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爱孩子,不一定能教好孩子。教子是中国人永恒的话题。教子成功与否,不在于给孩子多少爱,而在于使用什么方法。方法选择决定结果好坏,没有方法,就没有前途。教子不当引发的种种问题,也是家长和社会必须面对的危机。只有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批判自己的教子方法,才能走出教子的误区,让孩子朝着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走向成功。本书是腾讯教育频道的热门专题文章,作者曾做过一线教师,这部书稿源于一个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对他所从事的事业的一份挚爱,曾经在网络上受到过普遍的关注和极大的反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批判中国人的教子方法 |
分类 | |
作者 | 梁龙 |
出版社 | 哈尔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疼爱孩子,不一定能教好孩子。教子是中国人永恒的话题。教子成功与否,不在于给孩子多少爱,而在于使用什么方法。方法选择决定结果好坏,没有方法,就没有前途。教子不当引发的种种问题,也是家长和社会必须面对的危机。只有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批判自己的教子方法,才能走出教子的误区,让孩子朝着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走向成功。本书是腾讯教育频道的热门专题文章,作者曾做过一线教师,这部书稿源于一个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对他所从事的事业的一份挚爱,曾经在网络上受到过普遍的关注和极大的反响。 内容推荐 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们的抱怨:“我对孩子十分疼爱,但是他就是不听我的话或者“我对孩子全心全意,什么都给他(她)最好的,可他(她)就是不如其他的孩子出色。”问题出在哪里?不要认为是孩子有问题,每个孩子都是等待被开发的宝藏,宝藏如何开发,就在于父母使用的教育方法。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方法错误,孩子的潜能与才干不但无法被发现,反而会被误导。只有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批判自己的教子方法,才能走出教子误区,让孩子朝着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走向成功。 目录 第一章 家长,应试教育的“帮凶” 求知欲望为何过早失去 谁导致孩子厌恶学校 孩子为何频频出走 孩子对父母为什么如此“狠毒” 学习与分数,谁比谁大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恩恩怨怨 教育手段能否替代教育方向 第二章 标准化教育,家长,你让孩子变得平庸 孩子被谁关进了牢笼 一切为了孩子就是爱孩子吗 为何大部分孩子都是失败者 “精英”为什么变成“平常人” 孩子在学习中怎么变“笨”了 孩子为什么难以成才 孩子为何如此“平庸” 第三章 家庭教育中的种种“雷区” 学习学习再学习,对吗 “教训”难道就是教育 能够拿孩子“比较”吗 “好孩子”是“逼”出来的 “一事不成”是否终身无成 “听话”就是好孩子 “与众不同”为何受到冷落 “拔苗助长”能长多高 第四章 孩子“营养”不良,谁的过错 全面教育,家长你知道吗 少年大学生为何黯淡无光 学习好什么都好 辅导班,天堂还是地狱 爱好为什么会变为偏好 特长是怎样跑得无影无踪的 生活越好,健全的孩子为何越少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否过时 智商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吗 情感教育有无必要 第五章 孩子的缺陷是家长的“心血”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恶习是一天养成的 他人的尊严为何如此“轻视” 谁导致孩子的过度自我膨胀 早恋,家长你知道多少 家长的虚荣心,害了谁 代沟是失败的理由吗 第六章 天赋“天折”在谁的手中 孩子的双眼为何视而不见 灵巧的双手怎会变得迟钝 异想天开为何消失得无影无踪 谁教会了孩子等待答案 规划自己,家长岂能袖手旁观 游戏和学习是两回事吗 第七章 性格决定命运,家长,你知道吗? 谁扼杀了孩子的自信 小问题居然成为孩子的拦路虎 锲而不舍能否创造神话 谁让孩子如此自轻自贱 被束缚翅膀的孩子能长大吗 过程和结果谁更重要 父母,你知道浇灌花朵的最佳时节吗 第八章 从家庭到社会,家长该做点什么 尝试为什么需要鼓励 谁让孩子失去了未来社会的名片 小觑集体生活只会耽误孩子 孩子学会关爱他人需要父母培育 如何让孩子相互欣赏 宽容他人需要父母的表率 合作为什么变得这么困难 甘为人梯离孩子远吗 谁让孩子只会“出风头” 第九章 家长疏忽一时,孩子错过一生 谁让孩子失去信念和勇气 青少年“偏爱”暴力是谁的过错 任性和逆反心理是天生的吗 胆小怯弱是怎样形成的 物质补偿为何得到的是孩子的冷漠 “独生子女”为何难以独立 挫折为何难以战胜 孩子缺乏自制力谁的过错 第十章 你会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吗 家长是否需要威信 家长和孩子的角色错位 谁是家庭文化污染的罪魁祸首 家规为什么成为一纸空文 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投资效益 父母冲突有什么权力让孩子买单 “隔代教育”失败是谁的错 父母的贫困不是溺爱孩子的理由 试读章节 我国早期教育家从教育实践中得出结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充满着学习欲望的人,把学习当作乐趣的人,才能保持着充沛而持久的学习,才能学有所获。 然而,现代的孩子,他们有着优厚的学习条件,肩负着父母的希望,甚至是家庭的全部,但让父母头疼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孩子缺乏求知的兴趣和动力。 求知的欲望人人都有,为什么现代社会孩子的求知欲望会变得如此的淡薄。难道真的是孩子出了毛病。我们看到,当孩子接触新事物的时候,都会有着强烈的兴趣;当孩子掌握某项技能的时候,都会充满着无限的自豪;当孩子初次上学的时候,都会对学习有着浓厚的求知欲。