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9+1--走近苏州河艺术家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薛红艳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你知道上海苏州河吗?你了解上海苏州河边上的艺术家吗?你想知道他们的创作生涯与创作观念吗?你想知道上海苏州河艺术家和艺术画廊之间发生的事吗?你想知道当代艺术的魅力吗?你想对上海的当代艺术有更多地了解吗?

本书为你讲述了一个个苏州河艺术家的生动故事,和你一起探讨了苏州河艺术家诸多的创作观念、外国艺术画廊和中国艺术家之间的合作方式、画廊主人的经营理念等,穿插了200多幅关于苏州河艺术家的精美图片。本书用极其清新、质朴的语言和绝对写实的手法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关于当代艺术的美妙领域,使你对当代艺术不再陌生。它可以说是艺术观念的启蒙,艺术精神的传道。

内容推荐

本书着重介绍了上海莫干山路50号、苏州河艺术仓库中的九位艺术家和一位画廊老板,九位苏州河艺术家各具鲜明的、独特的创作风格,画廊老板则为上海艺术家走上世界舞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全书共分“其人,其画”和“其人,其话”上下编,收录了他们的创作笔记、草图和代表性画作等,道出了他们的成长逸事、创作心得、作品内涵以及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等,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给人以心灵的撞击和美的享受。

目录

序一朱其 001

序二胡懿勋 001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001

走近苏州河艺求家 005

上编其人·其画

1.跳动的安宁,不会停止——丁乙和他的“十示”寓言 004

2.将熟悉的内容引到陌生的领域——王兴伟的艺术创作观 020

3.“点线”的加减律,一生的“行为艺术”——曲丰国的生命手迹 039

4.性感的美丽,是呼出的气息——陈墙和他的时尚绘画 053

5.人·树·容器——张恩利和“人间事” 064

6.我要让人相信,我的艺术是真实的——周铁海的艺术维度 080

7.上海的生命画语——徐微强和他的“解构艺术” 093

8.最古老的,最时尚的——韩峰的创作空间 107

9.率性,穿越历史和当代——薛松与“中国问题” 123

10.携着中国艺术家们的手走上世界舞台——劳伦斯和中国当代艺术 138

下编其人·其话

1.“十示”架上绘画以外的艺术空间——丁乙和他的“副业” 144

2.同一起点,不同的意义——从王兴伟的创作“变化”谈起 150

3.生命的印迹,从童年开始……——曲丰国漫谈童丰逸事 158

4.美丽的诱惑——与陈墙漫谈“苏州河”的未来 164

5.过去的内容,现在的意义——张恩利的碎片 175

6.西方·我·中国——周铁海的双向艺求语意空间 178

7.顺其自然,尽量努力地活着——徐微强的“艺术手记” 187

8.成功。是自己的事——韩峰的艺术与教育观 199

9.激情燃烧的“三把火”还要延续——薛松与“火”的故事 205

10.上海,未来的梦——我和劳伦斯谈上海 210

结语 216

后记 218

试读章节

张恩利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在他的画室里待着。或看书、或思考、或作画,他的世界永远向别人敞开,但是他不会主动引你进来。18世纪的作家德·麦特尔(De Ma Jstre)在《环绕我房间的旅行》里说道:“在自己的房司旅行的快乐免除了旁人令人不安的嫉妒并且不受运气的影响。这样,当我在自己的房间里旅行时,我很少走直线;我从餐桌走向放在角落里的一张画;再从那儿斜着走向房间;但是尽管起步时我的意图是往那儿,可是如果我在中途遇到了一把椅子,我会不假思索毫不客气地坐下来。椅子是出色的家具,对一个沉思默想的人非常有用。”张恩利就是在自己的房间里旅行的时候找到了他自己的绘画语言:一把剪子、一个空烟盒、一个丙烯颜料的容器……所以他总是很孤独,但是从不寂寞,他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制造着一个神秘的世界,你是愿意靠近还是远离,这是你的选择!张恩利只提供给你一个你再熟悉不过的简单事物。

