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究竟是一门受人尊敬的、有用的、面向事实的学科,抑或只是经济学家们虚构了很多模型的智力游戏?本书汇集多位在各自领域极有声望的学者,对当前经济知识的性质与局限进行了彻底和全面的分析。各位作者分别从方法论、语义学、本体论、修辞学、社会学与科学经济学的角度,讨论经济学模型与现实的关系、经济现象的基本性质,以及经济学的学科制度问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模型实在论与社会建构)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荷)乌斯卡里·迈凯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经济学究竟是一门受人尊敬的、有用的、面向事实的学科,抑或只是经济学家们虚构了很多模型的智力游戏?本书汇集多位在各自领域极有声望的学者,对当前经济知识的性质与局限进行了彻底和全面的分析。各位作者分别从方法论、语义学、本体论、修辞学、社会学与科学经济学的角度,讨论经济学模型与现实的关系、经济现象的基本性质,以及经济学的学科制度问题。 内容推荐 事实还是虚构?经济学究竟是一门受人尊敬的、有用的、面向事实的学科,抑或只是经济学家们虚构了很多模型的智力游戏?本书主要从三个相关的视角来讨论这个问题:经济学模型、经济的本质、经济学学科本身的社会结构。相应的三个关键问题分别是:经济学模型与现实有怎样的关系?与经济相关的那部分世界是怎样运转的?经济学的学科制度对其面向事实还是虚构有怎样的影响?关于这些问题和它们间的相互关系,还会进一步引出许多问题。如果经济模型和经济事实都是社会建构的结果,那么模型表现了真实世界这一点具有可信的可能性吗?在怎样的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才会实现?本书汇集多位在各自领域极有声望的学者,对当前经济知识的性质与局限进行了彻底和全面的分析。 目录 作者简介 前言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社会科学的“沉闷的皇后” 乌斯卡里·迈凯 第二部分 经济学的现状 第二章 现代经济学的严峻趋势 马克·布劳格 第三章 现代经济学以及对它的批判 帕萨·达斯古普塔 第四章 对于经济学非实在论的几点否定理由 乌斯卡里·迈凯 第三部分 经济模型和经济现实 第五章 可以置信的世界:经济学中的理论模型 罗伯特·苏格登 第六章 因果次序的局限性:从经济学到物理学 南希·卡特赖特 第七章 计量经济学与现实凯文·D.胡佛 第八章 模型、故事和经济世界玛丽·S.摩根 第九章 经济模型与现实:非正式科学方法的作用 罗格·E.巴克豪斯 第十章 似真性与经济理论埃卡·内尼罗托 第四部分 经济现实的建构 第十一章 理性选择、功能性筛选和“中空的黑箱”菲利普·佩蒂特 第十二章 共同文化的实在性绍恩·P.哈格瑞夫斯·黑泊 第十三章 集体接受和集体态度:论社会实在的社会建构莱摩·图莫拉沃尔夫冈·巴尔泽 第十四章 哈耶克与文化演进布鲁斯·卡尔德维尔 第十五章 证据的地位:约翰·穆勒对“具体事实”的早期研究 内尔·德·马尔吉 第五部分 经济学的制度 第十六章 有了修辞学,你将不再需要实在论戴柱·N.麦克洛斯基 第十七章 变愈多,不变愈多:当代科学研究中的社会实在论D.韦德·汉兹 第十八章 经济学家:寻求真理者还是寻租者?杰苏斯·P.扎莫拉·博尼利亚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社会科学的“沉闷的皇后” 乌斯卡里·迈凯 1.“沉闷的皇后”的真实性与虚构性 经济学是一门有争议的科学,不仅它的各种理论、模型和方法,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都受到了争议。只要回想一下经济学的各种广泛流传的别称——“沉闷的科学”、“社会科学的皇后”,上述状况就非常明显了。 假如把获取关于世界的可靠知识的能力作为科学的特征之一,并进一步认为这不仅是一种能力,而且是所有被称为“科学”的学科的主要目标与实际成果,那么经济学在这方面的表现又如何呢?这个问题几乎和经济学自身一样古老。 很多人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傲慢且无知的学科,因为从方法论价值来看,它在数学上的精炼和专业化,与其生产关于真实世界的正确知识这个目标几乎不相干甚至毫不相干。他们认为,就严格的数学表达这方面来说,经济学或许可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但它的不足在于与真实世界的关联。经济学很大程度上是一门形式化的虚构的学科,与真实世界中极其丰富的事实几乎无关。正如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llyle)的评价,“这是一门沉闷的科学”。 或许是由于对经济学现状和未来的新争论,或许是当前氛围偏爱非正式的具有修辞效果的别致语言,也可能这个词语本身模棱两可的含义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沉闷的科学”这个词似乎变得越来越流行了。