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隆昌石牌坊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张强
出版社 四川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隆昌县位于川渝交界之处,白南北朝时期就“以弹丸之地而兴六路之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许许多多华夏文明的瑰宝,其中凸现一颗璀璨的明珠——隆昌石牌坊群。该遗迹于1991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以现存规模大,存坊时间跨度长,种类繁多,形制丰富,建坊形式多样,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石牌坊之乡”。它沉积蕴涵着古老华夏文明的厚重精华,是集哲学、历史、文学、力学、建筑、美学精粹为一体的明清建筑雕刻精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内容推荐

这部著作共分四部分。在第一部分“隆昌石牌坊群的历史沿革“中,作者描述了隆昌石牌坊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石牌坊群的成因,重点对石牌坊群的整体特色进行了评析。作者认为隆昌牌坊与其它地区的牌坊相比,在总体特色上既有共性,也有其独特性(如多人成坊、男女共坊等)。在一种比较的视野中,简略地勾画出了隆昌石牌坊的独特面貌与特色。第二部分,作者以文化域的深度视向和形态学的方法,对隆昌石牌坊群的文化思想内涵进行了解读,对其建筑与雕刻风格、手法作了深八的分析。在作这种分析时,作者既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透视。避免了“只见山林,不见树木”或“以偏概全”的流弊。使读者在“远望”与“近观”的动态观照中,对隆昌石牌坊文化内涵和艺术面貌获得全方位的认识。第三部分,作者以学术研究资源共享的姿态,将自己辑录的石牌坊上的文字,全部按牌坊序号编撰起来,为其他的研究者提供方便。第四部分,作者用250多幅图,将隆昌石牌坊真实的视觉样式较为全面地呈现给读者。这些图片多为张强先生实地拍摄。照片不是机械的地对牌坊进行实录,而是作者用学术眼光选择的结果。这些照片既有各个牌坊整体面貌的呈现,也有细微的局部的摄取,多角度、多视向地把隆昌石牌坊建造风格的的多样性、表现内容与文化内涵的丰富性、雕刻技术的精微性,形象地表现出来。

目录

引言 璀璨的明珠——隆昌石牌坊群

 隆昌石牌坊群分布图

壹 隆昌石牌坊群的历史沿革

(一)隆昌石碑坊群的基本情况

(二)隆昌石牌坊群的成因

(三)隆昌石碑坊群的特色

贰 隆昌石牌坊群的文化思想内涵和艺术性

(一)隆昌石牌坊群的文化思想内涵

(二)隆昌石牌坊群是清朝石牌坊建筑

和雕刻艺术之精品瑰宝

叁 隆昌石牌坊群石刻文字实录

郭陈氏节孝坊 (编号001)

禹王宫山门坊 (编号002)

牛树梅德政坊 (编号003)

孝子总坊   (编号004)

刘光第德政坊 (编号005)

肃庆德政坊  (编号006)

郭玉峦功德坊 (编号007)

舒承浞百岁坊 (编号008)

节孝总坊(一) (编号009)

节孝总坊(二) (编号010)

李吉寿德政坊 (编号011)

觉罗国欢德政坊(编号012)

郭王氏功德坊 (编号013)

杨邱氏贞节坊 (编号014)

杨林氏节孝坊 (编号O15)

嵌瓷观赏坊  (编号017)

肆 隆昌石牌坊群图录

隆昌石牌坊群南关全景图

郭陈氏节孝坊 (编号001)

禹王宫山门坊 (编号002)

牛树梅德政坊 (编号003)

孝子总坊   (编号004)

刘光第德政坊 (编号005)

肃庆德政坊  (编号006)

郭玉峦功德坊 (编号007)

舒承浞百岁坊 (编号008)

节孝总坊(一) (编号009)

节孝总坊(二) (编号010)

李吉寿德政坊 (编号011)

觉罗国欢德政坊(编号012)

郭王氏功德坊 (编号013)

杨邱氏贞节坊 (编号014)

杨林氏节孝坊 (编号015)

斗拱式镇山坊 (编号O16)

嵌瓷观赏坊  (编号017)

隆昌石牌坊群间的碑刻、云峰关、云峰塔

结语

试读章节

隆昌石牌坊群的雕刻艺术

隆昌石牌坊坊体虽大,雕刻工艺却精妙绝伦。各坊根据自身旌扬的主题内容,或选材于戏曲故事传说(如“大舜耕田”、“仙姬送子”),或取材于民间传说(如“八仙过海”、“魁星点斗”),或引经据典,或以象征和寓意表现手法把传统吉祥物分别运用浅体浮雕、高深镌刻、甚至镂空凿剔技法,深浅明暗结合,错落有致地在坊体上精工雕琢出一幅幅生动而别致的画面,图文寓意深刻,雕刻技艺精湛。以下就具有代表性的部分牌坊进行介绍,以为映证。

