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是过去历史的记载,然善读史者能从历史的高度,穿越时空限制,以古鉴今,以今论古,烛幽发微,察人之所未察,言人之所难言,此读史之三昧也,此读史随笔之价值也,观《千年眼文丛》所收各书,实无愧于“千年眼”之名。资深报人李乔的《人在史中》,内容上自秦汉,下迄明清,而以明清居多,其中亦不乏警策之作,给人以智慧和启迪。
人借助于千里眼,能打破空间限制,看到远处的景物,而借助于“千年眼”,则能打破时间的限制,看到古往今来的历史演变,增益智识,怡养心性。读者不妨读一读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千年眼文丛》,对它是否配得上“千年眼”的称号,相信您一定能作出公论。
自序……………………………………………………1
阴谋阳谋说坑儒………………………………………1
刖高抬了秦始皇………………………………………4
荆轲与“两个凡是”…………………………………7
释司马迁“肠一日而九回”…………………………9
欧阳修被诬二事………………………………………13
冯梦龙的《禁溺女告示》……………………………16
一个“贩卖新闻”的人物……………………………19
也说曾国藩的可怕……………………………………23
“清廉”的庸吏曹振镛………………………………27
光绪无愧为英雄………………………………………30
“以乡谊结朋党”
——蒋介石对曾国藩的一点继承…………………32
周作人谈油炸鬼………………………………………36
关于江绍原……………………………………………40
陈寅恪二题……………………………………………47
罗尔纲先生的“不隐善”……………………………53
读书志疑三则…………………………………………58
小军机…………………………………………………63
韩家潭的帽影鞭丝
——清代官吏病态生活一瞥………………………67
官亲……………………………………………………71
一个绍兴师爷的贫富观………………………………75
绍兴师爷的恐惧………………………………………79
师爷笔法………………………………………………82
关于宋明市民心态史的一封信………………………87
读《南亭笔记》几则史料……………………………91
从《正红旗下》看晚清旗人的阿Q心理……………100
清代北京内外城异俗杂谈……………………………l09
在西裱褙胡同附近……………………………………116
踢毽子小考……………………………………………119
中国民众造神史的一个个案…………………………124
行业神是怎样造出来的………………………………128
谈狱神…………………………………………………134
谈胥吏神………………………………………………141
京师文昌帝君庙小志…………………………………147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探源………………………153
陈婆虽麻,豆腐未尝不好吃…………………………158
从“芸斋主人日”说到“论赞”……………………163
夸饰乡土,非大雅所尚………………………………168
恶武侠乱少年心………………………………………173
清代“考工记”………………………………………178
老牛堂的血脉…………………………………………181
目送《心河帆影》……………………………………185
李笠翁的《古今笑》及其他…………………………187
若要富
——古谚今解………………………………………191
毛诗臆话………………………………………………197
古代日本的“拿来主义”……………………………201
关于《蜀碧》…………………………………………205
天国遗恨说洪杨………………………………………214
洪秀全的一张“大字报”……………………………221
剃头痛史………………………………………………223
作坊里的斩杀术
——点评一条“文革”史料………………………226
瓜葛
——红卫兵的“革命”史…………………………230
“地保”们……………………………………………235
别把毛周当黄帝………………………………………239
明代是个民间报业颇为发达的朝代。隆庆、万历年问的大学士于慎行在《谷山笔麈》卷十一“筹边”条里曾记下“报房贾儿博锱铢之利”的情形。万历间一位叫张学颜的户部尚书又在一份题奏中记下了民间百业之一“抄报行”这个名称。报业的发达源于经济发展和信息交流的需要,明代被认为是有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代,有这些需要,故而报业空前发达。在明代小说中,民间报业的发达也反映出来,诸如“小报”、“新闻”、“消息”、“信息”、“报房”、“报子”之类与报业有关的词汇屡见不鲜。
