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涤生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魏娴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九、怅惘情事

在这些年里,张涤生的生命中有几名女子来过,又都走了。

最刻骨铭心的是初恋杨悒。在成都的时候,张涤生就知道杨悒与李如桐有交往,可是一直放不下。在赴图云关的途中,他路过重庆,特意拜访杨悒等老朋友,第一次见到了李如桐。他温文尔雅、魅力出众,张涤生不禁萌生了退意。

张涤生到达图云关之后,有几名年轻的女护士注意过他,或明或暗向他表达过情意,他都装聋作哑。他只念着杨悒,一直与她保持通信,给自己留一点微末的希望。

1943年初夏,张涤生收到杨悒的来信,说她要趁暑假来贵阳探访。他大喜过望,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第二天一早,他就与一位马来亚的华侨女医生商量,转租了一间茅草房,用于安置杨悒。几天后,她真的来了!

张涤生每天下班后都来探望杨悒,然后一起去山顶上的小街吃饭,把那里的饭店几乎吃了个遍。晚饭后,两人继续谈天说地,有时还一起坐在他常去的那方草地上看星星。每逢周末,他们踏遍贵阳城郊,游山玩水,指点风景。张涤生还雇了辆驴车,带她去附近著名的景点花溪玩了一整天。

好日子持续了将近一个半月。人人都把杨悒当成了他的女友。直到有一天,杨悒感冒发热,张涤生下班后一直陪在她身边。到后来,两人都有些情不自禁。然而,张涤生想到自己无法承诺,又一次转身而去。此后的一个礼拜,两人都变得沉默,也不再拉手。当杨悒提出回重庆时,张涤生没有理由挽留,只好替她买好长途汽车票,默默送行。

一个月后,张涤生收到杨悒的来信,说她已经和李如桐结婚。他在惊诧之余,倍感失落—杨悒终于不等了!信中有句客套话,说欢迎他有空去重庆探望她和李如桐,张涤生却当了真。1943年夏,他有一个月的假期,就去重庆访友,顺便探望杨悒夫妇。杨悒已经有孕,气色不错,也发福了。看到李如桐对她关心备至,张涤生放了心,也死了心。当天,李如桐出差去广州,张涤生陪着杨悒去重庆机场送行。李如桐走后,他们在机场边上合影。后来,张涤生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

两人再见面已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杨悒、李如桐夫妻感情甚笃,已经育有两个孩子。杨悒与张涤生偶通书信,鲜有往来。1952年,张涤生最后一次收到她的来信,说她和李如桐已经去了香港,孩子送往李如桐的老家,托他的兄弟抚养,还说有位上海市副市长曾到上海北站为他们送行。从此,她再无音讯。

情浅缘也浅的有两位。一位是杨悒婚后为张涤生介绍的叶小姐。她在贵阳市中心的广播电台做主持人。张涤生本打算出于礼节,拜访一次了事。没想到,叶小姐提出要跟他学习英语。张涤生没有心理准备,一时找不到借口推托,再看这位叶小姐温柔娟秀,并不令他讨厌,就答应下来。广播电台离图云关有十余里路,必须步行,来回要两个小时。张涤生每周六晚上都去叶小姐家,教她两个小时左右的英语,再摸黑回宿舍。

叶小姐举止高雅,富有文艺气息,是舞蹈名家戴爱莲的学生。她会弹钢琴,也会伴着留声机的音乐教张涤生跳舞,还会亲自下厨,做一些精致的小菜,招待他吃晚饭。头一次,他客气了一下,但架不住叶小姐的殷勤,以后就不再推辞。不知不觉,他对周六有了期待。

相处越久,张涤生越觉得,叶小姐与杨悒完全不同。他初次见到杨悒时,她怯生生地不敢看人。等交往过一段时间,杨悒看向他的目光就充满信任和依赖。而叶小姐在初见面时落落大方,让他感觉非常亲近,可惜日子久了就发现,这亲近绝无可能再进一步。另外,尽管她神情羞涩,看向张涤生的目光却时常透出一种了然。而在张涤生的眼里,她如同一团迷雾,看不清、探不着。

有一天,张涤生忍不住试探:“我们的友谊,可不可以再进一步发展呢?”这句话,他对着杨悒怎么都说不出口,对着叶小姐却轻易地就说了出来。他打算,如果叶小姐愿意等自己事业有成,他就和她结婚,如果她不愿意就作罢。叶小姐露出羞涩的笑容:“你是做开刀医生的,我怕。”于是,交往就此结束。

