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神明之地(寺观石窟佛塔陵墓)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王鲁湘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由凤凰卫视总策划、主持人、著名学者王鲁湘亲笔撰文,从中国灿若繁星的无数文化遗迹中,精选出最具不同时代、民族、文化代表性的125个,它们基本涵盖了中国文化遗迹的各个方面。书中运用了大量精美绝伦的彩色图片,并配以详尽的文字解释,而且每个文化古迹都会为您讲述一段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好似触摸着祖国苍老的肌体,每翻过一页,思绪就好像漫游在中国七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

目录

江山寺寺钟/1

蓬莱阁/2

白云观/4

白云山庙和香炉寺/6

孔望山摩崖佛像/9

白马寺/11

海宝塔/14

云冈石窟/16

莫高窟/l8

希玄寺石窟/21

悬空寺/23

须弥山石窟/26

石经山藏经洞/28

龙门石窟/30

崇圣寺三塔/33

庆寿寺石窟/35

南禅寺/37

北庭回鹘佛寺遗址/40

凌云寺大佛/42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44

大雁塔/47

少林寺/49

卧佛院摩崖造像/52

大昭寺/54

灵隐寺/57

普陀山佛教圣地/59

开元寺狮子王/62

茗山寺摩崖石刻/64

祜国寺塔/66

隆兴寺/69

下华严寺/7l

佛官寺释迦塔/74

缅寺佛塔/77

飞来峰石刻造像/79

天宁寺塔/81

华严洞/83

宝顶山摩崖造像/86

一百零八塔/88

妙应寺塔/90

哲蚌寺/93

福庆寺/95

扎什伦布寺/98

开元寺/101

白居寺/103

觉生寺/105

外八庙/108

筇竹寺/110

雍和宫/113

托体同山阿/115

西水坡仰韶文化遗迹/116

大甸子墓地/118

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20

东周士卒排葬坑/122

军都山山戎文化遗存/124

军都山山戎文化遗存/126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128

傩戏图壁画墓/131

大葆台西汉墓/133

东汉墓/135

邙山墓地/l37

湾漳北朝壁画墓/139

乾陵/141

章怀太子墓/143

北宋皇陵/145

宋四郎墓/147

西夏王陵/149

明十三陵/15l

清东陵/153

试读章节

北宋皇陵

只好把鹏程万里的宏镌刻在皇陵石碑上

北宋的帝后陵墓,从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共计八陵,集中于河南巩县境内洛河南岸的台地上。它们在相距不过1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占地约30平方公里的陵区。这与汉唐有显著的不同。自此以后,南宋、明、清等朝代的陵区也都集中设置。

北宋九帝,除徽宗赵佶、钦宗赵桓因被金兵虏去,死于五国城(今吉林省扶余县)外,其余七帝都葬在这里。现存帝陵有:太祖赵匡胤永昌陵、太宗赵炅永熙陵、真宗赵恒永定陵、仁宗赵祯永昭陵、英宗赵曙永厚陵、神宗赵顼永裕陵和哲宗赵煦永泰陵。加上赵匡胤父赵弘殷的永安陵在内,统称“七帝八陵”。在帝陵旁还益葬有后妃、皇亲、皇族、未成年子孙和功臣墓约三百多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陵墓群。

北宋的京城在开封,为什么要选择西距开封差不多三百余里的巩县做陵区呢?这有两个原因。一是赵匡胤原想迁都洛阳,因为洛阳作为“九朝故都”天下之中,是王气所聚之地。但大臣们反对迁都,赵匡胤的愿望没有实现。也许是作为一种补偿,在离洛阳不远的洛河南岸的巩县修建宋陵,却成定制。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决定性的,就是风水观念。嵩邙河洛之间,从来被堪舆家认为“风水甲天下”。但奇怪的是,宋陵同人们对风水的习惯认识是相反的。它们没有“祖龙”,背靠的不是山而是河,洛河蜿蜒于陵区西北,更北一点是黄河。东南是嵩山群峰。所有陵墓的朝向都向南而稍微偏东,以嵩山少室山为屏障,以紧靠陵区的青龙山和金牛山为门阙。这种背后开阔而前庭堵塞的风水格局,同其他朝代的帝陵大异其趣。由于东南是山岳,西北是河川,所以整个宋陵的地势也是东南高而西北低,各陵由鹊台至乳台,至上宫,至覆斗形的陵墓,愈北地势愈低,一反中国古代建筑基址逐渐增高而将主体置于最高位置的传统方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宋代看风水比明清的“望形”要更复杂一些。宋代盛行“五音姓利”的说法,把姓氏同五行、五音相配,作为国姓的赵姓,属于“五音”(宫、商、角、 、羽)中的“角”音,所以帝陵的选择,在地形上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东南方向要拱起来,西北方向要陷下去。那么,现在宋陵所在的区域,正好符合这一要求。

