趋紧张。

《石油的终结》这本书要给我们传达的信息是,不仅廉价石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由于石油产能已经接近“巅峰”,石油供应的下降将不可避免。如果人类不改变现有的能源消费和生产方式,石油资源的枯竭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按照目前的速度,这一天的到来或许在本世纪就会出现。这就是“石油的终结”的真正含义。过去的100年中,石油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能源动力,可以说现代工业社会就是建立在石油能源的基础之上。今天,世界经济能源消耗的40%、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的90%是来自石油。石油资源的枯竭,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关键问题是:我们应该怎么办?

不过,正如本书所指出的,石油的终结并不表示能源的终结。这是因为,石油只是能源的一种,而且成为人类主要的能源来源也只是这一百年来的事。全世界还有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储备,足以再支撑人类的能源需求一百年以上。而人类使用能源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例如,1975年至2000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了50%,但其“能源密集度”(即生产一美元GDP所需要的能源量)却降低了40%。此外,还有诸多新兴替代能源技术如风能、太阳能、氢能发展也很快,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取代石油成为人类可以依赖的动力来源。

事实上,西方有些人对于能源的未来是非常乐观的,甚至有些过于乐观了。这些人十分相信市场经济的力量完全可以解决人类能源的一切问题。他们认为,能源的供给和需求同其他商品一样,受到价格机制的引导。如果石油价格过高,原来很多因为技术和成本原因无法开采的油田也将变得有利可图,石油公司受利润的驱使必然会加大开采力度,结果就是石油的供给必然上升。反过来,过高的油价会促使消费者以及下游产业寻找节能的方法和替代能源,其结果就是对石油需求的下降。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石油的价格因此也会自动调节。20世纪70年代石油禁运之后,就是80年代石油价格的暴跌。这就是上述观点最好的注释。因此在这些乐观派的眼中,技术进步迟早会使新型能源取代石油,石油价格的高涨无异于是自掘坟墓。他们很爱引用的一句话是:石器时代的结束并不是因为人类没有石头了(而是因为人类发现了更好的工具),石油时代的结束也是如此。

因此,乐观派对“石油的终结”与本书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不过,我认为乐观派忽视了三个问题。一是不可再生资源终究是有限的,勘探和开采技术的提高只能推迟生产巅峰期的到来,并不能改变巅峰期存在这一事实。而且,按照本书的计算,石油的巅峰期可能很快就要到来,即使考虑到技术进步的因素。二是没有考虑到以碳氢化合物为基础的矿物燃料对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方面的负面影响,使得我们即使对有限的煤和石油资源也必须谨慎使用。最后,或许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乐观派过于迷信通过市场的力量来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问题,而忽视了政府可以发挥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我认为,政府干预可以在两种情况下发挥作用。首先,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存在外部性问题。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在计算能源价格时没有考虑其不可再生性,以及对环境的破坏成本,因此普通消费者和企业往往只支付了能源的私人成本,而没有考虑其社会成本。其结果必然是定价偏低,消费和生产过度,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出现了“失灵”。只有政府出面干预,使能源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才能解决外部性的问题。此外,能源的外部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已经走出国界演变成全球性问题,这时连一个国家的政府也无能为力,何况私人企业和消费者,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机制才能解决。

另外,在产业政策方面,政府干预也可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私人企业和消费者,或出于短视、或出于自利,往往拒绝甚至阻碍新型节能技术和新兴替代能源的开发和推广。本书用许多生动的例子说明了美国汽车制造商如何迫使美国政府冻结甚至放松了对汽车油耗效能的规定,美国能源产业又如何说服美国现政府拒绝承认人类活动对气候的负面影响,等等。由于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再加上开发新型节能技术和新兴替代能源成本巨大,没有政府政策的引导,私营部门很难通过市场手段解决向新能源的过渡问题。事实上,在西方国家,能源产业本身就是一个高度管制的行业,而能源利益集团对政府的影响力也很高,甚至可以说,在美国的军事和外交政策中都能找到能源利益集团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指望纯粹通过市场手段解决能源问题未免过于天真了。

