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古代监察人物传略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勇
出版社 中国方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梳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革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历朝历代监察官在维持吏治、维护国家统治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是红旗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监察人物志》一书的增补本,共收录西汉、东汉、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共104个监察人物,以人物传记的方式侧面展现中国古代监察的历史。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众多刚直敢言的监察官,为了澄清政治,不是触怒龙鳞,就是开罪权奸,或遭暴君杀戮,或遭权臣排斥,或遭奸佞诬陷,斑斑血迹,充满史乘。这些为正义而献身的监察官,不仅具有高风亮节,还都有一段震撼人心的故事,为之“树碑立传”,以弘扬民族精神,总结历史经验,对了解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财富大有裨益。
目录
西汉
晁错
魏相
盖宽饶
翟方进
何武
王嘉
鲍宣
孙宝
东汉
鲍永
寒朗
虞诩
左雄
张纲
杨秉
朱穆
李膺
阳球
陈球
刘陶
杨彪
魏晋南北朝
刘毅
傅咸
周处
卞壶
刘隗
阳固
高道穆
崔暹
徐陵
隋朝
刘行本
梁毗
柳或
房彦谦
唐朝
张玄素
李昭德
徐有功
狄仁杰
张柬之
桓彦范
李尚隐
魏元忠
宋琮
李朝隐
颜真卿
韩愈
李绛
温造
牛僧孺
宋朝
杜衍
包拯
唐介
赵扦
何郯
丰稷
上官均
常安民
沈畸
晏敦复
黄龟年
何桌
杜莘老
辛次膺
陈俊卿
张大经
元朝
张雄飞
陈天祥
杨朵儿只
张蛙
陈祖仁
明朝
周新
顾佐
鲁穆
王翱
王兹
陈选
杨一清
杨爵
冯恩
海瑞
邹应龙
张问达
杨涟
左光斗
魏大中
高攀龙
周宗建
周起元
赵南星
清朝
张煊
魏象枢
郭瑗
钱沣
赵申乔
附录
张汤
江充
裴蕴
来俊臣
王铁
舒宜
安悖
杨畏
万俟离
哈麻
陈瑛
序言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是由于社会政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
展的。以著述《道德经》而名垂青史的老聃,曾任周朝柱
下史,即后世之御史。但秦以前的御史只掌记事,并非监
察之职,直至秦始皇统一天下,御史始为纠察之官。两汉
时期,监察制度日臻完备,并为历代所沿袭。御史身处帝
王之侧,对其不当言行进行规谏;对中央和地方的官员,
也有各类御史进行监察,凡是贪赃枉法及其他不合法度的
行为,均可上疏纠劾。监察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的统治所起
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历代君主都很重视监察,
他们将御史视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授之以重权,寄
之以股肱,以期维护其统治。但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
众多刚直敢言的御史,为了澄清政治,不是触怒龙鳞,就
是开罪权奸,或遭暴君杀戮,或遭权臣排斥,或遭奸佞诬
陷,斑斑血迹,充满史乘。这些为正义而献身的监察官,
不仅具有高风亮节,还都有一些震撼人心的故事,为之“
树碑立传”,以弘扬民族精神,总结历史经验;同时,可
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叱咤风云的监察官,了解中国古
代的监察制度,这也是写作本书的目的所在。

古代中国的中央监察机关,最早为秦所创建的御史大
夫府,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台)”,有时也称“
宪台”。东汉称“御史台”,又叫“兰台寺”。刘宋时称
“南台”,梁和后魏称“北台”,有时也叫“南台”。北
周改名“司宪”,隋唐仍叫“御史台”,或简称“宪台”
,武周时改称“肃政台”,但没过多久又恢复原名。唐代
