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是我国现代史上具有转折点意义的重大事件。本书作者参与了事变过程。本书收辑了当年各大小媒体围绕此事进行的持续报道,其内容包括张学良通电要旨:蒋委员长安居张邸;张学良等在陕叛变经过;中央决定剿抚兼施;刘峙电复张逆再致忠告;西安脱险宪兵连长陕变目击谈;张学良复职问题宁方多持异议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安事变/密档中的历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刘方富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西安事变是我国现代史上具有转折点意义的重大事件。本书作者参与了事变过程。本书收辑了当年各大小媒体围绕此事进行的持续报道,其内容包括张学良通电要旨:蒋委员长安居张邸;张学良等在陕叛变经过;中央决定剿抚兼施;刘峙电复张逆再致忠告;西安脱险宪兵连长陕变目击谈;张学良复职问题宁方多持异议等。 内容推荐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了督战“剿共”的蒋介石及其随行的重要官员,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是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本书收辑了当年各大小媒体围绕此事进行的持续报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杨兵谏并不为当时大多数人所理解,自始至终,呼吁张学良放蒋拥蒋一直是主流声音。本书涵盖从事变发生至东北军、西北军被强行改编,以及张学良被扣押、杨虎城被迫出国,从高层决策到民众反响,许多罕见鲜闻的事实,在七十余年后读来,仍然如在现场。 目录 张学良竟率部叛变 蒋委员长被留西安 西安市赤旗招展 何应钦下令动员 中央军已移动 张学良通电要旨 冯玉祥电劝张学良 国府昨日发布明令 对陕变有适当处置 各省市长官对陕变同深激愤 中枢现正力挽危局 张学良通电列名显为胁迫冒捏 蒋委员长安全无恙 中央决定通盘步骤 冯玉祥李宗仁等企图夺取南京政权 孔派端纳飞西安听取张学良要求 日外务省对西安事变开紧急会议 蒋委员长安居张邸 平教育界纷电张学良 劝以民族危机为念 万福麟等忠告张学良 程朱唐等劝张学良速护委座出而救国 全国新闻界发表对时局共同宣言 全国声讨叛逆 一致拥护政府 各省市长官及陆海军将领纷请讨张 张学良等在陕叛变经过 陈诚蒋方震仍安居西安 中央军现止于华县 端纳在西安晤蒋委员长 国府昨下讨伐令 大军已冒雨西征 端纳昨午再飞西安 汪精卫主张讨逆 中央决定剿抚兼施 张学良受蒋委员长申斥 杨虎城始终不敢谒见 大军决即包围西安 西安兰州叛军之暴行 刘峙电复张逆再致忠告 中央目前对于叛逆绝对不谈政治问题 宁陕交涉似已决裂 何应钦下令总攻 中央军继续西进 宋子文偕宋美龄飞西安 讨逆军两路迫渭南 东路军前锋昨收复赤水 敬告西北与东北将士人民书 陕局渐入解决途径 陕局已到最后关头 中央决定彻底讨伐 西安脱险宪兵连长陕变目击谈 蒋委员长昨午到京 发表引咎谈话答谢全国同胞 中央国府昨合并开会 庆祝蒋副主席回京 蒋委员长离陕飞洛经过 于院长报告词分析陕变原因 西安事变时殉难人员 中央慰留蒋委员长 宁府改组声中亲英派大活跃 酝酿声中之国共二次合作 蒙蔽国人耳目 蒋介石二次辞职 蒋委员长再请辞职 中央慰留给假一月 陕变第三幕:张学良将恢复原职 陕甘善后办法发表 张学良复职问题宁方多持异议 于杨免职波澜又起 后退各军开回赤水 宁军谋取陇海全线 政院催孙蔚如就职 孙蔚如不就陕主席 愿与杨虎城抵御宁方 于学忠继杨之后宣布与宁方脱离 张学良在软禁中 华县陕军退守待援 陈铭枢李济琛等响应杨虎城 渭南附近连日激战 旧东北军伤亡甚多 朱毛匪部开近西安 陕报纸公布杨虎城八项要求 陕局紧张已达极度 陕甘形势益趋险恶 陕局渐近最后关头 西安一月来见闻录 