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小说根据大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的同名电影脚本改编,展示了如果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的话,那么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故事的主角霍尔教授是一名古气候学家,他顶着总统、政府官员及很多科学家的阻力,竭力要拯救世界于温室效应。同时他还要前往纽约去救助儿子山姆,后者因为参加知识竞赛而去了纽约。这座城市正被进入新冰期前的可怖天气所控制。而山姆和女友劳拉等人也在纽约展开了艰苦的、惊心动魄的自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明日之后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惠特利·斯特里伯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部电影小说根据大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的同名电影脚本改编,展示了如果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的话,那么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故事的主角霍尔教授是一名古气候学家,他顶着总统、政府官员及很多科学家的阻力,竭力要拯救世界于温室效应。同时他还要前往纽约去救助儿子山姆,后者因为参加知识竞赛而去了纽约。这座城市正被进入新冰期前的可怖天气所控制。而山姆和女友劳拉等人也在纽约展开了艰苦的、惊心动魄的自救。 内容推荐 常见的是从小说改编为电影,但反过来的情形也是有的,《明日之后》这部小说就是根据同名科幻影片改编的。这类相互改编未必总意味着电影比小说“好看”,毕竟电影和小说是两种无法相互替代的形式。好在这部小说的叙述对电影情节可以说是亦步亦趋,套用我们谈论从小说改编的电影时常用的话,就是“相当忠实于原著”。 去年海啸发生,据报道死亡人数达二十五万之多,堪称近年罕见的自然灾难。灾难突发时,人们逃生之不暇,很难在这样性命交关的时刻去摄影或录像(这些设备发明之前当然更不用提了)。到了事后,死亡者自然无法再向人们述说所见的景象,生还者虽然可以根据当时的印象有所追述,但这种追述也不可能准确——早就有心理学方面的实验证明,人们在仓促间所见的情形,事后追述起来误差极大。 除海啸外,地震、洪水、飓风诸如此类的自然灾害,也都有同样的问题。也就是说,人类如实记录剧烈自然灾害的真实图景的机会,其实是很少的。 既然如此,每当我们看到或听到关于海啸、地震、洪水、飓风之类的报道时,除了报纸、杂志上看到的受灾图片,或是电视上看到的劫后景象——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在事后得到的——之外,我们脑海里还会浮现出什么图景呢? 目录 我们还能不能有后天?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试读章节 杰克·霍尔全神贯注地朝显微镜里看去,努力不让自己冻僵的双手晃动仪器。外面,南极的寒风摇晃着这小小的移动实验室。他不远万里而来,为的就是获取这些宝贵的冰核。冰核要讲述的故事是刻不容缓的,也许是迫在眉睫的。此刻他终于得以亲眼目睹逝去的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审视着一层又一层的冰块。 他的目光迅疾地沿着时间隧道往回搜索,越过中世纪和罗马帝国,抵达埃及前时代,那儿冰层晶莹剔透,然后——完全不同了。 这就是他所要寻找的冰层,那个阴间妖魔驾御阳界狂风的年代。冰体浑浊;层面结构错综复杂,充满微小的颗粒,不规整。在他专家的目光里,这描述的是一个当时在地球上横行霸道的魔鬼的故事,一场超越任何最狂野梦境的暴风雪。 当然,化石的记录他早已读过。他甚至知道暴风雪发生在那一年的什么时间。是6月。北极的气温飙升到华氏八十度。化石记录显示,一群猛犸正在离一棵盛开着花朵的苹果树不远的地方静静地啃食着野雏菊,突然,就在它们咀嚼食物的顷刻被冻僵了,周遭的世界变成了寒风凛冽的北极地狱。 北极没有足够深和足够纯净的冰核证实化石记录,但这个,这个正是他所需要的金子。他抬起头,透过实验室结着霜花的窗户朝外眺望。他目光所及皆是南极地壳奇妙的、弯弯曲曲的、广袤无垠的冰雪,冰雪覆盖着这片大陆已有千万年。头顶上,深蓝色的南极天空雄辩地叙述着深不可测的、极端的严寒。他不禁微微一笑,因为事实上并没有冷到应当冷的程度,差得还远哩。 他看见他的拍档富兰克·威尔森走下钻台,手里提着一只铝合金的箱子,他知道,箱子里装着更多的冰核。很好。他们需要这些来自同一深度的具有关键作用的冰核,因为杰克的箱子必须是密封的。白宫及其下属的每个官员都会竭力抵制。他们不想听他要讲的话,他知道。他不是政客。他的工作是揭示以往发生了什么。有权采取行动的是他们。 他站起来,更仔细地观察着钻台。钻杆仍然在转动。但富兰克—— “嗨,富兰克,出什么事了?” 富兰克开始打开冰核,准备将它们不受污染地转移到凯茨密封舱里去。“贾森在操作。” 贾森是个好孩子,但也是个几乎毫无野外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是不是——” 就在一刹那,他们感到一阵战栗。