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八部最经典的中国传统儿童启蒙教育读本。
一个人的成功必需两个条件:优秀的品质和横溢的才华。本书能让孩子树立最基本的仁、义、礼、智、信等观念,为他们将来人格的塑造奠定基础,即形成和确定高尚品质的开端;同时这八部精品所涵盖的知识纵横上下五千年,为孩子展开了华夏几千年光辉文明的画卷,而这正是开启大脑智慧、激发才思的开始。
这些经典著作都是经历了时代考验的精品,其文辞通达,或三字一句,或四字一韵,富有节奏感;其思想内涵精深,很多闪光的经过实践考验的至理名言更是圣贤的行为格言。
大字注音,最为少儿喜欢;彩色配图,增强阅读兴趣;注解详尽,使之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本书精选的中国国学传统中的儿童蒙学读本,已流传了上千年。它们都将识字、学知、明理三大功能台而为一,不仅让少年儿童快速识字,更强调综合性的教育目标,明理知义先于学知识,主要培养处于启蒙阶段孩子的个人品德。其文辞平仄有致,朗朗上口,符合孩子的阅读习惯,适合学习和背诵。儿童时期正是学习背诵的大好时期,也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期。在这一时期让他们诵读这些经典,对其成长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本书是从大量的传统蒙书中精心选编而成的,内容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小儿语》等八本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广为流传的著名读物。
这八本经过历史验证的优秀传统蒙书,其中贯穿着学礼仪、长知识、学做人、懂道理等人生养成教育,可以说是千锤百炼的精华,直到今天也有着非常高的实用价值,既可启迪智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又能规范言行、培养人格,这对当代儿童的成长大有裨益。
百家姓
《百家姓》一文,相传为北宋人编写,作者不可考。它是旧时教育儿童识字的一篇通俗性韵文,在民间影响极大。仅就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来说,七旬老妪、黄发幼童,鲜有不能随意口赞几句的。
从古到今,流传于民间的《百家姓》有很多版本。它们当中有的记载姓氏达1000多个,有的则只有200余。本书选用的是明清以来流传最广的一种版本,也就是人们常提、常用的《百家姓》。这篇《百家姓》,全篇凡564余字,辑有姓氏504个。《百家姓》中重复字为数极少,它在较短的篇幅以内最大量地教会人识字。再加上编排、剪裁得当,读来琅琅上口,颇富韵律美感,更是令人非至终篇不忍释手。
虽然是儿童识字的启蒙读物,《百家姓》却通常以“真、草、隶、篆”四种书体刊印而行,这就更能引发儿童读书识字的兴趣,兼获一举多得之效。
应当指出的是,《百家姓》是由“百姓”一词演绎而成,意即普天下的姓氏,虽然名义上称为“百家姓”,实际上姓氏的数量远不止100家。据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统计,我国汉族目前使用的姓氏有3000多个,如以收集到的古今姓氏计算,则已超过8000多个,几近1万之数了。另外,《百家姓》并不是严格依据某姓人数的多寡次序排列的。就现今的情况看,中国科学院根据国家统计局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及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等资料,经计算机处理得出的结果是,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约占汉族人口的7.9%,其次是王姓和张姓。他们的研究表明,占汉族人口1%以上的大姓共有19个:除李、王、张外,还有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全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使用这19个姓氏。
赵:在中国十大姓氏中排行第七,分支姓十一个,马姓人最多。赵姓来源,流传最广的是以封地为姓。
周穆王喜欢出外游玩,常常一去就是几个月。江淮一带徐堰父有一次趁机叛乱,周穆王急忙坐着造父驾驶的马车回朝。成功平定叛乱后,周穆王论功行赏,数造父功劳最大。于是穆王就赐给造父赵地。造父的后代子孙就以封地为姓。
钱:主要以官名为姓氏,源于彭姓。上古时有个长寿的人,活了800多岁,史称彭祖。到西周时,彭祖有个孙子叫彭罕,担任周王朝的金库主管,专门管理朝廷的钱币,称钱府上士。因祖父名镀,去掉“竹”字头即是他的官名,他就以官为姓,子孙后代奉他为钱姓的祖先。
