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家书(双色插图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清)曾国藩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墨香斋编译的《曾国藩家书(双色插图版)》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内容推荐

墨香斋编译的《曾国藩家书(双色插图版)》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目录

第一章 修身立德篇

 禀父母(道光二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六日)

 致诸弟(咸丰元年九月初五日)

 致九弟(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致九弟(咸丰八年正月十一日)

 致九弟(咸丰八年三月初六日)

 致九弟(咸丰八年三月二十四日)

 致九弟(咸丰八年三月三十日)

 致四弟九弟(咸丰十年三月二十四日)

 致九弟季弟(咸丰十年九月二十四日)

 致四弟(咸丰十一年二月初四日)

 致四弟(咸丰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致九弟季弟(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八日)

 致九弟(同治元年六月二十日)

 致九弟季弟(同治元年七月二十日)

 致九弟季弟(同治元年七月二十五日)

 致九弟(同治二年正月十八日)

 致九弟(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致九弟(同治二年十一月十二日)

 致九弟(同治三年五月初十日)

 致九弟(同治三年五月二十三日)

 致四弟九弟(同治四年三月初四日)

 致四弟(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

 致九弟(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

 致九弟(同治六年正月初三日)

 致九弟(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

第二章 治学读书篇

 禀父亲(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四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致六弟(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四年七月二十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

 致九弟季弟(道光二十六年四月十六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六年五月十七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

 致诸弟(咸丰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致九弟(同治二年三月二十四日)

 致四弟(同治三年三月初四日)

 致四弟九弟(同治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致四弟九弟(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三日)

第三章 齐家理财篇

 禀祖父母(道光二十年六月初十日)

 禀祖父(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六日)

 禀祖父(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初七日)

 禀祖父(道光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禀父亲(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初七日)

 禀祖父母(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

 禀祖父母(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禀祖父母(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五年四月十五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禀叔父(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十七日)

 禀叔父母(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禀叔父母(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七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六年七月十八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七年正月十八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十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八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一日)

 禀叔父母(道光二十八年七月二十日)

 禀叔父母(道光二十八年九月十二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九年七月十五日)

 致诸弟(道光三十年正月初九日)

 谕纪泽(咸丰二年七月二十六日)

 谕纪泽(咸丰二年八月二十六日)

 致四弟(咸丰六年九月初十日)

 致四弟九弟(同治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致四弟(同治五年十二月初六日)

第四章 治国为政篇

 禀祖父母(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三年四月二十日)

 禀祖父母(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初三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十九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五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九年二月初六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初四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五日)

 禀父母(道光三十年三月三十日)

 致诸弟(咸丰元年三月十二日)

 致诸弟(咸丰元年五月十四日)

 致诸弟(咸丰元年八月十九日)

 致诸弟(咸丰五年九月三日)

 致九弟(咸丰八年正月二十九日)

 致九弟(咸丰八年二月十七日)

 致九弟(咸丰八年五月初六日)

 致九弟季弟(咸丰十年七月十二日)

 致九弟(咸丰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致季弟(同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

 致九弟季弟(同治元年三月初三日)

 致九弟(同治元年四月实六日)

 致四弟(同治元年七月十四日)

 致九弟(同治二年正月初三日)

 致九弟(同治二年正月十七日)

 致九弟(同治二年四月十六日)

 致九弟(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三日)

 致四弟(同治七年五月十四日)

第五章 治军用人篇

 致诸弟(咸丰四年十一月初七日)

 致诸弟(咸丰五年七月初八日)

 致九弟(咸丰六年九月十七日)

 致九弟(咸丰七年九月二十二日)

 致九弟(咸丰七年十一月初五日)

 致九弟(咸丰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致九弟(咸丰八年正月十四日)

 致九弟(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

 致九弟(咸丰八年五月初五日)

 致九弟(咸丰八年八月初四日)

 致四弟(咸丰九年五月初六日)

 致四弟(咸丰九年六月初四日)

 致九弟(咸丰十年三月二十一日)

 致九弟季弟(咸丰十年六月初十日)

 致沅弟季弟(咸丰十年六月二十八日)