但是,所有的这一切,对现在的许多孩子,都宛如潮水一般,来势凶猛,去似飙风。来得快,去得更快,就是家长们常说的“五分钟热情”。但家长们想过没有,孩子的热情,孩子的求知欲望为什么如此短暂,家长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古代王安石写了一个伤仲永的故事。一位可能是天生睿智的儿童——仲永对文学特别感兴趣,能够脱口成章,提笔写诗。对这样一位前途无量的奇才,父母却把他当作炫耀的资本,生财的手段,把孩子当作表演的工具,最终使其默默无闻,让后人扼腕叹息。然而,现代社会的“仲永”又何其少了! 湖南湘北某县,有一少年叫严永明,8岁上中学,13岁便以高分考进大学,17岁又考取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但20岁肄业回家,一事无成。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1983年出生的严永明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字,儿子的过人才智,极大地膨胀了母亲的理想。母爱从此像掘井机一般没日没夜地挖掘着他的潜力。他的生活中,除了书本,没有伙伴,也没有玩具。当孩子想和正常的儿童一样,渴求自己的爱好时,却被母亲斥责为不务正业;儿子稍微不服,就被“武力”制服,丈夫干预也无济于事。当孩子学习的潜能被过早的消耗殆尽;当孩子不得不脱离父母而独立面对现实时,学习上的天才和生活中的“弱智”集于他一身,使他无法面对现实,他唯一也是全部的欲望也彻底粉碎,成为了现代的“仲永”。 因此,很大程度上是父母成为孩子求知欲的扼杀者。而父母扼杀子女求知欲的动机却又偏偏就是想让孩子不停地按照他们方式上进、上进,再上进。但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往往却是得不偿失。那么,作父母的关键在于如何长久而稳定地帮助孩子保持持续性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首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气氛,萌发孩子的求知欲望。陈鹤琴先生说过:我们一定要帮助儿童张开眼睛,打开耳朵,挥动双手,使儿童能认识环境,以致创造环境。父母要充分重视相信孩子,帮助他们营造心理安全自由的环境,使他们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对孩子保持一种积极、鼓励、宽松和耐心的态度,作孩子学习欲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鼓励孩子每一点进步,允许他们失败,犯错误。达尔文和爱迪生之所以能够成功,与他们父母对孩子那种亲切和蔼的民主氛围是分不开的。 其次,创造求知的环境,唤醒孩子的求知欲。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环境中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的不一致时,个体社会出现“惊讶”、“疑问”,产生探索的兴趣。孩子从呱呱落地,他对周围环境是一个逐步的认知过程,一切事物对孩子们来说都是陌生的,新奇的,并且随着活动能力和感知能力的发展,孩子会主动接触他们不太懂的新事物,产生好奇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如果长久的处于一个相对独立和单调的环境,就会产生视觉疲劳和心理疲惫。他们的好奇心和猎奇感就会逐渐消退。因此,父母要努力挖掘周围环境的教育资源,为他们提供大量的观察机会和观察对象,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唤醒其学习需要。例如,适当改变家庭的布置和装饰;带着孩子走入大自然的怀抱;与孩子一起浇浇花,种种草,做做各种小试验。通过孩子与环境的互动,唤醒其学习需要,激发求知欲。 再次,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珍视好奇心。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过:“好奇心是孩子智慧的嫩芽,提问则是孩子求知欲发达的标志”。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往往会提许多成年人看来是十分幼稚可笑的问题,太阳为什么会发光?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这些看似平常不过的问题,但却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是求知欲望的具体表现。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应抱着积极欢迎的态度,要专心倾听,耐心解说,切不可对孩子的提问抱无所谓态度或露出厌烦的情绪,不仅对孩子的问题要热心,还应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深入浅出,富有趣味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其实,有些问题不必立即答复,有些问题父母也不一定能说得清楚。因此,不妨和孩子一起探索,寻找答案。这样既鼓励了孩子的求知欲,更培养了孩子的能力。 最后,重视和参与孩子的各种活动,诱发求知欲望。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而游戏就是生活的模拟,孩子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既然孩子有着参加游戏和各种获得的本能,父母可以利用这个动机去诱导他。事实上,孩子参加他最喜爱的活动时,情绪愉快,注意力集中,大脑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产生好奇感,激发求知欲。但父母要善于选择和把握孩子参与游戏的程度。所谓过犹不及,过度沉溺于各种虚幻的游戏,反而会产生对现实社会的排斥心理。P002-005 序言 用脑、用心、用情:家庭教育的三字箴言 关承华 【本书是一本写给家长看的教子书,是专门针对中国家长在教子方法上的误区而作的案例分析与总结。作为教育界资深人士、青少年教育专家,关承华老师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对本书进行了中肯的评价和热情的推荐。】 家庭教育是我们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好好解决的问题。《批判中国人的教子方法》这本书,就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对中国的家教方法所作的审视与剖析。 