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马文瑞传(精)/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马文瑞,或许你从没听说过他的名字,更不知他是何许人也。然而,通过本书,你不仅可以从此认识他,(他是我国著名的抗日英雄,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位主要领导人物)而且,也能从他的人生经历当中看到一部中国的救国史,结束中国苦难危亡命运的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史和建国史,以及披荆斩棘建设社会主义的奠基史、创业史。

目录

第一章 山村少年 (1)

 第一节 小羊倌读书 (1)

 第二节 入团 (6)

第二章 初露锋芒 (13)

 第一节 绥德四师风波 (13)

 第二节 三民二中学潮 (17)

 第三节 引导灾民斗争 (22)

 第四节 发动绥德农民斗争 (28)

第三章 安定地下斗争前后 (32)

 第一节 在安定区、县委 (32)

 第二节 支持、壮大晋西游击队 (37)

 第三节 恢复被破坏的组织 (43)

第四章 在陕北特委 (50)

 第一节 参与主持特委工作 (50)

 第二节 高起家弧会议 (56)

 第三节 姜家新庄遇险 (61)

 第四节 组建游击队 (66)

 第五节 三边兵运 (72)

第五章 发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78)

 第一节 任教军政干校 (78)

 第二节 开辟陕甘边东地区 (83)

 第三节 在“肃反”中 (89)

第六章 从陕北省委到西分区区委 (96)

 第一节 东地区安民 (96)

 第二节 痛悼刘志丹 (99)

 第三节 争取东北军、西北军联合抗日 (103)

 第四节 在抗大熔炉中 (108)

 第五节 在陕甘宁特区和西分区 (111)

第七章 巩固边区“西大门” (上)  (116)

 第一节 贯彻统战新政策 (116)

 第二节 抵制右的错误 (126)

 第三节 建立“三三制”政权 (130)

 第四节 在反磨擦中掌握主动 (134)

 第五节 消灭土匪赵老五 (140)

 第六节 争取回民武装抗日 (147)

第八章 巩固边区“西大门” (下)  (150)

 第一节 创办陇东中学 (150)

 第二节 领导大生产运动 (159)

 第三节 千里运盐忙 (169)

 第四节 挖断穷根,丰衣足食 (172)

第九章 在整风运动中 (178)

 第一节 “终身受益,毕生难忘” (178)

 第二节 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 (185)

 第三节 尽力保护同志 (195)

 第四节 为受害同志甄别平反 (202)

 第五节 参加党的七大 (206)

第十章 转战陕甘、晋绥 (210)

 第一节 东北调干和陕北精简 (210)

 第二节 在战争中大量发展党员 (214)

 第三节 关爱同志和朋友 (221)

 第四节 批评错误,治病救人 (229)

第十一章 一切为了战争胜利 (233)

 第一节 为老区土改探路 (233)

 第二节 领导黄家川土改试点 (238)

 第三节 在群众中整党建党 (245)

 第四节 老区要为新中国多出人才 (255)

 第五节 新区调干,源源不断 (261)

第十二章 共和国诞生之初 (266)

 第一节 支持新疆土改 (266)

 第二节 痛失曹力如 (272)

 第三节 赴苏学习考察 (275)

 第四节 重视群众团体工作 (281)

第十三章 在斗争中整党建党,迎接建设高潮 (288)

 第一节 大量吸收工人入党 (288)

 第二节 在运动中整党 (293)

 第三节 处理蜕化变质分子 (299)

 第四节 加速培养干部 (302)

 第五节 反对“五多” (308)

第十四章 在纪检监察岗位上 (315)

 第一节 建设有战斗力的监察队伍 (315)

 第二节 开言路,体恤民情 (320)

 第三节 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326)

第十五章 西北局的最后一年 (333)

 第一节 出席七届四中全会 (333)

 第二节 告别大西北 (340)

第十六章 繁忙的劳动部长 (344)

 第一节 新岗位,新课题 (344)

 第二节 明确职责,理顺关系 (352)

 第三节 组织全面工资改革 (360)

 第四节 注重合理调配劳动力 (374)

 第五节 探索新用工机制 (379)