这个词含义丰富:一个最广泛但毫无用途的含义是指经济学的蹩脚推理或其观点不受人喜欢。一个特别却更常见的含义是指基于收益递减假设所作出的对未来的马尔萨斯式悲观预期。另外,也有人将它与人们意识到的让人愁苦的“经济必然性”联系在一起,这种必然性以预算约束的形式和各种类型的交换支配着社会生活。还有人用它来指责经济学对他人的苦难漠不关心,并常常把这种冷漠归咎于自由市场经济的鼓吹者。此外,人们有时还将其理解为:由于受货币价值和市场的影响,经济学仅仅关注人们精于计算的贪婪及其后果,而对社会规范、习俗、情感和人际道德关系视而不见,忽略了经济现实中这些重要的事实。这个词最后还被赋予这样一种含义:视角褊狭或内视的理论经济学在解释、预测和控制复杂经济系统运行(例如预测和帮助消除经济危机)方面束手无策。与本书主题联系最密切的是最后两种含义——即经济学遗漏了经济现实的重要方面,以及对真实世界问题的自闭式无能。 但有一些经济学家特别是许多应用型经济学家反对那些认为经济学(至少是他们偏爱的那一部分经济学)是让人沮丧的悲观论断。在他们看来,经济学被称作“社会科学的皇后”并不只是由于其出众的数学严格性。他们相信最好的经济学理论对现实世界问题及其相关政策有着强烈的兴趣,相信经济学有能力深刻地洞察经济现实并可以获得关于经济现实的重要知识,至少比起其他任何通过知性方面的努力所得到的关于经济问题的知识来,这些知识与现实联系得更加紧密、可靠。如果这类经济学家受过方法论方面的训练,他们可能会认为:只有当经济学的虚构性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虚构时,才可以说经济学在处理虚构的故事。事实上经济学(或至少它其中足够大的一部分)是一门令人合意的面向现实的科学。由于一个简单的原因——即经济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而且难以观测,至少现实无限复杂而理论却比较简单——关于经济学的上述事实很容易被忽略。卡莱尔忽略了这一点是因为他并不理解熊彼特(Schumpeter)曾说过的一句话——“对艺术家来说所有的科学都是让人沉闷的”(1954,410)。 围绕“沉闷的皇后”的争论由来已久。西斯蒙第(Simonde de Sismondi)在1819年就已提出过今天听来仍觉熟悉的批评:“我们看到经济学采用了更加简洁的语言,用越来越难理解的计算包装自己,从而在抽象中迷失了自己,完全变成了一门玄奥的科学。”P11-12 序言 事实还是虚构?经济学究竟是一门受人尊敬的、有用的、面向事实的学科,抑或只是经济学家们虚构了很多模型的智力游戏?关于这个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无论从科学角度还是政治角度这都是一件令人非常困窘的事情。本书采取了一种比那些流行的经济学阐述更加全面、细致的方法来解说这个问题。要达到问题的实质,需要在元分析层面进行概念性的、论辩式的细致论证。但是,很少有经济学家——无论他们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多么熟练——受过这种分析训练。同时,也很少有哲学家有近距离考察经济学的兴趣。但是,一旦有人仔细地观察,他就会发现事实和虚构的各种各样结合的化身。他还将认识到,事实和虚构都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 本书主要从三个相关的视角来讨论这个问题:经济学模型、经济的本质、经济学学科本身的社会结构。相应的三个关键问题分别是:经济学模型与现实有怎样的关系?与经济相关的那部分世界是怎样运转的?经济学的学科制度对其面向事实还是虚构有怎样的影响?关于这些问题和它们间的相互关系,还会进一步引出许多问题。如果经济模型和经济事实都是社会建构的结果,那么模型表现了真实世界这一点具有可信的可能性吗?在怎样的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才会实现? 除了其中两章(达斯古普塔撰写的第三章和博尼利亚撰写的第十八章)之外,本书其他各章都是在于我的就职典礼(1997年11月14-15日)期间在鹿特丹的伊拉斯谟大学召开的主题为“事实还是虚构?实在论和经济学的展望”的会议上提交的论文的修正稿(有些是修正稿的修正稿)。我邀请了那些在我的学术生涯当中影响过我对经济学和哲学的思考的学者。由于有时间、空间和资金的限制,我们无法邀请更多的学者。罗伯特·苏格登撰写的第五章曾发表在《经济学方法论杂志》上。马克·布劳格撰写的第二章、南希·卡特赖特撰写的第六章、玛丽·摩根撰写的第八章、菲利普·佩蒂特撰写的第十一章和韦德·汉兹撰写的第十七章的早期版本曾分别发表在《政策选择》(Policy Options)、《科学视角》(Perspectives on Science)、《经济学方法论杂志》和《危机》(Krisis)等刊物上。 我非常荣幸能够主办这由一流学者组成的知识团体参加的会议,以及为准备本书的出版和他们一起工作。非常感谢伊拉斯谟哲学和经济学研究所——尤其是Loes van Dijk——对这次会议组织工作的支持;感谢Eric van Damme、John Groenewegen、Arjo Klamer、Theo Kuipers、Maarten Janssen、Albert Jolink和Jack Vromen参与会议论文的讨论。来自剑桥大学出版社的Chris Itarrison的支持不可或缺。