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家的经济学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茅于轼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的目的,就是想通过一些浅显的案例来告诉读者什么是经济学。现在经济入门的图书充斥书店,本书与它们不属同类,易懂自然很重要,但如果没有深度则毫无意义。本书通过通俗的话题,深入浅出地分析经济问题。作者想传递给大家的信息是:“经济,嗯,挺有意思的。”当然有意思了!那就是我们的生活嘛。

目录

青少年为什么要学经济学?(序)/1 天则经济研究所茅于轼

第1章 人性的根源

人类是一种自利的生物/2

利他行为的表现和原因/6

想象中的无私社会/11

第2章 社会秩序的发展

为什么会有法律和道德/18

国家产生之后人的自利行为/22

囚犯难题和社会进步/27

第3章 市场经济的建立

市场经济改变世界/34

市场经济的法律特征/38

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43

第4章 交易与合作

交换产生利益/50

分工造就的财富奇迹/54

交易成本的重要作用/59

第5章 个人经济行为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66

择优分配原理的应用/70

工作与闲暇的最佳均衡/75

工资差异和教育投资/79

储蓄和保险/84

第6章 生产进行方式

生产要素及其报酬/90

企业家的特殊角色/94

生产者的自利行为/98

第7章 价格原理(一)

价格的重要性/105

价格如何决定/109

供求定理(一)/113

供求定理(二)/117

第8章 价格原理(二)

价格的变动(一)/124

价格的变动(二)/128

干预价格的危害/132

商业中介的作用/136

第9章 资源最优配置

一般均衡下的最优状态/144

社会福利的最大化/148

竞争和垄断/152

一般均衡的变动/157

第10章 市场中的特殊问题

外部性的影响/163

公共物品/167

贫富差距/171

税收如何决定/175

第11章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意义/182

认识GDP(一)/186

认识GDP(二)/190

经济增长的动力/194

第12章 投资原理

资本的供求/201

资本的作用/205

投资进行的特点/209

第13章 货币与信用

货币基础知识/216

银行如何扩张货币/219

金融系统的风险/224

通货膨胀/228

第14章 经济衰退

经济衰退的表现/235

经济衰退的原因/239

信心影响经济/243

第15章 经济的长短期效应

经济的长期趋势:波动上升/250

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254

总需求和总供给/258

经济波动及其调整/262

第16章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269

货币政策/273

经济政策的局限/277

第17章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好处/284

国际收支平衡/288

汇率如何决定/292

全球化和贸易保护/296

第18章 人类制度前景

突破增长极限/303

市场制度的隐患/307

超越经济学/311

后记/317

参考书目/319

试读章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买东西的时候,总是希望价钱越低越好;而卖主总是希望价钱越高越好。但上面故事里的人正好相反,买东西的人要抬价,卖主却要压价,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君子国”。

按照通常的想象,如果一个社会中大家都无私谦让,时刻替别人的利益着想,那一定是一个和睦安康的社会。但在“君子国”里我们看到,为了让自己吃亏、让别人受益,人与人之间同样出现了纠纷和争执。故事中幸好有一个老人做裁判,才勉强平息了纠纷。

前面我们讲到,作为一种生物,人必须懂得自利才能生存在世界上。另一方面,在生物进化中,舍己为人的无私行为有利于一个群体的生存与发展。这样一来,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人能不能仅仅在面对自然界的时候才讲自利,而在人与人之间都讲无私奉献?既然利他主义是值得鼓励的,是不是把所有人都变成利他主义者,祛除一切私心杂念,就能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历史上的很多有识之士,正是因为看到追求自利给人们带来的纷争和痛苦,所以提倡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希望以此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他们中甚至有人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社会试验。这些试验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努力遭到失败的根本原因。

现在我们来设想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真诚的、纯粹的慈善家,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让别人过得更好;他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促成别人的幸福;他们这么做是发自内心的、全心全意的。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会发生什么?

每天,当一个人醒来,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对别人行善,同时不让别人为自己受累。起床之后,他会慌慌忙忙地寻找别人头一天换下的睡衣来清洗,还要把自己的脏衣服藏起来,以免让别人找到。

接下来是,你掏钱为我买饭菜,我掏钱为你买饭菜。结果钱没有少花,饭菜却浪费了很多。吃完饭之后,没有一个人会把碗放下,那样的话会有人抢着帮他洗碗。为了避免让别人帮自己洗碗,每个人都把碗拿在手里,一直到下一顿饭。