 第六节 出台“三大规程” (384)

第十七章 身处“大跃进”热潮 (392)

 第一节 促进妇女就业 (392)

 第二节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398)

 第三节 拟订“四项规定” (404)

 第四节 推行新用工制度 (409)

 第五节 实行编制定员 (415)

 第六节 强调安全生产 (420)

第十八章 困难时期精简的硬任务 (424)

 第一节 精简职工近千万 (424)

 第二节 再减职工一千万 (430)

 第三节 “一个中等人口的国家搬了家” (437)

第十九章 策划工资制度的再改革 (442)

 第一节 总结工资工作经验 (442)

 第二节 酝酿新的工资改革方案 (446)

 第三节 进行工资改革试点 (453)

第二十章 在动乱的岁月里 (458)

 第一节 山雨欲来 (458)

 第二节 莫须有的“罪状” (462)

 第三节 “罢官”前后 (468)

 第四节 烈火真金 (473)

第二十一章 在历史的转折中 (479)

 第一节 从国家计委副主任到中央党校副校长 (479)

 第二节 “教学工作是党校各项工作的中心” (482)

 第三节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488)

 第四节 积极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493)

第二十二章 初任省委书记 (498)

 第一节 “揭批查”运动补课 (498)

 第二节 慰问陕北老区人民 (504)

 第三节 平反昭雪冤假错案 (507)

第二十三章 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前进 (516)

 第一节 在关中、陕南调研 (516)

 第二节 农业的调整 (510)

 第三节 工业结构的调整 (525)

 第四节 加快发展老区建设 (530)

 第五节 抗洪救灾 (536

第二十四章 整治歪风,打击犯罪 (542)

 第一节 纠正“招转住”中的歪风 (542)

 第二节 打击经济领域中违法犯罪活动 (547)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治安 (551)

第二十五章 推进改革,加速经济发展 (557)

 第一节 建立联产责任制 (557)

 第二节 大包干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563)

 第三节 胜利大队的转变 (571)

 第四节 深入改革,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577)

 第五节 放宽政策,搞活农村经济 (582)

 第六节 在几项重要工程建设中 (589)

第二十六章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596)

 第一节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596)

 第二节 抓好农村文化建设 (603)

 第三节 树文明礼貌新风 (608)

 第四节 落实政策,重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 (614)

第二十七章 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 (621)

 第一节 新形势下抓党建 (621)

 第二节 新时期的整党 (626)

 第三节 对陕西工作的殷切期望 (634)

第二十八章 全国政协副主席 (上) (638)

 第一节 从陕西到北京 (638)

 第二节 总结陕甘宁边区党建历史经验 (642)

 第三节 兼任政协法制委员会主任 (647)

 第四节 考察陕北 (652)

 第五节 面对“八九风波” (659)

 第六节 痛定思痛 (666)

第二十九章 全国政协副主席 (下) (674)

 第一节 成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674)

 第二节 “最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 (680)

 第三节 廉政建设调查 (687)

 第四节 重视群众来信 (692)

 第五节 五次出访,开展人民外交 (696)

第三十章 “为霞尚满天” (702)

 第一节 离休不退志 (702)

 第二节 关注文艺工作 (708)

 第三节 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 (714)

 第四节 开展延安精神研究 (721)

 第五节 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 (725)

 第六节 几次重要讲话 (732)

第三十一章 丹心永在 (741)

 第一节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741)

 第二节 “我想延安!” (751)

大事年谱 (758)

后记 (800)

试读章节

马文瑞六七岁时,家道中落,先是一群羊被窑塌下来压死,接着牛、驴病死。1919年7月问,大理河发了一场特大洪水,淹没人畜无数,公盛源商店也遭大水淹灌,货物全被冲走。货物是由绥德城里大商号赊来的,从此,债台高筑。亲朋好友中就有人说他母亲是主家兴业的“福人”,“福人”在“吉星高照”,“福人”一去家业就要败落。天灾人祸,举家难圆。马文瑞父亲马彦举和叔父马彦华分家另居,祖父母跟了叔父一家。此后他的生活由大嫂照管。