外面的世界越热闹,张恩利的内心越平静。他总是怀着自己的情绪安静地观察着周围的事和物。在张恩利的大幅关于舞蹈和欢宴的画作中,人物的独立空间被男女拥挤场面所代替,艳丽的色彩表现着这个缤纷的世界。人们乐不可支地夸张地吃喝着、扭动着、拥抱着、狂吻着、嘶叫着……热闹的场面之下却是极度的空虚……

在这个世界里,青春、美貌、性别了无意义,世界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肉体集中营。集中营,就是日日夜夜,人们永远挤着压着在一起生活的一个世界。集中营,是对私生活的彻底剥夺:一具具肉体彼此重叠,彼此相像,彼此暴露,而灵魂是根本看不见的。在这个集中营里,张恩利“粗暴”地显现了肉体与灵魂之间的不可调和性。

这些人是谁?他们与张恩利的关系是什么?这发生在张恩利所生活的城市——上海吗7还是另一个其他城市?这在张恩利看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作画的时候,饱含了一种特殊的情感,那就是“同情”。这种情感很复杂,也很特殊,没有任何好与坏的标准。有同情心,就能够与他人共甘苦,同时与他人分享其他任何感情:快乐、忧愁、幸福、痛苦。这时,同情指向最高境界的情感想象力,指向情感的心灵感应艺术。在情感的各个境界中,这是最高级的情感。张恩利用“同情”来看待周围的人、事、物,同时思索着自己。

张恩利在“孔眼”里关注自己、审视自己,把自己无限放大,他还会退后地看自己,把自己放入另一个“没有他自己的世界”,但那还是他的世界!

他还用黑色的笔墨从各个角度来描写自己的脑袋。有谁能这样大胆地、残忍地将自己美的、丑的各个侧面都暴露于世界?张恩利做到了。那一组几乎没有一点美感的自画像中,有几滴残败的“黑汁”无情地流淌了下来。那是惊慌失措的言语,还是一不留神的失语?抑或是其他?张恩利没有给我们任何答案。有些东西一旦暴露于世,便会很脆弱!

在另一幅作品中,张恩利表现了他和水管之间的关系。画中,张恩利的腰弯成了180度,他右手提起水管,将它一圈一圈地传递给左手,而他的脸无奈地低垂着,眼睛专注地望着水管,似乎把一生的沉重都托付于堆在张恩利面前的水管上。这张画,张恩利用了一点涂鸦和一点中国画的墨意相结合的方式。浓淡相宜,笔力厚重,墨汁在画面上恣意地垂滴、流淌、晕染……P.66-67

序言

  认识他们,回味他们

薛红艳的《上海,9+1!——走近苏州河艺术家》是一部关于上海艺术生态的书。这样一部书涉及了当代艺术研究的崭新领域,也会是当代艺术史研究的一本很好的文献。

本书所呈现的一个画廊老板和九个艺术家成长关系的结构是一个很好的叙事体例,从画廊这样的视角来看当代艺术、艺术环境和艺术家的存在方式,可以从更广义的层次看待当代艺术成长的复杂性。当代艺术实际上已经不是关于艺术本身的纯粹艺术,在整个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画廊、展览、市场、批评、艺术圈、后殖民文化等,这些艺术背后的很多只无形的手实际上都在对艺术作品的形成产生影响。

书中涉及的九位艺术家除个别外,大部分是我多年认识的朋友,有些几乎是跟我一个时期成长的,有些在一起做过展览,有些还为他们写过评论。在九个艺术家中,除了丁乙在香格纳画廊开张之前就开始有西方收藏家收藏他的作品,王兴伟在90年代后期先由北京的荷兰籍艺术经纪人戴汉志的艺术文献仓库经纪外,其他不少艺术家几乎是跟香格纳画廊一起成长起来的。

