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情势的变迁。强迫我们放弃一向糊涂的态度。现代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固然应该明白认识;现代中国是一个什么东西,又何尝不应该明白认识!
本书作者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识出发,以丰富的在华生活经验和扎实的汉学功底,在介绍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同时,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化、中国人的国民性和民族心理。因为作者的立场不同,所以文章中深深地打上了各自所在阶级的烙印,三篇文章基本上处于左、中、右三种立场,有深深的同情,也有强烈的批判,当然也不乏贬低和攻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人的劣根和优根(日本人眼中的近代中国)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日)内山完造//渡边秀方//原惣兵卫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国内外情势的变迁。强迫我们放弃一向糊涂的态度。现代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固然应该明白认识;现代中国是一个什么东西,又何尝不应该明白认识! 本书作者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识出发,以丰富的在华生活经验和扎实的汉学功底,在介绍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同时,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化、中国人的国民性和民族心理。因为作者的立场不同,所以文章中深深地打上了各自所在阶级的烙印,三篇文章基本上处于左、中、右三种立场,有深深的同情,也有强烈的批判,当然也不乏贬低和攻击。 内容推荐 作者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识出发,以丰富的在华生活经历和扎实的汉学功底,深入剖析了中国国民、中国文化。解释了中国人的天命思想、家族孝道、功利心、和平主义等。内山在文中流露出对中国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渡边对中国人的审美观、天命观及思想上的矛盾性有非常深刻的见解,而原物对中国人的归纳逻辑的缺乏进行的批判。由于历史的阶级立场所限,本书中的许多观点是片面乃至错误的,但总体而言,他们对中国人的劣根和优根的批判依然十分到位,值得我们中国人深思。 目录 活中国的姿态 序 绪论 文章文化与生活文化 一 帮之一种 二 零买较贱 三 生命与权利 四 三类根性 五 一种习惯 六 便茶 七 剩饭 八 又一剩饭 九 相互扶助之宴会 一〇 因人定价 一一 生活符号之文字 一二 有限公司无法赢利的背后 一三 彻底的实际生活 一四 某日之交易谈话 一五 中国人个人主义乎 一六 钟之音 一七 赌博之概念 一八 关于洋纱 一九 饭店之二景 二〇 对于商品之注意 二一 偷与落 二二 关于天井 二三 木与竹 二四 不全力倾注必败 二五 福禄寿 二六 绑票 二七 天无绝人之路 二八 殉教 二九 口言谢则失其亲切 三〇 劳资协调 三一 中国人的生活 三二 针尖和拳头 译者附记 中国国民性论 译序 第一论 天命 第二论 孝道 第三论 文弱的和平主义 第四论 实利性 第五论 自利心 第六论 保守与形式 一 保守 二 形式 附 辞令之巧妙 第七论 趣味性 一 尊重黄卷 二 华丽浓厚,坚牢巧致 第八论 矛盾性 一 思想之矛盾 二 冷热之两面 三 差别的而又是平等的 四 排外的而又是同化的 五 文弱的而又是强韧的 六 贫富之两极 中国民族性论 译序 自序 第一章 民族性 一 民族性 二 中国的民族性 三 日本人对华观念之锚 第二章 对中国思想界的检讨 一 儒教 二 三民主义 三 共产主义 第三章 天命观及其他 一 天命观 二 “没法子了” 三 服大性 四 利己主义 五 利殖性 六 侥幸心理 七 和平主义 第四章 演绎逻辑及其他 一 归纳逻辑的缺乏 二 非科学性 三 法律意识的缺乏 第五章 残虐性及其他 一 残虐性 二 猜疑性 三 变态心理 第六章 家族制及其他 一 大家族制 二 国家观念的缺乏 三 孝 四 宗族村落自治制 五 形式主义和保守性 六 面子 七 排外性 八 外交手段的卓越 第七章 中国社会阶级的心理 一 生产阶级 二 寄生阶级 第八章 从中国民族性看我们的对华政策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一 帮之一种 我说,不知长江则不知大河,何以呢?长江可以说是大河的缘故;不知中国则不知大陆,何以呢?中国便是大陆故;不知中国生活则不知汉字,因汉字即中国人生活的符号故。 住在日本内地的人们,不论如何用尽了方法,究不能测知长江之大。欲知长江之大,除了亲眼去看一下长江之外,别无办法。同样,住在日本内地的人,不论如何用尽了方法,到底明白不了什么是大陆。欲知何谓大陆,也仍只有亲自到中国国内旅行一次,才是最好的捷径。 一提起汉字,立刻使人联想起来的,便是日支(“支”指支那,China之音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对中国之通用称呼,并无歧视之意——编者注)两国乃同文之国。遂觍然放言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等等的话的人所在皆是。