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楼一夜听春雨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祥听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由一位中学语文教师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写文字汇集而成的。作者把自己不同时期的作品按照体裁和内容分为散文卷、悦读卷、诗歌卷、小说卷、教育随想录五个部分,读者可以从作者颇似鲁迅风格的文字中体味作者的悲欢,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怀疑和对现实的刻意疏离。

内容推荐

张祥听以教中学语文为生,爱好读书,爱好思考,爱好写作,从小到大乐此不疲。本书是他的作品集,内容包括小楼一夜听春雨·散文卷、夜夜书为媒·悦读卷、隔世的抒情·诗歌卷、别人的生活·小说卷、静夜功课·教育随想录五个部分。

目录

自己的文章(代前言)

小楼一夜听春雨·散文卷

 鼓词

 良宵

 戏事如烟

 百年祖屋

 吃面

 寂寞

 等待

 喜欢

 江湖

 无常

 小楼一夜听春雨

 老房子

 深夜的馄饨

 夜行客车

 风中的讣告

 瞎眼鼓师

 孩子

 师恩难忘

 有一间自己的房子

夜夜书为媒·悦读卷

 从一则扶贫报道说起

 责任与奉献

 宝黛需要心理医生吗?

 夜夜书为媒

 心心相错——《红楼梦》里的爱情模式

 阅读林微因

 文学的优势

 无端颇作长安梦

 欲说还休话婚姻

 富贵

 生计

 朋友

 那一阵清风

 书信

 意映卿卿如晤

 我的读书之旅

隔世的抒情·诗歌卷

 爱乌节面对一只笼中乌

 虚掩在结局之外的门

 梦的主题——高三生活摘记

 掌纹的秘密

 为你是一只鸟的缘故

 重建家园(组诗)

 菊

 梅花三章(组诗)

 黑夜歌手

 倾诉

别人的生活·小说卷

 对面的兄弟

 上铺的兄弟

 苏浩的爱情故事

静夜功课·教育随想录

 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育

 谈中学生阅读问题

 我理想中的中学语文教育

 一次凄凉的回乡之旅——对《故乡》的解读和感想

 驴说

 关于语文基础教育的思考

 张三与张生(跋)

试读章节

童年时最难忘的莫过于听鼓词了。

在我童年生活的那个小村庄里,在正月,村里每每都请来两位唱鼓词的先生,通常是瑞安来的,通常是夫妻,其中之一通常是架了眼镜的瞎子——大抵是瞎子谋生不易的缘故吧。

如今想来,瞎子唱词是得天独厚的,看不见现实不是更容易进入古人的世界吗?摈弃了外部世界不是更容易委婉深致地唱出心底十艮事吗?

印象里,架了眼镜的先生总比不架眼镜的先生唱得好。他们大抵都有一段如唱词般凄婉的人生吧。

先生来时,比所有喜欢鼓词的大人更高兴的便是年方八九岁的我了。我居住的大宅院里刚好有一个很大的厅堂,常常是唱词的最好选址。那样的晚上,我连晚饭都顾不上吃,早早地带了小伙伴们把这座大宅院里将近二十来户人家的凳子全搬过来摆在厅堂里——使得有些人家吃饭也得站着。

厅堂里特地挂了很亮的汽油灯,一张八仙桌上放一张椅子,是先生的座位,平常我写字坐的两条方凳翻倒了放琴,还有一个鼓。先生左手挟了拍板,右手执一根筷子,筷子是用来抚琴的,偶尔也用来击鼓。

嘈嘈切切,琴弦一响,往往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初读《琵琶行》便觉得亲切,这份亲切感大概缘于童年听鼓词的经验吧。

先生一人不仅能化声好几人唱出世态炎凉和志得意满,还能在豪情万丈之际陡然转至闲愁万种别绪依依,并且,还能模拟诸种声响,使人时而置身月黑风高,顷刻却又闻莺歌燕语。凄美婉转的唱词里有春梦逐云的悲哀,寒窗苦读的辛酸;末了,往往亦有功成名就佳偶天成的皆大欢喜。鼓词的世界里,年纪轻轻的我,便历尽了沧桑。