劳伦斯在我的眼中一直是一个集瑞士人和上海人的精明于一身的人。但除了商人的狡黠,劳伦斯实际上还是一个勤奋和富有西方教养的人。他平和且带有阴柔性格,不是一下子能接近,但是是一个可靠忠实的合作者。在90年代中期,我数次在上海波特曼商城经过时,看见劳伦斯在烈日下骑着自行车扛着画在南京西路上穿行,那一幕至今还记忆犹新。另一幕是我于1998年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策划“影像志异——中国新观念摄影艺术展”时,香格纳画廊跟我合作过一次销售代理,劳伦斯在布展那天在上海大学的画廊还亲自帮我一起挂画。年底劳伦斯还叫我在他家里与清水敏男见面,向清水在纽约的中国摄影展推荐了好几个艺术家。1999年我一直在上海、北京两地奔波,摄影展的很多作品在劳伦斯的画廊里一放就是两年,但我两年以后去看时还是保存得很好。当时觉得劳伦斯是一定会成功的。

在艺术圈中劳伦斯一直有很好的口碑,一个是他很守信用和游戏规则,另一个是他比较有市场经验。他看中的作品一般都是能销售的,或许是缘于他家族和他自己在香港画廊的经验,他可能比较清楚买家需要什么。后来他的画廊名声在外,也便能引导买家买什么了。其实购买艺术品的收藏家真正懂艺术的并不太多,很多时候他们是信任画廊的品牌和经纪人的人品。当然,香格纳画廊在上海的崛起,除了上述因素,还得益于购买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人可能更信任一个了解中国的在中国生活的西方裔经纪人。90年代初在中国最早搞画廊经纪的除了上海的劳伦斯外,还有北京艺术文献仓库的戴汉志和红门画廊的布朗,他们的成功都占据了这样一种先机。

中国社会的艺术爱好者(包括收藏家)所受的现代艺术启蒙还是尊敬像梵高这样离群索届拒绝商业的疯狂艺术家,但实际上这样的画家在当代艺术中不太可能产生。当代绘画实际上是一个特别体制性的艺术,画家首先必须进入一个学术圈跟各路高手交流过招,这样,他的绘画才有可能上道并达到一个专业境界;其次,一个画家只有学术知名度和作品销售好,他才可能综合境界高,并且有条件去世界各地看很好的美术馆,参加很好的展览,购买昂贵的画册。这些方面差不多都应该是平衡的和共同提升的。

90年代我在上海的时候,曾经跟东海堂画廊的老板徐龙森有过交流。他的志向总是要去遍访民间,甚至愿意花十年时间挖出一个跟艺术圈和市场没有关系的自我封闭的梵高似的伟大画家来。不知道他现在的志向是否改变了没有,但他所欣赏的那种伟大艺术家在19世纪以前可能有,在当代艺术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使是梵高,他艺术生涯的整个过程实际上还是有较多的体制性因素参与的,比如他跟印象派群体是有来往的,他的弟弟就是开画廊的,没有这两点,很难想象会有后来的梵高。

丁乙的作品在90年代初的抽象绘画中的销售可谓一枝独秀,尤其在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之后。这主要得益于丁乙在学术体制方面的进入,但其他抽象画家的作品在90年代中前期的销售一直不好,他们十年来的价格成长还不如一些“70后”画家在三四年内的市场价位。丁乙是八五新潮出道的艺术家,他的性格比较早熟一些,我在1998年的《艺术界》杂志上曾写过一篇关于他作品的我自己不是太满意的评论。我们从1992年认识开始的七八年里,他给我的印象总是一种少年老成,在艺术圈的潮起潮落中能平稳精确地把握自己,以一种好人风格在艺术圈持久存在,是一个典型的具有上海人特质的艺术家。

比起好人丁乙,周铁海正好是相反的“坏孩子”风格。周铁海的出道和其后的发展是出乎上海艺术圈很多人意料之外的,他参加过我1996年策划的展览《以艺术的名义》。周铁海在90年代前期就似乎已对艺术和人生悟透,他是90年代初这一拨上海前卫艺术青年中比较早地下决心使自己在主体性上彻底简单化、在方法上彻底复杂化的人。几乎当时周围所有的人都低估了他对于艺术和国际化、商业化关系认识的彻底性,后来证明他在这一点上是有先知先觉的,他是60年代生的前卫艺术青年中那种又理想又现实、亦正亦邪的南派风格的“坏小孩”典型。

