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第一、二章从周族的起源直到西周灭亡,论述了周族早期与西周王朝的有关历史;第三章是关于西周一些制度的考证。是古代史研究中西周文化研究的重要史料,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西周文化和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1968年,我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被分配到陇县牙科乡梁甫村劳动锻炼一 年多,又临时在陇县知青办工作一年多。1971年分配我去搞行政工作,后经我个人要求,被改 派到陇县文化馆任文物专干,从此开始从事文物保护工作。
1974年春夏之间,我在西安半坡博物馆临潼姜寨遗址发掘工地,学习田野考古发掘半年, 8月问回到陇县征集了曹家湾乡南坡村出土的矢仲戈等一批西周早期青铜器,10月问与卢连 成等宝鸡市博物馆的同志对南坡村残存的几座西周墓进行了清理发掘。1976年3月,有幸参 加了周原遗址的发掘工作。当时扶风召陈西周大型建筑基址群遗址和岐山风雏甲组建筑基 址,分别由北京大学考古专家俞伟超、严文明先生主持发掘。他们不仅指导工地的发掘工作, 而且还为我们讲授考占课程,使我们取得了考古理论与实践的双丰收。当年秋季,我协助俞伟 超先生主持扶风召陈西周 大型建筑基址群的发掘。1976年底我调入宝鸡市博物馆,从1977 年开始主持扶风召陈遗址的发掘工作,直到发掘工作结束。这期间,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的戴彤 心先生曾利用两个暑假的时间,帮助我们发掘过召陈遗址的大壕沟G1,取得了召陈遗址完整 的地层,并帮助我们进行了陶片的拼对和整理,使我完成_『田野考古全过程的学习与实践。
1979年我被调到宝鸡市文化局任文物科副科长、陕西周原考古队副队长,主持周原沟东 区(扶风境内)的发掘工作,组织了扶风刘家村姜戎墓地和黄堆村、齐家村西周墓以及强家村 一号西周墓的发掘。1981年,我主持宝鸡地区的文物普查工作,根据武功县尚家坡村出土的 几件先周青铜器提供的信息,发现了武功县郑家坡(包括尚家坡、桥东村在内)的先周文化遗 址,随后对遗址进行了局部发掘,历时四年,取得了重要的收获,使我们对先周文化有了新的认 识。这段时问内,配合基本建设工程,我还组织了宝鸡市戴家湾和福临堡遗址的发掘。1986 年,由于工作调动,使我从此失去了参加我所热爱的田野考古发掘的机会,至今感到遗憾。
回顾我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十余年的过程,周原考古的六年时间,是最重要的阶段,那是一 段美好的时光,至今仍令我十分怀念。当时我和俞伟超先生朝夕相处一年时间,经常深夜长 谈,同时与严文明先生也过从甚密。这不仅使我在学问上受益匪浅,而且他们提携后进,诲人 不倦的师长风范及在学术上的高瞻远瞩,都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使我终生对他们怀着深深的 敬意和怀念、感激之情。正是在他们的引导与影响下,此后不久我便开始了学术研究工作,我 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周原西周宫室制度初探》,就是在俞伟超先生讲授的《先秦宫室制度》 的推动下写成的。
俞伟超先生如今已经作古,我借助此书出版的机会,向他表示深深的哀思和永远的怀念之 情。回忆周原考古和武功县郑家坡先周遗址的发掘,我还十分感激原周原文管所的刘连山、赵 升祥、李景茂等同志,他们在生活上、业务上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支持。与此同时,我还 要感谢周原考古工地的王均显、陈全良和宝鸡市考古队任周芳、刘军社、张天恩、张建林等一大 批曾和我一起工作过的同志,他们几乎常年顶烈日、战严寒,不辞辛苦地工作在田野考古工地, 为考古事业贡献了青春。如今,他们中有许多人已事业有成,我也感到十分幸慰。
宝鸡是周秦两个王朝的发祥地,由于工作环境与工作经历,决定了我的专业方向为商周考 古与西周历史研究。我的研究工作,起初只限于周原考古与宝鸡地区商周考古发现的某些资 料涉及的问题,对西周考古与历史的研究并不全面、系统。1993年,李学勤先生举荐我撰写他 所主编的《早期中国文明》丛书中的《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一书,使我有机会对西周考古资料 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涉猎。正是在写这部书的过程中,我对西周历史的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 新的认识,有了新的发现;同时随着不断出现的考古新发现,使我认识到过去发表的文章里,有 的文章中有错误之处,有的文章论述不深不透,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因此产生了尝试用金文 和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写一部西周史的想法。这一方面是为了纠正过去的错误之处,另一 方面也是为了充实、提高以往的研究成果,总结自己从事田野考古和学术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收 获。这部书从2001年开始,用了两年多时间写成。第一、二章从周族的起源直到西周灭亡,论 述了周族早期与西周王朝的有关历史;第三章是关于西周一些制度的考证。由于自己的学识 有限,本书未能对西周史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本书中除了沿用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法外,还 大量引用田野考古资料作为证据,对周族早期和西周的历史进行了论证,因此命名为《西周史 征》。本书写作过程中,每一个章节虽然几易其稿,经过多次修改,但是仍会有错误之处,恳请 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本书的写作与出版得到陕西师范大学校长赵世超先生的关怀和支持,在此向他表示衷心 的感谢和敬意。
2004年2月作者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