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画家的文集。青渠是一位很有文学涵养的文人画家。本书收录了他的散文、随笔、杂记、诗歌等百余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杂记五十二则》中,涉及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问题,也关注文学、历史、哲学及人类本身诸问题,精辟而不乏真知灼见。《艺坛风景》中有对艺坛朋友的艺术成就从学术上给予大力的推介、肯定和鼓励。《萍踪遣怀》中所收入的是青渠的几篇散文,渎起来感觉文笔朴实,如行云流水,恰似他绘画中白描手法的处理。看画家的画集,是一种艺术的旅行。渎画家的文集,则是一种心灵的旅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张青渠作品集(半方楼诗文) |
分类 | |
作者 | 张青渠 |
出版社 | 湖南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画家的文集。青渠是一位很有文学涵养的文人画家。本书收录了他的散文、随笔、杂记、诗歌等百余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杂记五十二则》中,涉及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问题,也关注文学、历史、哲学及人类本身诸问题,精辟而不乏真知灼见。《艺坛风景》中有对艺坛朋友的艺术成就从学术上给予大力的推介、肯定和鼓励。《萍踪遣怀》中所收入的是青渠的几篇散文,渎起来感觉文笔朴实,如行云流水,恰似他绘画中白描手法的处理。看画家的画集,是一种艺术的旅行。渎画家的文集,则是一种心灵的旅行! 内容推荐 画家手中的笔,一般是用来作画的,称之为画笔,而张青渠手中,却有两支笔,一支作画,一支作文,得心应手,相得益彰。他的文笔可入自然、平实之列,不骄不躁,诗歌如“清水出芙蓉”,可爱、亲切。尤其是他的散文,如《台湾纪行》,写得清新有趣,读来仿佛到台湾作了纸上之游,收获颇多。《西游小记》以一个画家的眼光看风景,文章很有生气,文字颇具色彩,表达也到位,是一篇不错的游记散文;书中还收录了他谈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问题的杂记等等。 目录 心灵旅行——《半方楼诗文》序 我不和你淡笔墨(序二) 习画杂记 杂记五是二则 《烈火金刚——长沙文夕大火中的周恩来同志》 ——画的创作小记 长沙市第一个书法刚体成立起始 动情的艺术生活的颂歌 ——《白一画集》编后 《钟增亚速写集》编后记 拳拳赤子心海峡两岸情 ——与石景宜先生的交往及“2003·佛山·海峡两岸 书画名家学术研讨会”侧记 浅谈写意古典人物画的创新 谈淡书法艺术的美与欣赏 艺坛风景 邓辉楚和他的小幅水画 诗的意境厕的旋律 ——读梁双玉花鸟画有感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读杨炳南先生书法作品 不懈的追求 ——刘左钧和他绘画中的创新意识 画家刘汉访谈录 诸葛亮、唐国强及书法 大山的情怀 ——青年画家张奇和他的山水画 杨仕稚的山水画 取舍天地石菊呈辉 ——访菊花石雕高级工艺美术师袁耀初 激情飞扬的水墨世界 ——读邬邦生先生的国画作品 承传与创造——观“扬州八怪”精品特展 与李伯安通信二三事 萍踪遣怀 龙舟竞赛启示录 西游小记 天池真像一块碧玉 奇异的时差和气候 神奇的火焰山 戈壁中的绿洲——葡萄沟 令人惊异的丝路古迹 台湾纪行 夜访孟焦画坊 颇具玄意的“9·11”事件 高雄的佛光寺 台北夜市 整洁宁静的台北市区 台北的城市交通管窥 版面不拘一格的台湾报纸 台北的基督徒亲戚 艺海拾贝 题词一莫应丰 题词二胡遐之 诗词八十四首 联语八副 诗情画意 宁静的大地 ——谈张青渠的中国画作品 张德育 观张青渠的中圈人物画 杨之光 同能不如独诣 刘二刚 诗情荡漾大美不言 ——记人物画家张青渠 吴泽浩 张青渠和他的人物画 ——书卷气形式美真挚情 蒋祖烜 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画画 ——青渠其人其画 陈白一 读《写意古典人物画技法》一书后的复信 黄铁山 源头活水入青渠 ——张青渠书画艺术评析 何满宗 三是年前结墨缘 谭秉炎 板桥白石今安在风范难存幸有兹 ——读张青渠兄的诗 蒯高毅 跋 艺术简历 试读章节 我们可以看到殷代的甲骨文、商周的铜器款识,它们的布白奇巧,结构洗练,令人玩味不尽。再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笔意顾盼,朝向偃仰,阴阳起伏,笔笔不断,人不能也”。简直神化了!此篇中的18个“之”字,为了使通篇既富于变化,又统一谐调,每个“之”字的结体都不同,神态各异,寓变化于整体之中,前后管领接应,使全篇从第一字“永”字到最后一字“文”字,一气贯注,风流倜傥,传为天下第一行书,为历代书法美的一个典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倘若整张字如阵势列队、状如算子也就索然寡味了。