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本书,作者为我们解析两千多年来西方历史上魔鬼与恶的化身,通过对魔鬼的概念的追索和魔鬼形象的分析,揭示了西方社会特有的文化和知识活动的深层要素。从这一个个生动而独特的社会侧面,从历史学家们所搜集的历史的真实碎片中,相信有心的读者一定会读出自己的一点感悟,窥见文明的几许真相,那残酷而并不令人绝望的真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魔鬼的历史/西方文明进程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法)罗贝尔·穆尚布莱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透过本书,作者为我们解析两千多年来西方历史上魔鬼与恶的化身,通过对魔鬼的概念的追索和魔鬼形象的分析,揭示了西方社会特有的文化和知识活动的深层要素。从这一个个生动而独特的社会侧面,从历史学家们所搜集的历史的真实碎片中,相信有心的读者一定会读出自己的一点感悟,窥见文明的几许真相,那残酷而并不令人绝望的真相。 内容推荐 “魔鬼”是一种文化符号,渗透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书梳理了“魔鬼”从1 2世纪诞生到20世纪在西方的发展变化及影响。魔鬼的形象多变:最初魔鬼是基督教传说中的大人物.是恐怖的地狱之王.启蒙时代后,魔鬼慢慢由一个外在的独立存在内化为人心深处的“恶”;到了反抗与革命的时代.它又成了浪漫主义的象征:20世纪.魔鬼频频出现在书籍、电影、广告中,形象却是轻松、活泼的,成为一个取乐的因素、一个没有危险的玩伴。 他多变的形象代表的是人们对个人命运和文明前景的不同看法。书中剖析文学作品,讲述生动故事,分析有趣电影,描绘魔鬼图像。 目录 引 言千年魔鬼相随/1 第一章撒旦登上历史舞台/l 第二章巫魔聚会之夜/35 第三章魔鬼附身/81 第四章魔鬼文学与悲剧文化/134 第五章魔鬼的衰落/186 第六章内心的魔鬼/238 第七章20世纪最后时刻的魔鬼/291 结束语与魔共舞/351 译后记/36l 试读章节 在公元2000年即将到来之际,魔鬼是不是正在放弃西方?罗歇‘凯卢瓦在1974年时就曾说过:“本世纪可以被看作一个消逝的世纪,至少对地狱来说,它是衰落和变形的世纪。”①此时,大多数欧洲人,包括许多信奉并实践天主教的教徒,似乎都把撒旦归入了戏剧舞台的道具一类。相对于特兰托公会议(1545—1563)的悲剧性进步,这些教徒更喜欢现代天主教的教义。所谓现代天主教,就是梵蒂冈二次公会议(1962—1965)后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天主教。16世纪中叶,主张宗教内在化和非悲剧化的伊拉斯谟派势力消退,之后的400年间,占据主导地位的形象一直是意图不明的严厉上帝,他是魔鬼的主人,赋予魔鬼万能权力去惩罚人间的罪人。②在公元2000年前夕,对凯卢瓦的论断我们需要进行细微的调整。“地狱是赶不走的”,他自己也预言过。③1999年。天主教会规定了一种新的驱魔仪式,增加了担任这种工作的祭司人数(法国的人数从15人增至120人),并通过教皇之口明确承认魔鬼确实存在。在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另一头,魔鬼教派在一些国家牢牢站稳了脚跟,尤其是美国和英国。①魔鬼又杀回来了。 其实,将近1000年来,魔鬼从来没有离开它的舞台。它自中世纪以来一直与欧洲社会紧紧交织在一起,伴随着社会的所有变化。它是欧洲活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西方文明进程隐藏在每个阶段背后的阴影。诺贝尔·埃利亚斯自封为这方面的理论专家,但他并没有真正地提出魔鬼问题以及它与进步或发展的关系。②因为,这个魔鬼不只是宗教的魔鬼。它代表隶属于上帝的神圣意志;强调罪人和罪犯的是我们文化中的阴暗面,它是从十字军东征到星际争霸以来欧洲文化向全世界散播的美好理念的反命题。凡事都有两面,只要是进步都要付出代价。魔鬼,在《新约》中这个词的意思是“分裂者”,面对所有在欧洲大陆上试图创造统一性的宗教、政治和文化力量,它体现出的是分裂精神。因而,它与欧洲发生的转变有无法割裂的关系,这个转变来自一场运动,是将欧洲人独特的做人方式,他们对待生活、创造思想、改造世界的独特方式成功推广到全世界的运动。因此,我们不能将魔鬼仅视为欧洲的一个神话,无论它是宗教的,还是后来像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想像中被世俗化了的。但这丝毫不意味着魔鬼是真实而具体的。也许这么说会让捍卫魔鬼的神学家不乐意,但作为历史学家,他的目标是弄清楚促进社会发展和团结的因素,所以他不需要接受这个前提来对信仰的效果作出积极评价。在历史学家眼中,信仰是一个深刻的现实,因为它能激发个体行为和产生共同立场。即便他本人认为这世上没有魔鬼,他也需要试图解答,为何17世纪时相信魔鬼的人会用火刑惩罚女巫,以及为何今天还有人举行向魔鬼致敬的仪式。……P(1-3) 序言 说起“文明”,似乎下意识地总想到“发明”两个字。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在许多国人的心中,也似乎总是淹没在火药、指南针、造纸和活字印刷这四大发明的辉煌之中。然而,“文明”这两个字,却负载着异常沉重的历史,充满着难以索解的悖论,在‘‘文明”这两个字的背后,甚至还透着血腥。在9·11事件前后,当今世界所经历的一切,到底是文明,还是野蛮? 对这个带有人类存在根本性问题的困惑,促使我开始对文明问题有所思考,促使我把目光投向域外,投向西方的文明,投向所谓文明的西方,想要弄清楚到底何为文明,西方又是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文明进程?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基佐曾写过皇皇四大卷的《法国文明史》,他对“文明”这个词有着明确而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文明主要包括两点:社会状态的进展,以及精神状态的进展;人的外部条件和一般条件的进展,以及人的内部性质和个人性质的进展;总而言之,是社会和人类的完善”。按照基佐的这一定义,文明的进程,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和人类不断完善的进程。 