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给人以启迪。历史发人深思。历史能使人振奋。《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是一套研究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和周边国家双边关系的大型学术专著,其内容的时间跨度涉及19、20、21三个世纪,囊括了清政府中后期、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代的100多年历史,充分展示了各个时期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外交政策及当时的国际形势,记录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展示了中国边界的历史演变,中国在冷战时期的历史事变与经历,反映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国际地位的提升,也忠实地记录了冷战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有关各国双边关系的快速发展。
本丛书以忠实于历史事实为宗旨,准确评述了主要历史事件,反映了作者们的学术观点。该系列丛书是国际问题研究人员、从事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专业大中专院校学生必备的参考书,也是关心国际问题和中国外交读者的良师益友。
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中德关系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明的不断发展中,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日益趋向多极化的时代,中德两国各自在本地区发挥的影响和作用也就必然地在世界舞台上发生交汇。这种交汇,有时表现为在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驱动下的友好合作,有时也表现为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价值观念和不同利益的冲撞。但不管怎样,中德两国都很看重对方在世界上的作用,双方都意识到对方的举措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中德关系也因而成为中国学术界和外交界一大重要研究课题。
本书是“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之一,为读者详细介绍了百年中德关系。
《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总序总结历史,面向未来/5
绪论/1
第一编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德关系/9
第一章 清末至民国初期德国对中国的侵略
第一节 德国侵占山东半岛
第二节 德国参与镇压义和团运动
第三节 德国在华殖民时期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第四节 德国在华殖民时期对中国的文化掠夺和文化渗透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中德关系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德关系的变化
第二节 中华民国与魏玛共和国的关系
第三节 国民党政府与纳粹德国的关系
第四节 德国进步力量对中国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事业的支持
第二编 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99
第一章 两国建国初期的友好合作关系
第一节 两国建交
第二节 高层交往
第三节 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 风云变幻的岁月
第一节 民主德国领导人追随苏联反华
第二节 “文革”时期的两国关系
第三节 中国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第三章 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和两国关系的终结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初双方关系的缓和
第二节 高层领导人的互访
第三节 两国关系在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大幅度发展
第四节 中国同民主德国关系的终结
第三编 中国与联邦德国的关系/143
第一章 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第一节 分属两个敌对阵营
第二节 中国的建交试探
第三节 阿登纳对中国问题的思考
第四节 最初的接触
第二章 充满变数的关系
第一节 开始接近
第二节 “柏林条款”
第三节 伯尔尼四次会谈
第四节 不明朗的关系
第三章 关系正常化
第一节 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和中国
第二节 建立外交关系
第四章 走向全面发展
第一节 两国关系中犹存的苏联阴影
第二节 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1989年——两国关系中的一个曲折
第四编 20世纪90年代中德关系的新发展/227
第一章 曲折中前进的中德关系
第一节 中国支持两德和平统一
第二节 德国取消对华制裁与两国最高领导人互访
第三节 所谓西藏问题的风波
第四节 金克尔访华和中德关系的修复
第二章 良好的发展势头——多极化世界中并进的中国和德国
第一节 德国亚洲政策的出台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中德关系良好发展势头
第三节 世纪交替之际中德关系新高潮
第四节 中德关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第三章 跨入21世纪的中德关系
第一节 高层频访 夯实互信基础
第二节 经贸主导 共同构筑双赢
第三节 科技文教合作全面加强
第四节 瞻望前景发展更快更好
附录/327
百年中德关系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403
19世纪90年代,德国终于找到了机会。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向中国提出了大陆领土和巨额赔款的要求。闭关保守、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堪一击,战而大败。为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惜丧权辱国,寻求与日本签约求和。
甲午战争不仅将清政府的软弱可欺暴露无遗,而且也助长了日本在东亚地区扩张霸权的气焰。但战后日本在亚洲的崛起,打破了亚洲的势力均衡,也导致西方列强在中国瓜分掠夺殖民地的格局失衡,自然引起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列强的警惕。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向日本发出声明,要求日本随时通告西方诸列强有关占领中国领土的任何步骤,以便德国及时作出应变的政策。
是时,无力抵御日本的中国清朝政府力求德、俄、法、英等国出面调停,希望它们支持中国,抵制日本侵占中国领土。1895年3月3日,德国驻华公使向德国外交部报告:李鸿章“要求秘密代求日本减轻议和条约,他认为不能接受威胁中国生存的对大陆领土的要求”。对李鸿章的要求,德国却先同日本通气。1895年3月6日,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致函德国驻日公使古特施密特秘密通知日本:“德皇陛下政府建议日本政府速订和约以及减轻其条款。中国已请欧洲列强干涉,其中好几个国家已决定干涉,并且联合起来。他们向中国要求干涉的代价越多,留给日本的就越少。因此,对日本来说,比较起来直接的合理的解决最为有利。直到目前为止,根据我们的消息,日本要求割让中国大陆上的领土,特别容易激起干涉。”这份电报的内容于1895年3月8日正式传给了日本政府。
但日本驻柏林公使青木回复德国政府说:俄国政府和他自己的政府之间曾于上月底进行交换意见。俄国方面将支持日本在中日议和谈判中获得军事赔偿、领土割让及中日贸易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一答复等于回绝了德国的想法。
1895年3月20日,德国驻彼得堡公使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亲王处获悉:即使日本获得大陆领土,俄国将仍保持中立。此外,德国驻伦敦大使也获悉:日本将与英国就各自侵占中国领土并互不干涉达成某种默契,英国也在强调自己的利益。
鉴此,德皇威廉二世突然萌发“黄祸(Gelbe Gefahr)”的奇想,认为日本人领导下的黄种人的联合是白种人和黄种人之间、基督教和佛教之间巨大冲突的开端,黄种人的军队和铁甲兵船比欧洲所有的军队和铁甲兵船加在一起还强大,将会蹂躏和灭亡古老的欧洲。威廉二世最后得出结论:必须制止日本的野心。
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则更实际地对日本的野心感到忧虑。他担心旅顺口一旦落入日本人手中“将成为第二个直布罗陀,给予日本以直隶湾的控制权,这将使中国沦于日本的保护国的地位”。进而危及欧洲的和平。
P14-15