清代书法家邓石如说的“计白当黑”,把书法艺术的章法作了概括性与形象化的表述,这种通篇空白分布的整体把握,使书法艺术产生了一种空间美,与用笔、结体具有同等的艺术审美价值。 上面谈了书法艺术的“形态美”,再谈谈与之相辅相成、珠联璧合的“神采美”。 神:通常指精神,《易·系辞》中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就书法艺术而言,南齐的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唐代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也说过:“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孙过庭《书谱》)这都是对“神”的诠释。 我们知道,单个的汉字仅仅是形象化了的语言符号,大多是由象形进一步演变为抽象,强调音义的作用,本身并无生命含义。但这些汉字一旦被书法家生动活泼、顾盼生姿地重新组合之后,同时运用书法工具输入其力度感、节奏感、韵律感等因素,交汇出书法家的喜、怒、哀、乐和性情气质,也就赋予了书法作品生命的意义。由此可以说,书法作品就是书法家心灵的律动,它体现并蕴含着书法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审美理想。“情于内又发于外”,寄托作者情感的同时也极大地感染了观众,使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为什么古人常说怀素观嘉陵江水、张旭观舞剑、苏轼观逆水行舟、黄山谷观船夫荡桨就可以书艺大进呢?说明了书法艺术家并不是把书法作品看做汉字的、机械的、标准化了的点线组合,而是在书法作品的造型意识中蕴藉了生命的运动和心理的结构。这样,运动着的点线之美使符号化的形象转换成生动化了的意象,由形象的思维飞跃到意象的创造。我们往往根本无需去深究书法艺术中汉字本身的含义,单就形态各异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雄浑的气势、闲怡的韵致、率真的天趣等灵动之美,就不难感知到书家丰富的情态寄托,开启了观众的心扉,使之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表现出深邃的审美主题。这种“神与物游”⑤、“思与神合”⑥就是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中通常所称的“神采美”了。 P51 序言 心灵旅行 ——《半方楼诗文》序 谭 谈 这是一本画家的文集。 画家手中的笔,一般是用来作画的,称之为画笔,而张青渠手中,却有两支笔,一支作画,一支作文,得心应手,相得益彰。 文学是艺术之母。文学修养,是每一个文艺家的立身之本。衡量一个艺术家的功力如何,其文学涵养占有很大的比重。青渠是画家,我是先熟悉他的画,后才读到他的文章,再后才与他相识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青渠就与钟增亚等画友应江苏省美协、南京艺术学院之邀赴南京举办“潇湘四家画展”,是一位省内外很具影响力的画家。他的人物画创作造型严谨、笔墨精到、大气磅礴,小品则清新隽永、超尘拔俗、赏心悦目,在当今以千百万计的画家阵营中有如此成就,确属不易。 青渠还是一位很有文学涵养的文人画家,多年以来,他一边作画,一边作文。他的许多感悟艺术、点评画作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时,我就读过不少,但当他捧着厚厚的一叠书稿来到我办公室时,我真有点吃惊。一位画家,翰墨之余,能有上百万字的散文、诗歌等文学创作,这又是何等的不易! 我看了他收入《半方楼诗文》中的散文、随笔、杂记、诗歌等百余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杂记五十二则》中,涉及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问题,也关注文学、历史、哲学及人类本身诸问题,精辟而不乏真知灼见。如《杂记五十二则》中之四-卜一,他谈到当今画坛的“接轨”时说:“不同民族之生存背景不同,文化习俗亦有别,则不必刻意‘接轨’。‘枯藤老林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的文化信息,恐怕是西方人很难感受到的;中国园林的‘雨打芭蕉’、‘平湖秋月’的意蕴也决不是欧洲花园的所能体会到的……若不加选择,一概引进,如若仙人掌之蔓延澳洲,紫茎泽兰、水葫芦侵袭中国大陆地一样,将后患无穷矣。” 《艺坛风景》中对艺坛朋友的艺术成就从学术上给予大力的推介、肯定和鼓励。