对御史台作了重大改革,即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和察
院,构成一个严密的中央监察系统,此后一直沿用数百年
。明代进一步整顿和扩充中央监察机关,撤销御史台,将
原来台、殿、察三院合为一体,建立都察院,作为全国最
高监察机构。清沿用明制,仍以都察院监督各级官员。历
代的监察机关地位都很高,西汉时,御史府与丞相府并称
“二府”:东汉时,御史的“宪台”与尚书的“中台”、
谒者的“外台”合称“三台”。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职务繁
多,这里摭其要者略作介绍。
最初,全国最高监察长官称御史大夫,位上卿,秩二
千石,与丞相、太尉并称“三公”。御史大夫一方面具有
中央政府秘书长的性质,另一方面具有独立于行政系统之
外的监察长性质,故在中央官职中居崇高地位。一旦宰相
缺位,往往由御史大夫递升。因御史大夫与皇帝的关系亲
近,有时权势还在宰相之上。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
司空,与大司徒、大司马并称“三公”。东汉时又称司空
,后又恢复御史大夫的旧称。明清两代将御史大夫废去,
于都察院改设都御史,专掌纠劾事宜。御史大夫因要辅佐
丞相统理天下,虽掌监察大权,实则不能亲理监察事务,
必待得力僚属相佐,其僚属中职位最重的为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秩一千石,主管监察,兼掌兰台秘书图藉
,还要处理直达皇帝的一切奏章,并负责督察在外行使巡
察权的各部刺史。东汉成帝时废御史大夫,即以御史中丞
为御史之长,号为“台主”。后魏时,御史中丞改称御史
中尉,明清时于都察院设副都御史,掌其职任。御史中丞
的属官,有治书侍御史和侍御史。
治书侍御史,是汉宣帝元凤年间,因感于路温舒“尚
德缓刑”之言而设。那时冤案时有发生,故设治书侍御史
,审理天下疑狱,根据法律论定是非曲直。御史大夫被废
,御史中丞为台长时,治书侍御史略等于御史台之副长官

汉代设御史四十五人,其中十五人给事殿中,身着绿
色官服,为侍御史,职掌察举百官违失及不法行为,时也
奉旨安抚郡国,收缚、拷问违法官吏。唐代殿中侍御史属
殿院,掌殿廷仪卫及京师纠察;宋代沿置,掌纠弹百官朝
会时失仪者;明清时废。其余三十名御史留守御史大夫寺
,由御史中丞率领,主要负责举劾百官的非法行为。按其
职务可划分为:监郡御史(监察地方行政)、监军御史(监督
军政)、督军御史(督率军事)等。隋朝改置监察御史,唐代
沿置,归属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
肃整朝仪”。明清时废御史台设都察院,监察御史通掌弹
劾及建言。
绣衣御史,或称“绣衣直指”“绣衣直指御史”“直
指使者”。为汉武帝所置侍御史的一种,职掌“出讨奸滑
,治大狱”,是皇帝派出的专使,出使时持节仗,着绣衣
,以示尊宠。绣衣御史有权调发郡国兵,专行赏罚,以致
诛杀地方官员。新莽时,改称“绣衣执法”,更始政权又
复称绣衣御史,东汉时废。
在汉代,监察机构除御史台外,还有丞相司直和司隶
校尉,同掌纠察之任,并与御史台互相监督。丞相司直秩
比二千石,佐丞相举不法,位丞相属官之首,职任葚重。
司隶校尉原是汉武帝因查办巫蛊之狱设置的,起初还持节
领兵一千二百人,后罢其兵。司隶校尉秩二千石,其职责
是督察京师及三辅、三河、弘农七郡犯法者。严格地说,
司隶校尉与刺史一样是地方监察官,但因京畿地区为中央
政府所在地,故朝廷百官也在其监察之列。从这个意义上
说,司隶校尉又是中央监察官。所以自皇太子以下,所有
封侯、外戚、三公、文武百官,司隶校尉皆可察举,甚至
皇太后也不例外。东汉光武帝曾诏司隶校尉与御史中丞、
尚书令在
……
明代的都御史和御史,多出身进士,并经吏部严格考
核,御史还得试职一年,才能授任。给事中原为殿前备顾
问的加官,后亦掌执法纠察之任,多以名儒亲臣为之,因
其秩位在御史之上,又常以有政绩的御史擢补。御史台“
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监察官员没有一定的资历和威望,是很难具有慑服力的
,如明洪武年间选用的监察官员均是开国勋臣,不是没有
道理的。当然,历代选任监察官员更重个人素质,尤其注
重“德望”和“品行”。在封建统治者看来,首先,监察
官员必须“心本无私”,如果无私,才能处处考虑国家民
生,才能大胆弹劾,勇于建白,而不至于“暗受嘱托,代
人报复”,或“结党营私,排挤倾陷”。其次,监察官员
必须廉洁自守,只有自身廉洁,才能负起监察百官是否廉
洁的责任,故朱元璋说:“凡任风宪者,宜以公正为心,
以廉洁白守”,“以为百官表率”。第三,监察官员要能
自律,因为“朝廷以中台为肃政,御史为监察,以宪司为