感谢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Trusffund的资金支持。最后,感谢我在荷兰高级研究所(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做研究员时的研究项目。 乌斯卡里·迈凯,瓦圣纳 后记 乌斯卡里·迈凯主编的《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一书,向我们介绍了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为止,一些经济学家们关于经济学性质及其研究方法的若干观点。核心的问题是经济学究竞算不算一门研究真实世界的具有经世济用功能的科学。 在历史上,褒之者称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皇后,贬之者则把它称作沉闷的科学。迈凯则调侃性地综合两端的观点,在其系统介绍全书内容的第一章的标题中,把经济学称作“社会科学的‘沉闷的皇后’”。 乌斯卡里·迈凯把全书的内容高度概括为三方面的问题:(1)经济模型或者说经济理论与现实究竟是什么关系,它究竟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还是虚构的智力游戏?(2)真实的经济究竟是如何运行的?(3)经济学家作为一个学术团体,其内部的激励机制或者说学术评价体系有助于使经济学研究贴近于真实世界吗?围绕这三个问题,迈凯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书中各位作者的观点。 在这篇后记里,笔者不再重复介绍书中的内容,只是力图通过发挥该书的论点,重点讨论与当前中国经济学有关的几个问题:(1)关于经济人假设的事实与虚构。(2)关于经济学研究——表达方式的形式化、数理化与散文化之间的关系。(3)经济学家群体面临的激励机制的利弊分析。 经济学究竟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还是虚构的智力游戏?这个问题若要刨根问底,最终可以归结为当代经济学的两个最最基本的假设前提之一——经济人假设究竟是事实还是虚构(当代经济学的另一个假设——稀缺性假设,人们一般不怀疑它的真实性)?近几年来,国内不断有经济学家和非经济学家撰文指责经济人假设,认为它不符合真实情况,更认为它要为当前社会上各种各样道德失范现象负责。 把当前的道德失范现象归咎于经济人假设,显然是对经济学的误解,把经济学实证分析的前提假设误认为是经济学的规范性伦理主张。明白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差异的人都能够避免这种误解,因此这里不再多费笔墨。 然而经济人假设的真实性问题却是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的书名和基本论点,应该说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比较公允的回答:经济人假设并不完全符合事实,也绝非完全是虚构。正如该书所强调的,人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学,包括太多的并不一样的对象,因此要对它(们)下一个统一的论断,往往顾此失彼。经济人假设同样如此,它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含义:自私和理性。而自私又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可以狭义地指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和感受,不考虑别人,甚至损人利己;也可以广义地指人总是追求快乐的,而快乐可以通过助人来实现,即助人为乐。 假设所有人在所有时间里都(狭义)自私又理性,显然不符合真实情况,但如果假设所有人在所有时间里都不(狭义)自私又非理性,显然更不符合真实情况。现实当中的人恐怕基本上、大多数都位于利己和利他、理性与非理性这两组极端之间的某个位置上。当然完全处于极端位置的人也可能存在。因此,从是否符合真实这一点考虑,就只能从概率的意义上来评判经济人假设的真实性。如果我们承认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里的大多数情况中是比较理性且比较多地考虑自己利益,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从概率的意义上讲,经济人假设反映了真实世界的期望状态。如果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里的大多数情况中是非理性的且比较少地考虑自己利益,那么经济人假设将不是反映真实世界的期望状态的假设。如果经济人假设反映了真实世界里的期望状态,那么它既在概率意义上符合事实,同时也包括着一定的虚构成分。于是,经济人假设是否符合真实情况,就应当取决于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里的大多数情况中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方式。 