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古代的类比--先秦诸子譬论/哲学新视界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逻辑学
作者 黄朝阳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研究古人称为譬的类比方法。这种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法,两千多年里一直盛行于文化活动中的诸多领域,对东方文化个性的塑造产生了直接的重大作用。本书对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特别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和修辞史的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逻辑史著作。它由三大部分构成:导论,先秦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的譬,总论。

导论主要论述研究的对象、范围、方法和意义。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譬——逻辑学意义的类比。研究范围在时间上以先秦为限,在学派上以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四家为限。研究方法是比较方法和逻辑一历史方法。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明确研究的对象,本书采取了沈有鼎先生的逻辑观:逻辑学是“以思维的一般形式和一般规律为对象的科学”;并且,在阐明逻辑学和修辞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逻辑学意义的譬与修辞学意义的譬的区分标准。

接着,本书分八章考察譬在先秦时期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四大学派中发展的历史沿革。

在先秦大思想家中,老子最早重视譬。在对道的本体论认识的基础上,他所说的譬是“以天下观天下”,即从世界上的某一事物去认识另一事物。经他提倡之后,譬作为基本的思维方法被后人继承和发扬着,并从战国开始逐渐流行。然而,老子的譬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他不自觉地用隐喻替换了类比推理的部分东西。他的譬在给后来的思想家们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为他们开创了一个竞相模仿的不良先例。

我们认为,孔子的能近取譬和忠恕之道之间存在严格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逻辑思维方法,后者是伦理行为原则。前者可以表述为:己之所欲,应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者可以表述为:根据人是一类,设想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况中好恶什么,推知他人也好恶什么。本书在作出区分之后,详细论述了能近取譬对确立忠恕之道的作用,并考察了二者在伦理活动中的运用机制。

在伦理思维中,墨子取消了孔子的能近取譬。当时谈辩的风气逐渐兴起,譬也越来越频繁地以谈辩方法的面目出现在谈辩活动中。墨子最先运用“类”、“故”、“法”等概念对包括譬在内的各种推论方法给予说明。这一理论尝试,使譬开始摆脱直观性和原始性,初步具有逻辑学意义。本章还对墨子的譬的种类作了划分。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能近取譬和墨子作为思维方法和谈辩方法的譬,兼收并蓄,用以说明和论证自己的思想主张。值得重视的是,他用墨子的“类”概念对能近取譬的理论依据做出说明,使它成为伦理思维中一种更为可靠的推论方法。孟子用譬有两种情形:有时他严格遵守自己提倡的“类”的规范,有时他又随意地违反了该规范。

与孟子同时的庄子,也是一位重视譬的思想大家。和同一学派的老子一样,庄子是在对道的本体论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和运用譬的。但在我们看来,庄子使用譬时,似乎不受“类”的任何限制,表现出很强的主观随意性。他的缺点比孟子有过之而无不及,给学派内外的思想家们造成很坏的影响。后人对譬的误用、滥用,庄子等人多少是负有责任的。

全面开展逻辑学研究工作的是中后期墨家,其理论成果《墨辩》可以说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性大争论的方法论总结。他们重新定义了譬,并试图把它与其他推论方法区别开来。此外,在“三物”范畴的理论框架内,他们对譬做出比较详尽的具体说明,其中包括对譬的重要问题——谬误加以分析。在先秦诸家中,中后期墨家对譬的研究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荀子把《墨辩》区分的几种类推(“援”、“推”)重新归结为譬,并在“辩则尽故”、“言必当理”的谈辩和思维原则下,对譬的运用进行了新的尝试,譬式论证表现出新的特点。

韩非是先秦诸子中用譬慎重的一人。受其语言观、逻辑素养和认识论思想的影响,他的著作不以譬为最主要的论证方法。他对譬发展的主要贡献,表现在提出“矛盾之说”上。

最后,总论进行如下的综合性研究:概括出譬的推理本质;考察了譬的形式结构和发生错误的原因;分析了譬和诸子的“类”、“类推”的关系;对譬与亚里士多德的类比、传统逻辑的类比分别进行比较研究;重新审定逻辑之譬和修辞之譬的关系;提出譬具有同类性、自排性、可替换性、多边性和可消除性五个基本特点。本书认为,这些问题不仅是先秦譬的一般性问题,也是中国古代譬的一般性问题。

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一 研究的对象

二 研究的范围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预期目标和意义

一 研究的方法

二 研究的预期目标和意义

第二章 老子的譬——类比的肇端

 第一节 老子的譬及其特点

一 老子的譬

二 老子譬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譬与“静观”、“玄览”,老子用譬的错误

一 譬与“静观”、“玄览”

二 老子用譬的错误

第三章 孔子的能近取譬——应用在伦理思维中的逻辑方法

 第一节 能近取譬和忠恕之道

一 能近取譬和忠恕之道的区别

二 能近取譬和忠恕之道的联系

三 能近取譬、忠恕之道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伦理活动中的能近取譬和忠恕之道

一 能近取譬和忠恕之道的运用机制

二 能近取譬、忠恕之道和义务冲突

三 能近取譬的依据与伦理行为的成败

第四章 墨子的譬——理论化的尝试

 第一节 墨子的譬及其理论依据

一 墨子的逻辑之譬和修辞之譬

二 譬与“类”、“故”、“法”

 第二节 墨子譬的种类和特点

一 譬的种类

二 墨子的譬与老子的譬、孔子的能近取譬

第五章 孟子的譬及其两种形态

 第一节 孟子的能近取譬及其理论依据

一 能近取譬与强恕而行

二 能近取譬的理论依据

三 能近取譬与道德义务的冲突

 第二节 孟子的譬、谈辩之譬和能近取譬

一 孟子的譬及其理论依据

二 譬、谈辩之譬和能近取譬

第六章 庄子的譬

 第一节 庄子譬的基本特点

一 庄子的修辞之譬与逻辑之譬

二 庄子譬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庄子的“类”和譬

一 庄子对物类关系的认识

二 庄子“类”观念对譬的影响

第七章 《墨辩》的譬——理论化的完成

 第一节 《墨辩》的譬:思维方法和谈辩方法

一 譬的定义

二 譬与“辩”

三 譬与“说”

 第二节 《墨辩》譬的依据——“三物”范畴

一 譬与“故”

二 譬与“理”

三 譬与“类”

四 譬的谬误论

 第三节 《墨辩》譬的特点

一 譬与“侔”、“援”、“推”

二 《墨辩》譬的特点

第八章 荀子的譬

 第一节 荀子的譬及其理论依据

一 譬与“类”

二 譬与“故”、“理”

 第二节 荀子譬的基本特点

一 譬:谈辩方法

二 是非标准和譬

三 关于伦理思维方法——能近取譬的问题

第九章 韩非子的譬

 第一节 韩非子譬的逻辑学意义

一 韩非子的逻辑之譬

二 韩非子的修辞之譬

 第二节 韩非子的譬和“推类”

一 韩非子的“类”

二 譬与“推类”、“连类”

三 逻辑矛盾的形象化表达:“矛盾之说”

第十章 总论——关于中国古代譬的一般问题

 第一节 譬的本质、譬和“类”的关系

一 譬的本质和形式结构

二 譬、“类”和“类推”

 第二节 比较研究、譬的基本特点

一 比较研究

二 譬的基本特点

附录一 譬的思维

附录二 墨子的譬——逻辑学意义的类比

附录三 参考文献

一 主要著作

二 主要论文

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