蒋召张学良赴奉化 商讨陕西妥协条件 陕甘战事殆难幸免 陕局仍期政治解决 陕西局势日增紧急 彭德怀匪部已开抵赤水 陕局和平尚未绝望 宁陕两军赤水对峙中 蒋张宋秘密会议 蒋张秘密会仍续开 陕甘问题真相渐明 杨虎城等幡然悔悟 陕甘局势急转直下 杨于通电服从 宁府容共益形露骨 杨于对宁府又有三项要求 陕局只能徐图解决 陕局密幕之透视:杨于歌电内容确为容共抗日 西安妥协条件 陕甘局势仍无进步 蒋张等在甬讨论杨虎城四项要求 陕甘局势昨无进展 陕共决放弃要求 先统一陕甘军事 陕局到最后关头 米春霖抵陕谒杨 转达宁方容共意旨 陕西局势愈形恶化 中央仍期杨虎城等于短期内彻底觉悟 何应钦不满宁府讨共明令延不颁发 渭北赤水战幕揭开 汪昨飞甬晤蒋 面询对陕处理意见 张部对杨不满已起分化 杨等有弃西安势 蒋汪会商竟无结果 汪精卫悄然返宁 陕甘局势似有转机 宁方果实行容共欤 宁共化敌为友 陕局即可和平解决 大纲现己确定将逐步实现 杨虎城电宁府 张先返陕然后撤兵 陕局前途突生波折 陕局重心突转太原 陕共首领态度激化 今日对宁军总攻说 陕共不满东北军撤退 西安发生空前剧变 张杨部分三步撤退 中央军正候命西进 中央军昨进驻渭南 陕西局势由晦塞转开朗 张杨部队遵照程序撤退 何应钦部长昨报告陕西问题解决经过 杨虎城赴三原出席共匪紧急会议 陕甘善后顺利进行 杨虎城昨已返西安 何柱国昨谒蒋委员长 杨虎城部着手改编 东北军即由陕开拔 西安昨开巨头会议 陕政逐渐步入常轨 陕甘善后问题尚多 赤匪要求速定大计 东北军定明日移防 改编陕北赤匪 孙周等在磋商中 赤匪朱德所部遵从宁府改编命令 共匪毛泽东主张先划特区然后改编 于学忠定今日飞陕 部队日内全部离甘 陕北问题情势恶化 宁府力迫朱毛下野 解决共匪改编问题 周恩来将飞宁谒蒋 行政院会议决议 朱绍良继主甘政 张冲谒蒋恳谈改编共匪新策略 东北军将开始整理 杨虎城呈请辞职 杨虎城辞职照准 西安事件死灰复燃 宁陕双方意见冲突 贺耀组昨晚抵西安 东北军整理方案已定 试读章节 【南京十三日中央社电】国府十三日发布明令云,此次西安事变,政府自有适当之处置,所有京内外各机关一切政务,仍本既定方针,照常进行,全国人民亦应各安生业,毋得轻信谣言,自相纷扰,惟恐或有奸徒乘机煽乱,影响治安,着由军事委员会斟酌情形,于必要地区宣布戒严,以维秩序,并将办理经过具体报备查。此令。 【南京十三日中央社电】国府十三日令,特派何应钦、程潜、李烈钧、朱培德、唐生智、陈绍宽为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此令。 【南京十三日中央社电】孔祥熙偕邓琳、徐堪、黄绍雄、傅汝霖,十三日晨由沪乘车抵京,财部高级职员鲁佩璋、李傥、高秉坊等,均到站欢迎。孔下车后,即赴私邸,邀何应钦、朱培德、叶楚伧等有所商谈。又蒋夫人宋美龄女士,亦与孔同车自沪抵京,中枢要人均纷往致候。 【南京十三日下午四时电】孔晨偕宋美龄入京,急召何应钦、冯玉祥等,商应变。冯何署名分令中央各军,告陕变,静候调动。京陕电报今仍未通。阎对张叛变,表示痛心。 【南京十三日中央社电】记者因闻孔副院长力疾来京,特往谒晤,承发表谈话如次:本人十二日得西安事变之报,至深惊骇,即晚力疾来京,以中央决议行政院政务由本人负责,爰于今日上午召集临时会议,并出席下午之中央政委会之临时会议。关于处理陕变一切办法,均有所商讨,同时接得各方将领及地方当局来电甚多,大都对于陕变极端愤慨,并报告地方安谧,表示竭诚拥护中央,可见全国人心,一致团结,忠贞卫国,深堪欣慰。至陕变发生之原因,当系少数现驻西安将领,对于中央政策,未尽了解,为不良分子所鼓惑,激于一时之情感,对统帅妄加劫持,影响国家前途,至深且钜。至蒋院长本身之安全,则张学良除公电外,复有私电致本人,略称爱护介公,八年如一日,当负责保卫安全,决不使有一毫之损害,我兄遇弟至厚,当能谅其无他。又致蒋夫人一电,亦有同样表示,且称学良平生从不负人,耿耿此心,可质天日,敬请夫人放心,等语。可知其对蒋院长负责保卫,决无问题。我国政治,经政府历年之努力,法令已臻完备,政府组织,亦已健全,任何施政方针,必经中央缜密之讨论,然后施行,向不以个人之意志为转移,可否决诸多数。