如果遇上灾荒,粮食歉收,那么大家在吃饭的时候一定是你推我让,谁多吃一口就会惭愧得比死还难受。于是大家就会比赛看谁吃得最少。这样一来,后果肯定是一个个面黄肌瘦,身体虚弱,疾病缠身。

到了医院,如果是公费医疗,一定要少吃药,尽可能不住院,这样才能为国家节省医药费。如果钱不是问题,那么每个人也会时刻关心着其他的病人,不断把医生和护士赶去照顾其他的病人。这样,每个人推三阻四,延误治疗,最后很可能病情恶化,光荣牺牲。

即使没有生病,每个人也会面临自己的终身大事。为了促成别人的幸福,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替别人介绍对象。如果别人没有结婚,自己就绝不结婚。因为每个人都要把别人的幸福放在自己的幸福的前面。

但所有人都同时找到满意的对象是不可能的。于是,为了坚持让别人先找到幸福,每个人都不结婚。这些人慢慢变老,有一天他们都去世了,没有留下后代,这个社会就消亡了。

通过上面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每个人都大公无私,奉行完全的利他主义,不仅避免不了纠纷,而且这个社会根本就无法运转和生存。所以说想通过改变人的自利本性来追求美满社会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先不说人的自利本性能不能改变,就算可以改变,想象中的幸福生活同样不会出现,社会反而会陷人混乱和灾难。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每个人的利益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如果人们以利他为原则。往往找不到利益的落脚点。因为别人想要什么,你不可能完全清楚。你根据自己的想象去为别人追求利益,往往会张冠李戴,甚至颠倒是非。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喜欢安静,有的人喜欢热闹;有的人喜欢吃素,有的人喜欢吃肉……如果每个人都坚持用自己的标准去为别人谋利益,往往导致的是灾难。打个比方,在一个由狗和兔子组成的社会里,如果奉行利他主义,狗就会把自己找来的每一块骨头都塞给兔子,而兔子总是把自己得到的青草硬推给狗,结果双方都无法存活下去。

进一步分析,你会发现,完全的利他主义存在逻辑上的内在矛盾。拿“君子国”的故事来说,一个人如果把钱看作利益,为了利他,就要不停地给别人送钱。另一个人呢?如果也把钱看作利益,他就不能收这份钱,如果收了钱,他就不再是一个利他主义者。如果他不把钱看作利益,他可以收下了第一个人给的钱,但这样一来,第一个人又不能再称为利他主义者,因为他做的事并没有给别人带来好处。除非两个人喜欢钱,并把所有的钱不停地推来推去,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利他主义。但这样的情况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可见完全的利他主义社会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利他主义要成为现实,必须有一个接受利益的对象。如果人人都要奉献出自己的利益,只好把这些利益扔到大街上。所以说利他主义是和自利行为相辅相成的,有一次利他行为,就必然有一次自利行为。不仅如此,利他行为必须有条件、有限度地施行。如果无条件、没有限度,利他行为就不能维持下去。比如说有两只兔子,第一只兔子是利他主义者,它总是把得到的青草全部塞给第二只兔子,而第二只兔子只是接受恩惠、永不回报,那么第一只兔子一定会死去,利他行为也就停止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无条件的利他行为将为另一批人提供白占便宜的机会。比如一位学雷锋的好心人为附近群众免费修理锅碗瓢盆,于是在他面前排起了几十个人的长队,每个人拿着一个破损待修的器皿。这样的场景经常被当作宣传好人好事的典型,可事实上除了那个修理人,其他几十个人不是来学雷锋做好事的,而是来捡便宜的。这时候如果有人再找一位做好事的人义务替他排队,他就更捡了便宜。由此推论,一个社会中如果大多数人都做到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就很可能被少数人利用,肆无忌惮地满足自己的私欲。

总之,利他行为只能根据双方自愿的原则,有条件、有限度地施行。人们不仅要在面对自然界的时候讲自利,在社会交往中也要讲自利。纯粹无私的社会不可能存在,追求完全的利他主义将导致社会的混乱和灾难。

但最后要强调,虽然不能把无私奉献作为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则,生活中仍然需要无私谦让的精神。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情况下,利益的界限并不清楚,或者人与人之间处于不对等的地位。这时候,只有有人暂时牺牲自己的利益,奉行利他主义,才能避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使社会和谐地运转。

例如几个人一起,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或科研成果时,我们很难分清楚谁的贡献到底是多少。这时候,如果有一笔科研奖金发下来,要分配奖金时就没有一个精确的标准。如果人人都想多得一点而不是少得一点,就会发生纠纷。这样的事例多得不胜枚举。如果大家各不相让,最后只能不欢而散,事业垮台。

