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尘封的历史瞬间(摄影大师庄学本20世纪30年代的西部人文探访)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马鼐辉//王昭武//庄文骏
出版社 四川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展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摄影集,无论是眉目俊朗的康巴青年,还是纯真无邪的嘉绒少女,无论是神思深邃的班禅大师,还是西北黄沙退却、展露欢颜的蒙古、撒拉、土族一张张生动的脸庞,抑或大小凉山烟瘴迷雾中彝、摩梭人雄窿般矫健的身影,他们都超越时空的疆界,透过照片的边际,骄傲地与我们目光交汇,情感相通……

内容推荐

本书的编纂采录了大量庄学本先生那个时代所做的考察手记、日记,或是早年出版的著述,为保持其历史的真实性,文中原有的章节名、地名、族名等尽可能地保留庄先生原文的称谓。值得说明的是,一些称谓如“番”、“戎”、“夷”等并不是这些民族或部族自愿的自称,而是带有轻蔑性质的他称。囿于历史局限,庄先生不可能对其另起名号。同样也是历史认识的局限,文中表述尚有舛误或不尽准确之处,编者尽可能地以“按语”或加引号的形式加以廓清。望读者阅读此书时有所体察。

目录

序言:漂泊的瞬间 /8

庄学本年表:漂泊的历程 /12

缘起:十年西行记 /18

第一章 初涉羌地 /20

第二章 探访嘉绒 /32

第三章 阿坝草地 /46

第四章 岷江峡谷 /54

第五章 环游果洛 /66

第六章 青海土人 /82

第七章 塔尔大寺 /96

第八章 青海蒙族 /106

第九章 拉卜楞寺 /116

第十章 撒拉十二工 /136

第十一章 夜宿海南 /144

第十二章 班禅圆寂 /150

第十三章 康北道上 /166

第十四章 凉山彝人 /186

第十五章 木里与摩梭 /204

第十六章 康南之行 /214

编后记:零落成泥香如故 /229

附录:1941年庄学本西康影展来宾题词 /231

试读章节

蒙人的装束

初到青海的人,对于蒙"番"两族人的装束迷离莫辨,时常会误指蒙人为"番"人,指"番"人为蒙人,这是因为他们服装的差别很少,但是你留意了也能发觉他们身上有若干显著的不同。至于他们服装相仿的理由,据传说近来青海的"番"族势力强盛,蒙族势力渐次式微,故服饰遂染"番"化,甚至语言文字也多有倾向"番"人的趋势。

此间妇人的装束,常穿的为圆领老羊皮袄无面,边缘棍二寸宽的红边,地裾长及地,富有者用紫蓝黑色的缎子或布褂面,腰间柬一条红带,左方挂一根四寸长的奶钩(挤牛奶用的铜钩)和一块鸡心形的银牌,上面多刻花嵌宝石,帽子分两种形式,一为皮耳帽,帽的左右两片护耳在冷天能折下,另一种为尖顶羔皮帽。男子的外衣为老羊皮袄,穿裤,着硬底靴,帽子通行尖顶帽,富者戴狐皮帽,男子皮袄多提至膝下,便于骑乘,多数的蒙人头顶还留长发一方,梳成一根半尺长的细辫,盘在帽中。

蒙人的生活

这里蒙人的生活还是滞留在游牧社会,居无定处,逐水草而迁移。女子的工作往往比男子为勤苦,男子除了对外的交际,或从事战争以外,他们就留在帐篷闲逸,妇女们早晚须挤奶、熬茶、煮肉,余下的时间料理家务。

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酥油、糌粑、茶为主要食料,每日饮食通常三次,而饮多于食,每食必饮砖茶所熬之浓汁数碗,茶中和鲜牛奶数勺,置酥油、糌粑各一撮,茶饮毕,乃取糌粑一碗和茶及酥油,捏成拳大的形状,即为正式的饭食,他们吃的牛羊肉数量也很多,但是肉都煮成半熟的血水肉,外人以为不可食,而他们非此不算味美。

他们的居室非黑帐房即蒙古包,因为拆卸容易,迁移方便,而这一带黑帐房比蒙古包为多,这也是深染"番"化的关系,蒙古包用羊毛毡子盖成,里面用木条做骨干,围成圆锥形的幕屋,门口挂一块毛毡作门帘,冬天内部很温暖,黑帐房用牦牛长毛织的毛毡盖成,牦牛的毛不渗水,所以虽在淋漓的大雨中,也不会漏水,黑帐房为四方形,中间用二根木杆顶着,一条棍子作为大梁,四面用四根柱子把它撑起,外面再用十数根毛绳把它拴紧,帐幕的中间用泥土砌成长形的炉槽,日夜不熄地在煨烧牛羊粪干。