有几本新闻史著作都提到了明代小说家华阳散人所著《鸳鸯针》里的一段描述:
学内又有一个秀才,姓周,名德,绰号白日鬼。这人虽是秀才,全不事举子业,今日张家,明日李家,串些白酒肉吃。别人着棋,他在旁边算子斗彩;别人打牌,他插身加一的拈头。终日醉熏熏,吃不厌饱。家里那只锅灶儿,也是多支了的。到那有权势的人家,又会凑趣奉承。贩卖新闻,又专一栓通书童俊仆,打听事体,撺掇是非,赚那些没脊骨的银钱。是以秀才家,凡有大小事,俱丢不得他的。在这段描述中,最能引起今人兴趣的是“贩卖新闻”四个字。此所谓“新闻”,大体相当今天所说的“新近发生的事”的意思,但也不排除含有“奇闻异事”之意。因为那时的“新闻”并非像今天界定得那么清晰,况且那时的“新闻”若无奇闻异事,谁还看哪!这个绰号白日鬼的周德大概是个“新闻能人”(不好与今之“新闻人才”划等号),擅长打听新闻,善于结交掌握新闻来源的书童仆人,因而颇能赚些“贩卖新闻”的银钱。
有的新闻史家在分析《鸳鸯针》这段材料时,认为周德的社会身份只是一个民间报人,职业就是“贩卖新闻”。我觉得这个认定是不够准确的。实际上,“贩卖新闻”只是周德的行为之一,虽然这很重要,但周德做的其他许多事,诸如凑趣奉承,算子斗彩,骗吃骗喝之类,都说明周德又是一个兼有清客、闲汉身份的人物。关于清客,清人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七这样记述:“都下清客最多,然亦须才品稍兼者方能自立。有编为十字令者日:‘一笔好字,二等才情,三斤酒量,四季衣服,五子围棋,六出昆曲,七字歪诗,八张马吊,九品头衔,十分和气。”’若将这段材料与《鸳鸯针》的描写对比着看一看:周德像不像清客?是不是清客?清客必须有文化,有才情,多由科举和官场失意者充任;周德是秀才出身,文化不浅,又会喝酒下棋,所以正好当清客。他又当清客,又能传播新闻,所以“秀才家凡有大小事,俱丢不得(离不开)他的”。
像周德这样一个报人兼清客又兼闲汉的人物,贩卖的新闻,质量会如何呢?有没有事实不清、夸大其辞的新闻,甚至是假新闻呢?小说里没有明确说,但我猜测肯定是有的。小说里写到周德“贩卖新闻”时,说他“撺掇是非,赚那些没脊骨的银钱”,已透露出了这个白日鬼所贩新闻作品的质量是很成问题的。这个周德,成天骗吃骗喝,喝得醉醺醺,一门心思捞钱,怎么能指望他贩卖的新闻都是清清爽爽、准确可靠的呢?
在周德的时代,民间报人因为赚钱等原因,制造夸大其辞的新闻乃至假新闻,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徐光启就在一封家信中告诫家人:“外边多有假报传来,不知家中曾妄报否?若来要报者,不可轻易信也,与他赏赐也。”(《徐光启集》卷十一)徐光启不愧是个头脑清楚的政治家、科学家,对于假新闻,他是格外提防的,他谆谆告诫家人不要轻信假新闻,不要上假新闻的当。明代有假新闻,但假新闻决不自明代始。从方汉奇教授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所录有关史料看,至晚在宋代就已有假新闻流行了,如宋人周麟之谓有人将官场消息“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如今日某人召,某人罢去,某人迁除,往往以虚为实,以无为有”(周麟之《海陵集》卷三)。这种以虚为实,以无为有的消息,不就是弄虚作假,无中生有的假新闻吗?对这种假新闻,宋朝孝宗皇帝曾严令禁止,下诏说:“近闻不逞之徒,撰造无根之语,名日小报,转播中外,骇惑听闻;今后……如有似此之人,当重决配。”(《宋会要辑稿·刑法二》)宋孝宗把假新闻称作“无根之语”,是很准确的,“根”就是事实,就是确已发生的新闻事件,“无根之语”不正是无中生有的假新闻吗?对于假新闻的制造者,宋孝宗的处理办法是很严厉的,即从重处罚(“当重决配”),这反映出宋孝宗对假新闻“转播中外,骇惑听闻”的恼火,反映出他对假新闻的深恶痛绝。
周德式的“新闻能人”在明代中国新闻业尚处在萌芽状态时,还是有一定进步性的人物,因为他毕竟在信息一向闭塞的封建传统社会中起到了传播新闻、沟通信息的作用。但这种“赚没脊骨的银钱”的“新闻能人”若是在新闻业已很发达的今天,就是很值得鄙视的人物了。遗憾的是,我们还常能在新闻界,在社会上见到这类人的影子。假新闻古已有之,今天仍绵绵不绝,且似有“于今为烈”的态势。对此,我们是否也应该像宋孝宗诏书里说的那样,来个从重处罚呢? P19-22