郭陈氏节孝坊 编号001

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位于隆昌县城北关油房街附近的巴蜀古驿道上,牌坊通高15米,面阔9.5米,形制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仿木石质结构,是青石雕花牌坊,顶盖刹尖为火焰宝珠金刚座。三层楼盖共圆雕六鸱吻,三重飞檐层层上收,作展翅欲飞状,十二翘角飞檐刻剔玲珑,飞檐下透雕卷草纹饰,鳌尖均悬挂铜铃铁马,叮当之声不绝于耳,俗称“铃铃儿牌坊”。

各层檐面均为石作仿琉璃瓦陇,瓦当刻福寿纹,滴水刻菊花纹,檐下刻菊瓣纹,额坊刻作如意斗拱纹,各级楼盖与顶楼呼应协调,脊上刻置圆雕怪兽,脊尾雕刻巨口鱼尾鸱吻。其鸱吻“S”形身躯灵柔矫健,牢牢吞定压脊。牌坊南面二、三级楼盖下雕刻“琴剑书鹤”纹饰,左右两面相同,边框则以舒展流畅之绶带纹饰衬托,正中上方雕“五龙捧旨”匾额图案,五龙为高浮雕,搅海穿云。正中一龙口吐毫光,衬出楷书“圣旨”,寓意为真龙天子之金口玉言,五龙四周刻火焰飞腾纹,寓意“圣恩浩荡,光焰无际”。五龙匾下明间主梁南面采用镂空浮雕“二龙戏珠”,二龙造型谐调,腾越有力,雕刻精美;明问主梁北面用深浮雕“双凤朝阳”,双凤造型生动,纹样装饰华丽,其下巨横匾阴刻“节孝”、“四川提督学院王笃”,字体端整道劲,功底深厚。

第三级楼盖额枋檐下飞头刻成莲花瓣状,下刻如意斗拱纹饰,额枋出头圆雕“四凶”护持全坊,额枋正中深雕麒麟,朱雀,边框用缠绕藤叶饰刻,浅雕几何图案纹样装饰两端,门楣下雀替用透雕“双龙吐信”,衬托正中圆雕宝莲灯。明间门楣两面采用深浮雕戏曲故事三出,东面雕“仙姬送子”,“衣锦还乡”等,西面雕“斑衣戏彩”、“大舜耕田”等。雀替刻饰风格两面统一,雕刻内容则各异。

四对抱鼓石整石圆雕狮象各两对,抱鼓石置于须弥座上。座面深雕锦纹,束腰高浮雕莲花六朵,狮象下线雕流畅玮纹。四柱两面均阴刻楷书楹联,坊体两面各匾各栏额,梁柱均刻有笔力遒劲的“圣旨”、戏曲故事、图饰纹样、序文、人名等。

该牌坊无论建筑、文采、书法、雕刻、纹饰均各具匠心,是隆昌石牌坊群中最为高大壮观的一座,也是最精美的牌坊之一。

禹王宫山门坊 编号002

禹王宫山门坊位于隆昌县城北关道观坪山上禹王宫前,建于清乾隆年间,形制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仿木石质结构,是为青石单面雕花坊,顶盖刹尖造须弥座,上置宝珠,光焰四射,鸱吻鳌尖造型讲究,六巨口鱼尾鸱吻上翘,吞定主脊。飞檐高挑四向,巍峨挺拔,让人产生一种庄严肃穆感,檐下刻宝莲瓣状纹饰,各层楼盖栏额均为浮雕问以镂空雕,内容以戏曲和民间传说为题材,主题四周以高浮雕窗棂、枝绕藤缠,正中当心间置九龙匾,寓意疏通九河,匾心阴刻楷书“禹庙”,次间刻有镂空浮雕“水漫金山”、“端午惊变”、“八仙过海”、“金鸡戏仪”等故事图案,人物造型栩栩如生。

上匾阴刻行书“蜀楚承灵”,门柱两端吊柱高浮雕福禄二仙,顺袱串上深浮雕“二龙戏珠”,二龙造型生动,并以宝珠、海浪、祥云穿插组成图案。下匾用镂空浮雕戏曲故事,其下镶板卐字连环纹饰作底,深浮雕花瓶、宝剑、奇兽、人物、几案等组成图案。雀替雕成博古架形,上用高浮雕“双龙吐信”图案,二龙舌化为祥云瑞草于门中结成两朵牡丹,纹饰对称而有变化,构思奇巧。