本书作者曾做过一线教师,也在北京师范大学系统学习过教育学。他年纪尚轻,却是一位教育事业上的有心人。他没有满足于单纯的教书、上课。而是用心在审视和反思我们的教育,用在深入教育第一线搜集、整理出来的实例,对今天的家庭教育提出了质疑。他的这部书稿,源于一个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对他所从事的事业的一份挚爱。 我从教三十余载,当了半辈子的班主任,令我自己都感到奇怪的是,今天如果让我总结一下当了三十年老师的体会,我却只能总结出三个字:用“脑”、用“心”、用“情”,我称它为教育孩子的三字箴言。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其实里面包含了太多、太丰富的内容,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真正能够做到用“脑”去思考教育,用“心”去理解学生,用“情”去打动孩子,教育成功的几率则大增。 用“脑”,即用思想,更确切地说就是要不断学习,即使你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在社会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必将会发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机制乃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等一系列的变革,才能与受教育者发展变化着的意识与需求相匹配、相吻合,进而实现教育目标,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讲,只有不断学习,积极探索,才能与时俱进。本书作者对教育理论十分熟悉,我想此书只能算是小试牛刀,大的作为有可能就在不久的将来。 用“心”,即心中要有学生。用心去观察学生,用心去理解学生,用心去爱护学生。作为一个教育人的人,只有用心了,才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才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分清现象与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总之,用心不仅有助于做好本职工作,还能够拓宽自己的教育思路,提高教育水平,使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有新的突破。 用“情”,即用真情去爱孩子。这种爱必须是真切的、真实的、真心的,对于老师来说不是讨好学生,对于家长来说不是溺爱孩子。正确的爱要有内涵、有理智、有原则、有耐心。书中个案所列举的、做出极端举动的孩子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在他们的心灵扭曲之前,如果有人能够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也许就减少了悲剧发生的可能性。写到此,我也想对作者提出我的一点看法:书中用了“亲人相残孩子是凶手”、 “灭绝人性的弑父杀母的刽子手”等等一些语言和文字,属于极少数的极端个案,作者警示家长的用意我清楚,不过这样的案例如何使用。我们还可以继续商榷。 其实。我只是一个比作者从教年头多一些的一线教师,我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在关心着我们的孩子,关注着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只是由于我写了《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一书,引起了作者的兴趣与共鸣。才诚邀我作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一名老教师,我愿意和本书作者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上进行讨论,也衷心希望他今后能够写出更好的教育文章。 关承华,高级教师,从教30年,担任班主任25年,北京市海淀区班主任学科带头人。2003年荣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多年致力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受学生欢迎,被家长认可的一系列有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 后记 这本小书,原本是陆续写下的有关中国家庭教育的感想性文字。因为自己有过教师的经历,对一些家长的教子方法也比较了解,我就结合理论,对中国人的教子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又对新闻中报道的教子失误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当然,批评多过肯定,所以才称之为“批判”。 后来,腾讯教育频道(edu.qq.com)以专栏的形式将我的这些文章发表出来,一些热心的朋友也就我提出的这些教子问题与我讨论,这是我最希望见到的事情。 在专栏引起了讨论与争鸣之后,我吸取了大家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小到用词用字,大到观点的修正,都参考了众多朋友的建议。如果没有与他们的热心交流,就没有今天这本书的出版。 在这里我要感谢的是:本书相关话题所引用的部分材料,是国内相关专家或知名学者已经有所论证的,或者是部分报刊和杂志已经发表的,他们卓越的工作和有意义的观点,无论是对本书的立意还是视野来说,都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此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书要出版了,但有关中国教子方法的讨论却不会就此结束,我希望本书可以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话题。同时,我也期待与每一位读者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子方法,我们的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地走向科学,真正地有益于孩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