张平日对于蒋院长素表尊崇,蒋院长对渠亦甚倚重,如渠果有意见,固可推诚磋商;但渠身为中委,应依照合法手续,向中央尽量陈述,苟属有利于国,自无不可从长计议。本人现遵中央决议,在蒋院长暂时不能行使职权时期,负责主持行政院,并决秉中央既定方针,在中央整个组织领导之下,努力迈进,各部政务,自照旧进行,决不使国家政务因一时之事变,及个人之进退,致蒙影响。各地方负责长官,翊赞中央,贤劳夙著,值此危时,必能一本中央主旨,保卫治安,维持地方秩序。所望全国人民力持镇静,信任政府,勿为谣言所鼓惑,对于陕变,深信最短期内,必获圆满之解决云。 【南京十三日中央社电】蒋委员长顾问端纳,十三日晨随孔副院长南沪抵京,即偕黄仁霖飞洛转陕,探视蒋委员长。端纳曾先致电张学良,行前已接到张之复电。 【南京十三日下午十时二十分电】据确息,蒋委长生命安全,张学良通电中,谓决以个人担保蒋生命无虑。报称省城情状混乱,中央并派张继飞陕晤张,因张与已故张作霖,有故旧关系。张久蓄异志,各方对之非常注意。中央电邀党国要人张静江等入京。 【南京十三日下午八时电】据悉次此西安叛变,系张学良与杨虎城防地纠纷,致被东北军刘多荃谭海第五正副师长策动,现孙德荃全师监视蒋。张昨夜电孔祥熙,称保蒋生命安全。另息,蒋已逃出贼手,但行踪不明。 【南京十三日下午九时电】叛部为旧东北军第五师长刘多荃,副师长谭海部下,万福麟部缪澄流师,前拟由冀开陕剿匪,现中止。万消极。 【太原十三日中央社电】张学良叛变后,晋陕电讯,迄十三日午后三时尚未通,虽能收到无线电讯,惟零碎不成段落,但一般判断蒋委员长之安全绝无问题。 【南京十三日下午十一时电】于右任拟派人乘机赴陕,散发传单,通知陕民众及十七路将领,同起讨逆。 【南京十三日中央社电】据熟悉财政情形者消息:西北剿匪总部经费,向例系每月十日及二十五日分两次拨付,本月份该部借口年关,迭请将全月经费于十日作一次拨付,当局并未允准,现证以西安事变,适于十二日发生,足见其先日似有预定。 【南京十三日中央社电】张学良在西安叛变,中央已明令先褫其本兼各职,交军委会严办,外部亦于十三日将事变经过,分别通知我驻外各使领馆,及各国驻我国使节。 【上海十三日下午十一时二十分专电】川越注意陕变,十三日召集喜多等商应持态度,与应付办法,除电外省报告外,并电须磨时向京当局探询真相。 孔力持镇静维持政务 通电各方拥护国策 【南京十三日中央社电】孔祥熙十三日晨十时到行政院约该院各部会长官开临时会议,对维持政务、安定人心,有重要决定,下午又到中央出席会议,并召集财部秘书司长以上人员在部办理紧要文电。闻孔氏目前所抱态度,系力持镇静,以支危局,决不因一时之事变,使措置稍涉张惶,更不因一人之安危,而动摇整个国策。并闻孔氏已将此次事变经过,分电各省军政长官查照,电中且勉励各方,仍本既定之一贯方针,继续迈进云。又关于预防市场因此次西安事变之发生之变态,财部已筹妥稳定之必要办法,前途可保无虞。 【南京十三日中央社电】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十三日向各省市发出通电云:祥熙备位中枢,忝佐政院,月前因病在沪疗治,医嘱原须静养,不意西安事变,突然发生,中央以蒋院长暂。时不能行使职权,决议委负院务,职责所在,星夜力疾来京,获读西安少数将领通电,对于中央意旨显有误会之处。查中央同人,对于抗敌御侮,素具决心,深信当此内忧外患交迫之际,救国之策,必须力谋主权及领土之完整,而欲达此目的,首须国内完成统一,集中力量,庶足以巩固同家之地位。蒋院长赤忱报国,主政中枢,乘此主张,坚苦奋斗,努力迈进,成效显然。讵料绥边前线血战方殷,而西安后方忽生变故,当此国家存亡绝续之际,乃竟有此纠纷,关系我中国国家之前途至深且钜,深信我全国民众,素明大义,爱国心长,必能一致拥护中央既定之国策,完成国家之统一。各地方长官翊赞中枢,忠诚素著,当亦必能益劾忠勇,一本中央之意旨,为一致之进行。祥熙及我政院同人,值此危时,自当力肩重任,宏济艰难,一切政务照常进行,遵照蒋院长既定方针,以最大之努力,与全国上下共策国家之安全,此则祥熙等之所自誓,而愿我全国官民之相与共勉者也。特电奉闻,孔祥熙元(十三日)印。 P7-11 序言 历史是被叙述出来的时间躯壳。任何标明已经“揭示了历史真相”的话语,都带有某种夸饰于人的欺谩。