廉访者,正欲弭奸贪,伐侵扰”,如果执法官员“自律不
严,何以服众”?所以监察官员对自己的“一行、一住,
一语、一默”,都必须严格要求。第四,监察官员应敢于
言事,要甘冒“与天子争是非”,“与大臣辩可否”的风
险,“至于发人之奸,贬人之爵,夺人之官,甚则罪人于
死地”,风险更大,只有“置生死祸福于度外”的人,才
堪胜任这“危难”之任。第五,监察官员必须嫉恶如仇,
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唐代“凡所取御史,必先质重勇退
者”,只有不避权贵,才能严惩贪邪,履行监察职责。第
六,监察官员要有政治修养。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否则,
“是非颠倒,以佞为忠,以贪为廉,以无能为有能”,那
就什么监察也谈不上了,反而会使政令不行,纪纲紊乱。

由于有这一系列严格的用人制度作保障,古代监察官
员的素质相对要高,这是理所当然的。在他们中间,涌现
出一大批敢于纠弹权奸、严惩贪官污吏的监察官员,在中
国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活剧。正像鲁迅先
生说的那样:“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
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
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
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刚正不阿、疾恶
如仇、铁面无私的监察官,正是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体现
在他们身上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是炎黄子孙最可宝贵
的精神财富之一,值得我们永远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当然,因为监察官的权任之重,权臣贵戚无不想在御
史台安插自己的亲信党羽,成为他们排斥异己、残害忠良
的“鹰犬”。这些人一旦大权在握,便秉承其旨意,徇私
枉法、公然卖狱,虽也炬赫一时,备受宠信和重用,终因
劣迹昭彰,为吏民所不齿,他们的结局不仅可悲,简直可
怜了。为此,我们在为古代风节昭著、可堪楷模的监察官
立传的同时,也有选择地在附录里收录了若干反面典型,
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监察权一旦被这些人操纵滥用,又
会是一番什么景象。所谓“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于中
国古代监察人物的认识,读者也会有一个更全面的印象。
导语
监察官制度在我国源远流长,是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监察官的职责,在每一朝代虽略有参差,不尽相同,但不外乎谏正君主、典正法度、监督百官、察举非法、纠肃风俗,等等。
中国古代就认为监察之官是“治官之官”,要成为“百官之率”。本书主要是为中国古代那些风节昭著、可堪楷模的监察官立传;同时,为了让读者有一个全面完整的印象,书中也收录了若干劣迹昭彰的反面典型。“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希望对今人起到一些镜鉴和帮助作用。
精彩页
晁错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西汉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晁错自幼嗜学不倦,初习申商刑名之学,后又受朝廷奉派,到故秦博士伏生处受今文《尚书》。以学识渊博,受到汉文帝刘恒的赏识,任以太子舍人,后擢为博士、中大夫。景帝即位,任内史,迁御史大夫。晁错是西汉前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政论以切中时弊和主张改革而著称。他为人峭直,敢于直言极谏,为国深谋远虑;他力主削藩,不计个人身家性命,最终为国捐躯。