马文瑞的父亲马彦举,本是种地的把式,好念庄稼经,但性情古怪,稍不顺心,就发脾气骂人,村里人叫他“冒掌柜”。家里欠着债,他又染上大烟瘾,加之续弦,入不敷出,只好卖地,一份家业被他糟蹋大半。剩下六七十亩山梁薄地,全靠马文瑞的大哥马文采和二哥马文彬辛勤劳作,勉强维持全家生计。由于父亲不能坚持劳动,家里劳力短缺,拦羊的活路就落到了年仅8岁的马文瑞肩上,他当上了羊倌儿。家道的兴衰变化,给马文瑞思想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后来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我亲眼P3看到了一个较为富裕的封建家庭由富变穷,由兴旺走向破落的过程。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投下了旧中国北方山区农村经济破产和贫穷落后的阴影。”  

小羊倌的生活并不浪漫,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不无艰辛。他每天扛着比他高出一倍的拦羊铲,陪伴着一群羊,在沟坡上牧放。除了吆喝几声不轨的羊子外,整天无人与他说话。春草冒芽时节,羊子跑青,从早到晚不停蹄,还是吃不饱。马文瑞跟上羊群奔跑一天,傍黑还要割一捆干苜蓿背回作羊子夜草。这样的生活虽然只有一年,却也给了他亲近田野和劳作的机会,以及认识农民和了解农民生活的际遇。

马文瑞的祖父、叔父和两个哥哥都是读过书的人,有空的时候,他们就教他认字。马文瑞对认字特别用心,教几遍就牢牢记住了。放羊时,他觉得一个人整天默不做声地陪伴着羊子,枯燥无聊,就把家里两个哥哥读过的旧书翻出来,揣在怀里,有空就掏出来翻看。高兴的时候,一个人在旷野里大声诵读。一年时间,他就把两个哥哥读过的《百家姓》、《三字经》、《幼学琼林》之类启蒙读物读完了,有的还背得滚瓜烂熟。他的求知喜学精神,深深感动了祖父和大哥,祖父夸他“是个念书的材料”。恰在这时,就近的马家坪村办起一所小学,祖父叫他上学读书。可父亲以交不起学费、羊子没人拦为由,百般阻挠。祖父很生气,教训了儿子一顿,大哥也力主送弟弟上学,父亲拗不过,只好同意了。P4

序言

在五千余年中华文明史上,二十世纪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中华大地上发生的历史事变,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震荡之深刻,促进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二十世纪的中国史,是一部地覆天翻的历史转折的壮丽史诗。

作为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最主要标志,就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此为界石,大致可以说,本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从旧民主主义进到新民主主义,是为争取建立人民共和国而奋斗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为谋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的年代;本世纪的后半个世纪,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则是为建设人民共和国而奋斗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主要内容,为使中国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年代。  

时代赋予的宏伟的历史使命,落在亿万中国人民的肩上。无论是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自然都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事业,都是必须依靠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智慧和努力才得以实现的宏图大业。也正是在这种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才涌现了一大批反映群众需求、体现群众意志、凝聚群众智慧的杰出代表。如同历史上一切重大变革的时代一样,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云际会、英杰辈出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造就出灿若群星的历史伟人;也正是历史伟人们坚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忘我建树的光辉业绩,才最充分地体现着潮流之所趋、人心之所向,才最深刻最生动地反映着奔腾前进的伟大时代。他们一生的业绩,恰恰构成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这一旷古未有的历史性大变革的缩影。正因为这样,修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的一代杰出历史人物的传记,其意义自是远远超越记述个人身世的范围。这套传记丛书,无疑应当看作是,当代中国千百万爱国志士、革命先驱的杰出代表用毕生的血和汗谱写出的挽救祖国、振兴中华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它将是永远矗立于世世代代人民心中的革命丰碑。《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的每一部传记,都可读作当代中国的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史、建国史;每一部传记都可读作结束中国苦难危亡命运的革命史,披荆斩棘建设社会主义的奠基史、创业史。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首批编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期的开国元勋和各方面的最杰出人士的传记。这批传记的主人公将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 (其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的传记,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人民军队中功勋卓著的元帅、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各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等等。毫无疑问,他们既是当代中国最卓越的代表,同时也是彪炳千秋青史的历史巨人。当然,如同一切历史人物一样,我们时代的杰出代表也不可能不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必然会具有这样那样的弱点、短处,一生中也不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某些过失。但是,所有这些,当如日月之蚀,堂堂正正公之于众亦无损于他们形象的光辉。他们为中华民族创建的功业,他们的革命精神、高尚情操,他们的鸿才睿智、嘉言懿行,无不震古铄今,垂范后世。这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摄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必将成为培育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最好教材。