宋陵诸陵的建筑布局大致相同,由“上宫”、“宫城”、“地宫”、“下宫”四部分组成。上宫由鹊台、乳门、神道和石刻群组成。鹊台是上宫的第一道门,台上建有楼观。由鹊台往北的第二道门,叫乳门或乳台,同鹊台一样,也是一东一西两个夯土高台,台上建有楼观。乳门往北为神道,两侧是对称排列的石刻造像,自南向北,有望柱、象及象奴、瑞禽、角端、马与控马官、虎、羊、客使、武将、文臣。神道尽端是宫城南神门,南神门外有立狮、镇陵将军和宫人石像。宫城一般占地约10顷,四周筑有十多米高的神墙,有东、南、西、北四神门,门外各有石狮一对。城墙四角筑有高台,上有楼阁。宫城的主要建筑为献殿和灵台。献殿在灵台前,是祭祀的殿堂。灵台就是墓冢,位于宫城正中,为两阶的覆斗形夯土台,底边长度都在60米左右。地宫是安放灵柩的地下宫殿,位于灵台下面。宋陵的地宫没有正式发掘,但有人曾由盗洞进入过永熙陵地宫。该陵地宫由十四层青砖砌成,仿地面宫殿建筑结构,顶部绘有天象图,图下绘宫殿楼阁。出宫城北神门,对准宫城西北角,是后陵和下宫。后陵葬皇后。下宫包括正殿、影殿和斋殿。正殿是临时停放皇帝灵柩的地方;影殿在正殿北面,内挂皇帝画像和睡像,画像古称“影”,故称影殿;斋殿在最后,是祭祀的殿堂。

据记载,各陵神道两侧柏树成行,陵区四周密植柏林,灵台上也植满柏树。整个三十平方公里的北宋陵区,是一片茂密的柏树林,肃穆宁静.在这森森的柏城中,肃立着数以千计的石雕人兽。千余年来,中原屡遭兵燹,宋陵地面建筑毁弃殆尽,不遗片瓦;柏树砍伐无余,不留寸荫;惟有这些石雕,仍然忠诚地守卫着长眠地底的帝后。居然损伤稀微,这在中国也算是奇迹了。

宋陵的规模比起前朝唐陵要小多了,因为按宋朝礼制,皇帝不营生圹,即生前不营建陵墓,这恐怕是中国古代各朝中惟一的例外。皇帝死后,七个月内即须下葬。这么短的时间里,营建起如此规模的陵墓,雕刻出这样雄伟的石刻群,已经是营造史上的奇迹了。仁宗赵祯的灵驾从开封运来巩县时,“其凶仗法物擎舁兵士力夫凡万二千一百八十三人”。巩县无石,石刻都从远处输来,史载修筑哲宗赵煦永泰陵时,采石过程中兵役病死者达一千七百人。

宋代积弱,重文轻武,整个社会注重现实。中国古代文明历经汉唐的开拓,到宋代开始进入总结,已然成熟,社会心理推崇老成持重。这些时代特征,深深影响到宋陵的雕刻艺术,没有了秦的野心勃勃,没有了汉的天马行空,也没有了唐的浪漫佻达。文臣武将面目清丽柔和。人兽造型和刀法处处化方为圆,将军袍服上的纹饰细腻到犹如丝绣!

