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失业率已经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大学期间就开始自己的人生规划不仅十分有必要,更势在必行。而在目前的图书市场上,几乎没有一部全面、系统的规划和指导大学生生活、未来职业方向的书籍。本丛书的出版将填补这一空白。
本丛书由多所大学在职辅导教师、学生工作者及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亲自执笔,完全避免了说教的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大学生提供了最具实用价值的指导方案。同时,本丛书借鉴国外大学生生活指导与规划书籍的成熟理论,结合中国实际,选取大量真实案例,极具实用性和趣味性。旨在帮助大学生做出合理规划,为自己的未来打好坚实的基础。
总算从十余年的寒窗苦读中解脱出来、进入了“象牙塔”的大学生们,对自己未来的四年大学生活有着太多的新奇、迷茫、兴奋、不安——第一次远离家乡独立生活,第一次与陌生人同住一室,第一次要学会自己安排时间、金钱。第一次生病的时候没有父母在身边照料……这许多的第一次,你都准备好面对了吗?如何妥善安排好学习、生活,让大学四年过得精彩而有意义呢?答案尽在书中。
第一次躺在宿舍的床上睡觉,第一次早上和室友们一起醒来……突然很想听老爸的唠叨,突然开始怀念大清早揉着朦胧的睡眼,慵懒地趿着拖鞋,踱到厨房看老妈为自己做最爱吃的早餐的情景。
醒醒吧,从今天开始,你得靠自己了!
上课前。你一个鲤鱼打挺,翻身起床,开学千万不能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啊!好在昨晚调好了闹钟,临睡前还不忘叮嘱室友,如果闹钟请病假了要帮忙叫你。接下来你开始叠被子、整理床辅、洗漱、收拾书包……一连串的动作总算忙完了。“7点50了!”室友大声提醒。糟糕!时间来不及了!于是,你最后照了一下镜子,整理了一下头发,饿着肚子就出了门。到教室门口的时候,你发现同学们都已经到齐了,这时上课铃声也响了,你颇为得意,整点亮相近乎完美!
终于下课了,你可怜的肚子开始疯狂地怀念以前妈妈为你准备的丰盛午餐。而现在,你一路小跑冲到食堂,拿餐盘、排队、打饭菜,然后选好位置坐定,望着自己“冲锋陷阵”打来的饭菜,你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尝了一口,或许很香很美味,以前在家里没吃过,感觉挺新鲜的;或许不合你的口味,难以下咽;或许不巧今天的炒菜师傅是一位爱脱发的大叔,而且还非常喜欢搜集昆虫标本……也许是你太饿了,所以觉得什么都好吃、什么都能吃下去,半小时以后,你意犹未尽地摸着肚子踱出食堂。
回寝室。上课、吃饭、踢球,一天下来,出了不少汗,到澡堂洗完澡,顿觉神清气爽。回寝室的路上,你吹起了轻快的小曲儿。不过,一大堆衣服袜子没人再给你洗了,你也不能轻描淡写地把它们丢到全自动洗衣机里就万事大吉。回到寝室,你得先把衣服泡上十分钟,然后再一件件地搓。这时你突然想起了妈妈临行前的谆谆教导,对了,要把易脱色的衣服分开洗,而且不同质地的衣服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漂洗干净后再把它们拿出去晾晒,还得小心不要被风刮跑了。你心里一阵得意,继而又有点惭愧,长这么大了,好像没怎么正儿八经地洗过衣服。终于看到球衣、袜子在风中翩翩起舞,你露出了舒心的微笑。
“睡觉前,没有卧谈会的生活是不完整的。”刚来学校,觉得什么都新奇,你们寝室当然也不例外。某夜,寝室卧谈持续至凌晨三点,突然想讨论一个问题:“碰到一个漂亮女生,首先该说什么?”结果不巧,某君从梦中惊醒,喃喃道:“啥也别说了,咱们快睡吧!”