孙:来源有五支,最为出名的是源于辈姓。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叫莴敖,字孙叔,称孙叔敖,是楚国的名臣。孙叔敖曾经为避难逃到云梦,有一次下地干活见到两头蛇。当时传说谁见了两头蛇谁就要死,孙叔敖为避免他人再见此蛇而遇难,就把蛇杀死埋了。结果孙叔敖非但没死,反而被楚王召回朝廷,委以重任。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姓。
李:李姓人最多,来源也有很多种,流传较广的是以下这种:商纣王时期,有个叫理征的大臣,执法公正不阿,由此得罪了商纣王,被杀。其妻携子理利贞逃难,靠一种果树的果子才得活命。为纪念果树的果子(木子),理利贞就将姓改为李。其后代也沿袭了这个姓氏。
周:为十大姓氏之一。以国号为姓,源于姬姓。上古时期,后稷本姓姬,由于对农业贡献巨大,被帝尧任命为专管农业的农师,后改为后稷。他的后代建立了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部落。在夏朝后期,这个部落在周原定居。部落首领的孙子灭夏建立周朝,他就是著名的周文王。周姓由此产生。
吴:吴姓也是人数众多的姓氏之一。源于火神吴回之后。吴回是远古一位杰出的半人半神的人物,是颛顼高阳氏的曾孙老童之子。到高辛氏时代,吴回迁居吴人之地而称吴回,担任管火之官,叫祝触。其子陆终生了六个儿子,长子名叫樊,住在山西安邑昆吾,称昆吾氏。古字“吾”与“吴”同,因此后代以吴为姓。
郑:郑姓源于姬姓。西周末年,周幽王的叔叔被封为郑桓公。由于幽王无道,郑桓公借故把家迁到萦阳一带居住。后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招致杀身之祸,其子即位为周平王。郑桓公之子趁护送周平王动迁之机,武力占领虢郐之地,建立郑国。战国时,郑国被韩国所灭,其后代迁到陈、宋之间,以亡国为姓。
王:是华人第二大姓,来源最为复杂,这里介绍其中一支,源于子姓之王。商纣王的叔叔比干,为人正直公正,见纣王昏庸无道,十分着急,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进谏纣王,因此惹恼了纣王。纣王说:“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你是圣人,让我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窍。”于是命人将比干的心挖出,比干因而遇害。由于比干是王子,因此后代以王为姓,称子姓之王,奉比干为始祖。
冯:以封地为姓,出于姬姓。传说春秋末期,郑国有个大夫叫简子。当时,郑国执政的是名相子产,每到关键时刻,子产都要向简子征询意见。二人配合十分默契,让郑国在纷乱的年代能保持相对的安全。郑王将冯地封给简子,人称他为冯简子,后来简化为冯氏,后人就以冯地为姓。
陈:居十大姓氏之五,人口众多。以部落名为姓,起源于陈丰氏。“陈”和“阵”古时是一个字,含义是以战车排列在国界保卫土地,同时黄帝发明的高转车的响声在宋以前一直是“陈”音。上古时有个陈丰氏部落,起源于陕西岐山县附近。黄帝的孙子侨极娶陈丰氏,生帝喾(音酷)。帝喾娶陈氏女,又生帝尧。大约5000年前陈氏部落随黄帝族东迁河南宛丘。其后便以部落名“陈”为姓,这是最早的陈姓。
褚:以食邑为姓氏,出于子姓。春秋时期,宋共公有个儿子名叫段,字子石,人称子石段,任管理市场的官,叫褚师,封地在褚。他的儿子肥,就以封地为姓,人称褚肥。由于宋国国君原是纣王兄微子,因此褚姓人也是殷商后裔。
卫:源于姬姓,以国名为姓。周武王封弟弟康叔于卫,建立卫国。卫国历经春秋战国,终被魏国吞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还让卫国最后一个君王姬角保留称号,直到秦始皇去世后一年才被贬为平民。其子孙后代就以亡国为姓。
蒋:源于姬姓,以国名为姓,是姓氏来源中最纯正的姓氏。周公旦的三儿子伯龄封于蒋国,为蒋国国君。春秋后期,蒋国被楚国灭,子孙后代以亡国为姓,从而流传下来。
沈:以封地为姓。战国初期,楚国奸臣费无极当道,残害忠良,搞得民怨沸腾。有个叫戌的人见楚国面临灭国境地,就不顾安危,发动政变,杀了费无极,挽救了楚国。后被封沈县,为县尹。因此被称为沈戌尹。其后代就以封地为姓,奉他为沈姓始祖。
韩:源于姬姓,以封地为姓。周初,成王奉弟弟叔虞于唐,后改称晋,是春秋时期大诸侯国。晋公族中有一支叫姬万的被封在韩城,称为韩武子。曾孙韩厥,以封地为姓,由此流传下来。
杨:源于姬姓,以国名为姓。西周末年,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被封在杨地(在今山西洪洞东北,古国名)为侯。春秋时,杨国被晋国吞并,杨侯的后人就以国名为姓,奉尚父为杨姓始祖。
P23-26
相关调查显示,孩子的学习潜能和理解能力是惊人的,特别是0~13岁,是孩子背诵的黄金时期。因此很多教育专家认为,及早地让儿童诵读经典对他们的心智和性格的形成有极好的促进作用。
