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追赶孩子的心
分类
作者 王琼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选取了儿童学习、交往、情绪和性格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以生动的实例为切入点,分析了儿童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尤其是家长在其中可能出现的教育上的误区,并针对这些原因,经“给您提个醒”的方式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将经验提升到科学的高度。

本书一定会让家长了解孩子们经常面对的问题,一定会有益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正应了一句时下的广告语所言,沟通从“心”开始。

内容推荐

本书为您列举了近五十个关系到六—十三四岁孩子成长过程的鲜活案例。这些案例来自于笔者作为心理辅导老师,近年来与许多小学生、初中低年级学生及其家长的亲密接触,来自于身为母亲的敏锐体验。内容涉及家长在与孩子交往沟通中的苦恼,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良好品行塑造、学习习惯培养、学习策略训练、同伴交往指导时遇到的困惑和难题,以及如何有效化解的全过程。

所选案例新颖生动且极具时代特色。作者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对每一个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评点,层次分明地揭示了孩子的心理活动、内心需求与个性发展特点,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在心理、日常行为方式、课程学习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提出了具体建议和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家长把握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家庭教育中的盲点和通常会在无意中造成的过失,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每一个案例均附有“给您提个醒”和“值得借鉴的相关理论解读”等内容,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将经验提升到科学的高度。书中还结合具体内容插配了四十余幅趣味盎然的漫画,强化了全书的可读性。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咨询中心主任刘翔平先生为本书作序。

目录

小杰为什么怕上学/1

为什么我老想上厕所/7

我是个怎样的小孩/13

您会同孩子说话吗/21

家庭忌语您别说/27

读懂孩子的心/36

孩子的兴趣谁做主/44

您能和孩子共情吗/50

怎样奖励更有效/58

该表扬却忌误用表扬/65

比打骂更好的惩罚方式/75

慎对学习成败进行归因 /82

怎样提高学习能力 /87

矫正学习马虎有绝招/94

孩子的学习他做主/99

滴水穿石与细节教育/103

他为什么离家出走/109

不被理解的苦心/116

不全是网络惹的祸/122

我想穿着袜子洗脚/130

是性格特点不是缺点/135

发掘潜能培养自信/142

太顺从可能缺少主见/147

提高“道德智商” /156

孩子交往退缩怎么办/163

为孩子设个独特的考试节/168

当孩子愤怒的时候/174

什么比说教更有力/183

暗示将把孩子引向何方/190

孩子的心会“感冒” /197

要改变的不仅是孩子/204

读懂孩子的抗议/215

怎样和孩子沟通/220

共享与分担/228

何处能治好我女儿的病/235

我怎长成这般模样/242

女儿是阳光女孩吗/248

孩子的性别苦恼/254

不可缺少的同伴交往/260

怎样培养筹划能力/266

向孩子学习快乐的好方法/273

怎样和孩子的老师沟通/281

追赶孩子变化的心/289

家庭游戏坊/296

参考文献/308

后  记/309

试读章节

语言,是沟通家长与孩子情感的纽带和桥梁,是家长控制和调整孩子行为的媒介。难怪一些家长苦恼、焦急,试想家长的话如果不再被孩子所接受,我们又可以选择怎样的方式来教育他们呢?我们又如何履行父母的职责呢?

不知家长们是否意识到,伴随孩子的成长,家长与孩子之间谈话的内容及交流方式:在悄然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投射出两代人之间心理距离的改变。

孩子在糨褓之中,父母会情不自禁地与孩子说话,无论孩子是否能够听懂,都会乐此不疲。心中充满无限怜爱的父母,从孩子明亮的眼睛,灿烂的笑容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那时,父母的心态是对孩子无条件地接纳,无论孩子做些什么都会喜爱有加。

孩子已能满处乱跑时,父母从繁重的哺育婴儿的劳作中解脱出来。大多数的妈妈又要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始为事业奔忙。由于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父母便期望孩子能够少给自己添一些麻烦。在这一阶段,有些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的态度、语气,会因自己情绪的不同而变化。心情好时与孩子讲话会很有耐心,态度比较温和,对孩子的夸奖也比较多一些;但当自己的情绪低落或烦躁时,又很容易为一些小事责备、训斥,甚至打骂孩子。此阶段,父母与孩子交流时,对孩子已不再是百分之百的接纳,而且较少去关注孩子会因自己多变的态度,产生怎样的心理体验。