再有,当人们处于不对称的地位时,牺牲自己帮助别人就成为一种必要。一个不识水性的人落水遭到危险,他需要别人来救助。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青年人对于老年人或儿童,男人对于女人,健康人对于生病的人——更一般地,强者对于弱者,地位都是不对称的。这就需要前者照顾后者,因为每个人都可能落到弱者的地位。

正因为在一个社会中存在人与人的处境、条件不对称,舍己为人、先人后己才成一种道德要求。一个处处克己奉公,把别人的利益看得比自己利益还重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值得尊敬的人。P.12-15

序言

青少年为什么要学经济学?(序) 天则经济研究所茅于轼

从前,有一个幸运的人被上帝带去参观天堂和地狱。

他们首先来到地狱。只见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这些人看来都营养不艮、绝望又饥饿。仔细一看,每个人都拿着一只可以够到锅子的汤匙,但汤匙的柄比他们的手臂长,所以没法把东西送进嘴里。他们看来非常悲苦。

紧接着,上帝带他进入另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和先前的地方完全一样: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匙。但每个人都很快乐,吃得也很愉快。上帝告诉他,这就是天堂。

这位参观者很迷惑:为什么情况相同的两个地方,结果却大不相同?最后,他终于看到了答案。原来,在地狱里的每个人都想自己舀肉汤;而在天堂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用汤匙喂对面的另一个人。结果,在地狱里的人都挨饿而且可怜,而在天堂的人却吃得很好。

这个寓言有助于说明什么是经济学。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物质财富的生产。但是不同的社会组织方式,不同的人际关系安排,生产财富的效率是非常不同的。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组织,实现高效地生产财富的一门学问。

经济学能够解释为什么美国人富有,同样的劳动在美国获得的报酬比较高,人们都想移民到美国去。目光肤浅的人往往以为那是因为美国的科技发达,但懂得经济学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经济学不仅仅回答当今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距,而且回答人类历史何以在19世纪之后进入了财富的高速增长期。当然也能够回答我国改革开放25年,怎么实现了人均收入长了四五倍,以及今后收入增长的潜力还有多大等等。这样一门学问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从内容上看,经济学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微观经济学。只要市场在,供不应求涨价,供过于求落价.我们永远可以以合理的价格买到东西,永远不会饿死人(除了身无分文的人)。如果大规模饿死人,那是因为市场被破坏。或者由于战争,或者由于人类的愚蠢。少数人饿死,是因为没有钱,不是没有粮。因为有价格的波动,和人类追逐利益的本性,各种资源会随着价格变化而流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电厂生产出来的每千瓦时电有许多种用途,在价格的引导下它会被用于最迫切需要的地方。同时由于替代的可能,粮食可以用水果、肉类来替代,石油可以用煤炭、原子能来替代等等,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具有弹性,以适应地球资源的约束。

市场非常重要,它保证我们能以合理的价格买到所需要的东西。通过市场的竞争,生产和需求能够匹配,经济结构能够经常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口、资源、偏好和科技的进步。市场竞争能够消除低效率的生产和消费,保持社会以高效率完成经济活动。市场既然如此重要,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市场是如何建立、维持,或者被破坏的。这个经验可以从人类历史中去发掘,也可以从当今世界的现实比较中去认识。

建立市场经济的困难何在?首先是人在法律面前的地位平等。在权势社会中,统治者不需要遵守法律,他们可以为所欲为,欺侮百姓。平民百姓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他们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很容易被权势者剥夺。人们争做有权有势者,实在不得已才去从事生产。以后剥夺别人财富越来越困难,代价越来越高,人们转向生产财富而不是争取权势。不过市场经济把人们分成有钱人和穷人,钱能够交换权,所以法律上的平等并不容易做到,富人往往得到更多的法律保护。

其次是财产权的确立。私人所有的财产应该受到严格保护,不受任何权势人物的侵犯,特别是不受政府的侵犯。财产权得不到保障,通过巧取豪夺就能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交换还有什么意义呢?政府侵犯私人财产往往有一套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这就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建立。财产可以找一个理由来侵犯,以后就后患无穷,社会将陷入剥夺和反剥夺、革命和反革命的混乱和无序。再就是个人自由的承认和确保。个人有权创业,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职业,可以辞职不干,有权选择交换对象,可以讨价还价。在一个权势社会中,权势者往往限制别人的自由,以扩大自己的自由,用各种似是而非的口号为特权者额外的自由寻找借口。

由此可见,法律面前平等也好,财产权的保障也好,自由也好,对这一切造成障碍的就是特权。市场经济之前和之后作比较,就是特权的受制约。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也是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结论。

