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之后,管理界倾听谁的声音?查尔斯·汉迪!当代最知名的管理大师。管理界的预言家、哲学家,以“组织与个人的关系”、“未来工作形态”的新观念而闻名于世,本世纪最具创见的组织行为大师,《金融时报》十大管理名师的第二名,德鲁克与汉迪被分别誉为大西洋两岸的管理翘楚!在本书中,汉迪为我们理出头绪,找出旧思维中的悖论与迷思、生活中的冲突与困境,为我们指出安身立命的因应之道。所有人都可以从中获益,即知即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觉醒的年代(汉迪作品)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英)查尔斯·汉迪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德鲁克之后,管理界倾听谁的声音?查尔斯·汉迪!当代最知名的管理大师。管理界的预言家、哲学家,以“组织与个人的关系”、“未来工作形态”的新观念而闻名于世,本世纪最具创见的组织行为大师,《金融时报》十大管理名师的第二名,德鲁克与汉迪被分别誉为大西洋两岸的管理翘楚!在本书中,汉迪为我们理出头绪,找出旧思维中的悖论与迷思、生活中的冲突与困境,为我们指出安身立命的因应之道。所有人都可以从中获益,即知即行。 内容推荐 “人生总在看似该失败之处成功。命运是个悖论,捉弄我们的同时也安慰我们。” 我们身陷文明的森林,彷徨无助,找不到未来在哪里。 我们并非天生要当有名无实的“空雨衣”:薪水名册上的编号,经济学或社会学研究中的“原始资料”,某份政府报告里的“统计数字”…… 人生的意义,决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增长而沦为某部大机器的无名齿轮,终日疾转,不知目标何在。 无论个人还是组织,眼前所面临的挑战,应该是如何去管理现实中的悖论,以及如何将“空雨衣”填满。 在本书中,汉迪为我们理出头绪,找出旧思维中的悖论与迷思、生活中的冲突与困境,为我们指出安身立命的因应之道。所有人都可以从中获益,即知即行。 现在,已经有人开始去实践这些新思维、新生活,在追求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去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环境与文明的共荣共存。 目录 第一部分 迷思 第1章 我们在哪儿 第2章 当代九大悖论 第二部分 平衡悖论的三种方法 第3章 S型曲线:持续成长的秘方 第4章 甜甜圈原理:核心与边界之间 第5章 中国式契约:双赢的战略 第三部分 穿越悖论的八条蹊径 第6章 双重公民身份 第7章 逆向授权的艺术 第8章 超越利润 第9章 新型企业 第10章 虚拟办公室 第1l章 人生四季之美 第12章 学习型社会 第13章 建立公平的计分卡 第四部分 找寻人生的意义 第14章 延续感 第15章 联结感 第16章 方向感 试读章节 “万事原则”何在 我们需要以一种新的方式,思索我们的难题与前途。假如悖论所带来的矛盾与震惊是未来无法避免的,我们不应恐惧退却。我们必须先接受悖论是生活的一部分,接下来才能与它共处,并驾御管理它。 过去我总认为,悖论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世界不完美。终有一天,我们会更了解这个世界,且能更有效地加以组织。我自信满满地以为,世上一定找得到一种抚养和教育儿童的正确方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不再有发生的道理。自由不等于特权,更不能借自由之名行使暴力,甚至发动战争。有人变富,并不一定得有人变穷。我们目前只是尚缺解决悖论的知识和意志。我们对许多事物的正确运作之道还不够了解,但总有一天我们可以找到科学家所称的“万事原则”,也许还能知晓如剑桥大学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所说的“神的旨意”。过去我所写的一些书,也曾隐约透露我当时的信念:世上一定存在着经营我们的组织乃至人生的正确途径,虽然也许我们一时无法完全确定。当时我为“科学的迷思”所惑,以为从理论上来说,凡事皆有可能加以了解与预测,因而也能加以管理。 复杂与混沌 现在,我不再相信有什么“万事原则”,也不信凡事皆有可能变得完美。