当代人的叙述尤其如此。要获得对历史认知的平衡,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仅看当代人的叙述,还要看当时人的叙述。——只有当代叙述与当时叙述结合起来,我们才可能较准确地体验历史。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算起,中日战争已经过去近七十年了。这场牵动两大民族恩怨是非的历史事件,至今在心理上也依然波涌不息。如今两边都在自说自话,难以走到一种对话状态中去。究其啄因,就是走不过心里的坎。要迈过这心里的坎,可能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历史。由此,我们推出这套“密档中的历史”丛书,作为对这种理解的一种助力。 本系列图书,含《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外交风云》、《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四种,均由我社出版之大型史料《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暨“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下称“末次情报资料”)中辑出,以便读者体察现代史中关于日本侵华事件的当时叙述。其中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是重大历史事件,当代人对此并不陌生,我们只是提供更多的现场资料。《外交风云》是九一八事变后,民国政府在国联的舞台上展开的一系列外交斗争实录,如战后在东京审判中大放异彩的顾维钧,在九一八后的这波外交斗争中就有了杰出的表现。这场外交斗争,总的看,中国在道德和法理上是占了上风的。这也是我们将《外交风云》选入丛书的主要原因。 末次研究所是上世纪初日本当局为筹划其侵华预谋而在中国设立的一个情报机构,因其负责人姓“末次”而得名。专其职司,乃在广泛搜集中国内部之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各方面情报资料,以资决策之裁。其所辑资料即“朱次情报资料”。该资料始于1912年,终于1940年。资料主要来源,为当时国内外50多种重要的中、英、日文报纸。这些报纸中,有当时中方立场的、有日方立场的(甚至有“汉奸报纸”),也有较中立的欧美立场的。因此,其资料具有较丰富的历史现场感。抗战结束后,民国政府国防部缴获此部资料,认为其极有价值,又组织人员续编了两年。故此一资料,基本覆盖了中国现代史的全部时段。 由于原资料近2.2亿字,规模庞大,不便检阅,我们特按专题选辑若干制成简编本,以飨读者。选辑的原则,是在内容相同或相近的篇目中,选择信息最完整、线索最清晰、细节最丰富、史料最翔实者,汇成一帙,力求完整呈现专题所涉及事件的全貌。 基于文献整理原则,所选内容基本不做删改,力求保持原貌。故原件中有与今天句法、称谓、历算及公共叙述习惯有所不同者,原则上一仍其旧。个别涉及党派政治的敏感内容,我们也完整保存其基本信息,而对特别情绪性的宣泄文字进行了适当的处理。如《外交风云》中涉及共产党活动的内容,其事件、信息基本保留,而部分谩骂、侮辱性的文字则作了适当删汰,以省略号表示。 原件是当时报纸的专题剪贴,有些长篇连续性的报道或述评,贴件时顺序偶有混乱;或同一篇文章,剪成两三幅,粘贴时顺序亦有颠倒或跳跃,个别文章接续部分也有漏贴的。我们在整理时,尽可能地理顺。惟因时间较久,或存储不当、运输颠连等原因,加之当时部分报纸的印刷实在颇为粗蔓,有部分字迹本就糊涂,今愈漫灭难辨。这些文字,我们采用“口口”标识。 但愿我们的工作能裨于读者对历史的理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化普及编辑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