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陈贤茂自选集(上下)/汕头大学学术丛书
分类
作者 陈贤茂
出版社 汕头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著名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专家陈贤茂教授的自选集近期由汕头大学出版社作为汕头大学学术丛书之一隆重推出。《陈贤茂自选集》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中收录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有关华文文学研究的论述性文字,是作者几十年来研究的结晶,其中有些篇章对于海外华文文学这一学科的发展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下册除了文艺随笔之外,还收录了作者早期写就的现代作家传记——《洪灵菲传》,此书曾获汕头市庆祝建国40周年优秀作品评选一等奖。

内容推荐

本书为陈贤茂自选集,共两册,主要内容有:海外华文文学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前景,新马散文掠影,论云里风的小说,天涯海角,散文一束等。上册中收录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有关华文文学研究的论述性文字,是作者几十年来研究的结晶,其中有些篇章对于海外华文文学这一学科的发展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下册除了文艺随笔之外,还收录了作者早期写就的现代作家传记——《洪灵菲传》,此书曾获汕头市庆祝建国40周年优秀作品评选一等奖。

目录

(上)

海外华文文学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前景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新马华文文学发展概况

新加坡华文诗坛的历史回顾

五月诗社的艺术追求

新马散文掠影

论姚紫的小说创作

淡妆素裹国色天香

——论尤今的创作

论蓉子的创作

孟紫创作论

从《患病的太阳》到《山水诗》

——论王润华的诗

对传统的怀念与对现实的省思

——读《繁华边缘》和《归去来兮》

形象化的马来西亚华人史

——论方北方的小说创作

论云里风的小说

泰国华文文学中的潮汕文化特征

文坛双璧交映生辉

——司马攻梦莉散文之比较

五十年代泰华社会的一幅缩影

——论《三聘姑娘》

展示菲华文学的风采

——读施颖洲编《菲华文艺》

日本华文作家蒋濮小说漫论

略论韩国华文作家许世旭的诗文

漫话澳大利亚非华裔华文作家白杰明的小品文

赵淑侠小说创作论

瑞士推理小说家余心乐

罗门与蓉子诗歌之比较

徐速小说的思想倾向

评报告小说《卡拉0K》 

泰国华文文学中的潮汕文化特征

文坛双璧交映生辉

——司马攻梦莉散文之比较

五十年代泰华社会的一幅缩影

——论《三聘姑娘》

展示菲华文学的风采

——读施颖洲编《菲华文艺》

日本华文作家蒋濮小说漫论

略论韩国华文作家许世旭的诗文

漫话澳大利亚非华裔华文作家白杰明的小品文

赵淑侠小说创作论

瑞士推理小说家余心乐

罗门与蓉子诗歌之比较

徐速小说的思想倾向

评报告小说《卡拉0K》 

泰国华文文学中的潮汕文化特征

文坛双璧交映生辉

——司马攻梦莉散文之比较

五十年代泰华社会的一幅缩影

——论《三聘姑娘》

展示菲华文学的风采

——读施颖洲编《菲华文艺》

日本华文作家蒋濮小说漫论

略论韩国华文作家许世旭的诗文

漫话澳大利亚非华裔华文作家白杰明的小品文

赵淑侠小说创作论

瑞士推理小说家余心乐

罗门与蓉子诗歌之比较

徐速小说的思想倾向

评报告小说《卡拉0K》 

泰国华文文学中的潮汕文化特征

文坛双璧交映生辉

——司马攻梦莉散文之比较

五十年代泰华社会的一幅缩影

——论《三聘姑娘》

展示菲华文学的风采

——读施颖洲编《菲华文艺》

日本华文作家蒋濮小说漫论

略论韩国华文作家许世旭的诗文

漫话澳大利亚非华裔华文作家白杰明的小品文

赵淑侠小说创作论

瑞士推理小说家余心乐

罗门与蓉子诗歌之比较

徐速小说的思想倾向

评报告小说《卡拉0K》 

(下)

天涯海角

鼻 箫

博他耶之夜

散文一束

萧乾与《梦之谷》

萧乾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戴厚英印象

诗书天地宽

——诗人、学者黄赞发及其诗文

新加坡女作家蓉子印象

刘以鬯的文学之路

冬天里的一把火

——香港诗人王一桃印象

痴恋文学的人

——香港作家陈少华印象

我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花飘果堕》序

《人类是光明的儿子》序

《三毛作品精选》前言

《世界华文文文学研究》卷首语

《海外华文学史》后记

小论爱情文学

杂谈意识流

再谈意识流

时髦文艺

略论历史剧之不宜“现代化”

新诗纵横谈

也谈朦胧诗

漫话对比

创作有秘诀吗?