如今我认为,悖论非但不可避免,且是万事万物与生俱来、恒久延续的。时代越是波涛起伏,世界越是错综复杂,悖论也越多。“复杂理论”已与“混沌理论”串连。该理论指出,剧烈波动乃是创造力和新秩序出现前必须有的前奏。因此,面对悖论时,我们既有能力也有必要减少矛盾与不和谐,并认清困惑所在。然而,我们更要认清,在新秩序建立起来之前,我们不可能完全解决或逃脱。悖论像天气,只能和它相处,不能解决它;只能设法缓和最糟的部分,掌握最好的部分,并以其为前进的线索。无论在生活中、工作上、社会上、国际间,我们都必须接受悖论,对付它,并赋予意义。 还记得孩提时代,卧室墙上挂着的一小幅座右铭写道:“人生的道路就如同高尔夫球场,球道两侧若无草木丛生的崎岖地,便无法突显出绿草地的平坦与宁静。”我不知它为何挂在那里。我的家人对那类玩意儿并不感兴趣,很可能是母亲从某个慈善义卖会上随手带回来的。但不管是偶然或故意,“人生必须面对悖论”的概念从此进入我的潜意识中。从小就有人告诉我,上帝给人类的一大恩赐,是让人有自由选择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它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因为拥有自由选择权就意味着人类有可能做出错误选择,比如犯罪。但我们不能只要其一,不要其二。同时我也发现,悖论使我们的人生趣味盎然。假如每件事情都只单纯地带来正面的影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人生乏味,再也没有必要进行任何改变。假如要我进入一个没有悖论的天堂,我宁愿下地狱。这么说来,完美不仅不可能获得,或许也没必要追求。 走出迷思 这一结论对我个人而言是一大启示,人生永远不可能轻松惬意,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完全在意料之中。回顾过去是了解人生的最佳途径,但实际的人生却只能向前。如果要使人生活得更有价值、更加美好,就必须学习如何平衡并进而利用悖论,以找出更好的一条路。大作家斯科特·菲兹杰拉德(scon Fitzgerald)曾说,考验一个人是否智力一流,要看他的脑力有没有办法同时容纳两种对立的观点,且仍有能力正常发挥功能。假如他说得没错,那么我们将处于一个瘫痪的时代,因为放眼望去具有一流头脑的人实在不多。舒马赫(E.F.Schumacher)也说:“某些人总宣称,凡事皆有最终解决之道。他们似乎认为,除死亡之外,还可找到其他终极解决之道。从追求进步的角度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其实是不断求取某种平衡。” 与悖论共处,既不舒服也不容易。有如在没有月光的黑夜里穿行于漆黑的丛林中,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完全失去了方向感,浓浓密密的高矮树丛包围过来,无论朝哪个方向踏出,都可能碰到障碍物,每一种声响都被扩大,危机四伏、草木皆兵,似乎原地立定要比移动脚步来得安全。 然而,一俟黎明来临,前进的路径更明朗了。夜里听来可怕的声响,如今发现不过是林间鸟唱、草底兔奔,夜里觉得逼人的树丛自成蹊径,我们置身之处变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P12-14 序言 我在《个人与组织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工作方式正在发生剧变,而我也预测了这种剧变对每一个人的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大体说来,我当时是抱持乐观的态度。从出书到现在,社会的工作形态的确按照书中所描述的方向发生剧变。我原应对自己正确的预测感到骄傲才对,但却无此感受。因为,太多的组织与个人因剧变而手足无措。对许多人而言,人生是一场挣扎,是一个迷惑。 我们身处的社会目前所遭遇的许多事情,远比我们所预期的要重大得多,而且更令人困惑与苦恼。现在这本书,就是要探讨这种困惑。而困惑的原因,部分源于我们误信“效率”与“经济增长”乃是进步的要素,拼命加以追求。在追求效率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忘记了其实“人”才应该是衡量万事万物的尺度,而我们根本不应该拿其他尺度来衡量人。我们很容易因为追求效率而迷失自己,误把效率本身看做目标,其实它不过是达成其他目标的手段罢了。 