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南,自近代以来,最悲壮的事件是什么?——是修筑滇缅公路。
那么,最恢宏的事件是什么?——是修筑滇缅公路。
最壮烈的牺牲是哪一次?——是修筑滇缅公路。
最巨大的贡献是哪一次?——还是修筑滇缅公路。是为这条“抗战生命线”所做的一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血线(滇缅公路纪实)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白山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中国西南,自近代以来,最悲壮的事件是什么?——是修筑滇缅公路。 那么,最恢宏的事件是什么?——是修筑滇缅公路。 最壮烈的牺牲是哪一次?——是修筑滇缅公路。 最巨大的贡献是哪一次?——还是修筑滇缅公路。是为这条“抗战生命线”所做的一切…… 内容推荐 这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抗战生命线”史实的长篇纪实文学;解读“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历史最具权威性的文本。为抗日战争而诞生的滇缅公路,今天是320国道的最西段,是连接中缅两国的桥梁,是我国走向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 目录 第一部 白骨奠基 第一章 路魂在西南游弋 第二章 这是一场山地人的觉醒 第三章 用我们的血肉 第四章 饥饿的记忆 第五章 黑袍笼罩 第六章 这算是玩命么 第七章 高原的思索 第八章 死亡不是主旋 第九章 艰难出世 第二部 国道负载 第一章 必然的升格 第二章 血线输血 第三章 在路上(之一) 第四章 在路上(之二) 第五章 国道炸不断 第六章 “护路神”冲出国门 第七章 缅北风腥路先知 第三部 凤凰涅磐 第一章 滇西沉沦 第二章 历史的几个瞬间 第三章 滇西在流血 第四章 火山群 第五章 举棋不定的时刻 第六章 大反攻 结束篇 高原回声 后记 试读章节 “那么,你的意见如何呢?”蒋介石紧追了一句。 “我的意见,国际交通应当预先准备,即刻着手同时修筑滇缅铁路和滇缅公路,可以直达印度洋。公路由地方负责,中央补助;铁路由中央负责,云南地方政府可以协助修筑。” “好得很!好得很!”蒋介石连声叫道:“我告诉铁道部和交通部照此办理,叫他们和你商量,早日动手!” 墨绿色的金丝绒窗帘之外,又传来急促的空袭警报声。 两人的话音戛然而止…… 路在号称“山之王国”的云南,可谓滇人世代敬奉的一束香火。香火代代不绝,滇人世代修路。 庄跻入滇,始于先秦;秦开五尺道,汉通西南夷道,南方丝绸之路给遥远的大夏(阿富汗)送去了蜀布筇杖;诸葛亮坐着战车,摇着羽毛扇,率精兵人滇,亦大兴川滇交通线;隋代亦紧步先人之后尘,对这些零落于深山远乡的线路大加修整;唐代以它那雍荣华贵、大刀阔斧的风度,不仅使中原地方肥得淌油,亦将这边陲的山道织成了系统的网络;宋代大理马的贸易,促进了云南人对路之发展的关注;元代驿站的建立,使古道与中央心脏系如血脉…… 蔡锷都督府,支持个碧铁路的修建;唐继尧省府,派一批高级官员到日本,到内地,考察现代交通。 1923年12月,云南省交通司拟定修筑滇西路,这条从昆明达下关,全长411.6公里,由在香港、美国学习土木工程,并在纽约州公路局当过助理工程师,后应召返滇的滇西路二处技监、昆明官渡区九甲村人李炽昌负责设计、施工的汽车路,乃是日后威震四海的“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的东段,可称滇缅公路的“始祖”。 它取得了一个极为特殊的位置:云南第一条公路。 P6 后记 童年,在滇西小县城一只温暖的小火炉边,母亲用纯净的乡音。给我们读父亲的小说。 那一夜,我第一次走进故土的历史,走进父辈的往昔,走进滇缅公路那一段白骨与热血谱写的历史中。 这条路和它那一段不寻常的历史曾经在世界上显足了风头,后来,它冷落了一个时候。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滇西知识分子家庭里,这条路,那段历史,从来未曾被冷落。 父亲白平阶是最早向世界介绍滇缅公路的作家。这条路上的所有白骨和热血,是以一种奇异的方式被我所理解的。 对这些往事的回忆,使我们这个清贫的家庭变得很富足——精神上、心理上的富足。云南,云南人,这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称呼。 十年动乱期间,一个清冷的早晨,造反派们闯进我家,将父亲的小说集和英译本当作“罪证”没收,将多年致力于边地教育事业的父亲五花大绑地带走了。 母亲也被带走。哥哥姐姐已当知青下了乡,家中只剩下正在读小学的我和两个更小的妹妹。 然而,就是在造反派们举着父亲那几本书说: “这是白平阶的罪证!”时,我突然体会到一种全新的庄严,全新的燃烧,我突然强烈地意识到:终有一天,我也要写这条路,写这样的书! 父辈的信念,就是这样奇异地在我的血液中得到了响应的。 后来,我得知,两个年幼的妹妹,竞也在那一瞬间体会到这样的召唤。从那时起,我就知道,在父亲的儿女中,终会有一个人,来接这一根接力棒。 命运似乎在关照我。1972年,我因父亲那几本“罪证”而未能通过“政审”关,高中没读上,这条路却接纳了我。当我进入保山汽车总站,当上了个小小学徒工时,刚从“牛棚”出来,尚未得到“解放”的父亲高兴地对我说:“这样,我们家与这条路,就有两代人的缘分了!” 我修理那些在滇缅公路上奔驰的汽车,也留神听那些为这条路流过血的老人们讲这条路的往事,我多少次地走过这条路。我要写这条路,写那段历史!一个梦,做了多少年。 1989年,我从西北大学作家班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取得了文学学士学位,回到了工作单位——云南交通报,就着手准备写这本书。 1990年秋,当我终于提笔写这本书时,却得知,父亲病了,已送往医院抢救。 妹妹赶回去照料父亲,我却不能,我得写,写!我知道,这本书,也是父亲做了多年的梦。 妹妹回昆明时,给我背来了一大堆书,一大堆剪报,一大堆各种资料。这是父亲半个世纪以来积累的,为这条路。 父亲的血压本不容许他再提笔,然而,在一封接一封的长信里,父亲连连指导我、启发我,把他新近回忆起来的往事告诉我,要我对史实做更深刻的思考。 父亲从来是以流利潇洒的书法而自豪的,病中的父亲,笔迹却颤抖了。 当我奋笔疾书时,我知道,这支笔,写出的是两代人的思考和责任。写完这本书,我更理解父辈了。 我想说,写这本书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云南人,理解了我滇西故土的父老乡亲们,理解了这块生我养我的红土地。 我还要说:我感激这块土地、这条路上包含着的所有养分,所有支持,所有关心。 让我高兴的是,当我这本书完稿时,父亲的身体康复了。 半个世纪以前,父亲曾撰文说:“桑叶吃着了,丝呢?” 父辈是以这样的自问来让自己警醒的。如今我也常常问自己:“桑叶吃着了,丝呢?” 这本书算是一缕丝,一缕红土地上的桑叶变成的丝。 白山于1991年8月14日傍晚雷雨声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