谈巧合

必须恢复文艺批评的权威

语言运用的辩证法

真人真事及其他

洪灵菲传

后记

试读章节

海外华文文学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前景

中国人移居海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史记》记载,秦始皇曾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延年益寿药。据说徐福等人后来到了日本,就在日本住下来了。如果传说属实,那么,徐福率领的数千童男女,就是第一批移居海外的华人了。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也有部分中国人为避战乱而移居朝鲜、日本。在日本的一些古代史书中,就有关于汉族“归化人”的记载。由于年代久远,这些人早已由归化而同化了。

到了唐代,中国与外国的交通,无论陆路或水路,都非常发达。中外通商贸易,也十分繁盛。随着对外贸易的发达,中国人旅居海外的逐渐增多。为避战乱而移居海外的,数量也不少。从唐代以至于近代,旅居海外的华人通常被称为唐人,华人聚居区称为唐人街,这固然是由于唐朝国力强盛的缘故,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唐代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增多,因而使唐人成了海外华人的通称。

在明代以前,中国人居留海外(无论长期或短期),还是少量的。明清以后,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了中国人大规模移居海外的历史。考其原因,一是闽粤沿海地区地少人多,加上水旱频仍,天灾人祸,大批破产农民不得不离乡背井,出国谋生。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二是由于战乱或改朝换代等政治上的原因,迫使许多中国人移居海外。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发美洲以及掠夺东南亚殖民地的资源,迫切需要大批劳工,于是更促成了中国人的移民浪潮。据统计,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止。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约为1000万人,到今天,估计总数已达5000万人。

明清以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由于人数少,大多已被当地居民同化。明清以后,由于移民众多,而且多是聚族而居,形成独特的华人社会,因而即使数代以后,也仍然保留着华人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以及共同的心理索质,不易被当地居民所同化。如果对海外华人社会加以深入考察的话,可以发现,血缘关系固然是保持民族感情的基础,而广泛存在于华人社会的华文教育、华文报刊、华文文学等,更是维系华人民族特性、民族意识的重要纽带。因此,移居海外的华人先辈,很早就十分重视华文文化教育事业。

海外华文教育究竟始于何时,现已无从查考。据《中华民族拓殖南洋史》①一书记载,早在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巴达维亚城(今雅加达),已有明诚书院之创设。又据《新马华人教育发展小史》一文所述:“1786年以前,英人莱特(F.Light)初到马来亚的槟城,就发现有华人老9币张理之的坟墓。英传教土汤姆逊(G.H.Tomson)也说,新加坡在1829年已有私塾三所。但是有文献可考的,当首推陈金声父子所办的萃英义学,又称萃英书院。它创立于1854年,直到1957年才停止。”②当时南洋各地的书院,多附设于大伯公庙内,没备十分简陋,所用课本,则不外《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类,与国内的私塾相似。戊戌政变之后,国内废私塾设学校,南洋各地也开始有新式学校出现。1899年,清政府派驻菲律宾第一任领事陈纲之父陈谦善,在领事署中设立华侨学校。4年后,学校移于善举公所,加授英文,定名为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可算是南洋华侨开设的第一所新式学校。③1900年,巴达维亚城也创办了中华学堂,此后一二年内,荷属东印度群岛各地陆续成立新式学校20余所④。新马的新式学校的创立则稍迟一些。1904年,槟城创办了中华学堂。自此之后,东南亚各地均陆续创办了新式学校,取代旧式的私塾。根据中英侨务委员会的调查,1929年,新马两地共有华校108所①,可见当时海外华文教育的发达程度。华文教育不仅培育了海外华人的民族意识,而且也为华文报业和华文文学创作活动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海外第一份华文报纸,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印行,主编是米粦,助理编辑是华人梁发。②1856年12月,美国华人司徒源创办《沙架免度新录》(沙架免度为加州首府sacramento的广东话音译,现通译萨克拉门托),每日出版,可说是海外第一份华文日报。③

东南亚比较正规的华文报纸,是新加坡华人薛有礼创办的《叻报》。1881年创刊,1932年停刊,前后维持达51年之久,是新加坡一份历史悠久且有广泛影响的报纸。进入20世纪以后,泰国、菲律宾、印尼、越南、束埔寨等国,均有多家华文报陆续创办,此起彼伏,从未间断。

