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书院历史的学术专著。它以书院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阐述书院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的一系列书院概况,强调文化性、阶段性的书院特点,并注意各个时期书院的典型介绍,点、线、面有机地结合,力求反映书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关系以及书院在近代西学加盟后的变革。全书文字简洁流畅、重点突出,通俗易懂,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品位的学术概论性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书院史/中华文化专题史系列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邓洪波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书院历史的学术专著。它以书院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阐述书院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的一系列书院概况,强调文化性、阶段性的书院特点,并注意各个时期书院的典型介绍,点、线、面有机地结合,力求反映书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关系以及书院在近代西学加盟后的变革。全书文字简洁流畅、重点突出,通俗易懂,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品位的学术概论性读物。 内容推荐 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自唐以来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全国书院数曾达到七千多所,分布于各省区城乡,为中国教育、文化、学术、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育以及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形成都作出了诸多贡献。书院问题正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 目录 第一章 书院:新生的文化教育组织 第一节 唐代的民间书院 一、唐代初年民间书院的出现 光石山书院:早于丽正、集贤的民间书院 地方志记载的唐初书院 二、松洲书院:服务公众,传道授业的标志 三、唐诗中的书院 四、唐代各地书院概况 第二节 唐代的官府书院 一、丽正、集贤书院的设置 二、集贤书院的职事设置与组织分工 三、丽正、集贤书院的文化学术活动 第三节 五代十国时期的书院 第四节 书院的初期形态 一、关于书院的起源 二、初期书院在书院发展史中的地位 三、初期书院的三个发展阶段 四、初期书院的分布特点 五、初期书院的功能形态 六、初期书院的教学功能 七、初期书院的建设特点 第二章 书院的名扬天下 第一节 北宋书院发展概要 一、北宋书院基本情况统计 二、北宋书院的区域分布与特点 三、时间分布特点与两个发展阶段 第二节 替代官学的角色与教育功能的强化 一、书院替代官学的角色 二、书院教育功能的强化 第三节 天下四大书院 一、各家各说“四书院” 二、与“四书院”并行的“三书院”之说 三、天下书院三四家 岳麓书院:天下书院之首 石鼓书院l 白鹿洞书院 应天府书院 嵩阳书院 茅山书院与徂徕书院 第四节 官学运动与书院的流变 一、兴学运动中书院与官学的互动 二、北宋后期书院的流变 第三章 书院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南宋书院发展概况 一、南宋书院基本情况统计 二、南宋书院的区域分布 三、南宋书院的时间分布 四、书院建设力量的对比与分析 第二节 理学家与南宋书院的兴起 一、理学家掀起的书院运动 二、理学家追求的书院目标与理想 第三节 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 一、书院与理学的一体繁荣 二、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形态 理学家的书院情结 学人、学派与书院的结合 书院讲学倡导理学精神 第四节 书院制度的确立 一、书院基本规制的日趋完善 学术研究 讲学 藏书 刻书 祭祀 学田 二、规章 制度建设 《白鹿洞书院揭示》:理学家高扬的书院精神l 丽泽书院学规:书院倡导的行为规范 延平书院日习常式:书院课程表 三、书院的管理制度 山长与堂长负责制 师资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 四、明道书院:规制最完备的南宋书院 第五节 南宋四大书院 一、南宋四大书院的缘由 二、岳麓书院 三、丽泽书院 四、白鹿洞书院 五、象山书院 第四章 书院的推广与官学化 第一节 元代书院发展概况 一、元代书院基本情况统计 二、元代书院的区域分布 三、元代书院的时间分布 四、元代书院建设力量对比与分析 第二节 宋遗民兴学与元代的书院政策 一、宋遗民的书院讲学 二、元代的书院政策 第三节 书院的推广与官学化 一、南方书院的继续发展ll 二、书院向北方地区的推广 三、理学与书院的同步北移 四、书院的官学化趋势. 第四节 西湖书院:国家重要的出版中心 一、西湖书院的历史沿革 二、西湖书院的规制与组织 三、西湖书院的刻书事业 四、西湖书院重整书目:书院刻书事业辉煌 的标志 第五节 元代书院空间的拓展 一、少数民族的加入:书院建设队伍的扩大 二、医师、方书与门诊:书院教学内容的扩展 三、教授与训导:书院制度的革新 双山长制 山长改教授 训导主持教学 第五章 书院的繁荣与辉煌 第一节 明代书院发展概况 一、明代书院基本情况统计 二、明代书院的区域分布l 三、明代书院的时间分布 四、明代书院建设力量的对比与分析 第二节 斯文维系:明代前期书院的生存状态l 一、百年沉寂 二、近半个世纪的恢复 第三节 书院与学术的再度辉煌 一、王守仁的书院实践与书院观 门生群集的书院生活 王守仁的书院观 二、足迹所至必建书院的湛若水 三、王、湛后学与书院的辉煌 第四节 走向民众:书院的平民化 一、面向平民:书院发展的新动向 二、儒学诠释的平民化:书院讲学的新特点 王、湛首开儒学平民化之先机 泰州学派的“百姓日用之学” 其他书院的平民化讲学 第五节 兴盛中的新动向 一、扩张与普及的努力 二、新型书院 军事书院 社团书院 王府书院 三、修志编书:书院经验的总结 第六节 走向朝鲜:书院制度的移植 一、朝鲜书院发展史 二、朱熹及白鹿洞书院对朝鲜书院的影响 三、中朝书院的异同 第七节 禁毁笼罩下的明季书院 一、明季三毁书院 嘉靖之毁:矛头直指王、湛讲学 万历之毁:张居正痛恨讲学 天启之毁:魏忠贤残害东林 二、禁毁笼罩下的明季书院 三、天下东林讲学书院 