另一位是令他纠结的计瑞兰。张涤生在成都读书的最后一年,她刚刚进入金女大读文科。她长得娇小玲珑,未语先笑,圆圆的脸蛋上常挂一对深深的酒窝。张涤生一开始只是受人之托,把她当个小妹妹照顾。因为宿舍离得近,他们经常见面。当张涤生离开成都时,两人都微微有点惆怅。张涤生在贵阳期间,他们每两周通信一次,以兄妹相称,互问安好。她的字迹秀丽端正,语言活泼多彩,很符合她爱笑的性格。张涤生参加中国远征军后,也许是出于寂寞,试着给计瑞兰写了封信,详述战地经历和心情。谁料两周后,他就收到一封热情的回信。多亏了美国空军,军邮从印缅前线飞到成都,只需一个礼拜!从此,两人鸿雁往来,互诉关怀。

战争结束后,张涤生首先想到心目中的爱人计瑞兰。他特意请了两周的假期,千里迢迢赶赴成都。他满怀信心,志在必得,没说几句话就直接求婚。不料,对方一口拒绝:“我已经有对象了,他现在也在华西坝上从南京迁来的金陵大学读书,我们两人都快毕业了。对不起你!你误解了!”张涤生颇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不禁追问了好几个“为什么”。计瑞兰回答:“这段交往纯粹出于敬佩、鼓励和慰藉。”张涤生极力用理智克制住怒火,接受了现实。

然而,现实就有为难之处,因为他已经答应老同学姜元川,带女朋友出席家宴。计瑞兰倒也爽快,答应“客串”女友。在席间,她若无其事,欢笑不断。姜元川夫妇祝贺张涤生,说他找了位“如意弟妹”。他心中酸涩,却只好满脸堆笑。

此后,张涤生与计瑞兰断了联系。1978年,张涤生当选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后,到上海市政协开会,在会场门口又见到了计瑞兰。时过境迁,他早已不再介怀往事,当即主动握手寒暄,可惜来不及深聊,只了解到她早已结婚,在上海某区的政协工作。后来,两人再也没有碰过面。

P68-72

后记

2013年12月,我接受中国工程院的委托,为张涤生院士撰写传记。在其后的三个多月,我把这件事当成了第一要务。

筹备之后,我才发现有点难;动笔之后,我感觉非常难。“人生难描,如桃花难画。”更何况,张涤生院士的人生,既有长度,又有厚度,还有维度。

所以,我想要“尽善尽美”,却只能“尽心尽力”。由于我学养不足、见识有限,加上年久事远、资料散佚,如有疏漏、偏颇、不当之处,敬希读者见谅。

在出书过程中,我受到很多支持和帮助,在此诚挚道谢。

首先感谢张涤生院士。他提供本书的第一手资料,并协助核对相关史实。感谢他的信任与宽和,我倍感荣幸,深受教益。

还要感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整形外科,尤其是我的导师江华主任。感谢他支持我推迟原定的工作,将时间用于写作。

一并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的领导和同仁。在这个蜚声中外的科室,我遇过良师,交过益友,受了磨炼,开了眼界。感谢李青峰主任支持本书的写作,并提供历史线索;感谢黄文义、杨川和李圣利三位教授,他们分别帮助核实有关科室早期发展、显微外科和淋巴医学方面的一些历史细节。

也要感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整形外科穆雄铮主任,他帮助核实颅面外科方面的一些历史细节;张涤生院士的秘书曹雅萍女士,她帮助提供资料、打印文件、沟通公务。

最后郑重感谢: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葛能全教授,他一丝不苟地审稿,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中国工程院二局的吴晓东处长、常军乾老师,人民出版社的有关同志,他们促进了本书早日付梓。

魏娴

2004年4月29日

目录

序言

序诗 岁华吟

第一章 吴地人家

 一、父望殷殷

 二、母爱拳拳

 三、兄弟情深

 四、家人聚居

第二章 故园往事

 一、国学启蒙

 二、小学时光

 三、良师名校

 四、同学少年

 五、懵懂情怀

 六、旧日鸿泥

第三章 爱国学子

 一、“误”进中大

 二、行动抗日

 三、来到华西

 四、加入左翼

 五、情窦初开

 六、朋友音讯

第四章 青年军医

 一、去图云关

 二、群英荟萃

 三、专注外科

 四、苦中作乐

 五、奔赴印缅

 六、战地生死

 七、军旅纪事

 八、胜利归国

 九、怅惘情事

 十、书以言志

第五章 学习深造

 一、公派赴美

 二、业精于勤

 三、起居杂忆

 四、有见有闻

 五、选择回国

 六、韦伯斯特

第六章 起步维艰

 一、故人云散

 二、师友提携

 三、结婚成家

 四、抗美援朝

 五、转入二医

 六、趁势建科

 七、截手之争

第七章 “文革”淬炼

 一、经历风浪

 二、亲人凋零

 三、“地下保健”

