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帝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位的布衣皇帝。在秦末农民起义的烽火岁月里,经三年鏖战,摧灭强秦,四年奋斗,战胜项羽,成为大汉皇朝的开国皇帝。两汉皇朝延续了四百多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发展的高峰,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和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
《汉高帝大传》翔实地记述了大汉皇朝缔造者刘邦辉煌传奇的一生,透彻精辟地剖析了他的思想和性格,展现了影响那个时代历史进程的一批代表人物的群像,既是一部科学的历史论著,也是一部传播和普及真实历史知识的传记著作。
本书以刘邦的活动为主线,在秦汉之际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重点论述这一时期波澜起伏、复杂尖锐、风云激荡、动人心魄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丰富、确切、真实的资料,严密科学的论证,展示强大无比的秦皇朝二世灭亡的必然性;展示不可一世的项羽最后兵败垓下、身死东城的必然性;展示出身卑微、读书不多、颇有些无赖气质的刘邦如何夺得灭秦的首功,灭秦之后,又如何在极度不利的形势下,拔出同列,削平群雄,特别是战胜项羽,摘取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从而蹑足九五,成为大汉皇朝的缔造者;展示时代如何使一个卑贱的农民变成了创造辉煌业绩的英雄。同时也揭示,刘邦本人的条件,他的气度、品格、谋略和才智如何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和选择,成为独受时代钟爱的幸运儿。书中翔实地记述了大汉皇朝缔造者刘邦辉煌传奇的一生,透彻精辟地剖析了他的思想和性格,展现了影响那个时代历史进程的一批代表人物的群像,既是一部科学的历史论著,也是一部传播和普及真实历史知识的传记著作。
一、历史转折时期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五十九年),中国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皇朝的创业之主汉高帝刘邦诞生在楚国所属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里。谁也不会想到,五十年后,是他统帅的十万大军直下秦都成阳,宣告了不可一世的秦皇朝的覆亡。再后四年,又是他战胜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取得了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公元前202年(汉五年)二月,他在汜水之阳(今山东定陶境)的一个土台上举行登基仪式,在群臣的欢呼声中戴上了皇帝的冠冕,揭开了大汉皇朝历史的第一页。
是什么原因使刘邦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民的儿子蹑足九五,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答案只能到他所处的时代中去寻找。
刘邦诞生的时代,是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并进一步巩固确立的时代,是中国由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也是华夏文化由百家争鸣走向综合发展的时代。
奔腾不息的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两大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灌溉条件良好,为原始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凶而远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金属工具还未使用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已经迈入了文明的门槛。夏、商、周三代以世罕其匹的青铜文化,谱写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奴隶社会的历史篇章。 P1-2
汉高帝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起义领袖转化而来的布衣皇帝。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岁月里,他以一介亭长斩蛇起事,冲出芒砀,义无反顾地投入了群雄并起的造反者的洪流。三年鏖战,摧灭强秦,四载奋斗,战胜项羽,成为大汉皇朝的开国皇帝。在他身后留下了一连串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也留下了许多聚讼纷纭的千古之谜。他创建的大汉皇朝,延续了四百多年,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发展的高峰。在此时期形成的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而在此时期形成的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历经千百年的发展而不衰,成为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一株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显然,刘邦和他创建的汉皇朝给我们民族的历史打上了永不磨灭的印记,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永远流淌着刘邦和他创建的汉皇朝留下的基因。
谭嗣同在其《仁学》中曾断言:“二千年之政,秦政也;二千年之学,荀学也。”仔细推敲,此论尽管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一个准确的表述。实际上,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二千年之政,汉政也;二千年之学,汉学也。谭嗣同等人只看到秦汉两朝的继承关系,而没有注意两朝之间的历史变化。因为正是汉朝较多地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损益了秦政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部分,奠定了后来历代中国封建皇朝所遵循的基本模式,如以“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的封建土地占有方式和“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的封建剥削方式,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经营模式,以官营为主导的远较西欧封建社会发达的工商经济,作为政治中心而发展起来的繁荣的城市,以皇帝为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郡国并行的地方行政体制,以儒家为主,熔铸其他思想流派形成的统治思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相当开放意识的文化,还有伴随着“和亲”的悲喜剧,以经济文化为纽带形成的较开明的国内民族政策,等等,基本上都是在汉代形成的。;正因为汉皇朝在历史上的地位如此重要,它的缔造者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历代的史学家、小说家和戏剧家的注意。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与刘邦有关的人和事占了很大篇幅。例如,为了详细记载刘邦的活动以及与之有关的王侯将相的事功,《史记》除立有《本纪》、《世家》、《列传》外,还专门设计了《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汉书》更是以浓墨酣笔对刘邦的事功以及那个布衣将相的群体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在长达一百卷、八十余万字的浩繁卷帙中,与刘邦有关者仅《本纪》、《列传》即达二十多卷,差不多占了全书的五分之一。取材于《史记》、《汉书》的历史小说《西汉演义》以及至今仍在舞台上常演不衰的传统剧目如《鸿门宴》、《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演说着刘邦时代的故事,塑造着刘邦及其同时代人的形象。另外,在刘邦足迹所至的中国大地上,还留下了不少古迹任后人凭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刘邦、项羽、韩信等有关的电视剧频频出现在屏幕上,形成一个又一个热潮。刘邦的事功与秦汉之际的史迹之所以长期引起人们的重视,就在于他的活动与秦汉交替的历史对于后世具有永不消失的启迪意义。小说、戏剧,特别是电影电视所具有的传播历史知识的功能是其他载体无可比拟的。但是,因为它们是通过艺术形象传播历史知识,其缺点与不足又是十分明显的:它们在传播历史知识的同时也传播着许多虚构的人物和故事,从而与真实的历史有较大的距离。这表明,科学的历史论著作为传播真实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永远是需要的。
我们撰写的这部刘邦传记,以刘邦的活动为主线,在秦汉之际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重点论述这一时期波澜起伏、复杂尖锐、风云激荡、动人心魄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丰富、确切、真实的资料,严密科学的论证,展示强大无比的秦皇朝二世灭亡的必然性;展示不可一世的项羽最后兵败垓下、身死东城的必然性;展示出身卑微、读书不多、颇有些无赖气质的刘邦如何夺得灭秦的首功,灭秦之后,又如何在极度不利的形势下,拔出同列,削平群雄,特别是战胜项羽,摘取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从而蹑足九五,成为大汉皇朝的缔造者;展示时代如何使一个卑贱的农民变成了创造辉煌业绩的英雄。同时也揭示,刘邦本人的条件,他的气度、品格、谋略和才智如何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和选择,成为独受时代钟爱的幸运儿。对于同刘邦有关的历史人物,如秦始皇、秦二世、赵高、李斯、陈胜、吴广、项梁、项羽、范增,特别是刘邦那个布衣将相群体,以及吕后等人,也一一加以品评,给每个人一个历史的定位。对于此期问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焚书坑儒”、“大泽乡起义”、“巨鹿之战”、“约法三章”、“鸿门宴”、“楚汉之争”、“布衣将相之局”、“废太子风波”、“白马之盟”、“封王诸吕”等一一进行考辨,给它们一个科学的评价。总之,我们力图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通过刘邦生平事功的论述,写出一个真实的刘邦,写出一部真实的西汉开国史。此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只有恭请读者诸君评判了。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原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现经过修订,改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书所附地图,为王琳霞同志绘制,张进、杨东晨同志提供部分照片,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