他们的座位以炉灶为区分。男左女右,鲜有紊乱,如果一个新来的男客人,误踏进右边的女主人座位,很会引起他们的笑话,他们晚上睡觉的床位也是同样的男左女右,虽然是夫妇,表面上也应当这样分开,他们睡觉多和衣而睡,以衣作被,晚上不用灯亮,借着灶中的火光就能光照全幕,他们起身和睡觉都很早,大有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生活状态。

摘自庄学本《旅行日记簿》 P114

序言

我们不妨将70年前的历史还原成一张朴素的黑白图片:亘古不变的雪岭大川逶迤于苍莽的川、甘、青、藏之地,一个黄浦江边长大的青年人肃然对视"蛮荒"的风景,手中的照相机沉醉地追捕着光影流动的瞬间。单薄的行装与未知的旅程,虱子一般如影随形的挫折和匮乏,全然失色于胶片显影时的灵光绽放。在漂泊的寂寞里,那人期然寻觅着生命的奇迹,而这奇迹竟也在他的面前昭然呈现:以如花的美色和野性的尊严,为一段早被风雨销蚀的边地故事定影成一幅绝版的记忆。

20世纪30年代,庄学本(1909~l984年)正值风华正茂,这个生长在上海,又从南京的照相材料公司自学得摄影和冲印技术的小职员,与当时成千上万因"九一八事变"而忧怀国事的中国青年人一样,背着相机与行囊,冀望以徒步旅行和摄影记叙的方式,亲身体悟家国河山之壮美,唤起民众救亡图存之信心。所谓"负笈壮游",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正是"五四"以来热血青年的激情写照。

1934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于拉萨。庄学本原打算追随国民政府的致祭专使入藏考察,但因身份的"不明"(其实是卑微)而被迫滞留于成都。锦城虽云乐,却没能绊住他在国事上"失掉东北而开发西北"的踏勘信念,而川西的羌戎险境与青海的俄洛(今果洛)禁地,则宛如磁石一般,将他的灵魂牢牢地摄向宿命当中的光影旅程。

 "我觉得险地一定多奇事,多趣事,有研究的价值,有一探的必要……要开发整个西北,必先明了这个关系重大的腹地"。(庄学本·《羌戎考察记》)历险与探奇,从来都是青年人的心性,但孤身无援,独自在强人出没、鲜为人知的川、甘、青、康边地行走,还要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眼前的风俗与人物,其实绝非今日的时尚青年们所想象的那般浪漫。

以行程而论,蜀道之难,自古难于上青天。循着岷江徒步抑或是骑马上溯川西的雪山草地,更是时人言之色变的畏途。《长征组歌》中"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的咏叹,想必庄学本也有亲身的体验。他在纪行中写道:"这一路我们都露宿在树林下或山谷中……清晨起身,被盖上的水蒸气都冻结成冰片"。而旅费盘缠的菲薄、照相耗材的花费,更令身为一介布衣的摄影师行止艰难。好在中途遭遇的强人并不贪婪,"我们在背囊中取出盐巴和针线分给他们做买路钱后,他们也很知足,就给我们让开一条去路"。(《十年西行记》)

以时事而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外交困,国力陷入低谷。日寇步步进逼,国民党政府却"剿共"正烈。内政分崩离析,尤其在川康一带,地方军阀、土司头人各霸着一方疆土,都是无法无天的土皇帝。稍有不慎,岂止人身自由,连颈上的头颅都难以保全。庄学本却全凭一腔热血和手中的照相机,出入于羌村彝寨、蒙藏毡庐,漂泊于西部边地,前后十年的光景,怡然如在上海老家。这番闯荡江湖的能耐,这种泰然自若的襟怀,正与他留给后人的数千张黑白照片彼此辉映,将斯人的性情与国家的危局牵挂在一起。

庄学本一生的夙愿和他半生的羁旅--无论是追随吊唁十三世达赖的专使团(1934年),还是参加护送九世班禅回藏的专使行署(1935年),再后来取道印度,滞留于南亚异国3年(1942~1945年)--全是为着能进入西藏,拍摄这方雪域高原的神秘姿容。但其时云谲波诡的国内政局,以及暗中为英国左右的西藏政事,都将庄学本的"入藏幻梦"击得粉碎(彼时连班禅大9币尚无法回归故土,更何况一个毫无地位的汉人摄影师呢)。这虽说是人生的一场悲剧,但也因此而成就了庄氏摄影艺术的非凡境界。正如他在《十年西行记》中所言:"因为抗战爆发,班禅圆寂在玉树,入藏的计划不但不能实现,反而因为战事的演变,使我在边地游历了十年,增加了许多摄影资料,这是出发时所梦想不到的。"