读了十余年的书,我从来不曾像听鼓词一样专注地听过课。我的鼓词情结可谓是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我真不懂自己为何自小便能听懂鼓词。在大学里,我还常常用普通话与瑞安同学交往呢,大抵是前生带来的吧。

记得有一次,很冷的一个晚上,唱到快要歇场时,突然下起了大雨。好多人都回不去了。于是便央先生再唱下去,于是那一夜夫妻两人便轮换着歇歇停停地唱到雨停。那是记忆里最长的一场雨,我终于熬不过在父亲的怀里睡着了。

朦胧中回响在耳畔的令我心跳的鼓声、凄婉的琴声和那颤颤的令人心碎的唱词,多年以后在无眠的雨夜里,闭了眼还依旧清晰可闻。

那一夜极冷。但每每回想起那一夜时,心中往往温暖无比。

还记得那一夜唱的词本是《再生缘》。

一张琴,一面鼓,与喜欢的人执手唱遍江南江北,曾是童稚的心中最执著的梦。

想起那些唱词的瞎子先生,那些终身行走在一根脆弱琴弦上的瞎子先生,我迄今依然黯然神伤。而“命若琴弦”这个词语,一看到便让我怆痛不已。

大学二年级时,系里举办迎新晚会,一位瑞安的同学即兴唱了几句鼓词,大概是曹子建的~首悲秋遣怀词,那苍凉而极富韵味的声音一下子就把我抛向那久远的岁月。

那一刻,神情恍惚心中怆痛。逝者如斯,生命自身的流逝总让我在猛然回首时心中有迟钝而又锥心的痛楚。

鼓词于我,是一条回归童年的路。今生今世,这是一条永远的归途,一条美得令人心碎的归途,细如琴弦的归途啊!

这刻,青灯照壁寒雨敲窗。耳畔,仿佛又萦绕着那如泣如诉的琴声……P3-5

序言

我曾经把人的幸福分解成三个层次:一日心甘情愿,二曰心满意足,三日心旷神怡。

当祥听君把他20世纪90年代以来写作的文字摆放在我的面前,当我翻阅着这些看起来有些杂拌的文字,我觉得他是一个幸福的人。

祥听君1994年大学毕业之后,回到他的家乡虹镇——一个“囤积钱财和粮食的南方小镇”,并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归来居”,这种命名让人很自然地想起陶渊明那篇流传千年的《归去来兮辞》,由此我推断他的“归来”是心甘情愿之举。

祥听君以教书为生,教的是中学语文。对于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他有诸多不满并悉数诉诸笔端。但他有自己理想中的中学语文教育,对于曾经“辉煌”的中学语文教育也相当熟悉,更重要的是,他会在现实的夹缝中尽其所能地让理想发出些许亮光。教书之余,他寻找着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乐趣,当他在夜里十点以后出来吃他真心真意喜欢吃的三鲜面时,那一刻他应该感到心满意足。

祥听君爱好读书,爱好思考,爱好写作,从小到大乐此不疲。他读的书有些杂,古今中外雅俗共赏;他思考的问题不算高深,但书里书外的透视却处处见出灵光;他写的诗文比较任性随意,从前的乐事现在的郁闷、隔世的抒情别人的生活、静夜的功课,都可以在他的笔下自有一番天地,而这一番天地足以让他心旷神怡一阵子。

当然,幸福的祥听君并非没有苦恼,只是他比较善于化解苦恼而已。知堂老人在其名文《死之默想》中说:“大约我们还只好在这被容许的时光中,就这平凡的境地中,寻得些许的安闲悦乐,即是无上幸福。”我想祥听君是很能窥其堂奥的。

2007.5.25

于温州逍遥斋

后记

知道张祥听又称张生应该是两年前的事情,那时候我俩都快成为好朋友了。

现在想想,我跟张生从普通朋友发展成亲密好友的过程跟他的酒量渐长应该是同步的。在张生喝一杯啤酒脸红头昏的时候,我们是点头之交;现在到了张生努力努力也能喝下六瓶啤酒的日子后,我也就荣幸地被邀请为他的新书写跋了。