天下东林讲学书院概说l 东林书院的重建与讲学 东林开创的书院新传统 首善书院 第六章 书院的普及与流变 第一节 清代书院发展概况 一、清代书院基本情况统计 二、清代书院的区域分布 三、清代书院的时间分布 四、清代书院建设力量的对比分析 第二节 晚明遗风与清初政策 一、清初书院的晚明遗风 二、清初的书院政策 由不许别建到赐书赐额:顺治、康熙年间 的书院政策 构建官办书院体系:雍正、乾隆时期的 书院政策 第三节 书院的普及性发展 一、书院的大发展及其阶段性特征 雍正、乾隆时期的书院与发展特点 清代中期的书院与发展特点 晚清书院的超高速发展 二、书院的普及 第四节 省会书院:遍布全国的教育学术中心 一、省会书院的建立 二、省会书院的特点 三、省会书院的新生代 第五节 书院与乾嘉汉学 一、书院与乾嘉汉学的昌明 二、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乾嘉汉学的鼎盛 第六节 和而不同:书院与科举 一、创建或修复书院:以科举为目标 二、生徒和山长的选拔:以科举为指向 三、书院教学:以八股文为核心 四、书院资助赴考生徒:从经费上支持科举 五、修建考棚和祭祀建筑:书院科举化的 具体象征 六、书院的全面科举观:应试和育才的统一 第七节 东洋、西洋与南洋:书院制度的移植 一、走向东洋:日本的书院 作为日本学校的书院 作为出版机构的书院 作为留学教育机构的书院 日本在中国创办的书院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在日本的影响 二、走向西洋:意大利与美国的书院 意大利那不勒斯文华书院 美国旧金山大清书院 三、走向南洋:东南亚的华侨书院 新加坡萃英书院:华侨书院的典型 第八节 西学东渐:教会书院 一、中国教会书院概况 二、教会书院的发展历程与阶段性特征 三、教会书院的影响 第九节 书院的改革与改制 一、旧院新颜:传统书院的改革 二、新型书院的创立 三、走向现代:书院的改制 改革高潮与戊戌书院改制 世纪初的书院改制 附录本书图表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南宋是书院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各地各个时期涌现了很多可以效法的典型,当时的理学家们也推荐了一些书院建设的榜样。本书第二章宋初天下三书院、四书院的部分,对此已经有所涉及,这里我们将以清代学者明确提出的“南宋四大书院”为题,就样板书院对书院制度和学术建设所作的贡献作进一步的讨论。一、南宋四大书院的缘由 如前所述,由朱熹首倡的岳麓、石鼓、白鹿这“天下三书院”,皆在南宋的版图之内,和宋初的“天下四书院”相比,时问、空间都没有遥远的感觉,在现世的近距离亲切之中,人们可以仿效、学习,这或许正是朱熹放弃“四书院”说而改用“三书院”说的原因所在,因为当代的榜样比历史上的榜样更能推动书院运动的发展。 P180-181 后记 屈指数来,从事书院研究已经整整二十年,本书此时完成,恰也成为我对千年书院认识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岂不快哉!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东方出版中心的宽容。本书出版合同签于1997年,其间虽因种种原因而始终未动笔成稿,但也相继出版了200余万字的《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26Q余页的大型学术画册《中国书院》(上海教育出版社),包括学规、章程、诗词、楹联、揽胜五册的“中国书院文化丛书”(湖南大学出版社);收集书院文物筹建中国书院博物馆,寻访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全国20余个省区的书院遗迹,而且访学美国、日本一年多,考察移植海外的书院,并与国外的书院研究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算是做了相当长的写作准备。同时,香港孔安道纪念金资助的《中国书院教育规章集成与研究》五年计划,自2000起开始执行;国家“十五”教育科研重点项目《中国书院教育制度研究》,自2002年立项,这两项工作的展开,实际上也是本书前期准备的一部分。2003年6月中旬正式动笔,不曾想,一路写来却突破社方的篇幅限制,交稿期限也由9月底而推至10月、11月底,最后在12月初落笔。因此,严格来讲,本书还只能算是初稿,尤其是清代书院的诸多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祈请读者鉴谅与批评。 要特别感谢李兵博士的支持与慷慨。他是我们书院研究室的同事,师从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正在做“书院与科举”的博士论文,颇有创获。为此,我邀请他承担了本书第六章第五、六节的写作任务。因此,本书也可以说是我们两人共同的研究成果。 本书的完成,得到了很多方面的支持和关心。首先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李国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炳照教授、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江西教育学院李林东教授、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韩国外国大学校金相根教授、岭南大学校李树焕教授,日本福冈教育大学鹤成久章教授,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李弘祺教授、卢其敦(Charlton M.Lewis)教授的长期支持和帮助。更要感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香港孔安道纪念金、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日本学术振兴会的资助。 我所服务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是闻名天下的千年学府。长期以来,校院两级领导对书院文化研究非常支持,使其悠然而成特色。可以说,没有他们的鼓励和院中同仁的帮助,我也就难以潜心故纸,坚坐二十年冷板凳,以致有“邓书院”这样一个称谓。2003级全体研究生,在“中国书院史”的课程学习中,给了我富有青春活力的激荡,而有着数年专业校对经验的周郁同学,清除鲁鱼,用力良多,谢丰、姚艳霞同学校对清样,多有贡献。内弟潘经广夫妇经常赶工,移录文字。年迈的父母,在内子求学北京的情况下,勉力承担家务,使我得以全力投入写作,顺利完成任务。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责任编辑张爱民先生在编发书稿时多有建议,改正错简,润色文字,使本书生色不少,洪波深表谢意。 邓洪波 2004年2月3日于岳麓书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