张恩利、曲丰国、陈墙、薛松按照上海人的第一思维,首先都不算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们都是来上海上大学后留在上海工作的,但我有时候觉得他们从骨子里比我对上海更有感情。1998年底我离开了上海,其后在北京的6年里好像真的没有很强烈地想念过上海,有时候倒更像是对北京很有感情。但本质上这也不能算对北京这个城市和历史有感情,实际上还是对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单枪匹马的这种经历有感情。

曲丰国也应该算是好人风格,但跟丁乙的运筹帷幄相比,曲丰国在处世机变上有时候有点北方人的拙,所以他应该算是“好好人”。但曲丰国实际上还是个比较细腻明白的人,可能是在江湖上的杀性不够。他在90年代后期做过一段观念摄影,也参加过我1998年的《影像志异》展,但他做得比较深入连贯的还是抽象绘画。陈墙给我的印象是在上海的抽象画家中最理性的一个,丁乙的理性好像还是遵循着客观规则顺势而来的,而陈墙的理性感觉则是他身上与生俱来的自信。他过去主要生长在贵州,但他似乎一点都没有我见过的很多西南艺术家身上惯有的巫性气质和波西米亚风格。我大约在1997年也去过他在上海西区的工作室,陈墙的抽象绘画在“冷抽象”上还是比较极致的,有时候感觉比丁乙还冷。

张恩利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那种具有温柔性情但骨子里比较男人的北方人。我的性情和说话的速度算是比较慢的,但张恩利比我还要慢。你对他说一句话,他几乎要等好几分钟才说出回答你的话。他的回话几乎没有废话,好像句句经过深思熟虑的酝酿。他的绘画也酝酿了很多年。张恩利似乎是那种一切要在胸中酝酿慢功出细活的人,他的绘画在90年代末期突然变得很有意思,以至于旁人都很难明白这个东西具体是怎么酝酿出来的。我们的第一次深入接触是在1998年福州路上的偶遇,他请我在福州路一家书店的二楼咖啡馆喝咖啡,那是我们第一次很正式地聊了几个小时。

薛松也是一个比上海人还要维护上海的艺术家。在我的印象中,比上海人还要强烈维护上海的移民艺术家中,大概除了孙良,就是薛松了。知道薛松是先知道他的因失火而入狱的事件,然后见他的真人和绘画。我去过他戏剧学院那间因为失火后来在小圈子内被越说越神的工作室,那把火按迷信的说法倒着实把他给烧旺了。1998年我在《艺术界》杂志上也写过关于薛松的一篇评论,这篇文章后来感觉很有意义,这是我第一次带有60年代生一代人的自觉意识写的文章,也是第一次觉得应该向一代人的代言人方向努力。薛松和我也因为这篇文章精神上感觉亲近了不少。

王兴伟是我到北方后认识的。刚到北京的前几年我还处在找不到感觉的时期,于是我在北京或者利用出差的机会做了很多艺术家访谈。我于2000年在长春出差的时候,打电话给王兴伟,他第二天从辽城到长春,我们第一次见面,并做了一次访谈。王兴伟感觉是那种出生于北方小城但拥有大城市人的那种图谋能力和大局观天分的人,他非常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每一次踩点都很准确。他的绘画智慧实际上也主要体现在图像观念的安排上,也的确在视觉上具有一种天生的“图谋”能力。但他去上海定居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因为我觉得他在北方似乎更合适。

看了薛红艳的文稿,我觉得应该写一个配合她的书的风格并且比较好玩和感性的序,才显得有意思。我对于和这些艺术家接触下来的感受也可以作为她所没有的一种补充,写这篇序也勾起了我对关于上海、前卫艺术、商业以及很多朋友的很多复杂的想象和回忆。

我从1998年离开上海后,才觉得一个人最好是跟这个城市捆绑在一起一辈子。但我的天性和现实已经使这一切无可挽回了,这是60年代生一代人中少数人注定的命运。在一个城市深刻地享受它的虐待,还是在很多城市享受陌生之旅的跨越各种界线的惊奇和恐惧,这两种人生是不可兼得的。

并且上海始终是一个很难探底的地方,很多时候这个城市让你飘浮在它美丽的街道和优雅举止的表面。即使我出生成长在上海,其实对上海的了解还是知之甚少,这也包括我在90年代认识的许多上海艺术圈的朋友。