 四、病骨难支

 五、艰难求索

 六、病例拾贝

第八章 事业东风

 一、敢为人先

 二、对外交流

 三、选派后学

 四、外事经验

 五、异域花絮

 六、造楼揽才

 七、媒体造势

 八、护心救人

 九、当选院士

第九章 壮心未歇

 一、难舍“白衣”

 二、外交后记

 三、痛失爱妻

 四、九秩华诞

第十章 晚景余晖

 一、心念时事

 二、感怀旧事

 三、儿孙兴旺

 四、养颐有道

 五、心宽即福

 六、圆满自得

第十一章 学界泰斗

 一、学术总评

 二、思想撷英

 三、桃李芬芳

 四、汇聚英才

 五、担当道义

张涤生大事年表

张涤生学术著作选录

张涤生学术任职集录

后记

序言

张涤生,男,江苏无锡人,1916年6月12日生于吉林长春。他父亲因崇拜曾国藩,用其号“涤生”为儿子命名。次年,全家从长春迁回无锡。张涤生4岁开蒙,诵读国学经典,打下了古文基础;小学时学习素描,接受最初的美学教育;初中时接触到不少新文学名家作品,触发了对文学的兴趣;高中时修习英文,掌握了西学的基本工具;1935年考入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从高中二年级到整个大学期间,他一直担任班长,被称为“老班长”。

青年张涤生积极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时,张涤生正在读初中三年级,参加了抗日游行。上高中期间,他经常阅读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启迪了对时事的思考,加深了爱国主义认识。进入大学不久,他就受同乡薛葆鼎的影响,参加了革命学生团体——南京学联。1936年暑假,他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无锡旅外学生暑期服务团,到无锡农村义务办学和宣传爱国思想。一年后再次组团,“七七”事变后改组为无锡旅外学生抗日后援团,张涤生任救护队队长。“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后,救护队于1937年8月中旬至1 1月初,在无锡惠山地区几家祠堂内收治中国军队的伤员。11月中旬,淞沪防线被日军攻破,后援团解散,张涤生随中央大学医学院入川。不久,他在中共地下党员沈荫家的影响下,加入成都学生抗日宣传三团。1938年春,该团改组,张涤生担任团长;同年冬,再次改组为五大学战时服务团,张涤生改任中央大学学生的召集人。1941年,张涤生大学毕业,赴贵州贵阳图云关,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从事战伤救治工作。1944年秋,他应好友薛庆煜之邀,赴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总部,旋即被分配到缅北密支那前线的中国远征军新一军第38师,参加美军第43流动手术队,直至日本投降。张涤生随部队归国后,在广州参加了日军投降仪式。

张涤生是中国整形外科的先行者之一。他的整形外科生涯最早可以追溯到1941年。董秉奇教授在四川成都的四圣祠仁济医院讲授唇裂修复内容,并作手术演示,张涤生以实习医生的身份担任助手。1941年8月~1944年8月,张涤生在图云关期间,有幸得到张先林教授的指导,学习普通外科、创伤外科的基本知识,并收治了不少创伤病人;他还向李泰钧教授学会了重睑成形术。抗战胜利后,张涤生获得美国医药援华会的奖学金,被国民政府选派去美国进修,入读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进修学院,在著名的Robert H.Ivy教授指导下学习整形外科。在此期间,张涤生结识了美国整形外科的另一位奠基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Jerome P.Webster、教授,并得以观摩他的手术。1948年归国后,张涤生还参加了Webster教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首个整形外科学习班。

张涤生是中国整形外科的奠基者之一,也是开拓者。1948年,他担任国防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1951年,他在长春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战伤、烧伤和冻伤治疗中心;1955年,他担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由于在大炼钢铁期间,烧伤晚期的病人激增,1961年,广慈医院成立整形外科,张涤生任整形外科教研组主任。1966年,整形外科迁到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更名为整复外科,张涤生继续担任科主任。该科室是中国整形外科的四大发源地之一,目前已经发展为“国际最大的整形外科中心之一”。