 致沅弟季弟(咸丰十年七月初八日)

 致九弟(咸丰十一年九月十四日)

 致九弟(同治元年三月二十四日)

 致九弟(同治元年四月十二日)

 致九弟季弟(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

 致九弟季弟(同治元年六月初二日)

 致四弟(同治元年闰八月初四日)

 致四弟(同治元年九月初四日)

 致四弟九弟(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五日)

试读章节

第一章修身立德篇

禀父母(道光二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十月二十二,奉到手谕,敬悉一切。郑小珊①处,小隙已解。男前于过失,每自忽略,自十月以来,念念改过,虽小必惩,其详具载示弟书中。

耳鸣近日略好,然微劳即鸣。每日除应酬外,不能不略自用功,虽欲节劳,实难再节。手谕示以节劳,节欲,节饮食,谨当时时省记。

萧辛五先生处寄信,不识靠得住否?龙翰臣②父子,已于十一月初一日到;布疋线索,俱已照单收到,惟茶叶尚在黄恕皆处。恕皆有信与男,本月可到也。男妇及孙男女等皆平安,余详于弟书,谨禀。

【注释】

①郑小珊:医生,曾国藩同乡兼好友,两人曾有小隙,旋即化解。

②龙翰臣:清末古文学家龙启瑞,字翰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状元。

【译文】

儿子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十月二十二日,收到您的手谕,敬悉一切。和郑小珊的小矛盾已经化解了。儿子以前对于过失,经常忽略。自十月以来,念念不忘改过,问题虽小也要惩戒。详细情况都写在给弟弟的信中。

耳鸣近日稍好了些,但稍微劳累一点便又响起来了。每天除应酬外,不能不略微用功,虽想节劳,但确实无法休息。您的手谕训示儿子节劳,节欲,节饮食,我一定时刻牢记遵守。

从萧辛五先生那里寄信,不知是否可靠?龙翰臣父子,已在十一月初一日到了。布疋、线索,都已照单子收到,只是茶叶还在黄恕皆那里。恕皆有信给我,本月可以到。儿媳妇和孙儿和孙女都平安,其余的详细写在给弟弟的信中,谨此禀告。

致诸弟(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四位老弟足下:

前次回信内有四弟诗,想已收到。九月家信有送给率五的五首诗,想已阅过。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已,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

余平生科名极为顺遂,惟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当时之不敢怨言,’诸弟问父亲、叔父及朱尧阶便知。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  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其!国藩手草。

【译文】

四位老弟足下:

上回的回信中有四弟的诗,想必已经收到了。九月的家信有送率诗五首,相比也已经阅读过了。我们研究学问最要虚心。我常看见朋友中有好才华的人,往往恃着自己的才能傲视一切,动不动就说别人不如自己。见了乡墨便说乡墨不通,见了会墨便说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没有入学便骂学院。平心静气来说,他自己所做的诗或文,实在也没有什么超人之处,不仅没有超过别人的地方,而且还有见不得人的地方。只是因为不肯用对待别人的尺度反过来衡量自己,便觉得别人不行。既骂考官,又骂同考先录取的。傲气既然大,当然不能进步,所以潦倒一生,没有一寸长进。P1-3

序言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一1872年3月12日),乳名宽一,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与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并称“中兴四大名臣”,他本人更是被时人目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后世誉为“千古第一完人”。他28岁时中进士,37岁即官至礼部侍郎。后来他回乡创建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军的最大“功臣”,被封一等毅勇侯,是清代文人封侯第一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谥日文正。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曾国藩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该书是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由传忠书局刻印、曾国藩的弟子李瀚章、李鸿章兄弟编校。《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至同治年间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四个弟弟和儿子的近1500封家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含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他毕生都深受儒家思想和理学的影响,从不放弃自己的品德修养,至其年衰,也不放弃对自己和家人的行为进行反省和约束。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曾国藩:“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而非有超群帙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最称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并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卓绝坚苦,如斯而已,如斯而已。”这些都可以从他的家书中得到印证。

《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现代人无论是教子还是持家,做官还是为学,都可以从中得到借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3: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