本书实际上也帮助我重新认识他们,回味他们。本书质朴而新颖地研究了当代艺术的成长模式,为寻找中国当代艺术在上海的成长秘密贡献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涉及这本书的商业和艺术的主题,其实我是一个对商业比较迟钝的人。我几乎迟于别人十年才认识到商业对于促进艺术的重要性。中国在最近几年正在以加速度推进艺术和商业的结合,但是中国前卫艺术的早期成功者也有不少在商业成功之后,在艺术上再也没有任何创造力。

由此可见,商业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我们更自由地创造,也可以使我们的灵魂更虚无,这一切的选择完全在于我们自己。

谨此与我所有在艺术之途上探险的朋友共勉!

后记

这本书的撰写始于2004年夏天。我还清楚地记得在那个炎热的季节里,我背着照相机、手提电脑,带着摄像机、笔记本穿梭于上海莫干山路50号的九位艺术家的工作室和劳伦斯的画廊之间。我的学生花晶、刘增还有我的表弟张健前来帮忙。尽管是暑假,他们却被我这个不讲理的人拉来做苦工。每当想起这些,总觉得愧疚于他们。

我和学生们(花晶、姚岚、李鹏宇、杨宁、田海元、邱炎辉、黄荣发、冯莉、吴瑞彬、余中庆等)白天黑夜地加班加点,初稿和装帧设计很快就出来了。初稿出来后,发现书中有许多不完美之处。我把稿子拿给艺术家们过目,并请求他们给予指正。感谢丁乙、王兴伟、曲丰国、薛松、张恩利、徐微强、周铁海、韩峰、陈墙等诸位艺术家以及香格纳画廊主人劳伦斯先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于我的屡屡打扰,他们没有怨言,对于我的学识粗浅,他们没有嫌弃,而是始终如一地给予我莫大的帮助。他们还无私地给我提供了诸多宝贵的资料和图片。写作过程中,我不仅向他们学到了很多专业上的知识,而且还习得了诸多处世为人的道理。同时,我还得到了湖南美术出版社李晓山先生和左汉中先生无私的点拨,在这里我再次向他们道声谢谢!

起初,对于做好这本书,我对自己没有绝对的把握。2004年9月初到2004年11月底我去德国进修。进修的途中我把这本书的初稿拿给德国的友人看,没想到他们对我这本书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旅德期间,外国友人对上海的赞美和对上海文化的向往使我非常振奋,这让我对这本书又注入了更多的感情和期望。在此期间,我一边留意学习德国的艺术书籍,一边重新考虑对这本书的修改。

回国后,我再一次修改了这本书。在修改的过程中,我再次得到了友人的支持:苏州河艺术家们依然给予我莫大的帮助;我的博士生同学沈华、薛桂波在生活上对我给予了无私的关怀;同时,我还得到了上海人民出版社陆宗寅、萧春茂和杨德鸿三位友人的莫大鼓励,尤其是萧春茂好友的校订工作令人敬佩!

上海有着一大批优秀艺术家,在这本书中我不可能一一提到,在此我想表达我对他们深深的敬意!

写一本书,并不仅仅是写作,同时也是完成一个小小的工程。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上海当代艺术进行了一次梳理和认知,受益匪浅,并且还学会了处理这个工程中各关节点之间的关系。这里面有组织人际关系、写作技巧、装帧设计、市场策划等方面的诸多环节。总之我学到了很多。过程是艰辛的,但也是快乐的!

我只是一位年轻的学者,这一次是我斗胆涉足当代艺术领域,书中存在的不足,敬请各位友人指正

感谢著名艺术理论家、教育家张道一先生!

感谢著名民俗学家陶思炎先生!

感谢著名艺术批评家朱其先生!

感谢台湾学者胡懿勋先生!

感谢意大利Ezio先生!

感谢德国H.Clapham先生!

最后,把这本书献给我的母亲陈汝娟女士、父亲薛国林先生!

也把这本书献给朱信刚先生!

薛红艳

2005年春于金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