张涤生的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显微外科、颅面外科和淋巴医学三个领域。1965年,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中国第一篇通过血管吻接、游离皮瓣移植成功的文献;次年,与陈中伟合作第一例断指再植手术成功;20世纪70年代,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首创前臂皮瓣一期再造阴茎、跖趾关节移植重建颞颌关节等手术;20世纪80年代,多次举办显微外科学术会议和学习班,大力推广显微外科技术。1977年,实施中国首例颅面外科手术;以后,收治大量颅面畸形病人,与国外的颅面外科学界密切交流;1999年,出版中国第一部颅面外科学专著。是国际颅面外科学会终身荣誉会员、亚太颅面外科学会创始人之一。1964年,首创烘绑疗法治疗肢体象皮肿;80年代,开展动物实验,探索治疗机制,并向国际同仁介绍烘绑疗法;目前,烘绑疗法是国际淋巴学会认可的两项保守治疗手段之一。

张涤生重视学术出版。发表的主要论文有50余篇;主编的专著有20余部,例如《显微外科》(第一版和第二版)、《显微外科学》(英文版)、 《显微外科原则、技术和应用》(英文版)、《颅面外科学》、《张涤生整复外科学》、 《实用淋巴医学》等;此外,还发表过不少科普文章。

张涤生不仅是学者,更是学科带头人。他的学术视野不囿于一家一学,不仅从其他学科汲取经验,还将整形外科的基本原则推广到骨科、泌尿外科、眼科等相关学科。他一直重视国际交流,强调“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他还注重挖掘、培养新人,鼓励、提携后辈,选送出国进修、留学及参加学术活动百余人次。

因此,张涤生一生获奖颇丰,享有隆盛的国内、国际声誉。他曾获国家级、部级以及上海市科技成果奖等各类奖项40余项。1982年获美国整形外科学会颁发的“Haliniac讲学奖”,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8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第七届“工程奖”和波兰科学院“医学研究中心奖章”,2009年入选“‘城市魂·群英谱’上海解放60周年60位杰出人物”,2010年获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颁发的“中国显微外科终身成就奖”,2012年获美国整形外科医师协会颁发的“整形外科国际人道主义奖”。

本书力求全面介绍张涤生的生平,重点回顾他在战争年代的求学过程,以及在时代洪流裹挟下的求索经历;从多个角度观照张涤生的学术生涯,重点在于整理成就、总结治学和育人经验、解读学科和社会影响。所用史料主要源于已经出版的相关文献和书籍,例如《张涤生院士学术述评集》、《神在形外——张涤生传》和《创新与求索——我的整复外科生涯》(中英文对照)等,还有北京大学医学史中心甄橙教授、胡俊先生执笔的《神形兼备医者路:整复外科学家张涤生院士学术成长研究报告》和《神形兼备医者心——张涤生口述自传》,以及各种能够查找到的电子、纸质资料。所有内容均经张涤生本人核实及作者反复核对。

内容推荐

张涤生,生于1916年,今年98岁,是目前健在的最年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整复外科、显微外科、美容外科和淋巴医学专家,被誉为“中国整复外科之父”。 张涤生是中国整形外科的先行者、奠基者之一,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显微外科、颌面外科和淋巴外科三个领域。1965年,他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中国第一篇通过血管吻接游离皮瓣移植成功的文献;次年与陈中伟合作第一例断指再植成功;20世纪70年代,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首创前臂皮瓣一期再造阴茎、跖趾关节移植重建颞颌关节等手术;80年代,举办多次显微外科学术交流会议,大力推广显微外科技术;2011年获中华显微外科学会终身成就奖。1976年,开展中国首例颌面外科手术;以后收治大量颅面畸形病人,与国外的颅面外科学界密切交流;1999年出版中国第一本颅面外科学专著;是国际颅面外科学会荣誉会员、亚太颅面外科学会创始人之一。1964年首创微波烘疗法治疗肢体象皮肿;80年代,开展动物实验探讨烘绑疗法的机制,并向国际同仁介绍该疗法;目前烘绑疗法是国际淋巴学会认可的两项保守治疗手段之一。

魏娴编著的《张涤生传》以客观的态度,全面介绍了张涤生的生平,重点在于回顾他在战争年代的求学过程,以及如何适应时代变迁。以公正的心态,从多个角度观照张涤生的学术生涯,重点在于整理成就、总结治学和育人经验、解读学科和社会影响。

编辑推荐

张涤生,整复外科、显微外科、美容外科和淋巴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整复外科事业的创始人之一。1941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毕生致力于整复外科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为中国整复外科医学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打破传统的医疗观点,将“整形外科”更名为“整复外科”,从而扩大了医治范围。几十年来创下了一系列医学成果。

魏娴编著的《张涤生传》力求全面介绍张涤生的生平,重点回顾他在战争年代的求学过程,以及在时代洪流裹挟下的求索经历;从多个角度观照张涤生的学术生涯,重点在于整理成就、总结治学和育人经验、解读学科和社会影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7:3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