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生动地介绍了詹天佑曲折而光辉的一生,并第一次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詹天佑的爱国思想、科技与管理思想、教育与人才思想、政治与伦理思想等,进行了整理、论述与分析。作为一本高水平的史学著作,本书在充分搜集与考证史料的基础上,全面描述了詹天佑对我国近代科技事业的伟大贡献,并多角度深刻地剖析了詹天佑的思想体系,因此很值得推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詹天佑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经盛鸿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生动地介绍了詹天佑曲折而光辉的一生,并第一次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詹天佑的爱国思想、科技与管理思想、教育与人才思想、政治与伦理思想等,进行了整理、论述与分析。作为一本高水平的史学著作,本书在充分搜集与考证史料的基础上,全面描述了詹天佑对我国近代科技事业的伟大贡献,并多角度深刻地剖析了詹天佑的思想体系,因此很值得推介。 内容推荐 詹天佑(1861-1919),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留美学生,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开拓者,科技前驱,工程学之父,伟大的爱国者。本书系统、生动地介绍了詹天佑曲折而光辉的一生,对前人有关著作中的一些误记作了考订,并第一次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詹氏的爱国思想、科技与管理思想、教育与人才思想、政治与伦理思想等,进行了整理、论述与分析。本书指出,詹天佑不仅以开创中国自建铁路——京张铁路的光辉成就鼓舞了中华民族,而且他在思想史上的贡献也将光照后人。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詹天佑的家世与童年际遇 一、詹天佑的家世与童年 二、童年际遇——中国近代第一次留学运动的 兴起 三、入上海“留美预备学堂” 第二章 留美九年 一、越洋赴美的幼童留学生 二、入西海汶“海滨男生学校” 三、在新海汶“山房高级中学” 四、考入耶鲁大学,选择了铁路专业 五、随留美学生奉诏“尽撤回国” 第三章 归国后的冷遇与曲折 一、归国后的冷遇 二、1881年起步的中国铁路事业不能吸纳中国 科技人才 三、“由陆而海”——人福州船政局改习海军 四、奉调回粤任“博学馆”教习 第四章 投身祖国新兴铁路事业 一、祖国新兴铁路事业的召唤 二、在滦河大桥施工中初显身手 三、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建设的新形势与詹天 佑的新贡献 四、庚子事变前后奔波在关内外铁路线上 五、独立主持建成西陵铁路 六、南北奔忙于潮汕、沪宁、道清铁路 第五章 创造中国独立造路的奇迹——京张铁路 一、中国铁路建设的新特点对詹天佑的新挑战 二、反复勘测选线与“之”字形线路的产生 三、精密科学的勘路报告 四、周密有效的前期准备工作 五、首战告捷,顺利建成首段铁路 六、战胜天险,打通关沟长隧道 七、以事实粉碎谣言与攻击 八、以勇毅与智慧解决一道道难题 九、京张通车全国振奋 第六章 奔走于中国南北铁道线上 一、解决郑州、济南两黄河铁桥工程疑难 二、从京张向张绥延伸 三、热情支持商办铁路勘定洛潼路线 四、主持商办川汉铁路工程,支持保路运动 五、接掌商办粤路公司,迎接辛亥革命 第七章 督办汉粤川铁路 一、就任国有汉粤川铁路会办与督办 二、两路的复勘定线与武汉长江大桥设计构想 三、果断决策,就款计工 第八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一、任交通部首任技监 二、创建中华工程师学会 三、为争国权扶病赴俄壮志未酬病逝汉口 第九章 詹天佑的爱国思想 一、“莽莽神州,岂长贫弱”的振兴中华思想 二、“日富日强,首赖工学”的救国之路 三、维护中国铁路权益 四、自强不息、为国争光的民族精神 五、维护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十章 科技思想与管理思想 一、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高度重视学习 与推广世界先进科学技术 二、“精研学术以资发明”的科技创新思想 三、注重实践与调查、一丝不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 科学精神 四、重视企业管理,首先要求建立全国统一、 科学的技术标准与管理法规 五、建筑施工中的科学规范管理思想 六、职责明确、赏罚分明的人员管理思想 第十一章 教育思想与人才思想 一、高度重视教育,重视中国教育的改革 二、“必须先品行而后学问”的人才思想 三、“既需学问,尤重经验”的实践教育思想 四、倡导终生教育与互相教育 第十二章 政治思想与伦理思想 一、厌恶专制腐败,支持民主改革 二、敬业、律己、尊师、爱友 第十三章 “中国人的光荣” 附录一 詹天佑年谱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索 引 人名索引 文献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罗国瑞的回忆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詹天佑在西海汶两年的学习与生活。 就在詹天佑在西海汶学习的两年期间,1873年1874年,清政府按计划,又向美国派来了两批幼童学生,每批30人。这些幼童学生也都是中国东南沿海各省籍的人,其中仍以广东籍的占多数。 詹天佑与他的小伙伴们生活、学习在美国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中,在系统地学习英语与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接触与逐步接受西方的各种社会知识、风俗习惯、政治文化直至人生价值观与宗教信仰等。在不知不觉间,他们的思想观念、言谈礼仪、行为举止直至衣着打扮等,都开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他们时常脱下长袍马褂,换上西装革履;他们爱好与积极参加西式的各种文体活动,从游泳、滑冰、打球、钓鱼、骑自行车、下棋、旅行,到读马克·吐温的小说;许多幼童还常随着美国家庭去参加基督教堂的活动……。他们对中国的四书五经与传统礼仪越来越不感兴趣。 留美幼童们的思想观念与言行举止的日渐变化引起了守旧的“驻洋肄业局”正委员陈兰彬的震怒。他越来越不能容忍,常对幼童们横加指责,甚至拒绝幼童们的正当要求,从而与幼童学生们发生冲突。