而我,就是在一杯又一杯地磨炼张祥听的酒量和酒胆的过程中,同时也慢慢地听惯了张生这个称谓。

奇怪的是,我每回听到张生,总会把他听成张三,说实在的其实我很愿意把他听成张三。首先是因为我喜欢那首《张三的歌》,我觉得这简直是为张生量身定制的一首歌,“我要带你到处去飞翔,走遍世界各地去观赏,没有烦恼没有那悲伤,自由自在身心多开朗……”真是无比的洒脱;其次张祥听在家排行老三,是名副其实的张三;第三就是我个人很不喜欢《西厢记》里的张生,尽管由于他的存在才产生了“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名句。

我想我把《张三的歌》送给张生这个决定是正确的。这是因为我认识张生的过程是如此的一波三折,吹尽黄沙始见金的结果显然是珍贵的。

初次见识张生是1997年秋天,当年我看《萧台》的隔年旧杂志,里面的一篇《吃面》吸引了我。阅读过程中,眼前总一再地浮现出一幅画面:风雨飘摇的江南小镇,在一所中学教书的张生,穿一袭干燥的白衣,手打黑布伞,在昏黑的灯光下沿河路慢慢地走,到一家简陋的小面摊,轻脚轻手地独自端坐下来,然后悄无声息地吃一碗热气腾腾的三鲜面。

在这幅画面之外,我更对《吃面》中的几句话很欣赏。比如“我是回避意义的,但是努力而被动地做事并非意味我消极地做人,因为长期以来我心境沉静欢喜无限”。又比如“人往低处走,得到的是安宁、沉静和无限欢欣”。按理说就算是1997年的我,也是过了读哲理小语的阶段,但在潜意识里,我觉得很是喜欢这么一位沉静淡泊的“中年男教师”。

后来我遇见了张生,发现他是名比我都小两岁的未婚男子。那天是1999年的情人节,张生和一帮文学青年一起,不知在哪里吃了饭过来,每人手里拿朵玫瑰花集体在街上逛,后来实在没人可送,随手就给了朋友的女儿,还口口声声要等人长大。

这样的开场白,实在让我有认错人的感觉。

再后来又见了几次,印象更是平平。因为张生的形象与我原先的印象打了很大的折扣,心中已然有些不爽;另外张生太过直接的说话方式,让我觉得他疏狂过分。况且那时的张生酒量不济,喝口酒就脸红,酒后褪去,那张脸就很有点大病初愈的颜色。再加上张生说话一高兴就口沫横飞,实在是一点形象都没有了。那段日子里,我始终坚持“文如其人”是千古谬误。

可是就像移魂到八戒身上去的青霞对假扮秦祥林的至尊宝说“你吐啊吐啊就会习惯的”那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推杯换盏,我开始习惯张生,习惯到后来都有点不分你我了,再习惯到让我又开始相信“文如其人”。真像罗家英在《大内密探零零发》中的台词“世事难预料”一样,我现在甚至都要心虚地认为替张生说好话是不是就在变相地吹捧自己呢。

所以,当张生交给我他的书稿时,我是认认真真读了一遍的。不过我实在不能告诉别人自己的读后感。我只记得张生在序里说的那段话:“读史阅世渐深,对历史的深刻怀疑和对现实的刻意疏离,终使我变成一只‘沉默的羔羊’。我只希望自己一生平庸、平安。民智未启,百余年来多少先哲努力皆付诸东流。余一介草民,夫复何言。”我还记得张生在文章中很喜欢用“大抵”这个词,在我的印象里似乎鲁迅和张爱玲也很喜欢用“大抵”。只不过,鲁迅用“大抵”是对世态炎凉的深深失望,张爱玲用“大抵”是对花花世界的欲说还休。而张生“大抵”,我想大抵是两者兼有吧。  所以,张生把他要说的都写到了这本书里。我建议大家都来看看这本书,不过记得在看前要先把序言读一遍,在序言里张生已经把这几年的创作经历作了个交代,读后应该有助于阅读全书。其次我还要建议大家在看书时放上那首《张三的歌》,最好是鲍比达吉他伴奏蔡琴演唱的那个版本。在铮铮琴音、清脆响指以及蔡琴沧桑又妩媚的声音中,和一位佯狂慧中的才子作一次愉快的交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4: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