入校之初,你一定遇到了很多新鲜事吧?有为了不迟到而虐待胃的时候,有对食堂大师傅强烈不满的时候,有把自己的衣服染成“迷彩服”的时候,有半夜天马行空卧谈五小时的时候……不过不要忘了,进大学后,没有爸妈在身边的你一定要学会合理安排生活。这是你进人大学的第一道考题,也会成为你的第一笔财富。
P21-22
为什么要写这套书?
(代总序)
原来以为女儿上了大学,除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外,做爸爸的我会相对轻松一点,毕竟18岁的她已经是成年人了。后来发现自己这个想法天真了一点,事与愿违。女儿去了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读大学,而我这个爸爸远在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第一学年下来,我担心的事及跟女儿发生的冲突比她高中四年加起来都多。怎么会呢?怎么不会呢?要操心的事实在太多了:孩子第一次长期生活在外,第一次有自己的独立预算,第一次有机会无需担心父母的约束去约会,第一次得病时没有父母在身边,第一次跟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相处……
过了大一就好了吗?哪里啊,大二要选专业;大三要考虑是就业还是进一步深造,要不要在国外学习以及暑期实习的安排;大四要准备考研、求职申请,还有毕业论文。虽然二十多年前我也读过大学,毕竟时代不同了,社会环境变了,大学文化也改版了,很多问题我这个老爸真的不懂。譬如,我告诉女儿本科专业对事业发展很重要,可是学长们告诉她“本科选专业不重要,本科是基础教育……”谁说得对呢?当然是学长对,我错。爱子之心人皆有之,我这个做爸爸的不懂还要操心,还要建议。且不说父母说的不对、不到点上,就算你说得很正确,态度很讨好,孩子也不一定听。想想看,读大学好不容易逃离了父母的管束,哪会让父母继续说三遭四呢!
怎么办?有的美国父母给我建议:送书给孩子。到美国的网上书店一查,辅导大学生的书真多,针对大学生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就有好几本书急于回答。而且,专家们的答案常常比父母的更全面;再说,孩子们更乐意倾听第三方的建议。于是,每当女儿离家去学校时,我都会在她的行李中塞上几本指导大学生活的书,让她有机会吸收他人的智慧,过好大学生活。
最近两年我常回国来教书,有机会了解到中国大学生的生活,发现他们与美国大学生一样面临着许多同样的问题:与室友相处、与师长相处、选课选专业、约会和失恋、个人财务预算、健康与安全、社团与实习、人生与职业规划等,虽然由于中美文化的不同而应对办法会有所不同。出版界的朋友告诉我,中国的书店里缺乏系统的、人性关怀的大学生活辅导丛书。同即将毕业和已经毕业的青年朋友们坐在一起聊天,他们也告诉我,他们真的希望过去四年能读到关于大学生活的辅导书,这样的话,大学生活就会非常不同:少些眼泪,多些欢笑;少些压抑,多些友爱;少些失望,多些成功。这些年轻朋友很想把自己的大学生活经验与后来的学弟学妹们分享,让人生只有一次的大学岁月充满理想,充满青春光彩。听到这些我就动了念头,想编写一套丛书,帮助大学生过得幸福、健康、成功!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的蒲果泉院长在本科教育的管理上颇有见地,他一直想为中国的大学生们编写一套指导生活和学习的丛书。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就设计和编写了这套大学生活丛书。该丛书的设计吸收了美国大学生活指导丛书中的教育学成果,参考了中国各届人士对大学生活的建议,辑录了中国大学生活所产生的若干问题,文稿的执笔包括了身临其境的大学生和学生顾问。可以说,该丛书是对国内外大学生活研究成果的总结。当然,这个总结是不全面的。为求尽快地满足大学生和家长的迫切需要,我们匆忙成书,加之自身经验和知识的局限,该书的错误与偏颇之处在所难免。如果能够抛砖引玉,引起社会各届对大学生的心灵成长与人生规划的关注,吾意足矣。在此也恳请读者给予本丛书批评指正,以求再版时更上层楼。
王伯庆
2006年7月