这几篇文章分别在《光明口报》、《湖南日报》等中央及省内外报刊上发表过,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萍踪遣怀》中所收入的是青渠的几篇散文,渎起来感觉文笔朴实,如行云流水,恰似他绘画中白描手法的处理。其中他的《台湾纪行》一组散文,用叶梦的话说:“写得清新有趣,读来仿佛到台湾作了纸上之游,收获颇多。” 值得一提的是青渠的诗歌创作。唐代田园诗人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青渠所作的中国人物画是极有诗意的画,那么,我再读他的诗,有不少也是极有画意的诗。如《辛未巴陵旅次时年四十又七之二》: 踏青四月沐青寒, 洞庭君山柳毅泉。 龙女翩翩窅然去, 平湖似镜抑如烟。 四月的洞庭,杨柳如烟,平湖似镜,春风荡漾,“白银盘中一青螺”的君山,仿佛翩翩而至的龙女,若隐若现,婀娜多姿,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古人云“功夫在涛外,”青渠亦然。他1970年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就来到长沙,他不管人生有几多坎坷,也从不为名利和各种思潮冲击所动,潜心读书,刻苦追求,既从中外古今哲学、文学中汲取营养,又努力去读懂社会、人生的“大书”,坚守一份艺术的净土,默默耕耘,这种精神尤为可贵。 这次集中地读了青渠的文稿,感到是一次在画家心灵中的旅行。青渠对艺术、对社会、对人生的种种认识和感悟,激活着我的思绪,我感到很愉快。 看画家的画集,是一种艺术的旅行。渎画家的文集,则是一种心灵的旅行! (谭谈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 后记 我看电视的时间并不多,但湖南卫视有一个栏目叫“乡村发现”,令我关注过一段。“乡村发现”的内容绝没有“9·11”事件那样惊天动地,更不如二战那样会影响世界东西方的格局力量,都是些平常人的平常事。诸如哪个乡发现了一只五条腿的山羊;哪个村里一只老母鸡下了一只鹅蛋;哪个年轻人,每天都要吃一顿玻璃;一位老农用柴油机和蛇皮袋子造了一架飞机…… 如果你觉得这太俗,英国的美学家梅内尔就此说过:“公众的艺术评价最终是对的,批评家的任务只是使这个‘最终’尽快到来。”何况俗还有“庸俗”、“低俗”、“粗俗”、“媚俗”和“通俗”之分,雅也分为“高雅”、“素雅”等等。再说了,有些本来就是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也可以转换为俗,俗也可以转换为雅。 因此,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只要“俗”不属“粗俗”、“庸俗”一格的,雅也好,俗也好,做总统也好,当泥瓦匠也好,不可能没有兴趣和爱好,这兴许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也许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企冀,总之只要你喜欢就行。正如那位年轻人,非要吃打碎了的电灯泡,那位老农,老婆带着孩子跑了也要把飞机造下去,你能管得了吗? 话虽这么说,人总不能白来世上走一遭,你总要为养育你的父母、养育你的土地做点什么,“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将饭后茶余、行旅之中的随笔,一些日记、杂感,抑或为书画师友之作品所作的小评说,还有自己编辑工作所必须要作的编后记之类的文章、诗词汇成一册,其中有的是重新整理出来的,有的则散见于各报刊,或者从已出版的书中摘录出部分章节。我既然不是行家,也就无所谓雅和俗了,但有一条,它是真诚的,它是历史的;它是岁月的印痕,它是生命的流程,是一棵小树逐渐成长起来的年轮,抑或说是一张寄托精神的、可资日后回味的光碟。 书中逢双号页码插了些照片,既可作版面美化,也是我生活、工作的形象化记录和另一种兴趣爱好的摘记,一起求教于师友和读者。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书后还收录了几篇文章,是我的老师杨之光,前辈画家张德育、陈白一、黄铁山,画友刘二刚,师兄吴泽浩及老同事、评论家蒋祖炬,书坛文坛好友何满宗、谭秉炎、蒯高毅等对我的研习和创作所给予的极为热忱的鼓励。另外,这本小册子能得以出版,颜志行、张楚务先生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协助,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谭谈,作家叶梦还为本书作了序,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张青渠2004年重阳记于 长沙半方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