孩子上学了,父母更多地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孩子的接纳程度也常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为标准。在这个阶段,父母最爱问孩子:“考得怎么样?在班里排第几?”孩子的学习成绩常是父母态度的晴雨表。但孩子更需要父母能和他说一说怎样才能考得好。在孩子们的生活中,还有太多的为什么和不知所措想问问爸爸妈妈,最渴望有人能听他们说说心中的恐惧和焦虑。但父母太忙,根本没有时间,也似乎没有兴趣来听。他们通常会说:小孩子能有什么事?于是,孩子只好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适应这个世界。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似乎突然变得有主见起来,一些父母开始觉得,无法控制已变得如同脱缰马驹一般充满了活力(有时是“火力”)的孩子。此时,似乎不是父母来选择接纳孩子的哪部分特点,而是孩子是否愿意接纳父母的教导了。两代人间的“代沟”会突然在某一件事上突显出来,此后可能还会更加严重。在这一阶段,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常常充满了不和谐的音符。最终父母伤心而无奈地嘟囔着:“这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话了,真是白疼他了。”而孩子也会非常恼火地抱怨:“真没劲,整天唠叨,说是为我好,其实对我一点都不了解,更谈不上理解了。”

在实际生活中,不能主动与父母沟通的孩子确实不少。从回顾父母与孩子“说话”方式的变化过程,不知您是否悟出了什么。诸多父母与孩子沟通不良的个案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在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对孩子说话时,比较多地从“应该对孩子说什么”的角度出发,而很少去考虑“怎样说,孩子才接受”。父母常常忽视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知识容量、心理特点、生活经验以及社会背景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且是处在一个日益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如果父母和孩子说话的内容、方式,不能与孩子的变化相吻合,结果只能是大人的话孩子越来越不爱听。

P22-23

序言

做一个学习型家长(代序)

做家长是需要学习的。当孩子呱呱坠地时,一个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家长便形成了,但一个社会学、教育学意义上的家长才刚刚开始。做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家长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但做一个教育学意义上的家长则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便有了现代家长学校,甚至有了叫做家庭教育学的学科。

现代社会强调对各行各业人士的培训,每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有各自相关的职业证书。会计师要接受相应的培训,心理咨询师也可以通过考试获取相关的证书,而天天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家长,则几乎从未接受过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的培训,尤其是结构化的培训。家长们从自己的父母那里记住了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通过模仿着自己的家长来出任一个粗放式的家长。有一位父亲经常使用格尺击打孩子的手心,以作为孩子写字不认真的惩罚,当问及他为什么选择了这一特殊方式时,他不好意思地承认,是从自己的父亲那里学来的。

这种粗放式地通过观察与模仿父辈来教育孩子的做法,在传统社会似乎没出现偏差,下一代也没差到哪里,为什么在现代社会却行不通了呢?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是后工业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培养孩子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混乱、教育观念的多元化、获取知识途径的多元化和媒体对生活的渗透,使孩子们可以通过任何方式学习,21世纪的孩子们在获取信息的能力方面甚至要优于家长。因此,如果家长不努力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知识,就有可能失去教育孩子的话语权。此外,21世纪的亲子关系已经从传统大家庭的专制主义,变成了三口之家小家庭的民主式,家长的威信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依靠惩罚和体能来建立,而要依靠智慧和合理的话语权来建立,沟通与讨论、建议与协商成为民主小家庭的新的互动方式。这些都要求家长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那么家长究竟要学什么?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新的沟通与交流方式,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的粗暴的管理方式,转变为民主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学会适应新型的亲子关系,在权威与平等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学什么的具体定义就是要发现好的“教材”,所谓好教材的标准有这样几条,一是新,即能反映当前的热点问题,如网络成瘾就是一个新问题。二是科学性强,即所说的道理或所介绍的做法有一定的科学根据,是正确的。三是可操作性强,有些书籍大道理不少,也正确,但就是太空泛,家长不知从何处着手操作,如对于不爱社交的孩子的家长的建议是让孩子多交朋友,如果孩子有能力多交朋友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我面前的这本由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德育心理研究室研修员王琼撰著的《追赶孩子的心》就是这样一部好“教材”。