在一个充满随机性的世界里,任何全称断言恐怕都只能在期望值的意义上符合真实情况。经济学如此,其他学科如气象学、地震学等等大概也只能如此。 经济人假设在经济学中并不仅仅是一个陈述。如果只是一个陈述,那就只需要考虑它的真实性。它还是构建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假设,经济学当中其他命题和陈述都需要从它那儿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因此必须从“工具”的角度考虑(更确切讲是比较)它的适用性。可以把它与其他两类假设进行比较,一类是同样可能失真的全称断言,如雷锋人假设,即假设人人都是利他主义者。那么是经济人假设还是雷锋人假设更能够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如市场价格的决定,农村承包责任制的建立,等等)?答案不言而喻。另一类假设比全称断言更符合现实,即断言人即有利己的动机,也有利他的愿望;既是理性的,也有非理性行为。可以称作多重人假设。这样的多重人假设可以充当经济学的基础假设吗?能够从它推导出经济学现有的各种命题吗?如果能够,放弃经济人假设就是经济学家的理性行为。如果不能够,经济学保留经济人假设就有充分的理由。在没有人能够证明多重人假设比经济人假设在推导经济理论命题、解释现实经济现象方面更优越之前,尽管多重人假设比经济人假设更逼真,从“工具”的角度出发,经济人假设将仍然是经济学的基础假设。 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性假设前提,不仅要考虑它的逼真度,还要考虑它的适用性,能够两全自然最好,不能两全,就必须有所选择。其他学科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欧几里德几何学以非常不真实的点、线、面作为分析前提,就是一例。 关于经济学研究——表达方式的形式化、数理化与散文化的关系。当前对经济学脱离实际的指责的又一个根据就是经济学的形式化、数理化趋向,这种指责似乎也全球化了,不仅国内有,国外也有。于是作为反冲,又出现了经济学的散文化趋向。我把散文化看作是经济学研究中那种不追求理论的形式化与数理化,不讲究理论的逻辑结构,不强调严格论证,只看重思想火花,只采用自然语言的那种取向。那么在反映真实与纯粹虚构这两个极端之间,形式化、数理化和散文化各靠近哪一端呢? 首先应当承认,当前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不论是表达形式化、数理化的还是散文化的,与改革开放前大多数经济学家或者围绕那么一两本书释来释去、或者忙于为政府的任何经济政策作正面论证相比,已经大大贴近了真实。现在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方式能够更好地反映真实。用《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的术语来讲,就是应当建立什么样的模型。该书贴切地把经济学模型分为狭义的数理模型和广义的模型。广义的模型(包括狭义的数理模型)是认识真实世界的工具,这个工具通过抽象而简化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任何模型,为了特定的目的,都需要通过抽象掉某些因素而简化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旦人用语言来指称、描绘、乃至思考真实世界时,就已经在建立模型了。而模型的逼真度就取决于简化的艺术。 所以,不论是形式化、数理化还是散文化,都是在为真实世界构建模型。两类模型应当说各有千秋。数理化的模型,有助于从既定前提出发,运用数学方法的逻辑严密性,推导出相应的结论。它可以把推理过程的错误降低到最低限度,起码是允许人们比较方便地发现推理过程的不够严密之处。而为了能够从既定的前提出发运用数学方法推导出相应的结论,往往需要设立一些虚构的假设,如市场中连续的供求曲线。事实上没有谁在市场上观察到连续的供求曲线,人们观察到的只是离散的价格——商品数量组合。然而为了推导出均衡价格,就必须假设供求曲线的连续性。但是又有谁能够指责经济学的这种虚构导致它背离真实世界呢?再比如严格正则拟凹的光滑效用函数,也是经济学为了推导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而虚构的前提假设。因为效用无法观察,更加无法计量。但是从这个虚构的效用函数出发,推导出的关于消费行为的命题似乎与真实相距不远。可见,经济学包括一定的虚构成分未必就一定会使经济学堕落为无意义的智力游戏。 当然,并非任何虚构的假设都有助于数理模型推导出符合真实的结论。为了检验这些虚构假设的合理性,就需要把数理模型推导出来的结论与真实世界相对照。这里往往需要采用计量模型的方法和案例对照的方法。检验结果如果否定了数理模型的推论,那就可以判定肯定存在不合适的前提假设。因为数理方法基本保障了推理过程的无错性,那么错误就有很大概率是来自假设前提。如果检验结果肯定了数理模型的推论,那就可以判定不存在不合适的前提假设。但是肯定的结果并不能保证前提假设是最合适的,只是肯定它们不坏。