华文报纸的创办,为海外华文文学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丰沃的土壤。编者为了提高读者阅读的兴趣,常常在报纸上增设副刊,刊登诗、词、散文、小说等,这就是初期的海外华文文学。由于印刷条件、出版法例、读者人数等等的限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海外华文文学作品都很少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海外华文文学基本上是依附于报章副刊而存在,单行本或是纯文学杂志都是寥寥可数的。P7-9

序言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肌体,科学研究则是大学教育的灵魂。

游离于课堂教学的科学研究就像游离于肌体的灵魂,无法为大学教育注入新的生命,也无法成为整个大学教育的一个有机构成成分,而脱离开科学研究的课堂教学则像没有灵魂的肌体,缺乏新鲜的生命,缺乏创造的活力,只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吃别人嚼过的馍,炒别人吃剩的冷饭,教师感觉不到创造的乐趣,学生也得不到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根,它扎在地下;科学研究则是大学教育抽出的叶、开出的花,它长在树冠、开在枝头。根深蒂固才能叶茂花盛,叶茂花盛才看得出它的根深蒂固。

所以,一所大学不能忽视平时的课堂教学,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科学研究。

我们汕头大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但正因为年轻,才应当有活力,有朝气。向外,我们应当向国内外名牌大学学习;向内,我们则应当充分开发自己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尽快出成果,尽多出成果。学术重积累,但更重创造。只有勇于创造,才能有所积累,才能迅速积累。我们除拥有国内其它大学共同具有的有利条件,还有李嘉诚基金委员会的大力支持,我们没有理由跟在别人面前亦步亦趋地爬行,我们应当发展得更快些,做得更多些,更好些。

汕头大学学术丛书是在汕头大学学校领导和李嘉诚基金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出版、发行的,准备每年出版10~20种,凡是汕头大学教师的科研学术著作(暂时仅限于文科各系),都在资助出版之列。它是我们汕头大学教师科学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我们参与民族的和世界的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希望汕头大学文科各系的教师更加焕发自己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热情,施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撰写更多更好的科研学术著作,使我们这套丛书出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后记

记得小时候作文,特别是励志类作文,开头总喜欢用“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之类的套语,但童年贪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对时间的流驶其实并未有什么真切的感受。匆匆地,从少年进入青年,从青年进入中年,又从中年进入老年。最近,有几位以前教过的研究生,正筹划着按中国的传统习惯,要给我做七十大寿,于是才蓦然惊觉:原来我也已到了古稀之年,真的是垂垂老矣!也正是在这时,才对“时间如白驹过隙”有了确切的感受。

至于如“一寸光阴一寸金”般爱惜时间,我也并没有做到。今年年初,王富仁教授和汕头大学文学院领导来到我家,提出要给我出一本自选集。承蒙他们的关照,于是我搬出了过去剪存的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资料,开始着手编一本集子。经过一番检视,我发觉在过去几十年中所积累的文字成果,其实并不十分丰硕。在我这一生中,有很多时间是白白虚度了。这当中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有个人的主观因素。

收在这本集子中的文章,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发表的。改革开放以前所写的文章,由于时过境迁,今天读来,已有恍若隔世之感,与现实社会距离太远,因此就不再选入了。

我这一辈子,如果说还做出了一些较有意义的事的话,那就是提出了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倡议,并且主编了60万字的《海外华文文学史初编》和200万字的《海外华文文学史》,为这门新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收集在上册中的文章,就都是有关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论述性文字,也有几篇是台港文学研究的文章。

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段时间,我对写文艺随笔很感兴趣,常常就当时文艺界的一些问题发表议论。今天看来,这些议论也不一定正确,但因为语言较有趣味性,略带幽默,因此发表后颇得到一些读者的欢迎。这次编自选集,便选了一些放进集子中,也算聊备一格。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我便喜欢读小说,几乎到了废寝忘餐的地步。有时甚至在上课的时候,还把小说盖在课本下面偷偷地读。小说读得多了,便会不由自主地做起了作家梦,幻想着将来能当一名伟大的作家。当然,这个梦在现实中并没有实现。但是,这并没有阻止我利用业余时间写一些较具文学色彩的文章,算是重温童年时的梦。收在本书下册中的篇什,便是这个作家梦所留下的残迹。

最后,我应该感谢我的老伴杜丽秋。她是我的文章的第一位读者,常常能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使我的文章增色不少。收进本书中的一些篇章,还是我们两人合作的成果。几十年来,她不仅要完成本职的教学、科研任务,还包办了全部家务,为我作出了很大的牺牲。简单一个“谢”字,并不能涵盖我此时的心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几十年相濡以沫,几十年风雨与共,使我对元遗山的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陈贤茂

2005年4月8日

于汕头市中泰花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5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