20世纪已经过去,成为了历史。历史是不可改变的,20世纪对世界各国都是不可磨灭的。正是在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予人启迪。总结历史经验,分析历史的演变,对任何国家都有重要意义。中国在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处于洪流之中,经历了被欺侮、被侵略和不断地抗争,最终站立起来、发展起来的曲折道路。回顾过去的一个世纪的西方大国及周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历史,对于中国这个饱受欺凌、又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来说,尤其具有重大意义。
在100年的历史中,中国的命运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掀开了20世纪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高潮。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政治体制,出现了中国20世纪历史第一次大转折。但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没有改变被西方列强欺凌的命运,相反由于失去传统的政治中心,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西方国家对中国这种局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作为协约国的盟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不仅没有收回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反而受到日本和更多的西方国家的控制。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第二次全民族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高潮。抗日战争最终胜利,解除了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但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并没有出现一个联合政府,中国也没有出现中国百姓祈盼的国内和平、安居乐业的局面。在外部势力的干预下,中国的国共两党两大政治力量以内战的方式,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开始了中国20世纪历史的第二次大转折。20世纪后50年,中国以崭新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但是在冷战条件下的前20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总体上试图孤立中国,干涉中国的内政,干涉中国的国家统一大业。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舞台不仅站住脚,.而且影响不断扩大。50~60年代,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治上对峙,也曾发生过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两次较大的军事较量,但同时也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往来,建立外交关系或半外交关系。随着60年代初新兴民族民主国家的独立,西方大国之间矛盾的发展,中国获得了愈来愈多国家的承认与支持。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形成中美苏大三角关系。随着中国自身政治影响力的壮大、苏美争霸和美国力量收缩,美国不能无视中国的存在与影响。中国国内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发展具有灾难性的影响。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国内的经济建设陷于停顿,国家的经济水平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拉大。但在外交方面,由于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领导,尽管也受到干扰,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总体得以贯彻。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调整了中美关系。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总统也于次年访华,推动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这两件事带动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高潮。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命运在20世纪的第三次大转折。西方国家看重中国的市场和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需要中国的合作,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需要西方国家的资金与技术,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中的合作因素增多了。中国调整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实现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化,为改革开放争取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外部环境。
在两极格局瓦解后,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出现倒退和波折,大国关系进行了新的组合。在国际关系处于“一超多强”、力量对比失衡的态势下,中国在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思想,从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外部环境着眼,调整了与西方国家关系。这一调整影响到21世纪世界国际关系格局的走向。
以史为鉴,可见兴衰。本系列丛书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双边关系角度,研究、总结在过去的100年里,中国同西方主要大国和主要周边国家的历史,特别是政治与外交关系,在我国出版界尚属首次。国外目前尚未见此类专著问世。中国的国际关系史学者从历史发展变化的纵切面高度和国家与国家相互关系的横切面广度,研究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对华政策,分析其演变,总结强权外交与霸权主义对中外关系的破坏,总结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发展的经验和不正常的教训;探寻世界各国应该遵守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各国的外交原则的关系,探寻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探寻国家关系正常发展和共处的规律。这既是国际关系学者应担负的历史责任,也是对国际关系学术界的贡献。
本丛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历史资料翔实,材料新,作者用了大量历史档案资料;二是立论有突破,从双边角度探寻事态发展的原因;三是力求客观、公正,以历史事实说话。
由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专家、学者分别撰写的这套《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按中美、中俄、中英、中法、中日、中德、中印百年关系分卷著述,总计七卷。专家、学者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辛劳。我相信,这套丛书会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制订者提供很好的历史依据,为国际关系研究者提供一套有价值的参考书。
外交学院院长杨福昌
(全国政协委员、外交部前副部长)
2000年4月13日
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是通晓德语并毕生从事德国研究的研究人员。作为中国人,我们在研究德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同时,内心一直希望能亲自撰写一本叙述当代中国与德国关系的学术性著作。外交学院杨闯等同志创意的“百年中外关系”的系列丛书为我们这个愿望的实现提供了机会。因此当杨闯同志建议由我们来写《百年中德关系》这本书时,我们立即欣然接受。
今天我们终于将这个任务完成了。在将这本书奉献于读者之前的时候,我们虔诚地期待着读者,特别是从事德国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提出宝贵的、尤其是批评性的意见。
本书得以问世,当然是与负责本书出版的世界知识出版社的编辑同志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尤其具体负责编辑本书的霍明武、陈平和田非3位同志出于高度的责任心而表现出来的极端认真、高度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作者,我们既为有这样的合作者感到高兴,同时对他们怀着深深的谢忱。
潘琪昌
2005年7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