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智慧”一词彰显《老子》一书之精妙绝伦。《老子》之言,不过五千,然其意远思深、语多超尘。以致后世之人,或借为阴阳权谋之言,或持为养生修炼之据,然附会文饰者多,《老子》真相遂晦涩不明。实者老氏所言,率多直觉之体验,论事论物,大抵随缘映照,乃能不受外物所限。然又识见真切、明智照鉴,足以使人身体力行受益无尽。故本书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识常见立言,俾对《老子》一书真正影响后世之处,能有所阐释,而让读者得见老子智慧之言。本书作者张起钧,列老学之林而蜚声海内外,其行文深入浅出、笔法流畅,本书在台出版后已多次印刷,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老子》一书,意远思深,自可多方为释,或视同阴阳权谋之言,或持为养生修炼之据。如以逻辑观点组成哲学系统,尤为条理贯通,深睿绝伦。然是皆后人附会文饰之作,恐非老氏之真相。自常识观点言之,其书殆一智慧极高之哲人(姑假说为“一”人)静观世变,久历沧桑,而后流露之心见耳。其言乃传于无意之中,初非著书立说有意于撰述也。故其所见虽卓绝深远,实皆来于直觉之体验,殊非理智之推析。而其论事衡物,亦系持此心见,随缘映照而已,绝未计及此事此物彼此之关系,更未有意构画外物组成体系,一如黑格尔之所为也。就其非出推理未事组织言,自不免彼此参差,间有难圆其说者。然就来于真实之体验言,则又识见真切,明智照鉴,足以使人身体力行,受益无尽焉。其所以传被久远,影响深巨,而迥非一般哲学理论所能及者,以此也。苟不此之识,徒为空论,是殆买椟还珠,有失读《老》之真意矣。故本书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识常见立言,俾对老氏真正影响后世之处,能有阐述。老氏之旨倘能因此略有所明,而使世人于其教训多有受用,斯亦作者之幸也已。
相反对立的,不仅互涵并且还要互变。那就是说正面的将要变成反面,而反面的也会变到正面。原来宇宙是运行不息的,在这运行过程中,一切事物都随之而变化。真所谓是“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这是一个摆在眼前的事实,任何人都有亲切的体验。所谓“变”,便是与原来的性状不同了。宇宙的运行是不停的,事物的变化也自然是无终无止的。在不停的变化下,愈变愈与原来的性状不相同;愈变愈与原来的性状相差异。推而至极,势必变成与原来的性状恰相背反而后已。因为就世俗的观点来看,这反面的,实是相异不同的极点。何况我们前面说过:在原来的事物中,早就含有相反因素的存在。当变化时,原有性状既渐消失,这代表相反势力的潜存因素自将发扬滋长,等到原有性状不能存在时,它便由潜变显,脱颖而出了。因此又怎不使原来事物变成反面的性状?所以老子说: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五十八章)
这种正反互易的情形,就正是一切事物演变的必然归趋。我们试看大海,当波涛兴起时,有些水高升而成波峰,有些水下降而成波谷。但这种状态并不能停留,马上就要继续变化。而变化的归趋,那高的波峰,势必变成下的波谷,而下的波谷,又势必升起而为高的波峰。这不是高下互易的明浅事例吗?实则何止波涛。宇宙间,哪一件事不是如此?不过性状有显隐,变化有迟速,不是任何人都可一目了然的而已。正因如此,老子才说: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第七十七章)
P5
只因写了一本《老子哲学》,友好们便把我列于老学之林,并先后叫我写了好几本关于老子的书。我本学力有限,何况又是“书被催成墨未浓”,因此深感惶惭、不当己意。尤其协志出版的《老子》一书更是瑕瑜(如其尚有“瑜”的话)互见,自看都不满意,遑论别人?其后在华盛顿大学讲授老学时,乃将《行为准则》一章用英文彻底改写。几次都想译出,以事补正,但都鼓不起勇气。试想老子之言不过五千,而我已写了几十万字,现在还要再写,不有点太无聊了吗?以是一直不能动笔,当然也就乐得适意。但在疏懒之余,却引起另一方的不安。我虽自问是百分之百的儒家,甚至手上都生有儒学的标志,可是社会上却给我鼓励,认为我是研治老学的一员。我今疏懒适意,虽正合道家精神,但就世道讲,却是辜负了大家的厚爱,未尽到应有的学术责任。几经思量,终于振奋兴起再作冯妇,而将不当意处重新改写,以成此书。虽因才疏学浅,距离理想极远,但在主观上确已尽了我最大的努力,而对老学也总算有了个交代。从此可以免除精神负担,而将奋我愚诚,专心研求大同之道,以期对人类当前面临的问题,能有一蚊一虻之贡献!
张起钧
一九七五年八月三日于飘风骤雨之夜
眚在立秋前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