左次间额枋高浮雕怪石奇树,麒麟蝙蝠,麇鹿朱雀等吉祥物,衬以博古架,瑞气祥云,藤蔓枝缠,穿绕其间。两端均为浅浮雕缠枝牡丹。上匾阴刻楷书“叙功”二字。顺袱串上雕刻“二龙戏珠”图案,珠中刻寿字。中匾用镂空深浮雕“三英战吕布”故事,其人物、马匹造型生动传神,衣纹流畅,场面激烈。

P7

序言

   建构历史文化的“牌坊”

     ——《隆昌石牌坊》

         宗贤

中国传统建筑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部活的历史。

作为一种艺术,人们将建筑喻为“无言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

作为一种文化,她以千姿百态的造型,精巧优美的装饰,独具匠心的环境设计,倾述着我们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感、社会伦理和审美情趣。

作为一部活的历史,她能体现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文化形态。从她那苍老而饱经风霜的一砖一石上,无不让人感到岁月的流失和人世间的治乱兴衰。

中国传统建筑在布局中往往附加一些衬托性的建筑设计,用以烘托主体建筑的气势,标志建筑物的性质与等级。牌坊是最常见的衬托性建筑之一。

牌坊又名牌楼,最早起源于我国早期城市中的里坊制度。因每坊为自成一体的居住区,四周有围墙围合,仅在门中间筑房门,故名牌坊。后来牌坊成为建于街道、衙署、寺庙、陵墓、园林前的衬托性建筑。其作用亦因地而异,建于街道上的牌坊,用于分割街区,美化街景;建于园林的牌坊,用以点缀风景,美化山水;建于寺庙、陵墓前的牌坊,用以烘托庄严肃穆的氛围。后来牌坊又演变为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的功德坊和贞节坊等。

我国建造牌坊的历史很长,从汉代至明清,历朝历代,从东到西,由南至北都建造有不同功能和意图的牌坊,有的是为某人记功记德的功德牌坊,有的是为表彰节妇烈女的贞节道德牌坊,有的是标志科举成功,以作光宗耀祖之用的家族牌坊,还有作为村镇空间段落分隔之用的标志坊等等。许多具有重要的历史学、社会学和民俗学及美学价值的牌坊,在经历了干百年风雨沧桑后都已荡然无存或已成断垣残迹。那些留存下来的作为“立体的史书”牌坊,在国泰民安的今天,越来越被学术界和所在地政府与民众的重视。这些经历了风雨剥蚀、岁月洗礼的“历史幸存者”,不仅成为解读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特殊“文本”,而且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形象的历史述说、独特优美的造型多已成为旅游文化资源。不少地区,因留存的牌坊在数量、规模上的优势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以及风格式样上的独特性,而被人们关注,甚至成为旅游热点地区。皖南徽州地区现存牌坊百余个,与民居、祠堂并列,被誉为古建“三绝”,几乎成了徽州的标志。广东的潮州,在太平路牌坊街上现存五十余牌坊,潮州人历来以此为荣。近来重新修复这条牌坊街已成为潮州人的一件大事。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东方建筑风格的大三巴牌坊,早已是澳门的标志之一,游览大三巴牌坊,几乎是游澳门的必选项目。此外、在北京、山东、江浙等地也有不少风格各异的牌坊,为城市或村镇注入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被人们广为关注。牌坊文化,无疑已成为一门越来越被重视的学问,也是一张特殊的“文化牌”。

地处西南的四川,也有建造牌坊的悠久历史和不少牌坊的遗存。就文献记载和现存牌坊数量最多的无疑是地处川中的隆昌县。据史米斗记载,隆昌县境内,原有明清时期石牌坊共69座,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天灾人祸,大多已被毁。所幸的是,在县城南的古驿道上现在还遗存着17座牌坊。这些牌坊分别建造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至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的49年间,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朝代。被毁和现存的牌坊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门类种类上,与其它省份相比,在全国也算是名列前茅了。就其建造工艺、造型风格、雕刻水平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以及保存完好性来看,也不逊色于一些著名的牌坊,其享有“中国石牌坊之乡”的美誉,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然而,四川的这个“中国石牌坊之乡”的显示度,较之于其它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牌坊之乡”,显然还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隆昌牌坊还缺乏必要的系统的全方位的学术研究和宣传力度。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并非是能一日而就的。从事古牌坊研究,在物质主义与享乐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下,在不少人看来,那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只有在一种历史文化责任感的驱动下,以一种严谨学术态度和满腔的热忱,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以美术教育为职业的张强先生,出于对家乡深厚的情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传统建筑艺术的迷恋,以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对隆昌牌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把他近期的研究成果汇集成这部书奉献给读者。无疑,这是令人感到欣慰,值得称赞的事情。

张强先生为了编撰这部《隆昌石牌坊》,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作了不少读书笔记,并数十次到隆昌境内,对石牌坊进行现场考察研究,搜集了大量第一手文字和图像资料。正是他数年来牺牲许多休息时间,花费不少心血,在文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与实地深入细致考察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系统研究隆昌石牌坊的学术著作,填补了区域性石牌坊研究的学术空白。