唐太宗昭陵,唐高宗乾陵也有石刻客使,人数比宋陵多,显示出唐代的国力强盛,四方宾服。客使的人体比例略矮,显然是有意衬托出大唐人物的雄伟气魄。而宋陵的客使,不仅刻画之细腻超过文臣武将,而且形象有的很雄浑,有的很潇洒,其气质似乎略胜中原人物。尤其是仁宗永昭陵的客使,全身浑然一体,使人感到面对一座山。唐宋陵墓客使的对比,恐怕无意识地表露了北宋国家自信力的不足。

然而,我们却能够在每个陵墓前看到一对瑞禽浮雕刻在约4米高、2米宽的石壁上。这是一只在中国文物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神鸟。它有马的头、龙的颈、鹏的翅、凤的尾。这只神鸟以高山云雾为背景,或屹立山巅,或振翼雄峙,或昂颈欲搏,或腾空俯冲……它也许象征着当时人们对战火不断、皈图缩小的不无悲壮的幻想:“何时王道泰,万里看鹏搏?”P145-147

序言

中国唐代诗人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修筑的黄金台遗址,竟然生出无限的孤独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就是历史文化遗迹的巨大魅力。同每一个个体生命相比,历史文化遗迹无疑都比较恒久,可以让人兴起莫名的愁绪。同时,每一处历史文化遗迹,又毫无例外都经历过由盛而衰的沧桑变迁,在风雨剥蚀与朝代兴替中,被一种无常的力量左右而不能自主。所谓的恒久,亦不过是在时间的劫波洪流中被缓缓吞啮及至消解为尘土的过程。所以,杜甫在成都寻觅诸葛亮的祠堂,看到的只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李群玉在西陵峡边看到的黄陵庙也只是“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至于杜牧,在金陵就只能遥想“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也许,从历史的眼光看,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数千年文明史,在宇宙中又算得了什么呢?尽管如此,再达观的人面对历史文化遗迹也还是不能不动容。毕竟,人是历史的主体,人也是历史的过客。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坚信灵魂不灭。我们面对历史文化遗迹,其实就是这样潜在的心理:我们是在同古往今来的灵魂对话。那些存在过,又消失;创造过,又寂灭;爱过,恨过,生育过,劬劳过,最终都遁形的灵魂,是值得敬畏的。哪一处历史文化遗迹的上空,不盘旋着无数这样值得敬畏的灵魂呢?人有魂,族有魂,史有魂,国有魂。遗迹终归会化为尘土,惟有灵魂不灭。有无数高贵的灵魂注视的土地,是一片神明之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在历史的洪流中,文化遗迹是幸存的岛屿。它们将文明的记忆顽强地保存着。终有一天,这些历史岛屿也会消失。但是,只要它们一息尚存,就会把历史的惟一性尽最大的可能保存下来,使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伟大之处供后人凭吊。过往的岁月,有显赫峥嵘的巅峰,亦有不足挂齿的狭谷,却都是惟一的。

当传说和史诗都已缄默时,只有遗迹还有话说。遗迹不是冰冷的砖瓦木石,遗迹也不是废弃的断壁残垣。遗迹是尘封的记忆,需要我们勤加拂拭;遗迹是长满苔藓的古碑,需要我们用心扪读。遗迹是一眼古井,你可以再淘出汩汩清泉;遗迹是一口古钟,不撞不鸣,小撞小鸣,大撞则大鸣。

本书所介绍的125个中国古代文化遗迹,只不过是从灿若繁星的无数的文化遗迹中随机挑选出来的。有些原本就很有名气,有些却寂寂无名,但都很有文化内涵,充满历史信息。它们基本涵盖了中国文化遗迹的各个方面,有原始村落、墓葬、城址,还有宫殿、民居、桥梁;有石窟、佛塔、寺观,还有岩画、摩崖雕刻;有古代观象台,还有万里长城,等等,等等。这些遗迹像一串珍珠,贯穿它们的是七千年的历史脉络。触摸它们,仿佛触摸祖国母亲苍老的肌体,有过光荣与梦想,也有过辛酸和无奈。不过,我倒更愿意读者抱着这样的心态穿行于这些古代文化遗迹之中:

谁家残雪,何处孤烟?向一溪桥,一茅店,一渔船。

溪光不尽,山翠无穷。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