笔者儿时,听大人讲神话,即知有“千里眼”、“顺风耳”,在幼小的心灵中,引起无限遐想。及长,并成了家,亡妻过校元女士(1937—1970)毕业于复旦物理系,研究红外线等尖端科技。她告诉我,从现代科技角度看,射电望远镜、长途直拨电话,早已使神话里的“千里眼”、“顺风耳”成为现实,其神奇妙用,甚至超过了神话。而神话中没有千年眼。野史、笔记中偶有预测几百年、几千年后世道的奇人的记载,那不过是扯淡,不值一哂;近代才出现的刘伯温的“烧饼歌”,是战乱、动乱年代民间炮制的谶言,无异于痴人说梦,与历史视角并不相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值粉碎“四人帮”不久,很多人痛定思痛,对祸国殃民、造成中华民族空前浩劫的十年动乱进行反思,寻根问底。就在此时,我读了明代万历时人张燧写的《干百年眼》。此书流传不广,不见于《四库全书总目》,仅有明刻本及《笔记小说大观外集》收录本传世。我供职的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刚好藏有明刻本,遂借来阅读。吸引我注意的,是这本书的书名,猜想作者一定是个具有历史眼光的人,否则为什么叫《干百年眼》?等读完全书,我感到我的猜想没错,张燧确实是位具有历史眼光的学者,书中论古议今,穿越千年,经常站在历史的高度,俯视古人、今人,不时闪烁着思想火花。如该书卷一谓:“武王虽恶纣之世官,亦未能改积习之常,久则难以改也……孟子日:‘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妨尊,疏逾戚。’以今言之,何不得已之有,即日朝释耒耜,暮登仕版,人亦安之矣。鲁之三桓、郑之七穆、楚之三姓,子孙皆盘踞,虽贪如狼,狠如羊,愚如豕,其国君固皆用之;才士秀民,则屈于族姓,老死于田野者,不知凡几。”这里,张燧对官员世袭制的危害,作了深刻的揭露。实际上,他笔下所述绝非仅仅局限于古代的鲁、郑、楚三国之大姓,联系明代的现实,变相的官员世袭制丑恶现象,可谓呼之欲出,不胜枚举。不知张燧有未活到魏忠贤垮台之时?魏忠贤专权时,他的侄子、女婿、族孙等,一个个平步青云,其侄魏良卿更是典型。本来,他在老家肃宁种地,斗大的字一个不识,魏忠贤居然把他拔至高位,从佥书锦衣卫,掌南镇抚司事,到晋封肃宁侯、宁国公,加太师(即太子太师,在明代,这是非常崇高的荣誉),简直有直上重霄九之势。但是,爬得高,跌得重。魏忠贤败亡后,魏良卿在受审时说:“吾生长田舍,得负耒耜足矣,何知富贵?今曰称功,明日颂德,功德巍巍,自当封拜,吾不合为珰侄,遂以袍册加身,是称功颂德者,以富贵逼我,我何罪也!”(明·薛冈:《天爵堂文集》卷十九《丑寅闻见志》,崇祯刻本。)魏良卿的话,实在是可圈可点。“以富贵逼我”,何其有味也!直到上个世纪,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不是也有耕田的、卖菜的、织布的、工厂保卫科的,等等,被人为地用“富贵”骤然“逼”到最高权力圈内吗?曾几何时,覆巢之下无完卵,这些人又安在哉?国人都是清清楚楚的。显然,正因为张燧有深邃的历史眼光,才能在说古道今时,说出深刻的、富有启迪性的见解来。通览《干百年眼》全书,每有真知灼见。联系到太史公的“通古今之变”,无论是治国、治学、作文,若没有历史眼光,肯定是短视的,大则祸国、误国,小则庸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因此,我把这套由我主编的历史随笔精选丛书,定名“千年眼文丛”。虽然在加盟本丛书的作者中,上大学读的是历史专业,并一直以捧古人饭碗为职业者,仅我一人,但无论是文坛前辈何满子先生,还是牧惠、陈四益、熊召政、李乔、伍立杨诸先生,都是饱读史书,对历史学颇有学养者。他们写的历史随笔作品,远看历史,近看现实,每以干、百年眼光,穿过历史的时空,烛照古今。说他们是千年眼,应属当之无愧。
牧惠文兄不幸于2004年6月8日溘然谢世。6月7日,他给我打电话时,还问起这套文丛,我答复他正在策划。而今文丛即将面世,他却看不到了,令我不胜感喟。李乔是我进京后不久即相识、往来二十余年、无话不谈的挚友。他交稿后,即身罹重疾,所幸动了大手术后,终于逃过大劫,正在康复中。愿本书的出版,对李乔老友是个诚挚的祝福。
借此机会,我还要衷心祝愿为本文丛题签的学林前辈王元化先生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