开明的副委员容闳理解与同情、支持幼童们的变化与进步,当陈兰彬与幼童学生们发生冲突时,常出来居间调停并为学生们辩护,这就使得陈兰彬与容闳之间也发生了矛盾,“时有龃龉”。幸运的是,从1873年(同治十二年)冬起,陈兰彬奉旨被派往古巴调查华工问题;到1874年底,陈又得清廷召唤回国述职。 P28 序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孔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定性指导作用。韩愈说的“行成于思,毁于随”,列宁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些话,虽所处时代和所持立场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也不同,但就认识论中思与行、理论(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实践的关系而言,确有相通之处,即都强调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以“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就是力图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从思想角度去评述历史人物,以便对每个传主在他所处时代的具体情况下,如何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克服困难,施展才华,取得成功,做出贡献,从思想深处洞察其底蕴。历史上各个时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关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直接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论著虽亦不少,但大量的则是其思想既来自实践(包括对前人、他人实践经验的吸取)、又渗透在自己创造性实践之中,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业绩和事功上,而没有留下论著。另一些人却只留下著作而无其他功绩,对这些人来说,他那些有价值的著作就理所当然地是他的伟大业绩和事功。如果论述一个人的思想而不联系他的业绩(包括著作),必将流于空洞的抽象;同样,如果只讲一个人的具体业绩而不结合他的思想活动,又必将成为现象的罗列。评价思想和评价业绩,两者不应偏废。而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则是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强调这个因素,引起人们的正视和反思,正是我们的主旨和目的。当然,思想和思想家,思想家和实践家,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忽视这一点是不对的。《丛书》的重点则是放在两者的联系和结合上。至于如何使两者很好联系和结合而又着意于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种方式表达,则自当由作者根据传主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作出妥善安排。 自从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全人类解放和发展有了划时代的明确方向,学术研究也有了更严密的科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这一科学方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联系到《丛书》的撰著时,我认为下列几点应特别引起重视。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贯串在马克思实际活动和理论研究中的主线,离开了它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掌握了客观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前者为“实事”,后者为“求是”,二者相结合,就叫实事求是。事不实则非夸即诬。为了弄清情况,就必须对情况的本质与现象、整体与局部、真与伪、精与粗,作出区别、梳理和取舍,这样才能掌握情况的实质,达到“实事”的要求;然后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观臆测的假象,并验证其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人类历史前进方向,是否反映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达到“求是”的要求。实事求是是治学的基本功夫,是对每个传主的功、过、是、非作出公正评价的必要前提。不论古今中外,对历史人物过高或过低的不公正评价,大都由于未能认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缘故。 二、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批判的学说,而批判是为了继承、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既要继承发扬传主业绩和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批判清除其消极因素。凡传主业绩和思想中体现了诸如爱国主义、民主意识、科学见解、艺术创造和艰苦奋斗、克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合历史前进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诸方面有显著成就等积极因素者,必须满腔热情地加以继承和弘扬,并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使之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凡反映有诸如封建迷信、专制独裁、愚昧落后、丧失民族尊严和违背科学进步等消极因素者,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极影响,而消极因素经过彻底批判后可转化为有益的教训;凡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混者,更当加以认真清理和扬弃,既发扬其积极因素又摒弃其消极因素。我们力求一点一滴、切实认真地探索各个传主思想和业绩中珍贵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从事的继往开来伟大历史工程的组成部分。