21世纪是知识的世纪,也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华五千年的光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许多经典之作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灵魂,其中很多内容对今人有积极的启发作用,这点早已为世人所公认。海内外汉学的热潮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2004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全球首个孔子学院“研究生班”,来自美国纽约州的16位教师精英,通过当地的选拔考试,最终有幸成为该暑期汉语研究生培训课程的学员。作为龙的传人的我们更是占到了天时地利的有利环境,可以轻轻松松地读到祖国的经典文化,而没有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家长朋友们肯定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的启蒙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国学启蒙也成为一股热潮风靡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三字经》确定为全世界儿童启蒙标准教材。
本书编者正是考虑到广大家长和孩子们的需要才编写了本书。本书精选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经典、对中国孩子影响最大的八部蒙学经典,它们分别是《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小儿语》。这些经典读物从礼仪、诚信、自强、勤学、修身、审美、情趣等方面让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从中汲取智慧,获得灵性,为日后的成人、成材作了很好的铺垫。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内容经典:本书综合各家优点,从几十部蒙学经典中精选八本汇成一册,实为经典中之经典。
亲子共读:本书的内容直指人的内心,唤起人的道德感。它直接指向人性中善的一面,是一本鼓舞人心的书。它属于每一个家庭,非常适合亲子共读,同享其中的欢乐,把孩子带到一个道德觉悟的世界,加深自己和孩子对生活和美德的理解。
通俗易懂:本书的译文采取了通俗化的写法,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文字,达到准确直白、言辞优美,力求使孩子们读得懂、记得牢、想得明。
图片精美:本书精选了能够诠释蒙学内容的古典绘画,图文并茂,一扫单纯文字的沉闷,符合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
编排科学:本书版式、颜色搭配也符合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让小朋友轻松阅读的同时,快乐地学习更多的知识。
读经诵典,受益一生。希望本书能为你和你的孩子带来读书的乐趣,并帮助孩子从此“好读书”,将来成长为博学、勤劳、懂礼、孝顺的有用之人。
唐小龙
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研究员
前言
所谓蒙学,是指用于启蒙教育的教材。
蒙学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后世甚至国外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三字经》很早就走出国门,早在清朝时期,就被译成俄文,后来又译成英文,成为风靡世界的华夏八大古籍之一,近年来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为儿童道德丛书之一。《千字文》很早就是日本人学习汉语的启蒙书,而日本、韩国、朝鲜都有仿作的汉语启蒙教材。近来,又发现了《幼学琼林》的英汉对照本。在河北、湖南的某些地区,甚至再次出现了“私塾”这种古老的教学机构,教学内容都是这些蒙学内容。
这本《中华启蒙书》是从大量的传统蒙书中精心选编而成的,内容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小儿语》等八本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广为流传的著名读物。
这八本经过历史验证的优秀传统蒙书,其中贯穿着学礼仪、长知识、学做人、懂道理等人生养成教育,可以说是千锤百炼的精华,直到今天也有着非常高的实用价值,既可启迪智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又能规范言行、培养人格,这对当代儿童的成长大有裨益。
为了儿童能更好地理解内容,我们在原文的基础上,广泛参考权威的版本,加上适当的解释和翻译、典故注解等内容,在每一部分的前面,都有对该部分的背景、内容等的介绍。
同时,我们把这八种经典读物集中在一本书里,更方便查询和阅读。
我们相信,本书会成为孩子一生的好朋友!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