我除了惊其自夸之甚之外,不能更赞一辞。原来,所谓汉字者,若完全如日本人所解释的一样,诚为无上的幸事,不能不使两国人共庆了。无奈事情并不如此之简单。日本人对于汉字的解释,是离开了中国人的生活的解释,依了这样的解释,而欲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实际上是难上加难了。 原来文字这东西,是应人类生活上的必要而创造出来的,究其极,不过是一种生活符号而已。汉字亦并非例外,这也是由于中国人的生活的必要而产生出来的符号,此外绝不另具什么神秘性也。 不论何国人的生活,各时代均有变化,中国人的生活也依了时代而有不同。不仅如此,且令人想较之他国人,变化更有急激之处。生活既有了变化,用作为生活符号的文字,同时文字的内容——即其意义,也自然有变化了。简单说来,今日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的内容,是今日的中国人的生活符号,是过去数千年来,适应中国人的生活变化,而渐渐进化发展得来的东西。所以,今日的汉字,不待说是今日的中国人的符号。不知今日中国人的生活,而同时却能了解其文字,是说不过去的。这里不一定有什么至理,只是事实如此。 因此,我才说,不知中国人的生活的人,不知汉字。文字呀,文章呀,若将人类的生活看做是其根本的时候,则对文字或文章的根本的人类生活不充分认识是不行的了。尤其像中国的所谓文章,不啻形成了一种特别的世界,所以益发有其必要。不能充分知道中国人的生活时,期能正确地解释用中国文字书写的文章,也十分困难罢。 干燥无味的议论丢开不说,此后开始我的漫谈。 有人吆喝着“削刀磨剪刀”,于是小孩拿了两把剪刀一把削刀出来,打听多少钱才肯磨。回答说是2角钱(相当于日本20钱左右),孩子说100钱(相当于日本3钱)磨了罢。磨刀的只是鼻尖笑了一笑。王先生出来了,说200钱磨了罢。对方无论如何都不答应。一边是300钱,一边是200钱,争讲不已,其间的答问是各不相让的。 于是磨刀的人问:“你是什么地方的人呀?”王先生说:“我是宁波人。”这样一说,“你是宁波人吗,我亦是宁波人呀!”话渐渐地中国式起来了。“你是宁波人,我亦是宁波人。同乡人自然是不能不互相帮忙帮忙的。你是在这东洋人的家里吃饭,我现在也正想赚一点东洋人的钱,你相帮相帮我才是道理,相帮相帮东洋人是没有道理的呀。”这么一说,王先生以前的固执不知消向何处去了,更不多较论。王先生嘴里吐出来的话只有一句,便是“好好好”,说完,两把剪子,一把刀,便以300钱讲妥磨成了。 “同乡人”这句话,实在是可怕得很的。这句话可以应用于任何方面,任何事情上。在都市里,“同乡人”这个名词的具体的表现,便是什么会馆,什么公所。此外更有许多随时团结、随时解散、并无什么严密的会则规章等约束的东西。所以同乡实在具有伟大的力量。它的总名儿叫做帮。帮才是中国本来的社会组织的核心。这种帮在某种范围之内实行相互扶助,是实际上维.系一些人所说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秩序的不文律也。 我对于这种帮是非常感兴趣的。日本的中国研究大家根岸佶先生,便是这种帮的专门大家。听说《中国基尔特之研究》一部著述便是先生的博士论文呢。大连的橘朴先生也是此道的大家。日本人一说到帮,便立刻是青帮红帮之类,而我所说,却是更为广泛的东西,青帮也者红帮也者,要不过是帮的一种而已。 二 零买较贱 一犬吠影,百犬吠声。大家都嚷嚷“中国是未开化国”、“中国人为未开化人”,真不知始作俑者是何许人。听到了这种噪音的家鸡野鸭之类,也都“未开化”、“未开化”地满街满巷叫嚣起来。于是乎一传十,十传百,未开化国、未开化人的烙印,终于被打定在中国和中国人的身上了。人们信奉这个烙印一如神圣的真理。中国人究竟是否如烙印所定呢?我觉得颇存疑问。 产业革命以后,近代大工业使得家庭工业成为落伍者了。其结果遂令少量的生产成本高昂,而大量的生产成本低贱起来。充分表现这种形态的国家,便被认做是文明国家。故此世界上任何文明国家,都受这一原则的支配,大量地买货价格较贱,零星地小买价格便贵。例如在日本等等,一个1钱的东西,10个便8钱,20个15钱,越多买越便宜的。依西洋式呢,一个10钱,1打1日元,12打10日元,理复正同。在中国却偏有正相反的事实存在。不待说,像那日本人商店、欧美人商店并存的上海之类的地方,中国人的商店,也因欲自示于文明人之列,办法大体和外国商人同样,又近代的大经营的百货公司(永安公司、先施公司、新新公司、丽花公司)亦遵行文明的通则的。但若一踏进一般贩售生活必需品的中国式的商店去的时候,一切便完全不同了,也许因此才被打上了未开化人、未开化国的烙印罢。他们的做法,和文明人的正相反,才被称为未开化人这样的事件,实颇有有趣的地方,时令我感到无限愉快。 买得1斤白糖,秤秤分量时,多半不足的。和3分钱买来的试一较时,多半是3分钱买来的比率方面多。 叫送来1包大米,和用2角洋零买得的米量试一比较,居然还是2角买的比率便宜。其他油、盐、面粉、肉、棉花、棉布、药材,一切一切都是买得少时比率方面价格低贱的。更有妙的地方,同样的货品,劳动者买时,便比绅士淑女买时来得贱。 P11-14 序言 自晚清至上世纪上半叶,中日关系随着双方国力的错位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人看中国的眼光和视角也与以往大大不同。如果说以前是中华文明的辉煌让日本膜拜和学习,那么当时积弱的中国则更多的是让日本人反思和批判。于是,各种文章和著作纷纷问世,本书所收录的三篇文章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这三篇文章分别是内山完造的《活中国的姿态》、渡边秀方的《中国国民性论》以及原惣兵卫的《中国民族性论》。