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一个15岁的少年,睁着懵懂初开充满好奇的眼睛,踏入塞北深山的一座军营。他在这里看到了什么?他都经历了哪些事情?他对看到的和经历的一切有何感悟?35年过去,当年那个毛头小伙儿已成为共和国一名大校军官,重新咀嚼这段士兵经历,他又得出哪些人生教训?
作者独辟蹊径,将自己的军旅体验和人生感悟浓缩在长长的一串“兵词”里,一个词语一段故事一些人物,相互映衬,构成这部自传式的笔记体长篇小说。渐次展卷,宛若观赏一幅1970年代军营风俗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兵词1970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何亮 |
出版社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一个15岁的少年,睁着懵懂初开充满好奇的眼睛,踏入塞北深山的一座军营。他在这里看到了什么?他都经历了哪些事情?他对看到的和经历的一切有何感悟?35年过去,当年那个毛头小伙儿已成为共和国一名大校军官,重新咀嚼这段士兵经历,他又得出哪些人生教训? 作者独辟蹊径,将自己的军旅体验和人生感悟浓缩在长长的一串“兵词”里,一个词语一段故事一些人物,相互映衬,构成这部自传式的笔记体长篇小说。渐次展卷,宛若观赏一幅1970年代军营风俗画。 内容推荐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一个15岁的少年,睁着懵懂初开充满好奇的眼睛,踏入塞北深山的一座军营。他在这里看到了什么?他都经历了哪些事情?他对看到的和经历的一切有何感悟?35年过去,当年那个毛头小伙儿已成为共和国一名大校军官,重新咀嚼这段士兵经历,他又得出哪些人生教训? 作者独辟蹊径,将自己的军旅体验和人生感悟浓缩在长长的一串“兵词”里,一个词语一段故事,故事里面又见人物,各篇章之间人物与故事纵横交织,相互映衬,构成这部自传式的笔记体长篇小说。渐次展卷,宛若观赏一幅1970年代军营风俗画。 当过兵的人不难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对主人公的心路历史产生共鸣:没当过兵的人也会从这些生动而富含哲理的词语中受到启发,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总是古人今人相一,军营内外皆通的。 目录 自序 上篇 新兵伊始 到 紧急集合 班长 忆苦思甜 日记 广播 拉歌 内务 鼓掌 稀拉 黏糊 鸟兵 比喻 谈心 绝密 命令 读书 学问 饿 复杂 压码 云相 过顶 伪波 雾 冷 中篇 连队轶事 监听 偷窥 斗私批修 慢性自杀 新闻 典型 规则 话把儿 加码 亮牌子 考验 自我 角色 老乡 困惑 工兵 濒死体验 神秘主义 哲学 三害 司机 “舔!” 羡慕,还是嫉妒 引路发言 眼色 勇敢 自豪 战友 战争 仪式感 乡瓜子,街猾子 下篇 球场日子 毅力 辩证法 兵不厌诈 表演 裁判 蹭头皮 玩儿意思 小动作 盖帽 急停 夹击 余光 较劲 锦标主义 玩笑与规矩 上套 打横炮 放水 尴尬 主力 试读章节 “桑冬青!” “哎!” “桑冬青!” “哎……” “哎什么哎?你傻吗——桑冬青!” “到!” “嗯,这就对了。你们大家都记住喽,从今天起,你们就是一个兵了,不再是老百姓了!兵就得有兵的作派,兵就得有兵的用语。兵的作派是什么作派呢?简单说就是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现在你们还做不到,到了部队还要练习,没一番苦练不行。兵的用语也很多,最先要学会的就是答‘到’,不能说‘哎’,记住了么?” 新兵刚在县城粮库集中,邬士元班长就给我们上了这样一课。此前,我们从人武部领了军装,在公共浴池洗了澡刚把军装换上,邬班长就让我们集合,并挨个儿点名。那时他就教我们在被点到名时必须答“到”,而不许说“哎”。但桑冬青有点稀里糊涂,到了住处被邬班长叫到名字时仍记不起答“到”,而是连着“哎”了两回,便招来邬班长一顿训斥,并借机对我们大伙儿又强调了一遍。 桑冬青说,其实他也不是没记住班长的话,就是还没习惯。这么多年了一听别人叫自己名字就会“哎”上一声,哪那么容易就改得了口呢? 我们大家也都有同样的体会。不少人也都像桑冬青一样被班长训斥过。有的人还发牢骚说,应一声“哎”或回答个“到”,究竟有多大不同呢?却非得这样板我们。被邬班长听见了,就阴着面孔说:哼,板你们?板你们的事还多着呢,这不过是个小小的开头!军队就要讲究整齐划一,整齐划一,懂么?要是一连的官兵点名,这个答“哎”那个应“啊”,还有一个说“俺在呢”,那成个什么样子? 