转型的契机 我永远都忘不了在明尼阿波利斯露天雕塑公园看到的一尊名为“无言”(Without Words)的雕塑,创作者是朱迪思·谢伊(Judith Shea)。这尊雕塑的主体是一件笔直挺立的青铜雨衣,里头空无一物。对我而言,“空雨衣”正象征着当前人类直接遭遇到的悖论(paradox)。我们并非天生要当有名无实的“空雨衣”,薪水名册上的编号、某一特定角色、经济学或社会学研究中的“原始资料”,或者某份政府报告里的“统计数字”。如果这些是经济增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那就毫无意义。因为人生的意义,决不仅仅是充当某部大机器的齿轮,终日疾转,不知目标何在。无论个人还是组织,眼前的挑战,应该是如何去管理现实中的悖论,以及如何将空雨衣填满。 有太多事情本身便包含了矛盾,原本初衷很好,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原本是成功的处方,但却带来了讽刺的结局。“悖论”一词,被现代人滥用。新闻记者、其他作家在描述政府、企业、个人所遭遇的两难困境时,一再使用“悖论”二字。有时,似乎我们知道得越多,反倒越迷惑;技术能力越强,反而越无力。我们虽拥有精良的武器装备,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世上某些地区的人们相互杀戮;我们虽粮食生产过剩,却无法喂养饿殍;我们虽能解开银河的奥秘,却解不开自己的家庭难题。然而目前我们有能力将悖论一一列举,但却无能力解决。我们必须设法使悖论变得有意义,并善加利用以建立更美好的未来。 职场赢家,生活输家 我非常清楚,从某一刻起,悖论便成为我寻求解惑之道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概念,那一刻就是约翰·奥尼尔(JohnO'Neil)请我审阅其新作的第1章。奥尼尔现任加州职业心理学院院长。他不仅是位睿智精明的观察家,也是许多机构及领导人的咨询顾问。他请我审阅的新书名为《成功的悖论》(The Paradox of Suceess),副标题是“职场赢家,生活输家”(WhenWinning at Work Means Losing at Life)。书中探讨的是领导人个人所面临的两难困境,从中我所获得的重要启示则是:人生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没有简单的或标准的答案。过去我一直认为应该有或至少可以有,但如今却发现处处皆有悖论。我现在知道了,每个铜板必定都有两面。但我同时也领略到,假如能认清现况,且有心突破,便可以找到“穿趱障论的蹊径”。 因此,《个人与组织的未来》一书中的概念仍然管用:组织一方面会变大,但同时也会变小;会变得更扁平、更有弹性,但也会更分散。个人的工作形态同样也会更趋扁平、更有弹性。生活不再按照既定的路线继续前进,将日趋非理性;我们都必须主动促使事情发生,而非被动等待事情发生。不过,我在那本书中,没有预见到这些变化将导致的混乱。我虽满怀自信地预测,个人将有许多新的自我实现的机会,却未注意到追求效率的压力会把这些新机会搞得相当复杂;增加新的自由,往往意味着减少平等并加重痛苦;成功的同时,也许必须付出不成比例的代价。 重建思考框架 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要走的道路。不过,尽管每个人所选择的道路各不相同,但所持的地图却大致一样。在本书中,我会提出若干未来的路标,也是未来每个组织或个人都会遭遇的挑战,以及如何思索这些挑战的框架。 重要的是,是否每个人都会朝着大致相同的方向前进?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目标存在?如果有,是什么?除非我们重新尊重某种超越世俗、超越自身的事物,否则无法避免一场当代的“大自杀”。这是个悖论,但是我们若不能尊重超乎个人的道德秩序,便无法创造出可以让人真正当“人”的社会结构。除非先有衡量自己的尺度,否则恐怕无法以自己为衡量万事万物的尺度。我把这个话题放在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来探讨,但其实全书的每一页都触及相关的概念。 研究哲学就是研究人生。但别指望哲学会告诉你如何度过人生。在阅读本书时。希望你也抱持这样的心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