似乎在冥冥之中,命运牵引着他的脚步,围绕他心中的圣地盘旋不止。于是岷江峡谷、松潘草地、甘青藏域、西康彝区、印度商港,都因庄学本的游历留下了珍贵的影迹,凸现了人类学、民族学的价值,有些甚至因其稀罕,成为影像民族志中的孤本。唯其对西藏始终怀有未圆的大梦,因此一路上的摄影创作都尽心竭力,不断为入藏的机缘做着技艺上的准备与磨炼。也正因如此,在他20世纪30~40年代的作品当中,总是蕴含着一种蓬勃的朝气,似乎向上攀援无止,却始终没有达到极盛的创作顶点。不妨设想:庄学本若一早便成功进藏,拍到了布达拉宫辉煌的金顶,恐怕便再不会有他在川康边地长年忘返的流连徘徊,再不会有他所遭逢的种种磨难与奇遇,也再不会有如此丰盈饱满、浸透着人文关怀与民族情感的影像成就--庄学本是一位未能圆满的朝圣者,却如逐日的夸父一般,为后人留下了艺术与生命的坐标。

摄影大师庄学本的照片是需要凝视的。他将一种文明与尊严的力量赋予了他所关照的边地人民,而这份人性的尊严,长久以来不但为主流社会所忽视,更为在中国土地上"武装探险"的西方闯入者所践踏,却藉由这数千张藏在档案袋里留存至今的老照片,令70年后的我们肃然起敬。无论是眉目俊朗的康巴青年,还是纯真无邪的嘉绒少女,无论是神思深邃的班禅大师,还是西北黄沙退却、展露欢颜的蒙古、撒拉、土族一张张生动的脸庞,抑或大小凉山烟瘴迷雾中彝、摩梭人雄鹰般矫健的身影,他们都超越时空的疆界,透过照片的边际,骄傲地与我们目光交汇,情感相通。他们挺拔的生命也因这些图片的传世而青春不朽。

庄学本曾经感慨道,与这些边地民族"相处既久,就知其快乐有趣,古风盎然,反觉其精神高洁。有自诋同胞为"野番"者,实为大谬"(《十年西行记》)。这份出自真心的礼赞,一经显影而为照片,自然洋溢着一份同胞手足的脉脉深情。他曾与阿坝土司的儿子结拜为兄弟,也曾在理番县城为当地百姓拍照,"每天总有数十起,我几乎应接不暇"。庄学本写道,"但我不能推辞,直到把百余张底片照完为止"。而在彝区昭觉城内,他又用一台留声机与乡民同乐,"天天有数百人进城参观,看了惊奇赞叹,我也就有充分的机会和他们照相或访问"。当我们以诧异的口吻探询庄学本的摄影作品何以如此具有"当代性",完全颠覆了中国早期摄影(其实并未绝迹于当代)内容图解化、人物道具化的刻板规条时,答案或正在于他从未将自己视为高人一等的"摄影家",总是诚挚而善良地为草根民众服务。摄影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人性,非但是折射在拍摄对象身上的情感关怀,更是摄影者本人的灵魂投影。

当代摄影评论界从庄学本的作品中辨识出"影视人类学"的旨趣,认为他早在20世纪30~40年代便做了堪与约瑟夫·洛克等人相比肩的影像民族志工作。的确,将庄氏发表于《良友》、《中华》等画报上的图片,与同一时期登载在美国《国家地理》等刊物上的中国题材照片相比较,前者在真实生动、意态气韵方面其实犹胜于后者,特别是种种不为外人所知,而又为庄学本亲见的械斗、婚丧、巫术等内容,更是有其人类学上的长远价值。

学术上的收获固然可贵,"纪实摄影先驱"的命名也并非虚妄,但我们无需将庄学本留存于今日的图片,看作一个人生命的里程。他曾以青春的冲动。经受了荒原的洗礼,又用照相机和胶片记录着心灵的轨迹。他曾用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年光景追逐梦想,而这梦想,通过他顽强不屈的影像创作,不断地显影与放大,终于构建成川、甘、青、康(指原西康省,1954年与四川合并为四川省)地区众多民族在一个逝去时代里的光影史诗。自由与梦想,执著与人道,其实正是作为独立摄影师的庄学本留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笔精神财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庄学本终于有了"公家人"的身份,却因为过去政治运动的冲击,逐渐丧失了摄影创作的激情。他的边疆影像与他所遵行的摄影风格,悄然湮没在"政治挂帅"的历史沼泽中,等待着身后被人"重新发现"。往事并不如烟,史实仍可重现。当这些历经70华年的照片再度从暗房中显现出绝世的容颜,当它们汇集成册,付梓出版,在坊间或是案头邂逅惊羡者的目光,震撼求知者的心灵时,在川藏腹地苍莽的荒野中,在高山垭口茫茫的风雪中,摄影师庄学本或许正捧着他老旧的照相机,独自走在通往雪域西藏的灵魂旅途上……