不严重,但本不该有。究竟出了什么事?P1-2 序言 常见的是从小说改编为电影,但反过来的情形也是有的,《明日之后》这部小说就是根据同名科幻影片改编的。这类相互改编未必总意味着电影比小说“好看”,毕竟电影和小说是两种无法相互替代的形式。好在这部小说的叙述对电影情节可以说是亦步亦趋,套用我们谈论从小说改编的电影时常用的话,就是“相当忠实于原著”。 去年海啸发生,据报道死亡人数达二十五万之多,堪称近年罕见的自然灾难。灾难突发时,人们逃生之不暇,很难在这样性命交关的时刻去摄影或录像(这些设备发明之前当然更不用提了)。到了事后,死亡者自然无法再向人们述说所见的景象,生还者虽然可以根据当时的印象有所追述,但这种追述也不可能准确——早就有心理学方面的实验证明,人们在仓促间所见的情形,事后追述起来误差极大。 除海啸外,地震、洪水、飓风诸如此类的自然灾害,也都有同样的问题。也就是说,人类如实记录剧烈自然灾害的真实图景的机会,其实是很少的。 既然如此,每当我们看到或听到关于海啸、地震、洪水、飓风之类的报道时,除了报纸、杂志上看到的受灾图片,或是电视上看到的劫后景象——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在事后得到的——之外,我们脑海里还会浮现出什么图景呢? 我曾经拿这个问题问身边的一些人,答案当然各不相同。有人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是先前在一些绘画作品中看到的图景,有人则因对一册讲灾难时逃生技巧的书印象深刻,脑海里总是先浮现各种逃生场景……不过,稍一思索,多数人都会同意,如今,我们脑海中关于剧烈自然灾害的图景,主要来自电影。 那些灾难片、幻想片,依靠编剧导演的想像力,依靠电影特技,如今更有电脑特技,向观众展现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图景,有机会在中国上映的如《龙卷风》(Twister)、《明日之后》(The Day after Tomorrow)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启发了观众的想像力。有朋友对我说,这次海啸死了这么多人,这让人觉得像影片《明日之后》里所展现的那类灾难图景,也真的有可能出现啊! 这位朋友的感叹,倒使我想起了一个问题。我注意到,我们好像没有国产的灾难片(或许也拍过,但就我记忆所及,至少没有公映过),也没有这种主题和情节的小说。这种品种在我们这里可以说是空白。这在以前是可以理解的——拍这样的片子,写这样的小说,有“给社会主义新中国脸上抹黑”之嫌,谁敢找死?但是如今已经改革开放快三十年了,这类禁区应该早就不存在了,然而这个空白依旧是空白,这就不能还用“禁区”之类的说法来解释了,应该另有原因。 首先,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技术水平不够。驾驭这种题材,本来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的技术水平之所以不够,主要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扼杀想像力。而且,在扼杀想像力这件事情上,我们一直“从娃娃抓起”——从小就不许孩子们胡思乱想,从小就只准按照标准答案回答问题。所以我们的幻想电影(灾难片也可以包括在内)一直拍不好——其实从来也没有好好拍过。 其次,电影这玩意也已经有点“赢家通吃”的状态了——好莱坞的电影就有点像微软的视窗,人家已经拍出了许多灾难片、幻想片,形成了相当高的标准,你再来邯郸学步,就很难被观众接受。况且如今你即使有了比Windows更好的操作系统,也未必能够取代Windows。在如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于已经进入“看碟时代”的中国电影观众来说,还依靠“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之类的套话,通常也不会有什么号召力了。 但是写灾难题材的幻想小说,按理应该不会受到上述两种因素的约束,我想现在应该有人开始尝试了吧。 早先,科幻电影和小说被认为只是给“小朋友们”看的玩意,至少在我们这里是如此。也许现在情形好了一点,但科幻作品还是经常被科学家嗤之以鼻。政治家们通常也不会让电影或小说来影响自己的政策。不料影片《明日之后》却掀起了轩然大波。首先它得到了科学界的重视——哪怕就是批评,也是重视。许多科学家出来发表评论。2004年4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甚至给戈达德航天中心的科学家和各级官员发了一份内部紧急邮件,其中说:“宇航局任何人都不许接受与这部影片相关的采访,或作出任何评论,任何新闻单位欲讨论有关气候变迁的科幻电影及科学事实,只能同与航空航天局无关的个人或组织联络。”给人的感觉是,这一次科学界无论如何不能不重视了。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人士当然因为这部影片的热映大受鼓舞,他们欣喜地看到,这部影片已经促使环保观念大大深入人心。就连政治家也不能不有所反应,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电影发布仪式的同时举行了一个环保集会,他表示:“尽管不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剧烈和迅速,但地球的环境确实正在遭受严重的、难以弥补的创伤。” 