这里需要顺便指出,计量模型是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的有力工具,但是要从相关关系推断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什么样的因果关系,单凭计量模型是远远不够的。 散文化的模型由于不需要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推理,所以可以摆脱那些虚构的假设,可以开阔思路,大量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猜测到许多合乎真实的命题,即所谓的思想火花。今天我们重温亚当·斯密,李嘉图,萨伊,巴斯夏,李斯特,屠能,凡勃伦、康芒斯,马歇尔等早期经济学大师的散文化作品,仍然可以受到许多启示。 然而由于自然语言的歧义性、类比推理的非严谨性,散文化模型所得到的未必全是火花,也很可能是垃圾。 围绕经济学要反映真实这个目标,前提假设的虚构性与推理过程的非严谨性是难以同时摆脱的两块阴影,或者说前提假设的真实性与推理过程的严谨性是难以同时实现的两个目标。经济学面临一种并非虚构的两难困境:推理过程的严谨性往往要以前提假设的虚构性为代价。或者说前提假设的真实性往往要以推理过程的非严谨性为代价。在这样一种两难困境面前,经济学无法执于一端:只要形式化、数理化不要散文化,或者反而极之。只能兼包并蓄,让两种研究方法表达方法并存互补。中国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群体,过度偏向任何一个极端,都将无助于经济学的发展。只要经济学家们目标都是反映真实、解释真实、改进世界,那么数理化和散文化的方法都有存在的理由。于是进一步的问题就是是否存在这样一种激励机制,促使经济学家们始终把反映真实、解释真实、改进世界作为自己的目标。 经济学家是愿意解释世界,还是愿意沉溺于虚构与现实无关的智力游戏;在解释世界时是愿意采用形式化、数理化的方式还是散文化的方式,这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学家的个人素质和偏好,还要取决于经济学家群体内部以及外部的评价筛选制度和激励制度。《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一书的最后几章,突出分析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经济学的科学社会学,提出了一个规范性的要求,建议经济学的社会制度应该设计得使发表在杂志和课本中的经济学模型能够帮助人们关于经济运行方式的观念达到最大的真实性。 问题是什么样的机制设计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目前在中国,与经济学的评价、筛选和激励有关的制度有如下特征:(1)各级政府几乎掌控所有可用于研究的资金资源,通过课题的投标招标、对课题成果的评审评估,把相当大一部分经济学家的人力资源纳入政府偏好的方向。这对于防止经济学家们过于迷恋象牙塔玩智力游戏,有一定的正面意义;然而其负面影响是无助于经济学家关注非政府偏好的研究方向。政府偏好的研究方向可能与整个社会福利改进所需要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交集,但是两者不会随时随地永远相同。(2)政府掌控几乎所有研究成果的发表空间,不符合政府心意偏好的研究成果几乎没有发表机会,不论这个成果究竟是否有效解释了真实世界,是否有助于提高国民的福利。此项制度弊害无穷,好在目前已经出现松动迹象,但愿不要出现反动。(3)大公司掌控了一定的人力资源,其好处同样是有助于经济学家关注现实,其弊处是经济学家有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堕落为特定利益集团的代言人。(4)许多高校建立了一套往往更重视数量指标的考核体制,其正面和负面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惩治懒人,扼杀精品,鼓励平庸,刺激腐败。(5)经济学家群体内部正在逐步形成一套偏重于形式化、数理化的评价标准,一篇学术论文没有一点图表曲线、一点数理模型或者计量模型似乎就拿不出手,完全不考虑研究的问题是否确实需要它们。其正面作用在于纠正长期存在的不重视逻辑、不重视数学的研究方法;其负面影响则是会抑止散文化的研究方法。 经济学的研究是一项创新性的活动,而且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的创新,没有哪个先知或者权威能够一贯正确地确定研究创新的方向,指出惟一可行的研究创新方法,提出惟一正确的评价标准。在这样一个充满变数的思想市场中追逐社会福利的最好机制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筛选和激励机制。经济学迄今为止最精彩的思想就是,对于物质产品来说,多元化的竞争性市场机制能够比其他任何机制更好地实现社会福利;那么对于思想产品来说,多元化的评价筛选和激励机制同样是最好的选择。 张旭昆 2006年7月于嘉绿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