然后我们要学宏观经济学。虽然从微观上通过价格波动,供应和需求经常处于均衡状态,不会买不到东西,也不会卖不掉东西,但是如果家庭的储蓄不等于社会的投资,全社会在总量上发生供需的不均衡,于是发生萧条或者过热。此时价格起不到均衡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作用,要靠市场之外的力量,就是政府。这是凯恩斯在二次大战以后提出的宏观经济理论。1929年在关国爆发了后来波及全球的经济大萧条,将近十年的萧条损失的财富相当于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大家不懂凯恩斯学说,执行了不少倒行逆施的政策,否则情况不至于如此严重。现在类似于1929年的大萧条已经不可能再发生了(但是别的危险仍然存在着),因为世界各国都用凯恩斯理论作为宏观经济调整的指导。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最有实用价值、最成熟,研究的人也最多的一门学问。它既非常深奥,又平白易懂,就看我们怎么学。一个人不学经济学也能懂一般的经济规律,比如说物以稀为贵,这就是经济学。但是学过经济学就懂得更深刻,问题看得更透。而且能够用经济学的规律来解释世界,判断事物的是非,估计局势的发展。我们还能够发现,由于古人不懂经济学,人类的发展大大地延误了,而且至今类似的错误还一犯再犯。可见普及经济学知识有多么重要。

经济学又有助于我们懂得人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处理好和周围人群的关系,懂得个人的社会责任。学好经济学,不但自己享受人生,同时也能帮助别人享受人生;懂得怎样赚钱,怎样花钱,要做钱的主人,不做钱的奴隶。但是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同样是学,学得深,学得浅,大不一样。小学生读孔子的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和成年人读的感受完全不同。一方面透彻的理解需要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深入的思考。同样年龄的人,有的显得肤浅,有的比较深刻,差别就在能不能思考。

青少年是处于人生最重要的阶段的一群人。他们的人生观开始形成,他们观察社会,学习如何处理人和人的关系。可是现在的学校里并没有很好的关于人生观和正确认识社会关系的课程。教育部门不是不想,而是没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来讨论怎样建立符合社会需要的人生观。我认为学经济学可能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本书作者岑科先生是学经济管理出身,但是他的经济学修养相当好,由他来编写这本书是再恰当不过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改变目前学校里的经济学脱离实际,内容沉闷,逻辑不清的种种毛病,开辟出一条教授经济学的新路。

后记

2004年1月,我和茅于轼先生在广州见到了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先生。他表示,他想为自己集团所属的中学编写一本经济学教材,在中学开设经济学课程,并向其他学校推广。这就是这本书的缘起。

基于这个背景,这本书希望做到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当然,这也是一切优秀教材和图书努力的方向。至于本书是否做到了这一点,有待读者的评判。不过我希望,以后读者买书和作者出书的时候,都应该注意这一点。

除了不够通俗有趣,以往的经济学教材还存在一个通病:内容割裂,不能把制度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当前的大部分经济学教材一开始就讲市场的供求和价格,可是最基本的问题——市场是怎么来的?——却只字不提。这无疑是给读者设置了一个障碍。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割裂,更是困扰经济学教学的头号难题。

本书希望改变这种状况。所以,这本书一开始就讲人的本性,讲法律和道德如何形成,构建了社会。然后讲社会制度如何演变,产生了市场经济。接下去,再讲述市场中的供求和价格。这就是制度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至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衔接,本书强调“一般均衡”的概念。在微观经济学中,一般均衡是人们在市场上追求自利、讨价还价的结果,也是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的表现。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论述,也是整个经济学的核心。

在本书的宏观经济学部分,经济增长被视为创新的结果,经济波动也被解释为一般均衡发生变动的过程。这就使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了一条共同的逻辑主线。鉴于200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了动态一般均衡理论,我对本书的知识结构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充满信心。

这些介绍可能使部分读者感到头疼,但不必介意。之所以说这些,是为了强调这本书与其他经济学教材的不同,也是为了向有兴趣深入学习的读者提供一个指引。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见参考书目),还引用了其中的一些内容。我向这些文献的作者和出版者表示感谢,也向有兴趣深入学习的读者推荐这些书。我声明,如果引用出现问题,我负完全责任。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曾向茅于轼先生和薛兆丰先生征询意见,也得到了信孚集团孙红璎小姐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我对信力建先生的远见卓识表示钦佩。我希望他倡导的中学经济学常识普及教育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进步充实观念基础。

我期望读者通过电子邮件cenke888@163.com与我联系,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再版,并且越做越好。

岑科

2005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3: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