现在,中国人民正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宏伟设计,在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为在本世纪达到小康水平,而努力奋斗。愿人们从这部《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以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为典范,学习他们的革命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情操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委员会

一九九一年百目

后记

历时8年,《马文瑞传》终于要付梓了。

马文瑞是从西北、从黄土高原、从延安走出来的老一代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政治工作杰出的领导人。他漫长的一生,经历了艰苦卓绝、高潮迭起的革命年代和波澜起伏、气势宏伟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建立了卓著的功绩。他的人生经历与党、革命、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那么息息相关、荣衰与共,他一生的逆境(两次坐牢)和顺境就是最好的说明。编写和研究他们这一代的革命斗争经历及其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党史、革命史无疑是生动的补充和有益的探索。

1995年10月,经邓力群同志提议,李力安、郁文分别找马文瑞同志谈了写传的问题。邓力群亲自给陕西省委写信,请他们对写《马文瑞传》予以支持。陕西省委很重视,经马文瑞同意,决定以原《马文瑞文选》编委会为基础,于1996年成立马文瑞传记编委会,并成立了我们这个编写组。

马文瑞同志对编写组的工作很关心。他几次接见我们,并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还重点看了部分初稿。邓力群同志也给我们以具体指导,提出此书应以解放前为重点。我们走访了马文瑞早期进行革命斗争的陕北延安、榆林的十余县,到中央档案馆、中央组织部、陕西省档案馆查阅档案,访问了数十位熟悉或接触过马文瑞的同志,也翻阅了不少书籍,以便尽可能收集完备的资料,写出一部信史。然而由于马文瑞同志早年革命时期知情的老战友、老同志大多去世,当时的文字材料又不多,资料收集还是遇到了很大困难。编写组也因成员生病退出或去世,临阵换将,而推迟了进度。但经过新老同志的共同努力,还是把传主一生奋斗的主要经历写出来了。在马文瑞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我们拿出了书稿,以表对他的纪念。

《马文瑞传》编委会在张勃兴同志主持下进行了认真审稿,并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参与全书或部分审稿的还有于明涛、马蓥伯、朱作霖等同志。在编写出版过程中,还得到马文瑞同志原来工作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李建国、贾治邦、郑斯林、林用三、刘永富、赵喜明、刘胜玉等的有力支持。付华中、朱雨滋、悦光昭、杨庚泉、杨宗武等同志也在资料上给予积极帮助。马文瑞同志的子女也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马晓文还参加了部分资料的收集,对一些重点章节提出了修改意见。本书的责任编辑、当代所研究员朱元石同志提前介入,三次出席会议,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出版社的新老领导周五一、李松晨、唐合俭也给予指导。

此书各章的撰稿人是:熊美杰(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一节),高中哲(第三章第二节至第九章),宋登(第十章、第十一章),宋登、熊美杰(第十二至十五章),李春光、徐惟奋(第十六至二十章)、熊美杰、李瑞林(第二十二至二十七章),曹建平(第二十一章、第二十八至三十一章、第二十章第四节)。熊美杰整理生平大事年谱,曹建平全书统稿。参与收集资料、核实过部分史实或写过部分初稿的还有文源、李冠生、魏光辉、陈宁、邰持文、田夫、任愚公、文梅慧等同志。

对所有支持和帮助过这项工作的同志,我们仅致深深的谢意!

由于我们受资料和水平所限,书中如有疏漏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马文瑞传》编写组

2004年11月2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18: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