晁错学识宏富,能言善辩,深得太子刘启的器重。在太子宫里,人皆称之为“智囊”。他在辅佐太子之余,十分关心国家大事,提出了许多切合时政的建议,如抵御匈奴侵扰的《言兵事疏》,总结秦朝戍边政策历史教训的《守边劝农疏》《募民实塞疏》等。汉文帝对他的一些观点非常赞赏,还曾亲笔写信给晁错,说:“上书言兵事三章,闻之。卿书中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今则不然,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故在于此。倘使不明之君择于不狂之臣,即使一万次闻奏,也一万次不当。”不仅道出对晁错的激赏,亦足见文帝的虚怀若谷。晁错的这些奏疏,不仅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对后世也影响巨大。
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年)九月,文帝诏敕大臣们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被举为贤良,逐一答复文帝亲拟的“诏策”。晁错刻意写就的《举贤良对策疏》,成为当时众口传诵的佳作。晁错在文中回答何为“直言极谏”时,以春秋五霸为例,作了深刻的阐发。他说:
“臣闻五霸之才能不及其大臣,所以嘱之以国事。此辈佐命大臣,量己之材用,而不欺君,奉法令而不容私,尽心力而不骄矜,遭患难而不避死,见贤者而不居其上,受俸禄而不过量,不以无能居尊显之位,可谓方正之士。其立法,不以苦民伤众为宗,而以兴利除害、尊主安民、治理暴乱为旨。其行赏,不妄取民财随意予人,而以天下之正名为功利,功多者赏厚,功少者赏薄,故敛民财以顾其功,而民不恨。其行罚,不以君主之忿怒妄诛而纵残暴之心,以禁害国之人,罪大者罚重,罪小者罚轻,故民虽伏罪至死而不怨恨。法若难行,更正之不使之伤民;君主行暴,苦谏之不使之伤国。救君主之失,补君主之过,扬君主之美,明君主之功,使君主内无邪恶之行,外无污浊之名。事君如此,可谓直言极谏之士。”
那时贾谊已死,朝中参加“对策”的有一百余人,唯独晁错的立论获得最高评价。他也因此擢任中大夫。以后,晁错又陆续向汉文帝提出包括“削藩”在内的许多事关国计民生的建议,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却非常欣赏他的才干。他的这些治政方略,更引起了太子刘启的共鸣。
前157年,刘启即帝位,是为景帝。晁错以师傅之重被任为内史,掌治京师,成为京畿地方的最高长官。他仍一如既往,不时向景帝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景帝言听计从,就连先朝的法令也多有所变更。晁错骤然得志,刺痛了朝中一些嫉贤妒能的达官贵人,尤其是宰相申屠嘉,见晁错如此志满意得,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心想修理他。机会果然来了。晁错的官邸——内史府,位于太庙附近,出东门极为不便。晁错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便穿门南出,损坏了太庙围墙。申屠嘉大怒,亲自入宫面见景帝,借此事诛杀晁错。晁错凿了皇家祖庙的墙,景帝非但不生气。反而为他开脱,说:“此非庙墙,乃园中之墙,还不致犯法。”申屠嘉碰了一鼻子灰回来,忿忿地对长史说:“吾当先斩后奏,竟先请旨,误矣,误矣!”气得他旧病复发,呕血而死。
申屠嘉死后不久,晁错即被擢为御史大夫。那时,同姓诸侯王的势力膨胀。与朝廷分庭抗礼,以致觊觎帝位,矛盾日益激化。前155年,晁错正式向景帝提出了削藩的建议,这就是著名的《削藩策》。他提出,汉高祖刘邦封同姓王,仅吴、楚、齐三王的封地就分去了天下的一半,他主张对犯有过错的诸侯王,应削去他们周围的支郡,只保留一个郡的封地,其余当收归朝廷。他还特别强调,吴王刘濞骄横恣肆,私开铜山铸钱,煮海为盐,大肆骤敛,并招揽亡命之徒,蓄谋作乱,应该特别警惕。晁错清醒地估计到,对于吴王刘濞,削他的封地要反,不削他的封地也要反,与其晚反祸害大,不如早反祸害小。《削藩策》一经提出,立即在朝廷上下引起极大的震动,褒贬不一。景帝决定采纳晁错强行削藩的建议,首先削夺了楚、赵、吴、胶西等国的封邑。这引起了诸侯们的强烈反对。消息传到颍川,晁错的父亲慌忙赶到京城,责问晁错说:“皇上刚刚即位,你在朝廷做事,竞要削夺诸侯王的封地,使皇室骨肉疏远,让人家怨恨,你究竟为的什么?”晁错答道:“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如此,皇帝就丧失了尊严,国家就无安宁之日。”老人喟然叹道:“刘氏天下安宁了,可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还是回去的好。”晁错的父亲回去后便服毒自尽了。临终前,他还说:“我不忍眼睁睁看着大祸临头啊!”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7: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