本书的付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画报社和庄学本的子嗣庄文骏先生竭诚通力合作的结果,正是由于他们对民族文化的钟情与爱护,从庄学本捐赠给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大量底片,以及存于民族画报社和亲属的底片中,加以精选注释,又搜寻到他的有关著作、文稿、日记等,使得本书日臻充实,在四川民族出版社的重视与精心运作下,本书顺利出版。

编者

后记

零落成泥香如故

庄学本数千张摄影作品在相册和蜡纸袋中沉睡了数十年,默默地等待着人们的慧眼。今天在尊重历史、崇尚文化、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这些作品一下子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使我们能够比较完整地阅读70年前中国摄影界这位杰出的摄影家所完成的作品。

从庄学本传奇的一生和他的文字著作、摄影作品中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他在"失掉东北而开发西北"的思想标向支配下,饱含"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投身西部考察,立志把祖国腹地各民族的真实情况介绍给国人,这是庄学本西部探访的思想支柱。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中国兴起的摄影术,在信息传播、艺术欣赏、商业活动等方面起到的作用,触发了他的想象,并把摄影当成他报国和生存的重要"武器"。于是,25岁的庄学本以他敏锐的悟性开始了无异于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的田野调查作业。

从1954年后的十年中,庄学本徒步或骑马辗转于川、甘、青、康(原西康省,1954年与四川合并为四川省)各民族地区,当时这些地区还相当落后,有的甚至保持着原始状态,他冒着失去自由甚至丧失生命的危险,翻山越岭,踏雪渡河,克服了众多旅途中的艰辛,执著地背着相机和行李穿梭于村寨、寺庙、高山流水之中。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相机不离身,随时抓取精彩瞬间,白天拍照,傍晚记录考察的内容,并且在雨衣里或抽屉中冲洗底片或印照片送给拍摄对象,在这样艰苦条件下,他义无反顾地进行着民族考察。他所拍摄的照片,严肃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西部民族的社会生活,历史状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痕迹和民族、地域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作品中所蕴含人类学、民族学的内涵逐渐丰富、升华、成熟。

庄学本的摄影作品不仅具有人类学、民族学的价值,由于他完全掌握了摄影语言的运用,在机械纪实中注入了主观创造,不少作品不单纯为了图解某一社会现象或调查论点,而是对典型景物最本质、生动、感人的形象写真,具备独立表达丰富内涵的功能,所表现出的纪实美,又迎合了人们欣赏摄影艺术的审美心理和要求,因而他的许多作品具备了摄影美的独特优势。

今天当我们抚摩着这一帧帧满布历史尘埃却光彩夺目的老照片时,不禁沉迷于它鲜明的时代痕迹和民族、地域特色,领略着它朴实而无矫揉、细腻而无繁琐、自然而无猎奇、丰富而无驳杂的艺术风格,在精彩瞬间里所表达的真和情以及黑白灰这单纯而又丰富的色调所展现的景和物,蕴含着令人玩味的艺术美和景物本质的联想。

在我国,我们能大量看到的最早的摄影家作品,大概首推庄学本了。与庄学本同期或早期的摄影家如刘半农、郎静山等的摄影作品已不多见。这里不可能用简短的文字概括庄学本作品的历史、社会、学术价值,但它给我们最直接的启示是:庄学本的纪实性摄影艺术,可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乃至世界摄影大师比肩而立,他的民族调查等方面著作,在民族学等方面也有着超前的成就。

本书的编纂,采录了大量庄学本先生那个时代所做的考察手记、日记,或是早年出版的著述。为保持其历史的真实性,文中原有的章节名、地名、族名等尽可能地保留庄先生原文的称谓。值得说明的是,一些称谓如"番"、"戎"、"夷"等并不是这些民族或部族自愿的自称,而是带有轻蔑性质的他称。囿于历史局限,庄先生不可能对其另起名号。同样也是历史认识的局限,文中表述尚有舛误或不尽准确之处,编者尽可能地以"按语"或加引号的形式加以廓清。望读者阅读此书时有所体察。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6: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