它们都成文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甫一问世便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被日本人视为看中国的一个窗口.也成为中国人审视自身的良好借鉴。三位作者对中国的了解,远远超过一般的中国人,文中深刻的见识基本代表了当时外国人看中国的最高水准——即使在今天能与之比肩者也寥寥无几。 作者们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识出发,以丰富的在华生活经验和扎实的汉学功底,在介绍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同时,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化、中国人的国民性和民族心理。因为作者的立场不同,所以文章中深深地打上了各自所在阶级的烙印,三篇文章基本上处于左、中、右三种立场,有深深的同情,也有强烈的批判,当然也不乏贬低和攻击。书中虽有不少观点片面、偏颇,像原惣兵卫对中国革命结果的预言就是全盘错误的。但出于客观再现和尊重作者的考虑,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并没有对其进行增删,而是尽量保持了它们的完整性,所以读者的阅读的过程中应加以甄别,对其价值应该会有自己的判断。 我们今天将这三篇文章结集出版,并不仅仅是想让今天的读者了解当年的日本人怎么看待中国,而是要让今天的中国人更好地认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所以才将书名定为“中国人的劣根和优根”。七八十年过去了,我们在感叹中国变化日新月异的同时,也应该知道今日中国取得的进步是如何的来之不易,知道将来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这三篇文章成文时都是日文。随后有国人将其译成了中文。而现在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目前还没能联系上这些文章的翻译者,特开辟稿酬热线jiangnanxidao@163.com,一经联系上,我们将立即奉上稿酬,特在此致谢。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9月 后记 国内外情势的变迁。强迫我们放弃一向糊涂的态度。现代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固然应该明白认识;现代中国是一个什么东西,又何尝不应该明白认识! 原惣兵卫的这本书,并不能代我们回答“现代中国是一个什么东西”这一问题。但现代中国在日本帝国主义者心目中是一个如何的中国,这本书却明白地告诉我们了。“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此,我丝毫不加删改地,把他这本书直译出来。对于他这本书,究竟如何批评,如何感想,这完全是读者自身的事情。译者所注意的只在翻译上有没有错误,对于这些问题。是不能越俎代庖的。 这本书的日文原名为“支那心理之解剖”,但是在本书以内,并没有何等心理学的成分,仅仅以所谓中国民族性为作书的材料。因此,译者没有承袭原来的书名。译者对于原名的更改(吴氏的书名为“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民族性之解剖”——编者注),或者可以帮助读者对于日本帝国主义者有意诬蔑的地方,加以分别的观察。 原惣兵卫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主张所谓强硬自主的对华外交政策。所谓强硬自主四字的内容,究竟是些什么?在解答这个问题以前,应该对于日本外交派别,略加叙述: 日本在明治初期,外交人才如同现代中国一样,非常缺乏,无所谓派别。其外交政策,也如同现代中国一样,只能在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一紧要目的之下,共同努力,亦不容有所谓派别。日俄战后,日本从国际帝国主义不平等条约束缚之下得到解放,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外交界才有所谓派别。近年来,分为“强硬外交”与“屈辱外交”两派,互相对立。 所谓强硬外交,亦称“自主外交”。此派人物,多属于所谓国粹派。田中义一及内田康哉之徒,即为此派的代表人物。他们除了日本以外,几乎不知尚有世界,在所谓“对外强硬”口号之下,横行一切。田中义一的奏议书,公然宣称,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洲。这可以完全代表此派的外交理想。 所谓屈辱外交,亦称“追随外交”。此派人物多属进步的资产阶级。币原喜重郎、松平恒松、出渊胜次、吉田茂、重光葵、芳泽谦吉等,均为此派代表人物。他们的外交政策,对欧美主张互相调协,对中国主张缓进榨取。一部分日本人认为,这种外交政策使日本追随于欧美之后,即是日本的屈辱。因此称此派为“屈辱外交”或“追随外交”。 原惣兵卫所谓强硬自主的对华外交政策,即是强硬外交,或自主外交派之征服中国的外交政策。 译者并没有自费印行本书的力量,若非开封新豫印刷所及其经理崔绳儒兄给予特别的援助,则本书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与读者诸君见面,完全是一个未知数。友人彭光毅、李秀林、孟述之、张子均诸君,对于本书的校刊与翻译,也分别给予了相当的助力。谨在这里,表示感谢之意。 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四日,译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