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是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繁荣的正确原则和巨大动力。前者强调一个“齐”字,后者强调一个“争”字,是表示学术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两种不同状态;前者突出的是统一与和谐,后者突出的是区别与争论;两种状态又统一于不断地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转化的持续发展提高过程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体现在撰著评传时,应从“齐放”和“争鸣”出发,综合中外各个时期对有关传主的不同评价,吸取符合客观存在的对的东西,摒弃其违反客观存在的不实的东西,然后创造性地提出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赶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同时,对整个《丛书》而言,也有个共性、个性又统一又区别的问题。这就是二方面作者应把“实事求是”、“批判继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几点作为大家的共性(统一与共识);另一方面,对每部评传的立意、结构和行文(文体、文风和文采等),则主要是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劳动和雅俗共赏的文字表达艺术的成果,是彼此的个性(区别),不宜也不应强求一律。评传作者都有充分自由去发扬这一个性,力求在对每一传主的评述中探索和展示其积极因素,使之和正在变革中国面貌的伟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融为一体,丰富其内容,促进其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传主思想业绩的一般性诠释上。 我认为,以上三点大体上可以表达《丛书》所遵循的主要指导思想,但也不排除用其他思想和方法得出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丛书》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特别感谢《丛书》的名誉顾问和学术顾问。他们的热情关心、支持和指教,使《丛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更要感谢所有承担评传撰著任务的老中青学者,他们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作出了或正在作出对学术,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研究成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合作,《丛书》工作的开展是不可能的。《丛书》副主编和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制定《丛书》规划,约请和联系国内外学者,审定书稿以及筹划编辑出版等方面,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的辛勤劳动是《丛书》能按预定计划出版的必要前提。 现在《丛书》开始出版了,我作为年逾八旬的老人,看到自己迫于使命感而酝酿已久的设想终于在大家支持合作下实现,心情怡然感奋,好象回到了青年时代一样,体会到“不知老之将至”的愉悦,并以这种愉悦心情等待着《丛书》最后一部的问世;特别盼望看到它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珍贵遗产方面,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性伟大事业中,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以一颗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这一由一批老中青优秀学者经长年累月紧张思维劳动而作出的集体性学术成果能发出无私的熠熠之光,紧紧伴照着全民族、全人类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明天!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1990年10月7日 后记 经过数年的努力,我向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承担的《詹天佑评传》的写作任务,终于在1998年10月如期完成;又经过多位专家近一年的审查与指正,该书在1999年7月终审通过,即将付梓。在这时,我就像经过数年艰难的跋涉,终于登上一座山峰峰顶似的,感到十分的高兴、欣慰与轻松。回顾这几年的攀登道路,固然洒满了自己的汗水,但更令我难忘的是前辈与同辈乃至后辈师友的支持与帮助。我首先要感谢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的领导与专家对我的信任,将《詹天佑评传》的写作任务交付于我,使我得以参加到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写作这一工程中去,使我得以在母校南京大学的思想阳光照耀下,在我们敬爱的老校长匡亚明教授的率领下,在茅家琦教授、蒋广学教授、林德宏教授、徐雁教授等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指导与帮助下,进行研究与写作,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攀登。同时,我还要感谢本书传主詹天佑的嫡孙詹同济高级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陈健元教授、苏州铁道师范学院李占才教授、中国铁道学会魏宗燕先生、南京师范大学吕俊教授、施和金教授、张连红博士、姜守明博士、南京雨花台区防疫站陈红医师、复旦大学医学博士戴怡康女士以及我亲爱的女儿经姗姗等人在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没有他们,此书是难以完成的。 路正长,奋斗与攀登将永远没有穷尽。我将继续走下去,因而我将更加需要前辈与同辈乃至后辈师友的指点与支持,同时,我也十分需要广大读者的理解与帮助。让我们在必将更加重视科学、民主、自由与进步的2l世纪里,一同前进吧! 经盛鸿 1999年8月2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