这部著作共分四部分。在第一部分“隆昌石牌坊群的历史沿革“中,作者描述了隆昌石牌坊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石牌坊群的成因,重点对石牌坊群的整体特色进行了评析。作者认为隆昌牌坊与其它地区的牌坊相比,在总体特色上既有共性,也有其独特性(如多人成坊、男女共坊等)。在一种比较的视野中,简略地勾画出了隆昌石牌坊的独特面貌与特色。第二部分,作者以文化域的深度视向和形态学的方法,对隆昌石牌坊群的文化思想内涵进行了解读,对其建筑与雕刻风格、手法作了深八的分析。在作这种分析时,作者既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透视。避免了“只见山林,不见树木”或“以偏概全”的流弊。使读者在“远望”与“近观”的动态观照中,对隆昌石牌坊文化内涵和艺术面貌获得全方位的认识。第三部分,作者以学术研究资源共享的姿态,将自己辑录的石牌坊上的文字,全部按牌坊序号编撰起来,为其他的研究者提供方便。第四部分,作者用250多幅图,将隆昌石牌坊真实的视觉样式较为全面地呈现给读者。这些图片多为张强先生实地拍摄。照片不是机械的地对牌坊进行实录,而是作者用学术眼光选择的结果。这些照片既有各个牌坊整体面貌的呈现,也有细微的局部的摄取,多角度、多视向地把隆昌石牌坊建造风格的的多样性、表现内容与文化内涵的丰富性、雕刻技术的精微性,形象地表现出来。

张强先生在本书的撰写中把纵向的历史梳理与横向的深度透视、文字资料的解读与视觉图像的分析、客观史实的描述与主观价值评判尺度应用进行有机的结合,将隆昌石牌坊的整体面貌呈现出来,使读者能对其史学、文化学、民俗学、艺术学价值有一种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对历史文化遗存的关注与研究,是我们的一种责任,也是我们的一种内在需求。历史不可重复,文化遗存不可再生。如果说时光对先人创造的成果的剥蚀是不可阻止的话,那么,人为的损坏却是必须引起警觉的。珍惜文化遗存的前提,是必须对其历史价值有足够的认识。张强先生数年来艰辛的研究工作,旨在唤起在消费时代的我们对历史文化应保持一份应有的尊重。尊重历史,也就是尊重人类成长的经历。历史在延绵,人成长的足迹在延伸,岁月可以赋予文化遗迹更厚重的历史感,也无情地消解着文化遗迹的原生态。文化遗存原生态的保护或许只是人们的一种善意的愿望,但是,用责任心和有效的手段,尽可能地为历史“存档”却是可以做到的。隆昌石牌坊是一种区域历史文化的表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一种具体视觉样态上的折射。张强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的局部的,他的研究成果是阶段性的,但是,正是无数区域的局部的文化遗存的共存,彰显出我们民族文化的整体性与丰富性特色;正是众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推出,才有可能促进我们对历史文化遗存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从这种意义上讲,张强所作的《隆昌石牌坊》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就显而易见了。

一个寒冬的黄昏,笔者前往隆昌,目睹经历沧桑岁月而留存下来的石牌坊,被其完美的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雕刻艺术所折服。但是,也为一座座牌坊因所依托的原有民居建筑被撤除,而显孤零生发叹息。晚上,我在张强的书房,看到一幅《隆昌石牌坊群南关全景图》的照片,刹那间十平然心动。那古驿道上坊群叠立,两侧传统民居相峙,高耸的牌坊与错落有致的木质青瓦建筑,和谐完美的融为一体。这样一种美丽和谐的图像,因为恢复“古道斜阳”的景观,老式民居在不久前被撤除而荡然无存了。利益驱动下的文化资源的开发,未必是历史文化遗存的“福音”。见此不可再生的景象,笔者还是一声叹息。由此,更为张强对隆昌石牌坊的“存档”性的研究所感动。

2006年4月28日于蓉城锦江河畔

后记

记得儿时随母亲回老家,见到隆昌县城南芰的石牌坊时除了觉得好石,留下的就是“咋立那么多牌坊”的疑问,以后渐渐忘却……直到前几年受学生之邀,再观隆昌石牌坊,则深受震憾!其蕴涵着的华夏文化艺术的厚重精华令人赞叹!故而产生将她收集、整理、编著成书的冲动 自蘸年开始具体操作以来,近两年的艰辛自不必说,而各级政府右关部门和朋友的无偿支持和帮助,让我感动非常,无以为报谨以此书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作为隆昌的后人,也算是为她做了一点事

2006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8: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