书中选取了儿童学习、交往、情绪和性格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以生动的实例为切入点,分析了儿童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尤其是家长在其中可能出现的教育上的误区,并针对这些原因,经“给您提个醒”的方式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将经验提升到科学的高度。

在家庭教育领域,专家的分量一直不如家教明星的分量,其实也没有哪一个人可以被称作是家庭教育的真正专家,因为-家庭教育涉及的方面和问题过于复杂,孩子的个体差异远远大于相同之处。所以,我们看到,一些曾经培养出成功孩子的家长纷纷出来发表见解和学说,具有公众感召力;而一些有关专家虽然著书立说,可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培养成为一个大学生,知其根底的人便会觉得他的知识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正因如此,我们尤其要防止家庭教育中的跟风与迷信,作为弱者的家长往往拿某一位家教明星当作救命稻草,并简单地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作类比。家长非常容易迷信流行的赏识教育、自尊教育、成才教育,并模仿这些方法,其实正确的方法有多种,家教明星的成功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您。我以为,还是要吸取各家所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造性地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家长要亲身经历沟通与管理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但问题在于,独生子女的家长不可能经历过、体验过才开始做家长,往往是从第一个孩子身上积累的经验教训今后已无用武之地。所以家长朋友们要记住,经验的知识不一定要亲身体验,前人的经验和案例也可能就是您明天的体验,所以,我们完全可能通过富有经验和方法的书籍来替代自己的经验,防患于未然。

我相信,面前的这本《追赶孩子的心》一定会让家长了解孩子们经常面对的问题,一定会有益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正应了一句时下的广告语所言,沟通从“心”开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翔平

2006.8.

后记

书稿虽然写上了最后一个句号,但心中却仍有一股激情在涌动,似乎还有浓浓的未了情,渴望与能读到这本书的每一位家长朋友分享。为人父母不能重新来过,各自独有的经验和感悟便显得尤为珍贵。我们不仅创造了生命,而且在用自身人格的色彩缔造着孩子人生命运的底色。

此生我最大的辉煌与财富,便是造出了生命中另一个似我又必将超越于我的儿子。我深爱着他,便心甘情愿地锤炼着自己与他沟通的技巧。同许多母亲一样,在抚育孩子最初的几年充满了辛劳与艰辛,但那份无怨无悔、义无反顾,足以先使自己感动不已。继而,当儿子会察言观色,懂得在乎母亲的喜怒哀乐时,柔软而甜蜜的感觉,瞬间便在心中弥散开来,我是幸福的!

我的感悟是,具备以下素质的父母更易为孩子所接受,即长于洞察之心、乐于共情之心、易于感动之心、善于宽容之心。

我的内心深处,并不太认可“家庭教育”这一命名。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被界定为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我倒觉得孩子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同行者,所谓的教育不过是把先他所知的人生经验,以他所能接受的方式传承给他,或是供他参考。因此,在与儿子的沟通中,尤其是他升入小学高年级后,我更多的是给他提供“选择题”,而非“必做题”。他在选择中学会判断,学会抉择。我从不给孩子定下要比别人优秀的标准,而是强调凡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好。

儿子是我这本书的第一读者,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发表了自己的感言,他希望有更多的父母能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对待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像他一样快乐成长。同时,他说会监督我是不是一直做得那么好。看来,我又多了一位老师。

我崇尚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命题,在两个生命的交融中共荣共辱,共进共退。我感谢我的儿子,让我做母亲的体验如此丰富。同时,他也为我提供了将学到的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机会。他激发出我的灵感,促进了我所从事的心理教育的专业水平的发展。在面对向我求助的家长和孩子时,我也更加乐于设身处地去体会各自的情感,为他们提供真诚的帮助。我在与儿子一起成长着,我是快乐的!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刘翔平教授的指导,得到了赵荣凤、田彤、高立新、杨芳、王丽娜、刘亚宁、姜英、刘伟、富立、赵爽嫘、陈海燕、王玲玲、潘珥、王进、邵宝华、王锡民、白祥玉等许多志同道合的同行和好友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我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华夏出版社的袁平老师给予了耐心的指点与帮助,正是有了华夏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才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使我有机会把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与讨论。愿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带给家长朋友们一些启示和帮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4: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