就把大家说乐了。想想也是,点名时如果回答不统一,的确不成个样子,好笑。 可是平常时候又不是点名,偶尔应一声“哎”也不行吗? 班长说那也不行。当了兵,就得彻底改掉老百姓的习惯,养成兵的习惯,不在平时也答“到”而不是“哎”,就不算改掉了老百姓的习惯,就还不是个兵。 乘火车去东北的一路上,新兵们自发地相互监督相互训练,也冷不丁地叫出同伴的名字,若不小心应了“哎”,就得受刮鼻子或弹脑瓜崩儿的责罚。就这样,也是到了新兵集训都半个多月了,这个“哎”才基本销声匿迹,“到”才终于“一统天下”。 有一天邬班长找桑冬青有事,这小子恰恰没在屋里,班长就站在门口大声喊桑冬青的名字。就听见从水房那面远远地传来一声“到——”,桑冬青就像京戏里的叫板那样拖着长腔跑了过来,快到班长跟前了方立定站住,那尾音才止。班长高兴了,说:嗯,这就像个兵了。 P3-4 序言 词语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一种约定俗成。在这种社会性或约定俗成之下,每个词才有了被记录在词典上的一般意义,人们正是在这意义上才能掌握词语,用它交流,沟通,表述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 但与此同时,约定俗成的词语总会有其模糊性。词典上的种种释义,看似简单,要想真正理解,却跟具体人的具体经验分不开。所以词语常常也会制造困惑,引出麻烦,妨碍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误解。 比如,革命。这大概是上个世纪在书面上和大众语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了,词典上的释义不须我说,单说鲁迅笔下的那位阿Q,他脑子里的革命,竟只是“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跟孙中山先生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革命,相差何止霄壤。王小波笔下的云南村妪,见到下乡知青们趁讨价还价工夫偷拿她的鸡蛋,或是她对一笔交易感到不公,也会大喊“革命啦……斗私啊”,这又是对革命的一种新解。 名伶阮玲玉说“人言可畏”,跟一个普通人偶遇物议便也用起这成语,其感受绝不会相同。一个商界成功人士说钱是“身外之物”,跟一个发财未遂的落魄者说看不上这“身外之物”,其含义也大不一样。一个中年男人说“活着真累”,可能指的是官场倾轧商场劳心疲于应对,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学生也说“活着真累”,可能只是对老师多布置了几页作业发泄不满。饱经沧桑的辛弃疾写过一首《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他识得的“愁滋味”是什么意思,或什么感觉,在麦当劳里嚼薯条啃汉堡却又为体态发胖犯愁的少男少女们是不大好懂的。 所以,词语除了词典所述的一般意义之外,还会在每个人心目中有着不同的释义,由这些独特的释义,大抵可以辨出人们经历的不同,性格的不同,心智的不同,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最主要的,时代背景及具体生存环境的不同。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以“志于学”之年而投笔从戎,始在中国第一个战略导弹基地当一名气象兵,在北国林海雪原间的深山沟里度过了一段充满艰苦、高度紧张但也多姿多彩的美丽时光,那是我步入军营的第一课堂;后因个头猛窜至一米九o,愣让基地业余篮球队给拽去练球,在这里又体验到了别样的艰辛和快乐;经三年苦练,二十岁时人选兵种专业队,因每年参加全国联赛和下部队表演而走遍天南海北,读书虽还不多,行路早逾万里。忽一日退出球役,始觉运动寿命乃如此之短,人生做些想做之事的好时光岂不也是倏忽即逝?于是始发愤苦读,并兼乱写,常有失晨之鸡,思补更鸣之感。 恍然间兵龄已三十有五,人亦至“知天命”之年。自忖对茫茫天命虽惑然不解,于纷纷人事却历经多多,尤对军中风物习俗已比较熟悉,有所感悟。所以不揣冒昧,忽发奇想,用在我看来能让如我一样的普通人更容易明白更易感兴趣的方式,给一些词语做点诠释,且不论是否合于专家眼光教授口味。 实际是把自己由切身经历而来的一些体会奉上,与军中战友和对军营习俗感兴趣的朋友做一次心灵的交流。 也算是用这种方式,记述一段在某个视角上才能看到的历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