不过,由于政治、经济制度不同,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各异,在不同国家,如何发挥政府的作用也有不同的形式。本书更多的是从美国的角度出发,对美国的石油乃至整个能源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政策做了详尽的介绍,并与西欧和日本做了比较。同时,作者也没有仅仅局限于美国和发达国家,而是充分考虑了石油和能源问题的全球性。此外,作者对其他能源,特别是石油的替代能源的现状和前景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不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上述讨论中得到收获。

从中国的角度看,应该说我们的石油和能源形势要比美国严峻得多。一是石油安全问题日趋显著。中国1993年首次成为原油净进口国,目前进口依存度已超过40%,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由于世界石油出口集中于少数国家,再加上地缘政治因素,如何长期稳定地保证石油供应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二是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和较低的技术水平使我们的能源使用效率比较低,一方面是能源短缺,一方面是大量的浪费,再有就是造成了日益严重的污染。三是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人民群众改善生活水平的愿望非常强烈,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对能源的增长有较强的依赖。

但是,我们国家也有自己的优势。在经济上我们是一个后起的国家,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政策和技术层面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我们的政府对于能源问题高度重视,及时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明确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之上。我们政府可以从中长期的视角,从统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高度,制定和实施国家能源战略,与受能源利益集团左右的美国政府相比,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

对于如何解决未来的石油危机,本书的作者,以及许多国外的经济学家和专家,都认为提高燃油税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提高汽油的价格,可以直接减少对石油的需求,鼓励节能措施,以及促进新型能源的开发,从而最终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作者认为,美国目前的燃油税与西欧和日本相比仍然偏低,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作为世界头号能源消费大国,哪怕是燃油税小小的提升都会给市场带来强烈的信号,鼓励其他国家一起努力解决能源问题。

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燃油税,尽管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很长时间。一提到燃油税,很多人只想到“费改税”,只把它当做一种税费征收方式的改变,而忽视了燃油税是一种非常有效地引导企业和消费者行为的手段。我一直都认为,中国的汽车业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应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很好使用燃油税这个杠杆,而且必须有较高的税率才能起作用,即使逐渐升到100%的税率也并非不合理。在今后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内,机动车燃油消耗不仅是中国石油消费总量中增长最快的部分,而且所占份额很快就会上升为第一位。目前,在中国大城市,轿车的排气量、车身尺寸、汽车重量的平均水平,不仅比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六七十年代的日本汽车消费起步时高很多,而且比今天欧洲一些大城市的水平还要高,中国轿车平均百公里油耗高于欧洲和日本。近年来,不仅高油耗的Suv(运动型多功能车)销量持续超常增长,而且像宝马、奔驰、凯迪拉克等豪华汽车,纷纷看好中国买主,我认为这过于奢侈了。《石油的终结》就用很大的篇幅来批判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所需要的能源是欧洲和日本的两倍,是全球平均数的大约10倍。美国人是能源的最大挥霍者:一个拥有世界人口不到5%的国家却消耗掉了世界能源总量中的25%。”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正是美国的低油税政策导致了美国的轿车普遍偏大、偏重、油耗偏高,而欧洲的高油税政策促进了节油技术的发展和小型车的普遍使用。以汽油为例,美国的税率是30%,日本是120%,德国是260%,法国是300%,最高和最低的税率差了大约10倍。然而,当下在中国燃油价格中是不含税的,与主要国家相比,价格很低,不足欧洲的三分之一。所以,中国目前的汽车消费形态是轿车价格很贵,而燃油价格很便宜。中国的消费者主要考虑汽车购买的一次性支出,而对日常用油顾忌较少。从长期来看,中国目前的低油价政策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种类似美国较低的燃油政策势必导致类似于美国的车型结构,而这是中国的人口和资源所不能承受的。与规制手段相比,税收通过改变价格信号调节市场供需,造成的扭曲比较少,也减少了寻租的机会,产生的税收收入还能补贴公共交通、环保和新能源开发等,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石油的终结》还详尽地介绍了新的能源替代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分析了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经济博弈背后的经济与政治较量的脉络,有相当大的信息量。

能源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虽然我们有理由对此感到审慎乐观。人类的历史,就是进步的历史,人类文明或许有一天真的可以发展到能够解决我们所有能源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需坐等这一天的到来即可。《石油的终结》告诉了我们目前问题的严峻程度,而且指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现在就必须行动起来。这或许才是这本书最大的贡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