社会与人类不断完善的进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要考察这样一个进程,对整个人类的文明的进程哪怕“稍作正确的叙述”,拿基佐的话说,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这意味着要对世界“不同民族发生过的事件,对他们本身的历史,而且还要对他们的语言、文学、哲学,最后还要对他们的生活经历的一切方面都具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如此看来,任何人对世界文明的思考注定都是片面的,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考察也注定是肤浅的。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从人类历史的某个侧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管窥一二。正是出于这一天真而善意的愿望,我们有目的地聚焦于西方世界的某些历史阶段和西方社会的某些侧面,选择了西方历史学界一些有识之士别具一格的探索成果,以“西方文明进程”丛书的形式奉献给广大读者朋友,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些观察历史真实的碎片,也为广大读者思考文明问题展现独特的视角。 收入本丛书的研究成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撰写的“文明史”。它们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目光独特;不求论述系统,但求思考深刻。而进入我们选择视野的,则是人们在思考文明问题时往往忽视的一些侧面。从收入本译丛的六部书的书名看,除了《书籍的历史》与《西方媒介史》这两部书,其余四部读者似乎很难将它们与西方文明进程联系起来。然而,透过《魔鬼的历史》,作者为我们解析了两千多年来西方历史上魔鬼与恶的化身,通过对魔鬼的概念的追索和魔鬼形象的分析,揭示了西方社会特有的文化和知识活动的深层要素。而《镜子的历史》,则是人类和自己的形象的历史,镜子所折射出的是文明的多重含义。顺着《流浪的历史》的踪迹,我们看到的是饥荒、瘟疫和战争中一个独特群体的命运,是仁慈与暴力的较量;在《洗浴的历史》中,作者则以大量史料和文学作品中提取的生动的例子,描述了西方人“行为举止文明化的进程”,洗浴的历史于是透现出一部“社会文明发展史”。 从这一个个生动而独特的社会侧面,从历史学家们所搜集的历史的真实碎片中,相信有心的读者一定会像本雅明一样,读出自己的一点感悟,窥见文明的几分真相,那残酷而并不令人绝望的真相。 许 钧 2004年12月24日于南京 后记 魔鬼,想到它,或许很多人会想到鬼魂,说这是迷信。其实,在当今社会中,魔鬼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同样,西方的魔鬼如今也不再是单纯的宗教概念,它是一个符号,一种观点,渗透于西方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或许你感觉不到,但其实它无处不在,正隐隐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正是基于这一点,本书作者决定全方位地研究魔鬼,从它登上社会舞台的12世纪开始,一直到20世纪末,梳理它的发展变化,以及各个时期人们对魔鬼的不同看法和观点。欧洲人最初对魔鬼的描述形形色色、各不相同,后来在中世纪几百年的时间里逐渐汇聚成两种潮流:在民间传说中它以一种滑稽的形象出现,往往成为人们嘲讽和戏弄的对象;与此同时,教会却致力于把魔鬼塑造成为恐怖的地狱之王,拥有无上的魔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怖魔鬼形象逐渐占了上风。无论是教会还是世俗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将魔鬼作为“恶”的化身,并将它在人问的同谋作为打击的对象。于是,恐怖血腥的驱除女巫运动席卷欧洲大陆,无数人以所谓“巫师”罪被逮捕、审讯,遭受刑罚,最严重的会被烧死。在当时人眼里,魔鬼就是恐怖,它的存在就是为了惩罚罪人,而违反上帝意愿就必将遭魔鬼惩罚。统治者就是利用这一点推行自己的规则,建立国家或教会的秩序。 启蒙时代开始之后,魔鬼慢慢由一个人类之外的独立存在向人体中渗透,成为人内心深处的“恶”,这就是魔鬼的内在化过程。这时候,与魔鬼有关的艺术也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文学,产生了“悲剧故事”、“魔幻文学”等一系列体裁。创作者的宗旨是希望用一些悲惨的故事教育读者抑制自身欲望,摆脱魔鬼控制,“弃恶向善”。大革命之后,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摆脱了从前那种对魔鬼的恐惧,主体意识开始上升。尤其是19和20世纪以来,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享乐主义人生观开始盛行。从前那种控制欲望、压抑自己的魔鬼观自然不再流行。魔鬼虽然仍频频出现在书籍、漫画、电影、电视中,但它的形象却更加轻松、活泼,成为人们追求乐趣、消除焦虑的一种方式。与欧洲此时较为平和的魔鬼观不同,美国仍保持着当初从欧洲传过来的清教思想。在那里,魔鬼往往代表着外来的威胁,美国人对世界的不安全感和对命运的焦虑使他们仍然把魔鬼当作一个外在危险,通过魔鬼恐怖去激发社会凝聚力。 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魔鬼,读完此书,相信你不会再把魔鬼当作一个单纯的传说人物了。“魔鬼”是一种文化。本书作者说过,文化的作用是产生社会联系,最终促进社会发展。“魔鬼”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非常高兴出版社能引进这本《魔鬼的历史》,我也非常荣幸自己能够担任此书的翻译任务。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许钧教授对我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也感谢在翻译过程中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们。 张庭芳 2005年初于南京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