《明日之后》的故事框架,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简单地说是这样:地球上冷暖气候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很大程度上与“温盐环流”有关。所谓“温盐环流”,是指原先在北大西洋格陵兰岛附近、寒冷而盐度较高的海水因为较重而下沉,形成向南的深海海流;与此同时为了补充下沉海水,南方的温暖海水被拉向北大西洋,形成暖流,而正是暖流给欧洲高纬度地区带来温暖的气候。 《明日之后》的故事是这样展开的: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层融化后流入大西洋,导致海水稀释变淡,使得“温盐环流”停止流动。于是一系列可怕的后果出现了:海洋温度急剧下降,威力骇人的飓风将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迅速空降南下,再加上海啸和大冰雹,北半球发达地区转瞬变成酷寒的人间地狱——地球上又一次冰河期突然降临了。 按照古气候学家的意见,在过去九十万年中,地球大约每隔十万年左右会出现一次冰河期。但对于下一个冰河期何时到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一种认为“马上就要到来”,而且会持续约五万年之久;另一种判断则认为下一个冰河期将在五万年之后才会到来。 电影和小说当然不是科学讲座,艺术想像是编剧、导演和作家的权力,科学家不能干涉。对于《明日之后》,科学家实际上并没有多大反感。当然他们指出,影片中让灾变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几天工夫)发生,是夸张了。或者说,《明日之后》将某种关于地球气候灾变的理论描述,在时间轴上急剧压缩,这样就对观众的心灵产生巨大震撼。事实上,如果那些灾变是在几千年、几百年,甚至几十年的时段内发生,很可能就不是什么灾变了——因为那样的话人类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和准备,并且也能够逐步适应环境的变化。 《明日之后》的故事中还有两个地方颇有思考价值,似乎被先前的评论文章所忽略。 一是在故事中起了巨大作用的“模型预测”。主人公霍尔教授就是根据他制作的数学模型预言了灾难的发生时间,他的儿子、儿子的女友等也是听了他的预言才得以幸免于难的。这些情节给人的印象是那个在电脑上演示的数学模型神奇莫测,从形式上看简直与巫术异曲同工。而实际上,“模型预测”是西方科学史上最传统、最经典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古希腊天文学家那里就已经发展成熟,至今全世界的主流科学家没有不使用这种方法的。 这种方法的基本程序是:通过实测建立模型,然后用这模型演绎(预言)出未来现象,再以实测检验之,实测与理论预言符合则暂时认为模型成功,不符合则修改模型,如此重复不已,直至成功。所谓“符合”,也是因时代而异的——随着科学仪器及观测手段的进步,昔日属于“符合”的结果也可能在后来成为“不符合”。其实影片中霍尔教授的模型,是否真的能够正确预言未来的气候变化,是很难说的,因为气候的变化不像行星运动那样有相当精密的周期性。 故事中另一个值得注意之处,是假想北半球变成冰雪世界后,幸存的美国人纷纷逃往南方,美墨边境的情形顿时翻转过来——以往一直是美国拼命防止墨西哥的非法移民入境,现在却是美国难民潮水般涌入墨西哥境内。影片让墨西哥政府接纳了这些美国人,最后美国总统在驻墨西哥大使馆发表演说,感谢墨西哥人民。 由于迄今为止地球上经济发达地区绝大部分集中在北半球,如果冰河期真的在近期就到来,《明日之后》中所假想的局面就可能真的出现,那时发达地区的人们将成为逃往南方的难民,往日他们面对欠发达地区的人民曾经趾高气扬,以富贵骄人,此时让他们情何以堪?所以小说中美国总统在广播中说道:“他们的慷慨使我意识到昨天傲慢的荒唐和今后合作的必要。” 《明日之后》所强调的环保意识,不仅仅是某种科学问题或技术问题,它还是思想问题,政治问题。影片中对环境保护持消极态度的美国副总统,被认为是影射美国副总统切尼,影片还被认为是影射攻击了美国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的政策,因而引起了政府的不满。而影片的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独立日》的导演)表示,他希望《明日之后》成为一部对于地球环境及气候变化的忧思录,他说他有一个秘密梦想:要让这部影片推动政治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行动。 科幻小说的作家,科幻电影的编剧和导演,虽然不是科学家,通常也不被列入“懂科学的人”之列,但是他们那些天马行空般的艺术想像力,正在对公众发生着重大影响,因而也就很有可能对科学和政治发生影响——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现在已经发生了。这样的例证已经可以举出若干个,《明日之后》很有可能成为新的一个。 《明日之后》将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到我们面前: 如果再不注意环境保护,我们还能不能有后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